當十字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已經即位的拜占庭帝國皇帝在大為震驚之中,隻好倉皇出逃,而臣民們也失去抵抗的意願,隨即打開城門出迎,十字軍所支持的那位皇位爭奪者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然而,不久之後,這位拜占庭皇帝被反對天主教的人謀殺,而十字軍與當地人的衝突也越來越嚴重,於是在英諾森三世的命令下,十字軍撤出了君士坦丁堡。此時的十字軍在消耗了大量軍力之後,得到的回報卻很少,因而決定攻占君士坦丁堡,像當年攻占耶路撒冷那樣,瓜分拜占庭帝國。隨後就包圍了君士坦丁堡,而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看到十字軍違抗自己的命令,沒有去收復聖地,結果便又開除了十字軍的教籍。
公元1204年,十字軍攻占了君士坦丁堡,進行了一周的大肆搶劫,"把聖索菲姬大教堂鑲滿寶石的聖壇砸成碎塊彼此瓜分,把馬匹牽進教堂,搬運搶奪到手的金銀,還讓一個妓女坐在牧首座上唱淫蕩的歌曲。"除了將所有能夠拿走的金銀財寶都搶光之外,十字軍還放火燒毀了君士坦丁堡藏書十分豐富的圖書館,以消滅異端邪說,同時建立了一個以十字軍首領佛蘭德斯伯爵鮑爾溫九世為皇帝的拉丁帝國,由天主教的大主教對東正教教會進行控製,在表麵上實現了基督教教會的統一。此時,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不僅又一次恢復了十字軍的教籍,而且還宣稱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上帝的奇蹟",是上帝對東正教教會不服從羅馬教皇的懲罰。
1206年,東政教教會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被迫離開君士坦丁堡,去到10公裏以外的尼西亞建立自己的教區。與此同時,拜占庭帝國皇室成員在小亞細亞重新建國,直到半個世紀以後的1261年,拉丁帝國崩潰以後,才回到君士坦丁堡;然而,卻再也難以恢復早先拜占庭帝國的元氣,這也是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於奧斯曼人之手的一個深層原因。所以說,造成中世紀基督教世界不斷縮小的災難性後果,其原因更多地是來自基督教教會內部之間的自相殘殺,而這一現象的出現,又與羅馬教皇推行神權政治是分不開的,否則,就不會出現反覆使用類似"絕罰"這樣的手段來對十字軍進行政治操縱,以達到其統治整個世界的目的。
顯然,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僅僅採用宗教懲罰的手段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得藉助宗教盲信的狂熱來確立羅馬教皇的專製權威,因而在十字軍的行列裏麵,不僅出現了騎士組成的龐大軍團,與國王率領的精銳軍隊,更為令人吃驚的是,尚未成人的兒童,也形成了浩浩蕩蕩的十字軍隊列,走向收復聖地耶路撒冷的和平之旅:成千上萬的10歲左右的兒童,堅信隻要通過宣揚《聖經》上所說的,由上帝之道所顯示出來的愛,就可以完全不使用武力而戰勝異教徒,和平而光榮地使聖地耶路撒冷重新回到基督教信徒的手中。
兒童十字軍的出現,不僅表明人們對於成人十字軍的普遍失望,而且也顯示出了宗教盲信的狂熱程度,人們居然會讓那些純潔幼稚而充滿激情的兒童去完成連成人也無力勝任的宗教使命。當然,它也直接導致了兒童十字軍那悲劇性的結局。公元1212年,一個法國的10歲牧童斯特凡宣稱自己在夢中見到了喬裝成朝聖者的基督耶穌向他顯靈,並且讓他轉交一封給法國國王的信,要求收復聖地耶路撒冷。於是,斯特凡前去向國王傳達這一據說是基督耶穌的要求,並在途中吸引了許許多多的像自己一樣大小的孩子。
最後,一共有大約3 名男女兒童在斯特凡的帶領下,來到了馬賽港口,準備橫渡大海前往耶路撒冷,因為孩子們相信,就像當初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紅海會給出一條路來一樣,這一次他們麵前的地中海也會立即幹涸,為他們鋪設出一條通往聖地耶路撒冷的大路來。可是,這樣的海中之路並沒有出現,失望之餘的孩子們一些人回家了,另一些人被狡滑的奴隸販子騙上了海船,說是保證將他們送到耶路撒冷,實際上卻是運往北非的奴隸市場。結果,在半路上遇到了海上風暴,許多孩子葬身海底,而僥倖活下來的孩子則被賣到埃及為奴。
就在法國的兒童十字軍來到馬賽向耶路撒冷進軍的同時,在德國科隆有一個名叫尼古拉斯的10歲小男孩,在萊茵蘭組織兒童十字軍,成員共有2 多名,他們越過阿爾卑斯山向地中海海岸進發。可是,那些孩子在進入義大利境內以後失散了,尼古拉斯也下落不明,有一些孩子抵達了熱那亞,企圖航海去耶路撒冷,結果被騙賣到東方做了奴隸;有一些孩子來到了羅馬,見到了教皇,英諾森三世看到這些可愛而又不幸的孩子們,不由得觸動了憐憫之心,終於解除了孩子的十字軍誓約,勸說孩子們盡快回家。
也許正是兒童十字軍的悲劇性結局,促使英諾森三世在拉特蘭召開了第十二次基督教普世主教會議,與會者多達1200人以上,會議要求各國國王之間立即休戰4年,以便再次組成十字軍進行聖戰,於是就有了1217年的第五次十字軍東征。然而,這次會議的真正意義卻在於:強調了教皇從宗教到政治的專製地位,"教皇權力至高無上";同時頒布《教皇敕令》,規定"凡參加鎮壓異端的公教徒享受同赴聖地的十字軍騎士相等的特權和赦罪規定",從而正式確立了教皇和教會對於世俗君主與異端分子進行製裁的最大權力,使教皇國的權勢達到了顛峰,在顯示出教皇專製權威無限膨脹的同時,又揭示出所謂中世紀的黑暗這一現象的神權政治根源。
公元1204年,十字軍攻占了君士坦丁堡,進行了一周的大肆搶劫,"把聖索菲姬大教堂鑲滿寶石的聖壇砸成碎塊彼此瓜分,把馬匹牽進教堂,搬運搶奪到手的金銀,還讓一個妓女坐在牧首座上唱淫蕩的歌曲。"除了將所有能夠拿走的金銀財寶都搶光之外,十字軍還放火燒毀了君士坦丁堡藏書十分豐富的圖書館,以消滅異端邪說,同時建立了一個以十字軍首領佛蘭德斯伯爵鮑爾溫九世為皇帝的拉丁帝國,由天主教的大主教對東正教教會進行控製,在表麵上實現了基督教教會的統一。此時,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不僅又一次恢復了十字軍的教籍,而且還宣稱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上帝的奇蹟",是上帝對東正教教會不服從羅馬教皇的懲罰。
1206年,東政教教會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被迫離開君士坦丁堡,去到10公裏以外的尼西亞建立自己的教區。與此同時,拜占庭帝國皇室成員在小亞細亞重新建國,直到半個世紀以後的1261年,拉丁帝國崩潰以後,才回到君士坦丁堡;然而,卻再也難以恢復早先拜占庭帝國的元氣,這也是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於奧斯曼人之手的一個深層原因。所以說,造成中世紀基督教世界不斷縮小的災難性後果,其原因更多地是來自基督教教會內部之間的自相殘殺,而這一現象的出現,又與羅馬教皇推行神權政治是分不開的,否則,就不會出現反覆使用類似"絕罰"這樣的手段來對十字軍進行政治操縱,以達到其統治整個世界的目的。
顯然,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僅僅採用宗教懲罰的手段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得藉助宗教盲信的狂熱來確立羅馬教皇的專製權威,因而在十字軍的行列裏麵,不僅出現了騎士組成的龐大軍團,與國王率領的精銳軍隊,更為令人吃驚的是,尚未成人的兒童,也形成了浩浩蕩蕩的十字軍隊列,走向收復聖地耶路撒冷的和平之旅:成千上萬的10歲左右的兒童,堅信隻要通過宣揚《聖經》上所說的,由上帝之道所顯示出來的愛,就可以完全不使用武力而戰勝異教徒,和平而光榮地使聖地耶路撒冷重新回到基督教信徒的手中。
兒童十字軍的出現,不僅表明人們對於成人十字軍的普遍失望,而且也顯示出了宗教盲信的狂熱程度,人們居然會讓那些純潔幼稚而充滿激情的兒童去完成連成人也無力勝任的宗教使命。當然,它也直接導致了兒童十字軍那悲劇性的結局。公元1212年,一個法國的10歲牧童斯特凡宣稱自己在夢中見到了喬裝成朝聖者的基督耶穌向他顯靈,並且讓他轉交一封給法國國王的信,要求收復聖地耶路撒冷。於是,斯特凡前去向國王傳達這一據說是基督耶穌的要求,並在途中吸引了許許多多的像自己一樣大小的孩子。
最後,一共有大約3 名男女兒童在斯特凡的帶領下,來到了馬賽港口,準備橫渡大海前往耶路撒冷,因為孩子們相信,就像當初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紅海會給出一條路來一樣,這一次他們麵前的地中海也會立即幹涸,為他們鋪設出一條通往聖地耶路撒冷的大路來。可是,這樣的海中之路並沒有出現,失望之餘的孩子們一些人回家了,另一些人被狡滑的奴隸販子騙上了海船,說是保證將他們送到耶路撒冷,實際上卻是運往北非的奴隸市場。結果,在半路上遇到了海上風暴,許多孩子葬身海底,而僥倖活下來的孩子則被賣到埃及為奴。
就在法國的兒童十字軍來到馬賽向耶路撒冷進軍的同時,在德國科隆有一個名叫尼古拉斯的10歲小男孩,在萊茵蘭組織兒童十字軍,成員共有2 多名,他們越過阿爾卑斯山向地中海海岸進發。可是,那些孩子在進入義大利境內以後失散了,尼古拉斯也下落不明,有一些孩子抵達了熱那亞,企圖航海去耶路撒冷,結果被騙賣到東方做了奴隸;有一些孩子來到了羅馬,見到了教皇,英諾森三世看到這些可愛而又不幸的孩子們,不由得觸動了憐憫之心,終於解除了孩子的十字軍誓約,勸說孩子們盡快回家。
也許正是兒童十字軍的悲劇性結局,促使英諾森三世在拉特蘭召開了第十二次基督教普世主教會議,與會者多達1200人以上,會議要求各國國王之間立即休戰4年,以便再次組成十字軍進行聖戰,於是就有了1217年的第五次十字軍東征。然而,這次會議的真正意義卻在於:強調了教皇從宗教到政治的專製地位,"教皇權力至高無上";同時頒布《教皇敕令》,規定"凡參加鎮壓異端的公教徒享受同赴聖地的十字軍騎士相等的特權和赦罪規定",從而正式確立了教皇和教會對於世俗君主與異端分子進行製裁的最大權力,使教皇國的權勢達到了顛峰,在顯示出教皇專製權威無限膨脹的同時,又揭示出所謂中世紀的黑暗這一現象的神權政治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