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十字軍東征的目的是要奪回聖地耶路撒冷,而拜占庭帝國的目的卻在於收復小亞細亞,道不同而不相與謀,因而十字軍在離開君士坦丁堡以後,在羅馬教皇代表的堅持下,立即向耶路撒冷方向進發,經過連續奮戰,終於在公元1099年夏天攻占了耶路撒冷城,隨後便開始了搶劫與屠殺,以此來歡慶收復聖地。一位在場者這樣寫道:
你如當時置身現場,就會親眼看到我們的腳踝都被死者的血汙染紅,但是我還要指明的是什麽呢?那就是沒有一人倖存,即使婦孺也不能倖免。而後,一應僧俗人等去往聖墓與聖廟大唱九度音程頌歌,謙敬地做著祈禱,對他們嚮往已久的聖地進行朝拜與捐獻。
應該承認,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在短短三年內所取得的戰果的確是輝煌的,整個歐洲一片歡騰,一些參加聖戰的騎士回到家鄉,受到英雄凱旋般的歡迎,並帶回來大量搶掠來的財富;而更多的參加了聖戰的騎士則留在了當地,得到了分封贈與的土地,在耶路撒冷地區這塊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4個十字軍國家。這樣,正如一個隨軍前往耶路撒冷的修道士所說:"在歐洲隻擁有一個村莊的騎士,現在成了一座城市的領主;原來隻有幾個同伴的,現在成了大富翁。在這裏應有盡有,誰也不願回歐洲了。"
看起來,羅馬教皇的允諾已經成為現實:"因為你們居住的土地被大海和崇山峻嶺所圍困,不夠滿足你們眾多的居民;而且物產並不豐富,物產填不飽農民的肚子。走上通向聖墓的征途,把聖地從邪惡的種族手裏奪回來,歸你們占有。正如《聖經》所說的,那塊豐饒之國是上帝賜給以色列的子孫的。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產豐富無比就像另一座天堂"。然而,這裏隻是勝利者的天堂,每一個騎士在得到土地的同時,還得到了當地的伊斯蘭教教徒以及東正教教徒來作為奴隸。
這一現實顯然是有違羅馬教皇在當初的信誓旦旦的。就在公元1095年11月,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萊蒙召開會議,到場的除了700名左右的大小主教及修道院院長以外,還有在會場邊與田野上的成千上萬的騎士與農民。烏爾班二世公開號召:"積極加入出征行列,以清贖自身的罪愆,永葆天國不朽的榮譽!一切有封爵等級的人,乃至所有的騎士、士兵、富人與窮人,都必須迅速地給予東方基督徒以援救!"然而,這一援救造成了屠殺,並且帶來了奴役,東方的基督教教徒並沒有被同樣是基督教教徒的西方十字軍聖戰者視為同樣的信徒與教友。
事實上,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很簡單:幾乎所有那些聖戰者都不是善良之輩!烏爾班二世其實早就明確指出過:"讓那些十分兇狠地因私事同別人爭鬥的人,現在為了上帝去同異教徒鬥爭吧!讓那些過去做過強盜的人,現在去為基督而戰吧!讓那些過去與自己的親朋和兄弟爭鬥不休的人,現在去同那些褻瀆聖地的蠻族戰鬥吧!讓那些為了微薄的工資而拚命勞動的人,在東方的征途中去取得報酬吧!"看起來是要讓這些形形色色的並不怎麽虔誠的人加入十字軍,在聖戰之中去贖罪,而實際上卻是給與了這些人大發戰爭橫財的好機會,使他們的罪惡之心不斷膨脹。
因此,每一次的十字軍東征,無論成敗與否,結果在事實上都成為一次爭權奪利的彼此較量,有時候發生在聖戰者之間,有時候則發生在聖戰者與教皇之間,不僅完全改變了十字軍東征去收復聖地,並援救基督教教徒的目的,而且最終使得十字軍的聖戰徒勞無功,走向了失敗的末路。在將近兩百年間,大大小小至少8次以上的十字軍東征,已經是難以為繼了。於是,在1291年,隨著十字軍在耶路撒冷地區的最後一個據點阿克城被攻占,十字軍東征也就最後收場了。也許可以說,十字軍東征在客觀上促進了歐洲、亞洲、非洲的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產生了某些有利於西歐文化發展的影響,但是,人們付出的代價似乎太大,不僅整個基督教世界在歐洲有所縮小,而且還造成西歐各國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如果不是僅僅著眼於十字軍如何進行"聖戰",而是更多地考察一下十字軍對於宗教信仰的背離與堅守已經導致的災難性後果與悲劇性結局,或許可以使人們在對所謂中世紀的黑暗進行思考的時候能夠更加深入一些。
隨著第二次與第三次由國王們率領的十字軍東征相繼失敗,到了公元1201年,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決定仍然像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那樣,繼續由各國的王公貴族組成騎士軍團,再派出教皇代表隨軍督戰,以期再現當年聖戰的輝煌。在英諾森三世"收復聖戰"的鼓動下,為了迅速完成這一神聖的使命,十字軍決定利用威尼斯的船隻由海路直達耶路撒冷,以避開在陸路上與異教徒爭鋒。可是,當時的威尼斯首領既是教徒,更是商人,索取的船租遠遠超過十字軍的支付能力,雖然後來他又表示十字軍可以馨其所有先付出船租的一部分,不過,在出發前卻必須為威尼斯攻取不久前落入匈牙利國王之手的一個商業口岸,這樣方能成交。
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對於十字軍進行的這一筆政治交易非常不滿,認為這不僅轉移了聖戰的大方向,而且還要去攻擊本來就是天主教教徒,並且效忠教皇的匈牙利國王,於是在十字軍攻占了這一商業口岸之後,就下令對十字軍進行絕罰,開除了它的教籍,同時也不再過問這次聖戰了。1202年,拜占庭帝國因皇位的繼承權問題而發生內亂,皇位的兩個爭奪者之一逃亡西方,要求援助,並承諾幫助收復聖地,以及在羅馬教皇的統領之下重新統一東西方教會,因而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決定恢復十字軍的教籍,以援助這個皇位爭奪者,從而使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十字軍脫離了困境,立即向君士坦丁堡進發。
你如當時置身現場,就會親眼看到我們的腳踝都被死者的血汙染紅,但是我還要指明的是什麽呢?那就是沒有一人倖存,即使婦孺也不能倖免。而後,一應僧俗人等去往聖墓與聖廟大唱九度音程頌歌,謙敬地做著祈禱,對他們嚮往已久的聖地進行朝拜與捐獻。
應該承認,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在短短三年內所取得的戰果的確是輝煌的,整個歐洲一片歡騰,一些參加聖戰的騎士回到家鄉,受到英雄凱旋般的歡迎,並帶回來大量搶掠來的財富;而更多的參加了聖戰的騎士則留在了當地,得到了分封贈與的土地,在耶路撒冷地區這塊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4個十字軍國家。這樣,正如一個隨軍前往耶路撒冷的修道士所說:"在歐洲隻擁有一個村莊的騎士,現在成了一座城市的領主;原來隻有幾個同伴的,現在成了大富翁。在這裏應有盡有,誰也不願回歐洲了。"
看起來,羅馬教皇的允諾已經成為現實:"因為你們居住的土地被大海和崇山峻嶺所圍困,不夠滿足你們眾多的居民;而且物產並不豐富,物產填不飽農民的肚子。走上通向聖墓的征途,把聖地從邪惡的種族手裏奪回來,歸你們占有。正如《聖經》所說的,那塊豐饒之國是上帝賜給以色列的子孫的。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產豐富無比就像另一座天堂"。然而,這裏隻是勝利者的天堂,每一個騎士在得到土地的同時,還得到了當地的伊斯蘭教教徒以及東正教教徒來作為奴隸。
這一現實顯然是有違羅馬教皇在當初的信誓旦旦的。就在公元1095年11月,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萊蒙召開會議,到場的除了700名左右的大小主教及修道院院長以外,還有在會場邊與田野上的成千上萬的騎士與農民。烏爾班二世公開號召:"積極加入出征行列,以清贖自身的罪愆,永葆天國不朽的榮譽!一切有封爵等級的人,乃至所有的騎士、士兵、富人與窮人,都必須迅速地給予東方基督徒以援救!"然而,這一援救造成了屠殺,並且帶來了奴役,東方的基督教教徒並沒有被同樣是基督教教徒的西方十字軍聖戰者視為同樣的信徒與教友。
事實上,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很簡單:幾乎所有那些聖戰者都不是善良之輩!烏爾班二世其實早就明確指出過:"讓那些十分兇狠地因私事同別人爭鬥的人,現在為了上帝去同異教徒鬥爭吧!讓那些過去做過強盜的人,現在去為基督而戰吧!讓那些過去與自己的親朋和兄弟爭鬥不休的人,現在去同那些褻瀆聖地的蠻族戰鬥吧!讓那些為了微薄的工資而拚命勞動的人,在東方的征途中去取得報酬吧!"看起來是要讓這些形形色色的並不怎麽虔誠的人加入十字軍,在聖戰之中去贖罪,而實際上卻是給與了這些人大發戰爭橫財的好機會,使他們的罪惡之心不斷膨脹。
因此,每一次的十字軍東征,無論成敗與否,結果在事實上都成為一次爭權奪利的彼此較量,有時候發生在聖戰者之間,有時候則發生在聖戰者與教皇之間,不僅完全改變了十字軍東征去收復聖地,並援救基督教教徒的目的,而且最終使得十字軍的聖戰徒勞無功,走向了失敗的末路。在將近兩百年間,大大小小至少8次以上的十字軍東征,已經是難以為繼了。於是,在1291年,隨著十字軍在耶路撒冷地區的最後一個據點阿克城被攻占,十字軍東征也就最後收場了。也許可以說,十字軍東征在客觀上促進了歐洲、亞洲、非洲的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產生了某些有利於西歐文化發展的影響,但是,人們付出的代價似乎太大,不僅整個基督教世界在歐洲有所縮小,而且還造成西歐各國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如果不是僅僅著眼於十字軍如何進行"聖戰",而是更多地考察一下十字軍對於宗教信仰的背離與堅守已經導致的災難性後果與悲劇性結局,或許可以使人們在對所謂中世紀的黑暗進行思考的時候能夠更加深入一些。
隨著第二次與第三次由國王們率領的十字軍東征相繼失敗,到了公元1201年,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決定仍然像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那樣,繼續由各國的王公貴族組成騎士軍團,再派出教皇代表隨軍督戰,以期再現當年聖戰的輝煌。在英諾森三世"收復聖戰"的鼓動下,為了迅速完成這一神聖的使命,十字軍決定利用威尼斯的船隻由海路直達耶路撒冷,以避開在陸路上與異教徒爭鋒。可是,當時的威尼斯首領既是教徒,更是商人,索取的船租遠遠超過十字軍的支付能力,雖然後來他又表示十字軍可以馨其所有先付出船租的一部分,不過,在出發前卻必須為威尼斯攻取不久前落入匈牙利國王之手的一個商業口岸,這樣方能成交。
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對於十字軍進行的這一筆政治交易非常不滿,認為這不僅轉移了聖戰的大方向,而且還要去攻擊本來就是天主教教徒,並且效忠教皇的匈牙利國王,於是在十字軍攻占了這一商業口岸之後,就下令對十字軍進行絕罰,開除了它的教籍,同時也不再過問這次聖戰了。1202年,拜占庭帝國因皇位的繼承權問題而發生內亂,皇位的兩個爭奪者之一逃亡西方,要求援助,並承諾幫助收復聖地,以及在羅馬教皇的統領之下重新統一東西方教會,因而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決定恢復十字軍的教籍,以援助這個皇位爭奪者,從而使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十字軍脫離了困境,立即向君士坦丁堡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