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塊石料建成的拱形建築高高地聳立在地麵上,給人一種遠離人間喧囂的感覺,而當初的王室花園就建築在這拱形建築之上的巨大平台上麵,怎能不使當年那些有幸進人其中的人們產生飄飄欲仙的感覺呢;而那些無緣親自遊覽的人們,即使遠遠地望上一眼,也算是多少領略到了天上人間的風采。相形之下,巴比倫塔更加能夠使當年的人們陶醉一番,這不僅是因為巴比倫塔是公共神廟,對所有的人開放,而且在於巴比倫塔是巴比倫城中最為高大雄偉的建築物。
巴比倫塔實際上是一座階梯型的金字塔,一共有7層,最下麵一層的邊長為87.78米,而整個巴比倫塔的高度也是87.78米,其中第一層高32.19米,第二層高17.56米,第三、四、五、六層的高度均為5.85米,第七層就是主神廟,高度為14.63米,神廟的牆上除了有金箔裝飾之外,下麵部分都是淡藍色的上釉磚,而上麵部分則是深藍色的上釉磚,給人一種莊嚴神秘的感覺。巴比倫塔的修建一共用了5800萬塊燒製的磚,在巴比倫城中巍峨矗立,俯瞰全城,充分顯示出巴比倫人的智慧與財富,成為巴比倫文化的輝煌標記。這就難怪《聖經》裏麵要描寫"天下人"企圖模仿巴比倫人,來修建巴別城,特別是巴別塔,以揚名天下。
伊什妲爾女神之門座落在通往巴比倫塔前麵的廣場上,廣場兩邊的牆壁高達6.83米,並且在每麵牆上各裝飾著60頭獅子的彩釉浮雕。每頭獅子浮雕大約長2.13米,這正是伊什妲爾女神的化身。這兩堵高牆與女神之門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形成一條通往巴比倫塔的寬敞通道,從國王到平民,都是在進入廣場以後,再通過伊什妲爾女神之門,最後到達主神廟中去的。伊什妲爾女神之門到現在還保留下來的部分,大約仍有15米高,而在當初,還有著兩個巨大的高塔來做為門樓,上麵裝飾著巴比倫人的神話與宗教中的各種聖獸浮雕,其數量根據考古學家的估計,可能多達575幅,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那種光彩奪目、震撼人心的氣氛。
巴比倫作為古代民族文化的傑出代表之一,在歷經洪水與戰火的毀滅之後,仍然為人們留下了一座無與倫比的古城遺址,來默默地述說著先民們飽經磨難的生存與奮鬥。它是人類創造的一個文化裏程碑,因而在巴比倫人看來,巴比倫就是通向未來的"神之大門"。由此可以想見,巴比倫文化對於其他民族文化的發展,曾經產生過多麽巨大的影響。盡管在《聖經》裏麵這種人的創造性努力,已經被耶和華視為對於神的絕對權威的挑戰,並對巴比倫一詞進行了民族之神的語言改寫,以巴別一詞的"變亂"來加以取代,但是,這隻不過表現出了兩種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兩種不同民族宗教之間的某種差異而已,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宗教發展過程之中,人與神之間關係的微妙變化。
第五章 最後的審判
5.21 神的賭局
在民族神話裏麵,神與神之間出現的賭局,有時卻要訴諸於人的裁決。這是因為在諸神看來,人是卑微與愚昧的,不僅便於諸神之中的勝利者在暗中操縱,並且也便於諸神之中的失敗者在明裏報復。然而,無論成敗,最終的勝利者,始終是諸神,而最後的失敗者,則永遠是人。這是因為在諸神的爭鬥之中,承擔一切不幸後果的,隻可能是與諸神沒有任何關係的普通人。也許,這不過是對於塵世間父權社會宗法製度的一種神化了的表達——在貴族與平民之間,永遠是有權者處於勝利者的地位;而在諸神與凡人之間,塵世中的貴族權力則轉換成了天國裏諸神的意誌,因而在神話之中,諸神的意誌具有淩駕於所有凡人之上的絕對權威性,而凡人則不得不拜倒在諸神神聖意誌的無所不能之下。
在希臘神話之中,當奧林匹亞山上的諸神們注意到地麵上已經出現了人類時,便很願意保護人類,不過,諸神要求人類以對自己的絕對服從來作為回報,並且指定在某一天,進行諸神與人之間的集會,由諸神來決定人類的權利與義務。這種在神人之間舉行的具有立約性質的集會,實際上就是以祭祀的方式,來表達人對於神的崇敬,以確認神的權威,與此同時,也讓神來對人進行懲罰,或者對人予以恩賜。因而祭祀本身也就成為神的權利展示與意誌體現的雙重性象徵過程。
類似的祭祀,並不僅僅出現在民族神話之中,也出現在基於民族神話之上的宗教經典裏。在蘇美爾人的神話裏麵,當大洪水消退,人類再次出現在大地上的時候,便向天上諸神焚燒了感恩的祭品,"諸神聞到了氣味,聞到了美味,他們像蒼蠅一樣飛集在祭品上。"伊什妲爾女神為了永遠紀念這可怕災難的結束,將自己的天青石項鍊在空中展開,從此天上就有了彩虹的出現;而曾經決定用洪水來滅絕人類的大神,也不得不改變了自己的決心,反而為得救的人類祝福起來。
在《聖經·創世記》裏麵,關於人類在大洪水之後如何進行祭祀,是這樣描寫的:
挪亞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拿各類潔淨的牲畜、飛鳥,獻在壇上為燔祭。耶和華聞到那馨香之氣,就心裏說:"我不再因人的緣故詛咒地,也不再按我才行的,滅各種活物了。地還存留的時候,莊稼、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了。"
巴比倫塔實際上是一座階梯型的金字塔,一共有7層,最下麵一層的邊長為87.78米,而整個巴比倫塔的高度也是87.78米,其中第一層高32.19米,第二層高17.56米,第三、四、五、六層的高度均為5.85米,第七層就是主神廟,高度為14.63米,神廟的牆上除了有金箔裝飾之外,下麵部分都是淡藍色的上釉磚,而上麵部分則是深藍色的上釉磚,給人一種莊嚴神秘的感覺。巴比倫塔的修建一共用了5800萬塊燒製的磚,在巴比倫城中巍峨矗立,俯瞰全城,充分顯示出巴比倫人的智慧與財富,成為巴比倫文化的輝煌標記。這就難怪《聖經》裏麵要描寫"天下人"企圖模仿巴比倫人,來修建巴別城,特別是巴別塔,以揚名天下。
伊什妲爾女神之門座落在通往巴比倫塔前麵的廣場上,廣場兩邊的牆壁高達6.83米,並且在每麵牆上各裝飾著60頭獅子的彩釉浮雕。每頭獅子浮雕大約長2.13米,這正是伊什妲爾女神的化身。這兩堵高牆與女神之門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形成一條通往巴比倫塔的寬敞通道,從國王到平民,都是在進入廣場以後,再通過伊什妲爾女神之門,最後到達主神廟中去的。伊什妲爾女神之門到現在還保留下來的部分,大約仍有15米高,而在當初,還有著兩個巨大的高塔來做為門樓,上麵裝飾著巴比倫人的神話與宗教中的各種聖獸浮雕,其數量根據考古學家的估計,可能多達575幅,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那種光彩奪目、震撼人心的氣氛。
巴比倫作為古代民族文化的傑出代表之一,在歷經洪水與戰火的毀滅之後,仍然為人們留下了一座無與倫比的古城遺址,來默默地述說著先民們飽經磨難的生存與奮鬥。它是人類創造的一個文化裏程碑,因而在巴比倫人看來,巴比倫就是通向未來的"神之大門"。由此可以想見,巴比倫文化對於其他民族文化的發展,曾經產生過多麽巨大的影響。盡管在《聖經》裏麵這種人的創造性努力,已經被耶和華視為對於神的絕對權威的挑戰,並對巴比倫一詞進行了民族之神的語言改寫,以巴別一詞的"變亂"來加以取代,但是,這隻不過表現出了兩種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兩種不同民族宗教之間的某種差異而已,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宗教發展過程之中,人與神之間關係的微妙變化。
第五章 最後的審判
5.21 神的賭局
在民族神話裏麵,神與神之間出現的賭局,有時卻要訴諸於人的裁決。這是因為在諸神看來,人是卑微與愚昧的,不僅便於諸神之中的勝利者在暗中操縱,並且也便於諸神之中的失敗者在明裏報復。然而,無論成敗,最終的勝利者,始終是諸神,而最後的失敗者,則永遠是人。這是因為在諸神的爭鬥之中,承擔一切不幸後果的,隻可能是與諸神沒有任何關係的普通人。也許,這不過是對於塵世間父權社會宗法製度的一種神化了的表達——在貴族與平民之間,永遠是有權者處於勝利者的地位;而在諸神與凡人之間,塵世中的貴族權力則轉換成了天國裏諸神的意誌,因而在神話之中,諸神的意誌具有淩駕於所有凡人之上的絕對權威性,而凡人則不得不拜倒在諸神神聖意誌的無所不能之下。
在希臘神話之中,當奧林匹亞山上的諸神們注意到地麵上已經出現了人類時,便很願意保護人類,不過,諸神要求人類以對自己的絕對服從來作為回報,並且指定在某一天,進行諸神與人之間的集會,由諸神來決定人類的權利與義務。這種在神人之間舉行的具有立約性質的集會,實際上就是以祭祀的方式,來表達人對於神的崇敬,以確認神的權威,與此同時,也讓神來對人進行懲罰,或者對人予以恩賜。因而祭祀本身也就成為神的權利展示與意誌體現的雙重性象徵過程。
類似的祭祀,並不僅僅出現在民族神話之中,也出現在基於民族神話之上的宗教經典裏。在蘇美爾人的神話裏麵,當大洪水消退,人類再次出現在大地上的時候,便向天上諸神焚燒了感恩的祭品,"諸神聞到了氣味,聞到了美味,他們像蒼蠅一樣飛集在祭品上。"伊什妲爾女神為了永遠紀念這可怕災難的結束,將自己的天青石項鍊在空中展開,從此天上就有了彩虹的出現;而曾經決定用洪水來滅絕人類的大神,也不得不改變了自己的決心,反而為得救的人類祝福起來。
在《聖經·創世記》裏麵,關於人類在大洪水之後如何進行祭祀,是這樣描寫的:
挪亞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拿各類潔淨的牲畜、飛鳥,獻在壇上為燔祭。耶和華聞到那馨香之氣,就心裏說:"我不再因人的緣故詛咒地,也不再按我才行的,滅各種活物了。地還存留的時候,莊稼、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