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左丞相李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心力交瘁,大傷腦筋。回顧幾十年的政治生涯,不管是微賤還是富貴,不管是失意還是得意,他總是鬥誌旺盛,充滿活力。他從未懼怕過任何對手,從未在任何困難麵前退縮。但今天,當郎中令趙高以新貴的姿態在秦廷崛起的時候,李斯卻被打了個猝不及防,潰不成軍。意想不到的打擊使李斯第一次感到勢單力薄,招架不支。不過,他決不肯認輸後退,因為後退便意味著喪失,意味著死亡。
人在困窘的時候往往是會向後看的,即試圖從以往的經驗中汲取借鑑和力量。此刻,李斯便是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他想起了自己怎樣從布衣青年而上蔡小吏,從呂門舍人而秦宮客卿,直到登上了丞相的高位。回顧仕途,細品人生,再一次領悟到為官要則。他決計重施故伎,迎合二世之心理,重建自己威望,與趙高較一高低!
這天早朝過後,李斯精神抖擻地覲見了二世胡亥。開門見山地問:"陛下打算隨心所欲,長享天下嗎?"
二世道:"當帝王的誰不願這樣呢?世人都稱讚堯、舜、禹這些古代君主的聖賢和明達,可我聽說他們治理天下時都很清苦,當這樣的帝王豈不太虧了自己?"
李斯道:"陛下所言極是。古時堯帝有了天下,殿堂高不過三尺,從山上砍來作屋椽的木頭都不加雕琢,屋蓋是用茅草粘的,且不加修剪,簡陋得很。他吃、穿、用也很簡單:吃的是粗米麥餅,不加肉的菜羹,飯碗和酒杯都是陶土做的,冬天穿鹿皮衣,夏天穿麻布衣,即便是閭裏賤民也不至於艱辛如此。夏禹做了帝王,則辛辛苦苦地忙了一生。那時國內洪水泛濫,禹帝親自率領百姓疏浚了九條河道,引河水入海。他早起晚歸,頂風冒雨,終日無歇,禹帝的手掌上長了厚繭,臉上曬得黝黑,累得渾身是病,最後死於野外,安葬在會稽山上,即便是奴隸也不至於勞苦如此!"
二世一邊聽著,一邊搖頭,連說:"沒意思,沒意思!與其當這樣的清苦帝王,還不如當個享樂公子!"
李斯故意問:"陛下想當個什麽樣的帝王?"
二世轉了轉眼珠,愚鈍地一笑,道:"帝王畢竟不同於一般的百姓,像你剛才說的那些吃粗食、住陋屋、幹累活的種種勞苦事,都應是百姓做的,當帝王的怎能做這種事?帝王就是要住華麗宮殿,吃美食佳肴,穿錦繡衣服,乘駟馬之車,聽悅耳音樂,觀美人歌舞,後宮充塞以肆其欲,珍玩寶物以充其室,想怎樣就怎樣,要什麽有什麽,天下人都要臣服於他的腳下,聽憑他的驅遣,就像經過訓練的小獸那樣順從,這才像個當帝王的樣子!我就是要當這樣的帝王!"
聽罷二世這番高論,李斯大吃一驚,心想:始皇帝雖為人暴虐,但不失為一代雄主,二世遠不及也!如果像二世說的這樣做,大秦王朝將亡無日矣!自古以來,哪一個貪圖享樂的國君能夠長久?
然而,李斯並不想勸諫二世效法堯舜。因為他知道,二世對所謂明君聖主根本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個人的享樂!既如此,何必惹皇帝不樂?為了取得他的好感,莫如順其情、悅其誌,投其所好!
想到這裏,李斯恭維地說:"陛下之言,堪稱為君之道,做人之法!人生在世,不過就是幾十年,就像流水那樣易逝,就像乘著駟馬車越過小溝那樣短暫!實當及時行樂,盡情享受,勿使光陰虛度。一般人尚且這樣想,當帝王的更應如此。帝王富有天下,所有美味都有權享用,所有的美色都有權占有,手中既有無所不能之權,何不去做無所不及之事?堯、舜、禹等古代帝王雖名傳後世,但清苦一生,陛下不願圖其名而願務其實,堪稱明智之舉!"
二世聞聽大喜,道:"愛卿所言,句句說到朕的心裏,朕平生所願,正是如此!"
李斯好久沒有聽到過這樣的讚譽之辭了,他像是受到莫大的獎賞,心中無比暢快。還是在很多年前,當他向秦始皇進獻"帝王之術",幫助他籌劃統一大計的時候,秦始皇說過"知朕心意"這樣的話。而今,二世皇帝又作如是說,足見他與皇帝之間實現了心理上的溝通,這意味著皇帝對自己的信任,也預示著光明美好的前程!
但是,李斯在洋洋自得之時,也不免有些苦澀和內疚。當初向秦始皇進獻嘉謀是幫助君王行正道、建偉業,現在算什麽?是明知不對卻偏偏慫恿皇帝往邪路上走,這哪裏像堂堂丞相之所為,簡直是奸佞小人之舉!
李斯的臉上一陣發燒。可是,他卻不能改弦更張。因為隻有這樣,方能使皇帝歡心,方能鞏固爵位,方能壓倒趙高!
出自這種狹隘的、醜陋的、卑汙的私利,李斯進一步對二世進行了"開導":
"陛下欲縱情享樂,永保天下,有何良策?"
二世搖頭道:"朕自幼讀書甚少,隻從郎中令那裏學了些治獄之術,但淺嚐輒止,知之不多,沒有什麽好辦法可想!"
二世一提趙高,李斯心裏就堵得慌。不過,二世的話倒使他大受啟發,他不失時機地對二世說:"臣有一計不知是否可行。"
"何計?速速道來!"
李斯道:"臣早年曾從師於荀卿,學習帝王治道,內有督責之術,今可行矣!"
左丞相李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心力交瘁,大傷腦筋。回顧幾十年的政治生涯,不管是微賤還是富貴,不管是失意還是得意,他總是鬥誌旺盛,充滿活力。他從未懼怕過任何對手,從未在任何困難麵前退縮。但今天,當郎中令趙高以新貴的姿態在秦廷崛起的時候,李斯卻被打了個猝不及防,潰不成軍。意想不到的打擊使李斯第一次感到勢單力薄,招架不支。不過,他決不肯認輸後退,因為後退便意味著喪失,意味著死亡。
人在困窘的時候往往是會向後看的,即試圖從以往的經驗中汲取借鑑和力量。此刻,李斯便是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他想起了自己怎樣從布衣青年而上蔡小吏,從呂門舍人而秦宮客卿,直到登上了丞相的高位。回顧仕途,細品人生,再一次領悟到為官要則。他決計重施故伎,迎合二世之心理,重建自己威望,與趙高較一高低!
這天早朝過後,李斯精神抖擻地覲見了二世胡亥。開門見山地問:"陛下打算隨心所欲,長享天下嗎?"
二世道:"當帝王的誰不願這樣呢?世人都稱讚堯、舜、禹這些古代君主的聖賢和明達,可我聽說他們治理天下時都很清苦,當這樣的帝王豈不太虧了自己?"
李斯道:"陛下所言極是。古時堯帝有了天下,殿堂高不過三尺,從山上砍來作屋椽的木頭都不加雕琢,屋蓋是用茅草粘的,且不加修剪,簡陋得很。他吃、穿、用也很簡單:吃的是粗米麥餅,不加肉的菜羹,飯碗和酒杯都是陶土做的,冬天穿鹿皮衣,夏天穿麻布衣,即便是閭裏賤民也不至於艱辛如此。夏禹做了帝王,則辛辛苦苦地忙了一生。那時國內洪水泛濫,禹帝親自率領百姓疏浚了九條河道,引河水入海。他早起晚歸,頂風冒雨,終日無歇,禹帝的手掌上長了厚繭,臉上曬得黝黑,累得渾身是病,最後死於野外,安葬在會稽山上,即便是奴隸也不至於勞苦如此!"
二世一邊聽著,一邊搖頭,連說:"沒意思,沒意思!與其當這樣的清苦帝王,還不如當個享樂公子!"
李斯故意問:"陛下想當個什麽樣的帝王?"
二世轉了轉眼珠,愚鈍地一笑,道:"帝王畢竟不同於一般的百姓,像你剛才說的那些吃粗食、住陋屋、幹累活的種種勞苦事,都應是百姓做的,當帝王的怎能做這種事?帝王就是要住華麗宮殿,吃美食佳肴,穿錦繡衣服,乘駟馬之車,聽悅耳音樂,觀美人歌舞,後宮充塞以肆其欲,珍玩寶物以充其室,想怎樣就怎樣,要什麽有什麽,天下人都要臣服於他的腳下,聽憑他的驅遣,就像經過訓練的小獸那樣順從,這才像個當帝王的樣子!我就是要當這樣的帝王!"
聽罷二世這番高論,李斯大吃一驚,心想:始皇帝雖為人暴虐,但不失為一代雄主,二世遠不及也!如果像二世說的這樣做,大秦王朝將亡無日矣!自古以來,哪一個貪圖享樂的國君能夠長久?
然而,李斯並不想勸諫二世效法堯舜。因為他知道,二世對所謂明君聖主根本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個人的享樂!既如此,何必惹皇帝不樂?為了取得他的好感,莫如順其情、悅其誌,投其所好!
想到這裏,李斯恭維地說:"陛下之言,堪稱為君之道,做人之法!人生在世,不過就是幾十年,就像流水那樣易逝,就像乘著駟馬車越過小溝那樣短暫!實當及時行樂,盡情享受,勿使光陰虛度。一般人尚且這樣想,當帝王的更應如此。帝王富有天下,所有美味都有權享用,所有的美色都有權占有,手中既有無所不能之權,何不去做無所不及之事?堯、舜、禹等古代帝王雖名傳後世,但清苦一生,陛下不願圖其名而願務其實,堪稱明智之舉!"
二世聞聽大喜,道:"愛卿所言,句句說到朕的心裏,朕平生所願,正是如此!"
李斯好久沒有聽到過這樣的讚譽之辭了,他像是受到莫大的獎賞,心中無比暢快。還是在很多年前,當他向秦始皇進獻"帝王之術",幫助他籌劃統一大計的時候,秦始皇說過"知朕心意"這樣的話。而今,二世皇帝又作如是說,足見他與皇帝之間實現了心理上的溝通,這意味著皇帝對自己的信任,也預示著光明美好的前程!
但是,李斯在洋洋自得之時,也不免有些苦澀和內疚。當初向秦始皇進獻嘉謀是幫助君王行正道、建偉業,現在算什麽?是明知不對卻偏偏慫恿皇帝往邪路上走,這哪裏像堂堂丞相之所為,簡直是奸佞小人之舉!
李斯的臉上一陣發燒。可是,他卻不能改弦更張。因為隻有這樣,方能使皇帝歡心,方能鞏固爵位,方能壓倒趙高!
出自這種狹隘的、醜陋的、卑汙的私利,李斯進一步對二世進行了"開導":
"陛下欲縱情享樂,永保天下,有何良策?"
二世搖頭道:"朕自幼讀書甚少,隻從郎中令那裏學了些治獄之術,但淺嚐輒止,知之不多,沒有什麽好辦法可想!"
二世一提趙高,李斯心裏就堵得慌。不過,二世的話倒使他大受啟發,他不失時機地對二世說:"臣有一計不知是否可行。"
"何計?速速道來!"
李斯道:"臣早年曾從師於荀卿,學習帝王治道,內有督責之術,今可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