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木草堂憶舊》
梁任公之官生活
梁任公先生在民八遊歐以前,勇於議政,為一對於政治生活極有興趣之人,然其個人之從政歷史則極短促。前清時,以舉人隨康有為後論事,得光緒帝之信任,僅獲六品虛銜而止,尚不能如譚嗣同、楊銳等之晉為軍機章京(彼時之軍機章京,地位大約如今日之行政院參事)。宣統三年袁世凱組閣,曾使人赴日本徵梁氏返京,將以為學部副大臣(大臣為唐景崇),梁氏力辭。直至民國成立之第二年,熊希齡組閣,梁始出為司法總長,包辦熊閣之一切重要文告。且書生從政,結習未除,趕撰法規,一一公表,故熊閣一時有“條例內閣”之稱,而事實上固無一事能辦通也。熊閣倒,梁亦去。民國六年,乃以馬廠起義功,參加段祺瑞內閣,任財政總長,為段氏取“火中之栗”,所謂“西原借款”,經任公之手以簽約者前後達二千餘萬元,時論頗不之諒。梁氏乃具狀堅詞請去。中有語曰:“神明內疚,清議外慚”,蓋深有悔心矣。
經此兩度試驗,梁氏痛感官僚生活之為非人生活,民八遊歐歸國後,遂絕口不談政治。他人從政,多起自下吏,敘其官曆必有一連串不同之官銜,而任公無之,其畢生之官僚歷史,僅此兩個總長及幣製局總裁而已。
《辰子說林》
第五冊梁啓超(1876—1929)(3)
梁啓超之歷史研究法
梁啓超努力史學,晚年所著《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為其《中國歷史研究法》作補充,在史學上均有相當之地位,娓娓之度,極便覽觀。其門人姚名達跋雲:“右《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一部,新會梁任公先生講述,其門人周傳儒、姚名達筆記為文,都十一萬餘言,所以補舊作《中國歷史研究法》之不逮,闡其新解,以啟發後學專精史學者也。憶民國十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名達初受業於先生,問先生近自患學問欲太多,而欲集中精力於一點,此一點為何。先生曰:‘史也,史也!’是年秋冬,即講《中國文化史》《社會組織》篇,口敷筆著,晝夜弗輟,入春而病,遂未完成。十五年十月六日,講座復開,每周二小時,綿延以至於十六年五月底。扶病登壇,無力撰稿,乃令周君速記,編為講義,載於《清華周刊》即斯編也。周君旋以事忙不能卒業,編至《合傳及其做法》而止。名達遂繼其後,自三月十八日至五月底,編成《年譜及其做法》、《專傳的做法》二章。自八月十三日至二十八日,編成《孔子傳的做法》以後諸篇,全講始告成文。經先生校閱,卒為定本。是秋以後,先生弱不能耐勞,後學不復得聞高論,而斯講遂成絕響!”述此書編撰之經過,而啟超熱心斯學之精神,亦足見其梗概。惟記錄之稿,蓋尚有啟超校改未盡者。如本書第五章《年譜及其做法》中《年譜的體例》節有雲:“曾國藩是事業家,但他的文章也很好。即使他沒有事業,單有文章,他可以入《文苑傳》。我們很希望他的年譜紀載他的文章詩句或詩文的篇目。現行的《曾文正公年譜》,我嫌他載官樣的文章太多,載信劄和別的文太少。好文章盡多著,如《李恕穀墓誌銘》、《昭忠祠記》等,應該多錄,卻未注意。”論頗有識,而曾國藩何嚐為李?+作墓誌銘?啟超講演時,或指國藩所撰李續賓或李續宜神道碑銘而言,“續”“恕”音近,記者偶失之。而啟超校閱,未及改正耳。(坊間嚐有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亦其晚年講稿而印行於身後者,與其《清代學術概論》[本名《前清一代中國思想界之蛻變》]範圍略同,而資料及組織有異。發行未久遠,即被禁止,以未得啟超家人同意,而私行印售也。)
《淩霄一士隨筆》卷6
任公經綸
新會梁任公啟超,文章學識,是清末民初第一流。風神超越,骨格靈秀,為五十年來一奇特人物,是文化界人所公認。不容諱言,他在戊戌政變因其時為萬木草堂弟子,與南海康有為亦步亦趨,同為保皇維新的中堅分子。但後來亡命日本,獲識國父孫中山先生後,所以師生的誌趣大異,因此在民國,也有不朽的功績。可是一般民眾決計不知任公尚有財政的經綸,茲述以告世人。當民二孫寶琦代閣時,任公曾任幣製局總裁,由徐恩元副之。民六,段祺瑞討平張勳之亂後,河間繼位,特派任公為財政總長,兼鹽務署督辦。不過因國庫匱乏,以致無展施其經濟策略,未及一年,退而著述講學,以至殂歿。綜其生平功績,當以討袁伐張兩事,均為再造共和,確是最大。在袁謀稱帝之時,料知任公文章必可左右國人的視聽。曾托人以十萬元送至天津與梁,求其不再發表關於帝製之言論而已,猶不敢強其就範,任公倦允而拒禮。迨袁將登極之前周,天津《大公報》忽有《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洋洋灑灑,幾近萬言,揭載篇首。其中痛斥國體已經人民公認共和政治,是任何人所不能變更。並誡袁勿以戊戌手段再來謀纂,氣充詞沛,辭正義嚴。此論刊出之日,感動人心,《大公報》銷售一罄,館無存報。籌安諸醜以報示袁,項城見之大怒,即遣使至津,謀以殺梁。不意任公先一日,東渡赴日,嗣即繞滬南下,匿爐鍋間,偽充煤夫而免。蓋亦險矣。至於馬廠誓師,亦任公幾番陳詞而發。當張逆在京發動復辟,訊傳至津,眾意屬望於合肥段氏。而段顧慮可用之兵,僅馬廠李長泰一師,意猶未決。任公偕湯化龍謁段,堅決以討袁前例為喻,當時可用之兵,亦僅川滇兩部,而鬆波卒告成功。段始決定視師,商由魯督田中玉監視徐州定武軍動靜,義旗北指,未及一周迅速殲滅。茲兩事均有關國統,不易為之。任公均參與其役,特附紀以告讀者。
梁任公之官生活
梁任公先生在民八遊歐以前,勇於議政,為一對於政治生活極有興趣之人,然其個人之從政歷史則極短促。前清時,以舉人隨康有為後論事,得光緒帝之信任,僅獲六品虛銜而止,尚不能如譚嗣同、楊銳等之晉為軍機章京(彼時之軍機章京,地位大約如今日之行政院參事)。宣統三年袁世凱組閣,曾使人赴日本徵梁氏返京,將以為學部副大臣(大臣為唐景崇),梁氏力辭。直至民國成立之第二年,熊希齡組閣,梁始出為司法總長,包辦熊閣之一切重要文告。且書生從政,結習未除,趕撰法規,一一公表,故熊閣一時有“條例內閣”之稱,而事實上固無一事能辦通也。熊閣倒,梁亦去。民國六年,乃以馬廠起義功,參加段祺瑞內閣,任財政總長,為段氏取“火中之栗”,所謂“西原借款”,經任公之手以簽約者前後達二千餘萬元,時論頗不之諒。梁氏乃具狀堅詞請去。中有語曰:“神明內疚,清議外慚”,蓋深有悔心矣。
經此兩度試驗,梁氏痛感官僚生活之為非人生活,民八遊歐歸國後,遂絕口不談政治。他人從政,多起自下吏,敘其官曆必有一連串不同之官銜,而任公無之,其畢生之官僚歷史,僅此兩個總長及幣製局總裁而已。
《辰子說林》
第五冊梁啓超(1876—1929)(3)
梁啓超之歷史研究法
梁啓超努力史學,晚年所著《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為其《中國歷史研究法》作補充,在史學上均有相當之地位,娓娓之度,極便覽觀。其門人姚名達跋雲:“右《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一部,新會梁任公先生講述,其門人周傳儒、姚名達筆記為文,都十一萬餘言,所以補舊作《中國歷史研究法》之不逮,闡其新解,以啟發後學專精史學者也。憶民國十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名達初受業於先生,問先生近自患學問欲太多,而欲集中精力於一點,此一點為何。先生曰:‘史也,史也!’是年秋冬,即講《中國文化史》《社會組織》篇,口敷筆著,晝夜弗輟,入春而病,遂未完成。十五年十月六日,講座復開,每周二小時,綿延以至於十六年五月底。扶病登壇,無力撰稿,乃令周君速記,編為講義,載於《清華周刊》即斯編也。周君旋以事忙不能卒業,編至《合傳及其做法》而止。名達遂繼其後,自三月十八日至五月底,編成《年譜及其做法》、《專傳的做法》二章。自八月十三日至二十八日,編成《孔子傳的做法》以後諸篇,全講始告成文。經先生校閱,卒為定本。是秋以後,先生弱不能耐勞,後學不復得聞高論,而斯講遂成絕響!”述此書編撰之經過,而啟超熱心斯學之精神,亦足見其梗概。惟記錄之稿,蓋尚有啟超校改未盡者。如本書第五章《年譜及其做法》中《年譜的體例》節有雲:“曾國藩是事業家,但他的文章也很好。即使他沒有事業,單有文章,他可以入《文苑傳》。我們很希望他的年譜紀載他的文章詩句或詩文的篇目。現行的《曾文正公年譜》,我嫌他載官樣的文章太多,載信劄和別的文太少。好文章盡多著,如《李恕穀墓誌銘》、《昭忠祠記》等,應該多錄,卻未注意。”論頗有識,而曾國藩何嚐為李?+作墓誌銘?啟超講演時,或指國藩所撰李續賓或李續宜神道碑銘而言,“續”“恕”音近,記者偶失之。而啟超校閱,未及改正耳。(坊間嚐有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亦其晚年講稿而印行於身後者,與其《清代學術概論》[本名《前清一代中國思想界之蛻變》]範圍略同,而資料及組織有異。發行未久遠,即被禁止,以未得啟超家人同意,而私行印售也。)
《淩霄一士隨筆》卷6
任公經綸
新會梁任公啟超,文章學識,是清末民初第一流。風神超越,骨格靈秀,為五十年來一奇特人物,是文化界人所公認。不容諱言,他在戊戌政變因其時為萬木草堂弟子,與南海康有為亦步亦趨,同為保皇維新的中堅分子。但後來亡命日本,獲識國父孫中山先生後,所以師生的誌趣大異,因此在民國,也有不朽的功績。可是一般民眾決計不知任公尚有財政的經綸,茲述以告世人。當民二孫寶琦代閣時,任公曾任幣製局總裁,由徐恩元副之。民六,段祺瑞討平張勳之亂後,河間繼位,特派任公為財政總長,兼鹽務署督辦。不過因國庫匱乏,以致無展施其經濟策略,未及一年,退而著述講學,以至殂歿。綜其生平功績,當以討袁伐張兩事,均為再造共和,確是最大。在袁謀稱帝之時,料知任公文章必可左右國人的視聽。曾托人以十萬元送至天津與梁,求其不再發表關於帝製之言論而已,猶不敢強其就範,任公倦允而拒禮。迨袁將登極之前周,天津《大公報》忽有《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洋洋灑灑,幾近萬言,揭載篇首。其中痛斥國體已經人民公認共和政治,是任何人所不能變更。並誡袁勿以戊戌手段再來謀纂,氣充詞沛,辭正義嚴。此論刊出之日,感動人心,《大公報》銷售一罄,館無存報。籌安諸醜以報示袁,項城見之大怒,即遣使至津,謀以殺梁。不意任公先一日,東渡赴日,嗣即繞滬南下,匿爐鍋間,偽充煤夫而免。蓋亦險矣。至於馬廠誓師,亦任公幾番陳詞而發。當張逆在京發動復辟,訊傳至津,眾意屬望於合肥段氏。而段顧慮可用之兵,僅馬廠李長泰一師,意猶未決。任公偕湯化龍謁段,堅決以討袁前例為喻,當時可用之兵,亦僅川滇兩部,而鬆波卒告成功。段始決定視師,商由魯督田中玉監視徐州定武軍動靜,義旗北指,未及一周迅速殲滅。茲兩事均有關國統,不易為之。任公均參與其役,特附紀以告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