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之以新學名世也,在既持節開府以後。平心論之,非真有見於變法之不可緩,特以舉世之所不為,欲獨辟非常之境界耳。故其於西學也,即以漢學家章句訓詁之法治之,博而不精,知其所當然而不究其所以然。其由新而復返於舊也,則在戊戌變政之時。其宗旨上見所為《勸學篇》。蓋康氏之進用,由於南皮之薦剡,迨其後深窺宮廷齟齬之情與新舊水火之象,以彼料事之明,逆知後來必有大禍,因授意門下士某君作為此書。
《張文襄事略》
第二冊張之洞(1837—1909)(11)
樊增祥祝張七十壽文
張文襄之洞七十生辰,樊雲門增祥撰駢文二千餘言為壽。中敘述文襄外任四十餘年,凡所興作,輒遭部臣盄。有警句雲:“不嘉其謀事之智,而責其成事之遲;不諒其生財之難,而責其用財之易”,數語直抉出文襄心事。相傳此文係交電局分日拍發,文襄閱至此段,掀髯笑曰:“雲門是可兒!”又文中敘述文襄禁學校沿用東洋名詞,有雲:“如有佳語,不含雞舌而亦香;盡去新詞,不食馬肝為知味。”措詞亦殊佳妙。
《東華瑣錄》
張之洞抑鬱而死
張之洞晚年,見新學猖狂,頗有悔心。任鄂督時,指駁新律,電奏凡百餘言,詞絕沈痛。及內用,管理學部。學部考試東洋畢業生,例派京官襄校,司員擬單進。之洞指汪榮寶名曰:“是輕薄子,不可用。”取硃筆抹之。顧滿尚書榮慶曰:“我翰林院遂無一勘勝此任者乎?何必是。”自新名詞盛行,公牘奏稿揉和通用,之洞尤惡之。一日,部員進稿中有“公民”二字,裂稿抵地,大罵。然新政倡自湖北,廢科舉、專辦學堂,事極孟浪,實由之洞主持。既提倡在先,不能盡反前議,袖手嗟嘆而已。及袁世凱既罷,無人掣肘,自料可伸己誌。已而親貴盡出攬權,心甚憂之。軍谘府之設,爭之累日,不能入。唐紹儀為世凱死黨,監國欲委以津浦鐵路,之洞不可,紹儀聞而銜之。先是粵漢鐵路拒美款,本謂收回自辦,旋以款絀,又改借英債,皆之洞為政。紹儀因是嗾美使詰路事以撼之洞。之洞生平多處順境,晚歲官愈高而境愈逆,由是鬱鬱成疾。疾甫作,即知不起,急將平日詩稿自編為《廣雅堂集》。計其在位先後幾五十年,官至大學士兼軍機大臣。臨死,乃欲與文士爭名,其自處蓋可知矣。
《國聞備乘》卷4
張之洞之死
當張之洞以相國在樞府時,對於政局之壞,未能有所挽回。而至辛亥清室將退位時,朝士頗有追思張氏者。謂使南皮尚在,何至如是乎?蓋以其才非當時諸大臣所及,而又非如袁之有野心也。張在亦何能為?惟清之無人,則可見耳。聞張之死,以與載灃爭洵、濤典兵事。時命載洵籌辦海軍,載濤訓練禁衛軍,管理軍谘處。張力諫,灃曰:“此太福晉意也。”張曰:“何不改畀他項優差,軍事實非所宜。”灃不可。張退而發病嘔血,以至不起。其受知士陳衍《詩話》雲:“《讀白樂天〈以心感人人心歸樂府〉》句,雲:‘誠感人心心乃歸,君民末世自乖離。(按:陳氏《年譜》引此詩,“民”字作“臣”,“世”字作“造”。)豈知人感天方感,淚灑香山諷諭詩。’此首為廣雅絕筆之詩,因與攝政王載灃爭親貴典兵各要政不聽,椎心嘔血,一病至死。遺疏有‘守祖宗永不加賦之規,凜古人不戢自焚之戒’雲雲,天下誦而悲之。”又陳氏《年譜》雲:“是冬廣雅薨於位,即日定諡文襄。先是,載灃為攝政王,專用親貴。滿洲人初疑漢人排滿,至是不排於漢而見排於親貴,率多解體。洵貝勒既長陸軍,濤貝勒又長海軍,又將以某富儈為京卿。廣雅力爭,以為不可,為載灃所斥,歸寓嘔血,曰今始知軍機大臣之不可為也。”蓋張自入樞府,罕所匡正,至是以清祚已垂殆,不能無恫(動)於中。以此而死,亦甚可悲。立幼君而俾載灃攝政,張氏實贊其議,其亦有悔心歟?辛亥一舉亡清,新軍之力甚偉。不戢自焚,可雲言必有中。而張固以提倡新軍負時譽者,以彼時政治之窳敗,乃孳孳以新軍為事,就清論清,尤張人駿所謂“參蓍良藥,誤投適以殺人”。不戢之焚,不過時間問題耳。《陳譜》記之洞在鄂用陳“盛鑄銅元”之策,以贏大利。遂積極擴充新軍,添造快槍子彈,遣送大批學生留學日本士官,“卒成武昌革命之局”。雖“非廣雅所及料”,而民國之建,之洞亦有大功足錄也。(之洞卒於己酉八月,《陳譜》曰“冬”,誤也。謂洵長陸軍、濤長海軍,尤誤。《陳譜》於晚清史料掌故頗有記述,足供參考,而舛錯處亦不鮮。)
《淩霄一士隨筆》卷3
第二冊王國維(1877—1927)(1)
王國維,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清末秀才,曾留學日本。後在上海為時務報館掌書記。潛心好學,受康德、尼采思想影響。先後在學堂講授哲學、倫理學、邏輯學,並從事中國戲曲及詞曲研究。辛亥革命後在日本致力於古代史、甲骨文、金文、漢晉簡牘及敦煌遺書之研究,成就頗大。1927年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有《觀堂集林》、《王國維遺書》行世。
《張文襄事略》
第二冊張之洞(1837—1909)(11)
樊增祥祝張七十壽文
張文襄之洞七十生辰,樊雲門增祥撰駢文二千餘言為壽。中敘述文襄外任四十餘年,凡所興作,輒遭部臣盄。有警句雲:“不嘉其謀事之智,而責其成事之遲;不諒其生財之難,而責其用財之易”,數語直抉出文襄心事。相傳此文係交電局分日拍發,文襄閱至此段,掀髯笑曰:“雲門是可兒!”又文中敘述文襄禁學校沿用東洋名詞,有雲:“如有佳語,不含雞舌而亦香;盡去新詞,不食馬肝為知味。”措詞亦殊佳妙。
《東華瑣錄》
張之洞抑鬱而死
張之洞晚年,見新學猖狂,頗有悔心。任鄂督時,指駁新律,電奏凡百餘言,詞絕沈痛。及內用,管理學部。學部考試東洋畢業生,例派京官襄校,司員擬單進。之洞指汪榮寶名曰:“是輕薄子,不可用。”取硃筆抹之。顧滿尚書榮慶曰:“我翰林院遂無一勘勝此任者乎?何必是。”自新名詞盛行,公牘奏稿揉和通用,之洞尤惡之。一日,部員進稿中有“公民”二字,裂稿抵地,大罵。然新政倡自湖北,廢科舉、專辦學堂,事極孟浪,實由之洞主持。既提倡在先,不能盡反前議,袖手嗟嘆而已。及袁世凱既罷,無人掣肘,自料可伸己誌。已而親貴盡出攬權,心甚憂之。軍谘府之設,爭之累日,不能入。唐紹儀為世凱死黨,監國欲委以津浦鐵路,之洞不可,紹儀聞而銜之。先是粵漢鐵路拒美款,本謂收回自辦,旋以款絀,又改借英債,皆之洞為政。紹儀因是嗾美使詰路事以撼之洞。之洞生平多處順境,晚歲官愈高而境愈逆,由是鬱鬱成疾。疾甫作,即知不起,急將平日詩稿自編為《廣雅堂集》。計其在位先後幾五十年,官至大學士兼軍機大臣。臨死,乃欲與文士爭名,其自處蓋可知矣。
《國聞備乘》卷4
張之洞之死
當張之洞以相國在樞府時,對於政局之壞,未能有所挽回。而至辛亥清室將退位時,朝士頗有追思張氏者。謂使南皮尚在,何至如是乎?蓋以其才非當時諸大臣所及,而又非如袁之有野心也。張在亦何能為?惟清之無人,則可見耳。聞張之死,以與載灃爭洵、濤典兵事。時命載洵籌辦海軍,載濤訓練禁衛軍,管理軍谘處。張力諫,灃曰:“此太福晉意也。”張曰:“何不改畀他項優差,軍事實非所宜。”灃不可。張退而發病嘔血,以至不起。其受知士陳衍《詩話》雲:“《讀白樂天〈以心感人人心歸樂府〉》句,雲:‘誠感人心心乃歸,君民末世自乖離。(按:陳氏《年譜》引此詩,“民”字作“臣”,“世”字作“造”。)豈知人感天方感,淚灑香山諷諭詩。’此首為廣雅絕筆之詩,因與攝政王載灃爭親貴典兵各要政不聽,椎心嘔血,一病至死。遺疏有‘守祖宗永不加賦之規,凜古人不戢自焚之戒’雲雲,天下誦而悲之。”又陳氏《年譜》雲:“是冬廣雅薨於位,即日定諡文襄。先是,載灃為攝政王,專用親貴。滿洲人初疑漢人排滿,至是不排於漢而見排於親貴,率多解體。洵貝勒既長陸軍,濤貝勒又長海軍,又將以某富儈為京卿。廣雅力爭,以為不可,為載灃所斥,歸寓嘔血,曰今始知軍機大臣之不可為也。”蓋張自入樞府,罕所匡正,至是以清祚已垂殆,不能無恫(動)於中。以此而死,亦甚可悲。立幼君而俾載灃攝政,張氏實贊其議,其亦有悔心歟?辛亥一舉亡清,新軍之力甚偉。不戢自焚,可雲言必有中。而張固以提倡新軍負時譽者,以彼時政治之窳敗,乃孳孳以新軍為事,就清論清,尤張人駿所謂“參蓍良藥,誤投適以殺人”。不戢之焚,不過時間問題耳。《陳譜》記之洞在鄂用陳“盛鑄銅元”之策,以贏大利。遂積極擴充新軍,添造快槍子彈,遣送大批學生留學日本士官,“卒成武昌革命之局”。雖“非廣雅所及料”,而民國之建,之洞亦有大功足錄也。(之洞卒於己酉八月,《陳譜》曰“冬”,誤也。謂洵長陸軍、濤長海軍,尤誤。《陳譜》於晚清史料掌故頗有記述,足供參考,而舛錯處亦不鮮。)
《淩霄一士隨筆》卷3
第二冊王國維(1877—1927)(1)
王國維,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清末秀才,曾留學日本。後在上海為時務報館掌書記。潛心好學,受康德、尼采思想影響。先後在學堂講授哲學、倫理學、邏輯學,並從事中國戲曲及詞曲研究。辛亥革命後在日本致力於古代史、甲骨文、金文、漢晉簡牘及敦煌遺書之研究,成就頗大。1927年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有《觀堂集林》、《王國維遺書》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