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滿族愛新覺羅氏,名旻寧,仁宗第二子。年號道光。在位時國勢日衰,吏治腐敗,內憂外患重重。鴉片戰爭一役,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在位三十年,廟號宣宗。
宣宗沖齡神武
嘉慶癸酉林清之變,賊犯大內,宣宗方在智邸,讀書上書房,聞變,諸王貝勒皆倉皇奔避,宣宗獨親禦鳥槍,連發斃二酋。賊錯愕不敢前,禁軍入,遂悉就禽。仁廟下詔褒異,加封智勇親王,遂定金匱緘名之局。人皆仰聖武之布昭,而不知智勇天錫,自髫齡時而已然也。幹隆五十四年,高宗木蘭秋獼,宣宗以諸皇孫隨扈,時聖齡才八歲。一日至張家灣行宮,上親率諸王校射,宣宗侍側,俟諸王射畢,亦禦小弓矢,連發,中其二。上大喜,拊其頂曰:“兒能連中三矢,當以黃馬褂為賚。”果三中之,即置弓矢,跪上前,上問所欲,不對,亦不起。上大笑曰:“吾知之矣。”因命侍臣取黃褂衣之。倉卒間不得小者,即以成人之衣被之,乃謝恩起。而裾長拂地,不能行。乃命侍衛抱之以歸。禦製詩集中,有詩紀其事。
《春冰室野乘》卷上
其二
道光才藝超邁,而尤嫻騎射,所禦彈弓,能於百步外瞄準,擊飛鳥百不失一二。天理教徒之變,宮門戒嚴。亂匪已定期圍宮,是夜適大雷電,道光親挾彈弓,巡行各處,見匪已越登宮牆,急發彈擊之。無不應弦而倒。回至幹清宮,忽見有一人立殿脊上,手揮令旗號召匪黨,欲擊則彈已告罄,即於禦袍上齧下金鈕扣,連珠發去,擊中其目,立即顛墮破胸而死。未幾即大雨如注,匪遂不得逞,論者謂是役也,固賴道光英勇,而匪之所在,電光輒屢照之。俾帝得展其長,是亦清運之尚未盡耶。(按此當是仁宗年間,帝為阿哥時之事)
《南亭筆記》卷1
矜恤言官
今上即位初,禦史多有條陳彈奏時事者。下軍機大臣及部議時,上多裁去銜名及摺尾年月,或條陳數事隻議一事,則裁去前後之文,不欲令人知之,恐其取怨也。聖主矜恤言官至意如此。湖北袁道長銑陳奏一摺,聞有十事。上裁出核賦課、平刑法、廣教化三條,下大臣會議,餘俱留中,不知何事。
《竹葉亭雜記》卷1
旻寧之不識奸佞
顒琰既殂,旻寧以第二子繼承大業,世所稱為宣宗成皇帝者也。三十年中,衣非三浣弗易,宮內用款,歲不逾二十萬。內務府堂司各官皆有臣朔飢欲死狀。頌之者至謂其儉德實三代下第一人。漢文帝、宋仁宗幾莫能及。然而外患逼,內變生,非常之禍皆開於道光一朝,此何故哉?由其不識奸佞使然也。
奸佞者誰,穆彰阿是其用陰柔之手段以妨賢病國,舉世皆惡之。蒲城王鼎時與穆彰阿同為軍機大臣,惡之尤甚。每相見,輒厲聲詬罵,穆彰阿強為笑容,避之。一日,兩人適同召見,王鼎盛氣詰之曰:“如林則徐之賢,汝何故必令遣戍新疆,是直宋之秦檜、明之嚴嵩耳。行見天下事,皆壞於汝手。”穆彰阿默然不與辯。旻寧反笑視王鼎曰:“卿醉矣。”命內侍扶之出。明日復廷諍甚苦,旻寧怒拂衣起。王鼎亟牽裾終不獲伸其說,憤甚。歸而欲仿史魚屍諫之義,是夕自縊死。
舊例,大臣自縊,必奏聞驗視,然後解。王鼎既死,家人方搶攘間,為穆彰阿所知。令其黨索觀遺疏,大旨皆劾穆彰阿之奸,而薦林則徐之賢也。乃漫謂鼎之子曰:“上怒未解,若以此奏,則尊公恤典不可得,而子亦終身廢棄矣。其勿奏便。”家人信其說,遂改遺疏,以暴疾聞。旻寧雖震悼而優恤之,亦不究其事。穆彰阿得自若。語雲天子隻知和事,其旻寧之謂矣。
《滿清外史》
禁遏言路妙法宦途晉升要訣
帝性節儉,而厭群臣之進言,在位時,銳意革除內務府之積敝。杜受田者,皇子之師傅也。帝嚐厭群臣之進言,問杜以何法禁止之。杜請帝,凡進言者,不問其所言如何,但挑剔其奏中格式之失,字體之誤,交吏部議處,則言者苦之,封奏自稀。且使臣下見帝於此等小節尚不肯稍貸,若犯忌諱之大者,被罪必更深矣。如此則無禁遏言路之名,而言路自然結舌。帝從之,果大效。於是上下壅蔽,政府恣行其奸,而不慮言官之發其覆。帝受杜之欺罔,而反以為忠,杜之柔奸,殊可畏也。
殿試專憑楷法之弊,亦自杜開之。自此士氣愈銷,人才愈敗,而國事亦愈棘矣。今舉一事,以見道光末年官場之情形。下所錄之匿名書,乃時人致於大學士曹正鏞(音譯)者也。書曰:汝欲得誌於宦途乎?第一須有內援,賄賂之費,尤不可吝。態度須極圓和,遇事不可承當。凡事均勿認真,不可有立功之心,亦不可自以忠。遇有困難,則取巧規避,最要者,為模稜二字,切勿妄發議論。亦勿固執己見。對於同僚謙柔為上。見有舞弊之事,須包含勿言。但亦不可恭維太過。須視官缺為己之收成。勿存為國辦事之心,如此則必可積資至大學士,妻子皆博封蔭,死後即不能得文正之諡,亦可得文恭、文恪之名矣。又有人問曹正鏞做官之訣,曹答曰:“多叩頭,遇事勿出主見。”即此二言,亦可見其時官吏卑鄙模稜之習矣。
《清室外紀》
如此“清正良臣”
清宣宗(旻寧)嚐潛行至軍機處以覘樞臣之勤惰,諸軍機遂相約每日以一人及暮退朝,以俟禦駕。一日禦臨,叔大父孚恩公在焉,帝曰:“諸人皆歸,汝何獨留?”公奏曰:“臣責任綦重,不敢貪安逸。”帝頷之,即日禦賜書“清正良臣”額。吾家廟中建巨坊一,以此四字懸之,迄今巍然尚在也。
宣宗沖齡神武
嘉慶癸酉林清之變,賊犯大內,宣宗方在智邸,讀書上書房,聞變,諸王貝勒皆倉皇奔避,宣宗獨親禦鳥槍,連發斃二酋。賊錯愕不敢前,禁軍入,遂悉就禽。仁廟下詔褒異,加封智勇親王,遂定金匱緘名之局。人皆仰聖武之布昭,而不知智勇天錫,自髫齡時而已然也。幹隆五十四年,高宗木蘭秋獼,宣宗以諸皇孫隨扈,時聖齡才八歲。一日至張家灣行宮,上親率諸王校射,宣宗侍側,俟諸王射畢,亦禦小弓矢,連發,中其二。上大喜,拊其頂曰:“兒能連中三矢,當以黃馬褂為賚。”果三中之,即置弓矢,跪上前,上問所欲,不對,亦不起。上大笑曰:“吾知之矣。”因命侍臣取黃褂衣之。倉卒間不得小者,即以成人之衣被之,乃謝恩起。而裾長拂地,不能行。乃命侍衛抱之以歸。禦製詩集中,有詩紀其事。
《春冰室野乘》卷上
其二
道光才藝超邁,而尤嫻騎射,所禦彈弓,能於百步外瞄準,擊飛鳥百不失一二。天理教徒之變,宮門戒嚴。亂匪已定期圍宮,是夜適大雷電,道光親挾彈弓,巡行各處,見匪已越登宮牆,急發彈擊之。無不應弦而倒。回至幹清宮,忽見有一人立殿脊上,手揮令旗號召匪黨,欲擊則彈已告罄,即於禦袍上齧下金鈕扣,連珠發去,擊中其目,立即顛墮破胸而死。未幾即大雨如注,匪遂不得逞,論者謂是役也,固賴道光英勇,而匪之所在,電光輒屢照之。俾帝得展其長,是亦清運之尚未盡耶。(按此當是仁宗年間,帝為阿哥時之事)
《南亭筆記》卷1
矜恤言官
今上即位初,禦史多有條陳彈奏時事者。下軍機大臣及部議時,上多裁去銜名及摺尾年月,或條陳數事隻議一事,則裁去前後之文,不欲令人知之,恐其取怨也。聖主矜恤言官至意如此。湖北袁道長銑陳奏一摺,聞有十事。上裁出核賦課、平刑法、廣教化三條,下大臣會議,餘俱留中,不知何事。
《竹葉亭雜記》卷1
旻寧之不識奸佞
顒琰既殂,旻寧以第二子繼承大業,世所稱為宣宗成皇帝者也。三十年中,衣非三浣弗易,宮內用款,歲不逾二十萬。內務府堂司各官皆有臣朔飢欲死狀。頌之者至謂其儉德實三代下第一人。漢文帝、宋仁宗幾莫能及。然而外患逼,內變生,非常之禍皆開於道光一朝,此何故哉?由其不識奸佞使然也。
奸佞者誰,穆彰阿是其用陰柔之手段以妨賢病國,舉世皆惡之。蒲城王鼎時與穆彰阿同為軍機大臣,惡之尤甚。每相見,輒厲聲詬罵,穆彰阿強為笑容,避之。一日,兩人適同召見,王鼎盛氣詰之曰:“如林則徐之賢,汝何故必令遣戍新疆,是直宋之秦檜、明之嚴嵩耳。行見天下事,皆壞於汝手。”穆彰阿默然不與辯。旻寧反笑視王鼎曰:“卿醉矣。”命內侍扶之出。明日復廷諍甚苦,旻寧怒拂衣起。王鼎亟牽裾終不獲伸其說,憤甚。歸而欲仿史魚屍諫之義,是夕自縊死。
舊例,大臣自縊,必奏聞驗視,然後解。王鼎既死,家人方搶攘間,為穆彰阿所知。令其黨索觀遺疏,大旨皆劾穆彰阿之奸,而薦林則徐之賢也。乃漫謂鼎之子曰:“上怒未解,若以此奏,則尊公恤典不可得,而子亦終身廢棄矣。其勿奏便。”家人信其說,遂改遺疏,以暴疾聞。旻寧雖震悼而優恤之,亦不究其事。穆彰阿得自若。語雲天子隻知和事,其旻寧之謂矣。
《滿清外史》
禁遏言路妙法宦途晉升要訣
帝性節儉,而厭群臣之進言,在位時,銳意革除內務府之積敝。杜受田者,皇子之師傅也。帝嚐厭群臣之進言,問杜以何法禁止之。杜請帝,凡進言者,不問其所言如何,但挑剔其奏中格式之失,字體之誤,交吏部議處,則言者苦之,封奏自稀。且使臣下見帝於此等小節尚不肯稍貸,若犯忌諱之大者,被罪必更深矣。如此則無禁遏言路之名,而言路自然結舌。帝從之,果大效。於是上下壅蔽,政府恣行其奸,而不慮言官之發其覆。帝受杜之欺罔,而反以為忠,杜之柔奸,殊可畏也。
殿試專憑楷法之弊,亦自杜開之。自此士氣愈銷,人才愈敗,而國事亦愈棘矣。今舉一事,以見道光末年官場之情形。下所錄之匿名書,乃時人致於大學士曹正鏞(音譯)者也。書曰:汝欲得誌於宦途乎?第一須有內援,賄賂之費,尤不可吝。態度須極圓和,遇事不可承當。凡事均勿認真,不可有立功之心,亦不可自以忠。遇有困難,則取巧規避,最要者,為模稜二字,切勿妄發議論。亦勿固執己見。對於同僚謙柔為上。見有舞弊之事,須包含勿言。但亦不可恭維太過。須視官缺為己之收成。勿存為國辦事之心,如此則必可積資至大學士,妻子皆博封蔭,死後即不能得文正之諡,亦可得文恭、文恪之名矣。又有人問曹正鏞做官之訣,曹答曰:“多叩頭,遇事勿出主見。”即此二言,亦可見其時官吏卑鄙模稜之習矣。
《清室外紀》
如此“清正良臣”
清宣宗(旻寧)嚐潛行至軍機處以覘樞臣之勤惰,諸軍機遂相約每日以一人及暮退朝,以俟禦駕。一日禦臨,叔大父孚恩公在焉,帝曰:“諸人皆歸,汝何獨留?”公奏曰:“臣責任綦重,不敢貪安逸。”帝頷之,即日禦賜書“清正良臣”額。吾家廟中建巨坊一,以此四字懸之,迄今巍然尚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