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屋述聞》卷2
滇黔萬裏靖邊疆
文武雍雍共贊襄,滇黔萬裏靖邊疆。訁於謨入告中樞夜,禦筆親批答奏章。
世宗勵精圖治,當時文武諸臣亦竭力贊襄,雲貴等省改土歸流,武功文治一時稱盛。有雍正討幹餡鴕皇櫬於世。
《清宮詞本事》
稱木陳為宗門罪人
浙督李敏達衛,以西湖堤有聖祖南巡行宮,不敢改作別項公所,奏請定名,延高僧住持焚修(即今聖因寺),時所延濟生和尚,名元度,昌樂縣人,平陽宏覺國師之孫也。世宗批諭雲:“向聞此僧之名,恐非了義絆芻也。伊之法派何足為貴?”木陳即?0公,順治末應詔入京,賜號宏覺國師,南歸與當道往還,氣焰煊赫,故有宗門罪人之諭。
《養吉齋餘錄》卷4
汗阿哥
雍正十三年,諭內府總管太監:“圓明園阿哥,前日來請皇太後安,未候見朕逕回,且稱朕為‘汗阿哥’。阿哥年幼,自是王自立教之如此。此時不向好處引導,阿哥長大,倚恃皇太後照看,性情自然驕慣了。‘汗阿哥’字件朕雖不責,王大臣聞知,必然參奏,豈不誤了阿哥。如今阿哥年幼,王自立盡心向好處引導。阿哥朕之弟,日後成立,即朕輔佐。爾等將王自立傳來,重打四十板,明年阿哥晉宮,一併令謝成照管。與永璜、永璉同往齋宮。阿哥等日夕相見,必按長幼禮節。如因朕之孫,令圓明園阿哥卑禮相見,斷乎不可。”按圓明園阿哥,疑是允禧以下,世宗幼弟(原作帝)也。永璜、永璉,均世宗孫,高宗子也。豈有卑禮相見之理哉!
《清朝野史大觀》卷1
別定立嗣法
我朝自康熙中理密親王允秖由儲貳再廢,遂不立太子。世宗既即位,別定立嗣法,將書名藏金匱中。顧鍾愛第五子和親王弘晝,而第四子高宗夙為聖祖所奇,嚐有“此人異日福過於朕”之諭,因猶疑不決。乃以二篋,一置玉印一枚,一置明珠十顆,賜二子,使隨意祗領。和親王取珠而高宗受印。上嘆曰:“天也!”於是密定高宗為嗣。與聞其事者,惟莊親王、果親王、大學士張文和公與公(鄂爾泰)四人而已。
《舊聞隨筆》卷1
其二
濟濟青宮玉葉新,風詩開卷誦睢麟。書名正大光明殿,誰是他年兆璧人。
康熙十四年立嫡子胤? 《清宮詞本事》
世宗遺詔
伏讀世宗皇帝遺詔,不勝感泣。上臨禦十三年,法立而不苛,政舉而不擾,賓天之日,猶諄諄以寬大訓後,此真堯舜之用心哉!自古人君,英察者流為慘刻,仁厚者難於剛斷。仁明如帝無間然矣。
《巢林筆談》卷2
胤禛不得令終
胤? 當康熙末年,明珠擅權,政事敗壞。皇子三十餘人,各樹黨援,覬覦大寶,希翼得推戴之功者,交相附和。宮庭之中,大為紛擾。玄燁以耄老昏憒,不能禁。
已而,胤? 允?&係玄燁第八子,允?&係玄燁第九子,皆為胤? 呂女之祖,為呂留良。自曾靜勸嶽鍾琪舉義不成,獄興辭連呂留良,胤? 或有疑之者,曰:“胤? 《滿清外史》
其二
羽林執戟衛森嚴,月落雞人報警簽,紅線劍光寒似雪,老臣夜半泣龍髯。
世宗之崩或謂遇弒,與呂留良一獄有關。鄂爾泰傳是日上尚視朝如恆,並無所苦,午後忽召鄂入宮,外間已喧傳暴崩之耗矣。觀此則謂遇弒,不為無因,紅線事載《唐代叢書》,蒲鬆齡《聊齋誌異》所雲俠女,有謂即呂留良女孫也。
《清宮詞本事》
世宗晏駕之異聞
世宗暴崩,傳聞異辭。有謂為被刺者,其說亦非無據。蓋自曾靜勸嶽鍾琪舉義不成,獄興,辭連呂留良,世宗嚴治之,戮留良並其徒嚴鴻逵屍。留良子葆中,時為編修,亦論斬。於是漢人之義憤大起,甘鳳池輩,日從事於暗殺,清廷雖極力搜捕,不能止。當時留良孫女某,劍術之精,尤冠儕輩。為祖父復仇,入宮行刺,故世宗實未得令終。考《鄂爾泰傳》謂是日,上尚視朝如恆,並無所苦。午後忽召鄂入宮,外間已喧傳暴崩之耗矣。鄂入朝,馬不及被鞍,亟跨驏馬行,髀骨被磨損,流血不止。既入宮,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當時天下承平,長君繼統,何所危疑而倉皇若此,可證被刺之說或不誣矣。
《清朝野史大觀》卷1
第一冊(2)世宗雍正胤禛(1678—1735)(9)
附:胤禛外傳
胤禛,康熙第四子。少年無賴,好飲酒擊劍,不見悅於康熙。出亡在外,所交多劍客力士。結兄弟十三人,其長者為某僧,技尤高妙,驍勇絕倫,能練劍為丸,藏腦海中,用則自口吐出,夭矯如長虹,殺人於百裏之外。號稱萬人敵。次者能練劍如芥,藏於指甲縫,用時擲於空中,當者披靡。胤禛亦習其術。康熙晚年病篤,胤禛偕劍客數人返京。先是康熙已草詔,收藏密室。胤禛偵知之,設法盜出。詔中有雲:“傳位十四太子。”胤禛潛將十字改為於字,藏於身邊,乃入宮問疾。預布心腹於宮門外,有入宮門者輒阻之。時康熙病已殆。先是十四子允,奉命出征準(噶爾)部,至是擁兵西路觀變。康熙宣詔大臣入宮,半晌無至者。驀見胤禛立前,大怒,取玉念珠投之。有頃,康熙即歿。胤禛出告百官:謂奉詔冊立,並舉念珠為證。百官莫辨真偽,奉之登極。康熙眾子有知其事者,心皆不服,時出怨言。胤禛知群情洶洶,遂以峻法嚴刑為治。即位未幾,親藩誅鋤殆盡。當時各藩皆有黨與,大半係俠士之流,胤禛恐遭人之暗殺也。一日赴天壇祭祀,胤禛甫至天壇,突聞壇頂所張黃幕,砉然一聲,陡作異響,衛士疑為刺客,紛趨救護。惟見胤禛右手微動,一線白光,從手中射出,斯須幕裂處,墜一狐首。胤禛乃謂諸術士曰:“邇來逆黨欲謀刺朕,密布刺客。朕故小試手段,使逆黨知朕劍術之高妙,雖有刺客,其如朕何。”然胤禛雖如此說,而心懷疑懼滋甚。竊思天下之劍客,多半皆為我羽黨,可以無慮。惟某僧獨不為用,亡走山澤,深以為患,思殺之以除害。而某僧行蹤飄忽,無從弋獲。一日偵知僧在某所,命結義兄弟三人,易服往探,後布精兵圍守要隘。僧睹三人至,笑曰:“若輩受主命來捕我耶?汝主氣數尚旺,吾不能與爭。雖然,汝主多行不義,屢以私恨殺人。吾今雖死,汝主必不能苟免,一月必有為吾報仇者,汝等識之。”言訖,伏劍而死。三人攜其首復命,並以其語奏聞。胤禛大懼,防衛綦嚴,寢食不寧者數日。月餘,無故暴死於內寢。宮廷秘密,諱為病歿,實則為某女俠所刺。相傳某女即呂晚村孫女,劍術尤冠儕輩雲。
滇黔萬裏靖邊疆
文武雍雍共贊襄,滇黔萬裏靖邊疆。訁於謨入告中樞夜,禦筆親批答奏章。
世宗勵精圖治,當時文武諸臣亦竭力贊襄,雲貴等省改土歸流,武功文治一時稱盛。有雍正討幹餡鴕皇櫬於世。
《清宮詞本事》
稱木陳為宗門罪人
浙督李敏達衛,以西湖堤有聖祖南巡行宮,不敢改作別項公所,奏請定名,延高僧住持焚修(即今聖因寺),時所延濟生和尚,名元度,昌樂縣人,平陽宏覺國師之孫也。世宗批諭雲:“向聞此僧之名,恐非了義絆芻也。伊之法派何足為貴?”木陳即?0公,順治末應詔入京,賜號宏覺國師,南歸與當道往還,氣焰煊赫,故有宗門罪人之諭。
《養吉齋餘錄》卷4
汗阿哥
雍正十三年,諭內府總管太監:“圓明園阿哥,前日來請皇太後安,未候見朕逕回,且稱朕為‘汗阿哥’。阿哥年幼,自是王自立教之如此。此時不向好處引導,阿哥長大,倚恃皇太後照看,性情自然驕慣了。‘汗阿哥’字件朕雖不責,王大臣聞知,必然參奏,豈不誤了阿哥。如今阿哥年幼,王自立盡心向好處引導。阿哥朕之弟,日後成立,即朕輔佐。爾等將王自立傳來,重打四十板,明年阿哥晉宮,一併令謝成照管。與永璜、永璉同往齋宮。阿哥等日夕相見,必按長幼禮節。如因朕之孫,令圓明園阿哥卑禮相見,斷乎不可。”按圓明園阿哥,疑是允禧以下,世宗幼弟(原作帝)也。永璜、永璉,均世宗孫,高宗子也。豈有卑禮相見之理哉!
《清朝野史大觀》卷1
別定立嗣法
我朝自康熙中理密親王允秖由儲貳再廢,遂不立太子。世宗既即位,別定立嗣法,將書名藏金匱中。顧鍾愛第五子和親王弘晝,而第四子高宗夙為聖祖所奇,嚐有“此人異日福過於朕”之諭,因猶疑不決。乃以二篋,一置玉印一枚,一置明珠十顆,賜二子,使隨意祗領。和親王取珠而高宗受印。上嘆曰:“天也!”於是密定高宗為嗣。與聞其事者,惟莊親王、果親王、大學士張文和公與公(鄂爾泰)四人而已。
《舊聞隨筆》卷1
其二
濟濟青宮玉葉新,風詩開卷誦睢麟。書名正大光明殿,誰是他年兆璧人。
康熙十四年立嫡子胤? 《清宮詞本事》
世宗遺詔
伏讀世宗皇帝遺詔,不勝感泣。上臨禦十三年,法立而不苛,政舉而不擾,賓天之日,猶諄諄以寬大訓後,此真堯舜之用心哉!自古人君,英察者流為慘刻,仁厚者難於剛斷。仁明如帝無間然矣。
《巢林筆談》卷2
胤禛不得令終
胤? 當康熙末年,明珠擅權,政事敗壞。皇子三十餘人,各樹黨援,覬覦大寶,希翼得推戴之功者,交相附和。宮庭之中,大為紛擾。玄燁以耄老昏憒,不能禁。
已而,胤? 允?&係玄燁第八子,允?&係玄燁第九子,皆為胤? 呂女之祖,為呂留良。自曾靜勸嶽鍾琪舉義不成,獄興辭連呂留良,胤? 或有疑之者,曰:“胤? 《滿清外史》
其二
羽林執戟衛森嚴,月落雞人報警簽,紅線劍光寒似雪,老臣夜半泣龍髯。
世宗之崩或謂遇弒,與呂留良一獄有關。鄂爾泰傳是日上尚視朝如恆,並無所苦,午後忽召鄂入宮,外間已喧傳暴崩之耗矣。觀此則謂遇弒,不為無因,紅線事載《唐代叢書》,蒲鬆齡《聊齋誌異》所雲俠女,有謂即呂留良女孫也。
《清宮詞本事》
世宗晏駕之異聞
世宗暴崩,傳聞異辭。有謂為被刺者,其說亦非無據。蓋自曾靜勸嶽鍾琪舉義不成,獄興,辭連呂留良,世宗嚴治之,戮留良並其徒嚴鴻逵屍。留良子葆中,時為編修,亦論斬。於是漢人之義憤大起,甘鳳池輩,日從事於暗殺,清廷雖極力搜捕,不能止。當時留良孫女某,劍術之精,尤冠儕輩。為祖父復仇,入宮行刺,故世宗實未得令終。考《鄂爾泰傳》謂是日,上尚視朝如恆,並無所苦。午後忽召鄂入宮,外間已喧傳暴崩之耗矣。鄂入朝,馬不及被鞍,亟跨驏馬行,髀骨被磨損,流血不止。既入宮,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當時天下承平,長君繼統,何所危疑而倉皇若此,可證被刺之說或不誣矣。
《清朝野史大觀》卷1
第一冊(2)世宗雍正胤禛(1678—1735)(9)
附:胤禛外傳
胤禛,康熙第四子。少年無賴,好飲酒擊劍,不見悅於康熙。出亡在外,所交多劍客力士。結兄弟十三人,其長者為某僧,技尤高妙,驍勇絕倫,能練劍為丸,藏腦海中,用則自口吐出,夭矯如長虹,殺人於百裏之外。號稱萬人敵。次者能練劍如芥,藏於指甲縫,用時擲於空中,當者披靡。胤禛亦習其術。康熙晚年病篤,胤禛偕劍客數人返京。先是康熙已草詔,收藏密室。胤禛偵知之,設法盜出。詔中有雲:“傳位十四太子。”胤禛潛將十字改為於字,藏於身邊,乃入宮問疾。預布心腹於宮門外,有入宮門者輒阻之。時康熙病已殆。先是十四子允,奉命出征準(噶爾)部,至是擁兵西路觀變。康熙宣詔大臣入宮,半晌無至者。驀見胤禛立前,大怒,取玉念珠投之。有頃,康熙即歿。胤禛出告百官:謂奉詔冊立,並舉念珠為證。百官莫辨真偽,奉之登極。康熙眾子有知其事者,心皆不服,時出怨言。胤禛知群情洶洶,遂以峻法嚴刑為治。即位未幾,親藩誅鋤殆盡。當時各藩皆有黨與,大半係俠士之流,胤禛恐遭人之暗殺也。一日赴天壇祭祀,胤禛甫至天壇,突聞壇頂所張黃幕,砉然一聲,陡作異響,衛士疑為刺客,紛趨救護。惟見胤禛右手微動,一線白光,從手中射出,斯須幕裂處,墜一狐首。胤禛乃謂諸術士曰:“邇來逆黨欲謀刺朕,密布刺客。朕故小試手段,使逆黨知朕劍術之高妙,雖有刺客,其如朕何。”然胤禛雖如此說,而心懷疑懼滋甚。竊思天下之劍客,多半皆為我羽黨,可以無慮。惟某僧獨不為用,亡走山澤,深以為患,思殺之以除害。而某僧行蹤飄忽,無從弋獲。一日偵知僧在某所,命結義兄弟三人,易服往探,後布精兵圍守要隘。僧睹三人至,笑曰:“若輩受主命來捕我耶?汝主氣數尚旺,吾不能與爭。雖然,汝主多行不義,屢以私恨殺人。吾今雖死,汝主必不能苟免,一月必有為吾報仇者,汝等識之。”言訖,伏劍而死。三人攜其首復命,並以其語奏聞。胤禛大懼,防衛綦嚴,寢食不寧者數日。月餘,無故暴死於內寢。宮廷秘密,諱為病歿,實則為某女俠所刺。相傳某女即呂晚村孫女,劍術尤冠儕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