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2)聖祖康熙玄燁(1654—1722)(10)
定昭代之雅樂
聖祖以天縱之聖,定昭代之雅樂,凡十二律、五音,罔弗推原本根,比次條理,高下清濁,闡究精微,蓋九重獨深神契者積有年矣。以是諸皇子亦各殫心於斯,能審音協律以諧神人而贊王化。於康熙己亥製成樂器一十二具,請旨遣官齎送於闕裏孔廟,俾堂上堂下各極聲容之盛,殆不啻如韶之復出焉。夫古之賢君多屬意於樂,然不過備一代之聲律,為太常掌故而已;從未有出自內廷秘造之器,諸皇子誠敬之忱,而特致之於闕裏之廟者。蓋自孔子正樂,越數千年有我皇上而然後樂正。所謂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夫太和元氣,充裕宸躬,以是國運延洪,世風調泰,而聖天子彌復精明固強,以享億萬年太平有道之福,可於樂聲之和卜之矣。埴遊魯適逢頒到樂器,得觀斯盛,因恭記於此。
《巾箱說》
不辱典史
康熙南巡時,鑾輅所經,督撫派員除道,左右為夾道,聽官民往來,禦道居中,禁人行走。某典史巡視某處,聖駕未臨。有太監戴孔雀翎彪彪然直馳禦道,典史阻之。太監叱曰:“若何人斯,敢阻咱老子耶?”典史命拖下馬。械至官棚,坐堂執法。舊例,刑太監不褫下衣,如存婦人顏麵也。典史不知,扯褲杖責,太監叩頭乞哀,乃罷。督撫聞而讓之。典史曰:“卑職典守禦道,祗知有聖駕,不知所謂太監也。”督撫詣行在具奏,自請處分,帝問典史何在?奏曰:“待罪宮門。”帝曰:“其人有此膽量,不宜辱以典史。”召見,甚寵異之。以四品官用,旋擢是省巡撫。
《南亭筆記》卷1
背誦大學
楊鑄字怡齋,昭武將軍孫,以廩膳生襲世職,官古北口總兵,聖祖以其嚐習文,命誦《大學》,鑄誦至半,偶忘之,奏曰:“臣數年理軍務,致疏舊業。”上曰:“朕一日萬變尚不忘。”乃自首朗誦至末,鑄叩頭曰:“皇上天縱,豈小臣所能及。”上又問:“能詩否?”對曰:“尚能。”因賦一章而退。嘉慶戊辰秋,楊竹廬都尉招於誦芬莊看桂,偶述此事。都尉為怡齋曾孫。
《憶書》卷1
懋勤殿之演變
康熙間,懋勤殿為聖祖仁皇帝讀書之處。臣工無得入者。今惟每歲遇勾到之日,皇上臨禦殿上。緣殿為幹清宮西廂,東向,義有取也。南書房諸臣向俟傳旨直懋勤殿,乃入。今則意以懋勤殿為辦事之所矣。
《西清筆記》
貶妃終身不使近禦
康熙暮年牙齒盡脫,嚐在池上率嬪妃釣魚取樂。偶舉竿得一鱉,旋脫去。一妃曰“亡八撓了。”(北京謂走曰撓)皇後在左曰:“光景是沒有門牙了,所以銜不住鉤子。”妃斜視康熙而笑不止。康熙怒,以為言者無意,笑者有心。因貶妃終身不使近禦。
《南亭筆記》卷1
休致乞假詞臣之用意
康熙五十二年,凡詞臣乞假者,部匯疏上,特旨概予休致。時聖祖聞翰林不共官次、幹謁滋擾者甚多,故有此嚴譴也。比世宗嗣位,始悉予起用。
《郎潛紀聞三筆》卷3
詢問張獻忠、李自成之事
康熙五十二年四月。上問尚書張鵬翮曰:“明末張獻忠兵到四川,殺戮甚慘,四川人曾有記其事之書籍否?”張鵬翮奏:“無有記其事者。”上曰:“李自成與張獻忠在河南鄧州分兵,張獻忠遂至四川,其間詳細,未能悉知。爾父今年八十有七,以張獻忠入川計,約已十七八歲。必有確然見聞之處,爾問明繕摺進呈。”又諭大學士等曰:“明末去今,為時尚不甚遠,傳聞李自成兵到,京師之人,即以城獻。又聞李自成麾下之將李定國,在西便門援城而上,由此觀之,仍是攻取,可雲獻乎?此等載入史書,甚有關係,必得其實方善,張獻忠有養子三人。耳鼻皆被割去,朕曾見之。又明代行兵多用太監管領,以致敗亡。爾等纂修《明史》,其萬曆、天啟、崇禎年間之事,不可忽略。”
《陶廬雜錄》卷1
上有壽考之君下有平格之臣
康熙辛醜元旦,朝正畢,同赴內廷獻壽,大學士馬齊以下十四人。時大學士王旭齡年八十,鬆柱、蕭永藻、王脄、張鵬翮,戶尚田從典皆七十以上,馬及禮、尚貝和諾,兵尚孫柱,刑尚賴都,工尚陳元龍,總憲黨阿賴皆七十,禮尚蔡升元,刑尚張廷樞六十八。上有壽考之君,下有平格之臣,賡拜一堂,千古佳話。
《養吉齋餘錄》卷2
賜書臣下堂名
聖祖嚐諭內直翰林雲:“爾等家中各有堂名,不妨自言,當書以賜。”詹事陳元龍奏言,臣父年逾八十,擬請“愛日堂”三字,諭德查升擬請“澹遠”二字,上即揮毫賜之,餘如讀學徐嘉炎、庶子孫嶽頒、中允蔡升元、編修張希良、宋大業等,皆蒙賜書。
《養吉齋餘錄》卷3
喜聞收復台灣
施公琅征台灣,島門之克奏到,正值中秋,聖祖大喜,解是日所禦之衣馳賜之。並賜五律一章雲:“島嶼全軍入,滄浪一戰收。降帆來蜃市,露布徹館樓。上將能宣力,奇功本伐謀。伏波名共美,南紀盡安流。”
《養吉齋餘錄》卷3
定昭代之雅樂
聖祖以天縱之聖,定昭代之雅樂,凡十二律、五音,罔弗推原本根,比次條理,高下清濁,闡究精微,蓋九重獨深神契者積有年矣。以是諸皇子亦各殫心於斯,能審音協律以諧神人而贊王化。於康熙己亥製成樂器一十二具,請旨遣官齎送於闕裏孔廟,俾堂上堂下各極聲容之盛,殆不啻如韶之復出焉。夫古之賢君多屬意於樂,然不過備一代之聲律,為太常掌故而已;從未有出自內廷秘造之器,諸皇子誠敬之忱,而特致之於闕裏之廟者。蓋自孔子正樂,越數千年有我皇上而然後樂正。所謂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夫太和元氣,充裕宸躬,以是國運延洪,世風調泰,而聖天子彌復精明固強,以享億萬年太平有道之福,可於樂聲之和卜之矣。埴遊魯適逢頒到樂器,得觀斯盛,因恭記於此。
《巾箱說》
不辱典史
康熙南巡時,鑾輅所經,督撫派員除道,左右為夾道,聽官民往來,禦道居中,禁人行走。某典史巡視某處,聖駕未臨。有太監戴孔雀翎彪彪然直馳禦道,典史阻之。太監叱曰:“若何人斯,敢阻咱老子耶?”典史命拖下馬。械至官棚,坐堂執法。舊例,刑太監不褫下衣,如存婦人顏麵也。典史不知,扯褲杖責,太監叩頭乞哀,乃罷。督撫聞而讓之。典史曰:“卑職典守禦道,祗知有聖駕,不知所謂太監也。”督撫詣行在具奏,自請處分,帝問典史何在?奏曰:“待罪宮門。”帝曰:“其人有此膽量,不宜辱以典史。”召見,甚寵異之。以四品官用,旋擢是省巡撫。
《南亭筆記》卷1
背誦大學
楊鑄字怡齋,昭武將軍孫,以廩膳生襲世職,官古北口總兵,聖祖以其嚐習文,命誦《大學》,鑄誦至半,偶忘之,奏曰:“臣數年理軍務,致疏舊業。”上曰:“朕一日萬變尚不忘。”乃自首朗誦至末,鑄叩頭曰:“皇上天縱,豈小臣所能及。”上又問:“能詩否?”對曰:“尚能。”因賦一章而退。嘉慶戊辰秋,楊竹廬都尉招於誦芬莊看桂,偶述此事。都尉為怡齋曾孫。
《憶書》卷1
懋勤殿之演變
康熙間,懋勤殿為聖祖仁皇帝讀書之處。臣工無得入者。今惟每歲遇勾到之日,皇上臨禦殿上。緣殿為幹清宮西廂,東向,義有取也。南書房諸臣向俟傳旨直懋勤殿,乃入。今則意以懋勤殿為辦事之所矣。
《西清筆記》
貶妃終身不使近禦
康熙暮年牙齒盡脫,嚐在池上率嬪妃釣魚取樂。偶舉竿得一鱉,旋脫去。一妃曰“亡八撓了。”(北京謂走曰撓)皇後在左曰:“光景是沒有門牙了,所以銜不住鉤子。”妃斜視康熙而笑不止。康熙怒,以為言者無意,笑者有心。因貶妃終身不使近禦。
《南亭筆記》卷1
休致乞假詞臣之用意
康熙五十二年,凡詞臣乞假者,部匯疏上,特旨概予休致。時聖祖聞翰林不共官次、幹謁滋擾者甚多,故有此嚴譴也。比世宗嗣位,始悉予起用。
《郎潛紀聞三筆》卷3
詢問張獻忠、李自成之事
康熙五十二年四月。上問尚書張鵬翮曰:“明末張獻忠兵到四川,殺戮甚慘,四川人曾有記其事之書籍否?”張鵬翮奏:“無有記其事者。”上曰:“李自成與張獻忠在河南鄧州分兵,張獻忠遂至四川,其間詳細,未能悉知。爾父今年八十有七,以張獻忠入川計,約已十七八歲。必有確然見聞之處,爾問明繕摺進呈。”又諭大學士等曰:“明末去今,為時尚不甚遠,傳聞李自成兵到,京師之人,即以城獻。又聞李自成麾下之將李定國,在西便門援城而上,由此觀之,仍是攻取,可雲獻乎?此等載入史書,甚有關係,必得其實方善,張獻忠有養子三人。耳鼻皆被割去,朕曾見之。又明代行兵多用太監管領,以致敗亡。爾等纂修《明史》,其萬曆、天啟、崇禎年間之事,不可忽略。”
《陶廬雜錄》卷1
上有壽考之君下有平格之臣
康熙辛醜元旦,朝正畢,同赴內廷獻壽,大學士馬齊以下十四人。時大學士王旭齡年八十,鬆柱、蕭永藻、王脄、張鵬翮,戶尚田從典皆七十以上,馬及禮、尚貝和諾,兵尚孫柱,刑尚賴都,工尚陳元龍,總憲黨阿賴皆七十,禮尚蔡升元,刑尚張廷樞六十八。上有壽考之君,下有平格之臣,賡拜一堂,千古佳話。
《養吉齋餘錄》卷2
賜書臣下堂名
聖祖嚐諭內直翰林雲:“爾等家中各有堂名,不妨自言,當書以賜。”詹事陳元龍奏言,臣父年逾八十,擬請“愛日堂”三字,諭德查升擬請“澹遠”二字,上即揮毫賜之,餘如讀學徐嘉炎、庶子孫嶽頒、中允蔡升元、編修張希良、宋大業等,皆蒙賜書。
《養吉齋餘錄》卷3
喜聞收復台灣
施公琅征台灣,島門之克奏到,正值中秋,聖祖大喜,解是日所禦之衣馳賜之。並賜五律一章雲:“島嶼全軍入,滄浪一戰收。降帆來蜃市,露布徹館樓。上將能宣力,奇功本伐謀。伏波名共美,南紀盡安流。”
《養吉齋餘錄》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