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論劍:新視野下的中國大戰略 作者:賈立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不反對娛樂,一點也不。在一個莫名其妙的年代,當我在最關心到哪裏為我養的蠶尋找桑葉的時候,卻必須哭喪著臉聆聽孔子如何虛偽,商鞅怎樣偉大的深刻討論,帶著這樣的記憶,我當然相信易中天講“三國”是了不起的進步。沒有人能強迫我,高興的時候我可以跟著他的調侃大笑,不高興的時候我可以反對乃至謾罵。娛樂大家,大家娛樂,這沒有什麽不好。不喜歡開心的人也許有,但畢竟是太小的概率。我常想,既然人性如此,就讓我們尊重個人的選擇,尊重人性的自由。娛樂是一種權利。這是大道理,可能也是硬道理。
二、娛樂背後是利益的分配過程
不過,“歷史的經驗反覆證明”,每當我們擁有了一種權利,其後就會有一堆權力試圖操縱這種權利,賦予它超出本身的意義。娛樂背後是利益的分配的過程。“超女”是娛樂。通過“超女”,蒙牛強化了品牌,草根們享受了參與的快感,湖南衛視賺走了大把的鈔票,競爭電視台卻收視率狂跌。網路遊戲是娛樂。小的和不那麽小的孩子遊戲得天翻地覆,廢寢忘食,網吧老闆因此賺了不少,更成就了一夥億萬富翁。我希望亞當·斯密英明偉大,永遠正確,希望娛樂總能使大家各得所需。
比較遺憾,事實不總是如此,即便推動娛樂的力量基於我們的天性,是自由選擇。比如喜歡吃是人的天性,我樂於相信,如果法律中沒有強迫人們節食的相關規定,公民們就有選擇大吃、進而選擇肥胖的自由,盡管肥胖會危及健康。人類如此好吃,我猜想,是千萬年進化的結果。進化是很偉大的力量,它在人與環境的互動中造就了人性,包括我們貪吃、好色、喜愛娛樂的天性。然而,進化不能預測。進化的結果隻能說明某種行為適應了過去的環境,卻吝於透露該行為是否適應未來的環境。於是,我們繼續揮霍我們的天性,並理直氣壯地捍衛自由選擇的權利。
同樣的道理,我們熱愛娛樂的天性大約進化自缺少娛樂的遠古。在這個娛樂泛濫的時代,天性也變得措手不及。自由使我們不再隻有八個樣板戲可看,也使我們除了韓劇什麽也沒時間看。我們忘記了“權利”意味著“同意”、“棄權”或“反對”,以為隻有“同意”才張揚了權利。當孩子們沉湎於網遊無力自拔的時候,他們可能不知道網遊大亨的行為從來都是理智清醒的。當我們觀看開發商載歌載舞推出高價新樓盤的時候,我們可能忘記了樓價已和教育、醫療費用一起成為轟然崛起的“三座大山”。當權利被歪曲,權力就得逞。個人選擇如斯,社會變遷亦然。波茲曼把生前最後一本描述後工業化社會的書命名為《娛樂至死》,也許有些誇張,但並非沒有道理。
假如我們仍然相信嚴肅是一種必要的生活態度,仍然相信刻苦努力是成功之母,仍然相信除了開心還需要悲憫,仍然相信調侃之外還有批判,我們就不該以天性為理由濫用自由的權利,就不會在選擇的名義下放棄真正的利益,更不該在權力的操縱下迷失了自己。
娛樂背後的利益博弈(2)
三、不是每個人都渴望“娛樂至死”
“樂而不淫”,孔子作如是說。
我有過一個黑人同學。當有一次我盛讚黑人孩子超常的體育素質、文藝天賦時,她不以為然地搖搖頭對我說:“美國主流文化總是這樣說。打球、跳舞使我們的孩子快活,但幾個人能成為nba球員、好萊塢明星?社會需要更多的是工程師、會計師,是教師和大夫,但這樣的專業人才不是在球場和迪廳裏玩出來的,靠的不是總要感到快活。我有時覺得,這是一個使我們永遠貧困的陰謀,一個我們很難戰勝的陰謀。”事隔十幾年,她說話時悲哀樣子依然歷歷在目。五六年前,我有過一個白人同事。一次我們路過紐約東哈萊姆的一個拉美窮人居住區,趕上那裏幾乎每月必有的街坊節。看到居民們興高采烈地跳舞、飲酒,我驚嘆:“這些人活得真快活,似乎從不為貧窮擔憂。”同事回答我:“是嗬,他們整天傻樂,不好好念書和工作。不過,怎麽說呢,這是他們的選擇。再說,社會也需要有人這樣,畢竟總需要有人在加油站做工。”他一臉的不屑,我至今還記得真切。
看來,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娛樂至死”,但確是有人“娛樂至死”。是誰?波茲曼沒有說明。但他比較了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在他看來,“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劇。”我猜想,滑稽劇的導演和演員不會“至死”,“死去”的大多是信以為真的“粉絲”。
失意精英的“精英情結”解讀(1)
夏學鑾
精英失意產生於自身的精英情結。要撫平失意精英的失意心理,就必須解構並重構其精英情結。經過解構並重構的精英情結,不應再叫“精英情結”而應改稱其為“精英精神”了。
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有一些落拓失意之人,當這些落拓失意之人又是一群文人的時候,他們就會在社會上鬧出不大不小的動靜,造成驚世駭俗的影響。人們在談到這群人時往往用“失意精英”來標定他們。從古代中國的屈原到現代西方的知識分子,他們都是具有濃厚“精英情結”的失意精英。前者從“執政者”落拓為“放逐者”,後者從“立法者”失意為“闡釋者”。這就是古代中國有《離騷》問世、現代西方有後現代主義興起的原因。不管怎樣,精英心態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
二、娛樂背後是利益的分配過程
不過,“歷史的經驗反覆證明”,每當我們擁有了一種權利,其後就會有一堆權力試圖操縱這種權利,賦予它超出本身的意義。娛樂背後是利益的分配的過程。“超女”是娛樂。通過“超女”,蒙牛強化了品牌,草根們享受了參與的快感,湖南衛視賺走了大把的鈔票,競爭電視台卻收視率狂跌。網路遊戲是娛樂。小的和不那麽小的孩子遊戲得天翻地覆,廢寢忘食,網吧老闆因此賺了不少,更成就了一夥億萬富翁。我希望亞當·斯密英明偉大,永遠正確,希望娛樂總能使大家各得所需。
比較遺憾,事實不總是如此,即便推動娛樂的力量基於我們的天性,是自由選擇。比如喜歡吃是人的天性,我樂於相信,如果法律中沒有強迫人們節食的相關規定,公民們就有選擇大吃、進而選擇肥胖的自由,盡管肥胖會危及健康。人類如此好吃,我猜想,是千萬年進化的結果。進化是很偉大的力量,它在人與環境的互動中造就了人性,包括我們貪吃、好色、喜愛娛樂的天性。然而,進化不能預測。進化的結果隻能說明某種行為適應了過去的環境,卻吝於透露該行為是否適應未來的環境。於是,我們繼續揮霍我們的天性,並理直氣壯地捍衛自由選擇的權利。
同樣的道理,我們熱愛娛樂的天性大約進化自缺少娛樂的遠古。在這個娛樂泛濫的時代,天性也變得措手不及。自由使我們不再隻有八個樣板戲可看,也使我們除了韓劇什麽也沒時間看。我們忘記了“權利”意味著“同意”、“棄權”或“反對”,以為隻有“同意”才張揚了權利。當孩子們沉湎於網遊無力自拔的時候,他們可能不知道網遊大亨的行為從來都是理智清醒的。當我們觀看開發商載歌載舞推出高價新樓盤的時候,我們可能忘記了樓價已和教育、醫療費用一起成為轟然崛起的“三座大山”。當權利被歪曲,權力就得逞。個人選擇如斯,社會變遷亦然。波茲曼把生前最後一本描述後工業化社會的書命名為《娛樂至死》,也許有些誇張,但並非沒有道理。
假如我們仍然相信嚴肅是一種必要的生活態度,仍然相信刻苦努力是成功之母,仍然相信除了開心還需要悲憫,仍然相信調侃之外還有批判,我們就不該以天性為理由濫用自由的權利,就不會在選擇的名義下放棄真正的利益,更不該在權力的操縱下迷失了自己。
娛樂背後的利益博弈(2)
三、不是每個人都渴望“娛樂至死”
“樂而不淫”,孔子作如是說。
我有過一個黑人同學。當有一次我盛讚黑人孩子超常的體育素質、文藝天賦時,她不以為然地搖搖頭對我說:“美國主流文化總是這樣說。打球、跳舞使我們的孩子快活,但幾個人能成為nba球員、好萊塢明星?社會需要更多的是工程師、會計師,是教師和大夫,但這樣的專業人才不是在球場和迪廳裏玩出來的,靠的不是總要感到快活。我有時覺得,這是一個使我們永遠貧困的陰謀,一個我們很難戰勝的陰謀。”事隔十幾年,她說話時悲哀樣子依然歷歷在目。五六年前,我有過一個白人同事。一次我們路過紐約東哈萊姆的一個拉美窮人居住區,趕上那裏幾乎每月必有的街坊節。看到居民們興高采烈地跳舞、飲酒,我驚嘆:“這些人活得真快活,似乎從不為貧窮擔憂。”同事回答我:“是嗬,他們整天傻樂,不好好念書和工作。不過,怎麽說呢,這是他們的選擇。再說,社會也需要有人這樣,畢竟總需要有人在加油站做工。”他一臉的不屑,我至今還記得真切。
看來,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娛樂至死”,但確是有人“娛樂至死”。是誰?波茲曼沒有說明。但他比較了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在他看來,“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劇。”我猜想,滑稽劇的導演和演員不會“至死”,“死去”的大多是信以為真的“粉絲”。
失意精英的“精英情結”解讀(1)
夏學鑾
精英失意產生於自身的精英情結。要撫平失意精英的失意心理,就必須解構並重構其精英情結。經過解構並重構的精英情結,不應再叫“精英情結”而應改稱其為“精英精神”了。
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有一些落拓失意之人,當這些落拓失意之人又是一群文人的時候,他們就會在社會上鬧出不大不小的動靜,造成驚世駭俗的影響。人們在談到這群人時往往用“失意精英”來標定他們。從古代中國的屈原到現代西方的知識分子,他們都是具有濃厚“精英情結”的失意精英。前者從“執政者”落拓為“放逐者”,後者從“立法者”失意為“闡釋者”。這就是古代中國有《離騷》問世、現代西方有後現代主義興起的原因。不管怎樣,精英心態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