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論劍:新視野下的中國大戰略 作者:賈立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潛規則下的熟人社會(2)
二是建立和完善公民權利保障機製。現代政治文明的內容千頭萬緒,但基本的無非是民主、法治和人權三個層麵。政治活動是群體性活動,而作為個人,參與政治活動的前提是必須享有一定的資格,這就是權利。沒有權利,你不能參加投票,不能發表意見,不能工作,不能學習,甚至不能吃飯、睡覺。總之,沒有權利,你就不能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因此,隻要能夠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公民權利保障機製,切實保障全體公民的合法權利,就會從根本上動搖“熟人社會”的根基。
三是肅清臣民社會意識的消極影響。中國是一個有著2000多年君主專製製度的農業大國,政治上的君主專製製度,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製度哺育了中國根深蒂固的臣民文化心理,這種心理集中表現為權力至上、權力崇拜,並進而引發權力追逐心理,外化的行為就是“讀書做官”、“學而優則仕”;人們企盼聖人明主、清官好皇帝,把公平、正義寄托在開明君主和清官身上,沒有權利本位觀念和權利維護觀念;社會重視倫理家族、親情禮法,忽視程序規則,進而演化成至今仍然存在的關係社會、熟人社會;裙帶之風盛行,人治大於法治,潛規則重於正式規則,重視編織人際關係網,輕視法製建設,具有強製力的法律製度也可“變通執行”;義務本位而非權利本位,造成人們的消極歸屬心理,政治冷漠感強,政治參與率低,不是主動參與而是被動參與,迫不得已才扯旗造反,鬧它個天翻地覆。上述臣民政治文化與現代政治文明格格不入,必須用現代的公民文化取而代之。
四是促進公民社會的健康成長。公民社會是市場經濟、法治社會的產物,也是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社會根基。它的基本單位是具有權利意識、自主意識、程序規則意識的現代公民。近代以來100多年的中國社會進步史表明,公民意識的缺失是製約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也是近代中國政治腐敗、經濟落後、文化凋零的重要原因。從根本上來說,現代化的最終完成必然表現為人的現代化,政治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就在於人全麵而自由的發展。在公民社會裏,個人的人格是獨立的、健康的,在熟人社會裏,個人的人格是依附的、扭曲的。現代社會的基本要素——市場經濟、法治社會、有限責任政府、政治文明等等的真正落實和完善,都離不開人的現代化的支撐。因此,呼喚公民意識,提高公民素質,越來越成為關係到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容忽視的課題,也是目前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迫切需要。
總之,要通過紮紮實實的政治文明建設工作,逐步實現以下三個方麵的根本轉變:一是從熟人信任到製度信任的轉變;二是從熟人關係到契約關係的轉變;三是從熟人社會到公民社會的轉變。從終極意義上講,可能一個民主健全、法製完備、公平公正、自主自立、誠實守信、協調有序的公民社會真正建立起來的時候,也就是熟人社會壽終正寢的時候。
資料連結
什麽是熟人社會
所謂熟人社會,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概念。費先生認為,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其特點是人與人之間有著一種私人關係,人與人通過這種關係聯繫起來,構成一張張關係網。背景和關係是熟人社會的典型話語。民間“熟人好辦事”的說法,正是對熟人社會的一種樸素表達。費孝通先生認為,隻有在現代社會中,由於社會變遷,在越來越大的社會空間裏,人們成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產生的必要。因為隻有當一個社會成為一個“陌生人社會”的時候,社會的發展才能依賴於契約和製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才能通過製度和規則,建立起彼此的關係與信任。契約、製度和規則的逐步發育,法律就自然地成長起來。
不能讓“關係”擺平了法律(1)
唐任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由計劃經濟社會向市場經濟社會轉軌。在計劃經濟體製尚未徹底消失、商品經濟社會尚未最終建立的二元結構並存過程中,傳統的熟人社會得到了一定的發育和成長。近幾年來中國興起的高價mba、emba熱,各種“高規格”的培訓熱,除了人們充實人生、追求知識的願望外,一個重要的“熱點”就在於“結交朋友”,建立人脈,營造“熟人”網絡,從而達到擴展商脈的目的。
一、親緣、地緣、神緣、業緣和物緣構成的關係網絡
中國長期以來作為典型的農業社會,以群體為本位,以家為中心,社會的穩定依靠親緣、地緣、神緣、業緣和物緣這種“五緣”網絡來維持。“五緣”成為熟人社會的基礎。“親緣”是包括血親和姻親在內的宗族宗親關係,有父族、母族和妻族,其組織是家庭、宗祠、宗親會等。“地緣”是鄰裏鄉黨關係,以籍貫認同的小同鄉和大同鄉,其常見的組織形式便是各種同鄉會館。“神緣”是以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奉之神祈為標幟進行結合的人群,其組織形式就是神社、教會等。“業緣”是以同業和同學而結合的人群,如各種商會、同業公會、行業協會、學會、研究會等等。“物緣”是以物為媒介而發生關係並集合起來的人群,以某種名優特產組成的行會、研究會之類的組織,如茶研究會、京劇學會、黃山研究會等。民營企業家聚集中央黨校“進修”學習,就是結成“業緣”營造“熟人社會”的一種高級形態。
二是建立和完善公民權利保障機製。現代政治文明的內容千頭萬緒,但基本的無非是民主、法治和人權三個層麵。政治活動是群體性活動,而作為個人,參與政治活動的前提是必須享有一定的資格,這就是權利。沒有權利,你不能參加投票,不能發表意見,不能工作,不能學習,甚至不能吃飯、睡覺。總之,沒有權利,你就不能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因此,隻要能夠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公民權利保障機製,切實保障全體公民的合法權利,就會從根本上動搖“熟人社會”的根基。
三是肅清臣民社會意識的消極影響。中國是一個有著2000多年君主專製製度的農業大國,政治上的君主專製製度,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製度哺育了中國根深蒂固的臣民文化心理,這種心理集中表現為權力至上、權力崇拜,並進而引發權力追逐心理,外化的行為就是“讀書做官”、“學而優則仕”;人們企盼聖人明主、清官好皇帝,把公平、正義寄托在開明君主和清官身上,沒有權利本位觀念和權利維護觀念;社會重視倫理家族、親情禮法,忽視程序規則,進而演化成至今仍然存在的關係社會、熟人社會;裙帶之風盛行,人治大於法治,潛規則重於正式規則,重視編織人際關係網,輕視法製建設,具有強製力的法律製度也可“變通執行”;義務本位而非權利本位,造成人們的消極歸屬心理,政治冷漠感強,政治參與率低,不是主動參與而是被動參與,迫不得已才扯旗造反,鬧它個天翻地覆。上述臣民政治文化與現代政治文明格格不入,必須用現代的公民文化取而代之。
四是促進公民社會的健康成長。公民社會是市場經濟、法治社會的產物,也是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社會根基。它的基本單位是具有權利意識、自主意識、程序規則意識的現代公民。近代以來100多年的中國社會進步史表明,公民意識的缺失是製約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也是近代中國政治腐敗、經濟落後、文化凋零的重要原因。從根本上來說,現代化的最終完成必然表現為人的現代化,政治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就在於人全麵而自由的發展。在公民社會裏,個人的人格是獨立的、健康的,在熟人社會裏,個人的人格是依附的、扭曲的。現代社會的基本要素——市場經濟、法治社會、有限責任政府、政治文明等等的真正落實和完善,都離不開人的現代化的支撐。因此,呼喚公民意識,提高公民素質,越來越成為關係到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容忽視的課題,也是目前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迫切需要。
總之,要通過紮紮實實的政治文明建設工作,逐步實現以下三個方麵的根本轉變:一是從熟人信任到製度信任的轉變;二是從熟人關係到契約關係的轉變;三是從熟人社會到公民社會的轉變。從終極意義上講,可能一個民主健全、法製完備、公平公正、自主自立、誠實守信、協調有序的公民社會真正建立起來的時候,也就是熟人社會壽終正寢的時候。
資料連結
什麽是熟人社會
所謂熟人社會,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概念。費先生認為,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其特點是人與人之間有著一種私人關係,人與人通過這種關係聯繫起來,構成一張張關係網。背景和關係是熟人社會的典型話語。民間“熟人好辦事”的說法,正是對熟人社會的一種樸素表達。費孝通先生認為,隻有在現代社會中,由於社會變遷,在越來越大的社會空間裏,人們成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產生的必要。因為隻有當一個社會成為一個“陌生人社會”的時候,社會的發展才能依賴於契約和製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才能通過製度和規則,建立起彼此的關係與信任。契約、製度和規則的逐步發育,法律就自然地成長起來。
不能讓“關係”擺平了法律(1)
唐任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由計劃經濟社會向市場經濟社會轉軌。在計劃經濟體製尚未徹底消失、商品經濟社會尚未最終建立的二元結構並存過程中,傳統的熟人社會得到了一定的發育和成長。近幾年來中國興起的高價mba、emba熱,各種“高規格”的培訓熱,除了人們充實人生、追求知識的願望外,一個重要的“熱點”就在於“結交朋友”,建立人脈,營造“熟人”網絡,從而達到擴展商脈的目的。
一、親緣、地緣、神緣、業緣和物緣構成的關係網絡
中國長期以來作為典型的農業社會,以群體為本位,以家為中心,社會的穩定依靠親緣、地緣、神緣、業緣和物緣這種“五緣”網絡來維持。“五緣”成為熟人社會的基礎。“親緣”是包括血親和姻親在內的宗族宗親關係,有父族、母族和妻族,其組織是家庭、宗祠、宗親會等。“地緣”是鄰裏鄉黨關係,以籍貫認同的小同鄉和大同鄉,其常見的組織形式便是各種同鄉會館。“神緣”是以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奉之神祈為標幟進行結合的人群,其組織形式就是神社、教會等。“業緣”是以同業和同學而結合的人群,如各種商會、同業公會、行業協會、學會、研究會等等。“物緣”是以物為媒介而發生關係並集合起來的人群,以某種名優特產組成的行會、研究會之類的組織,如茶研究會、京劇學會、黃山研究會等。民營企業家聚集中央黨校“進修”學習,就是結成“業緣”營造“熟人社會”的一種高級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