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論劍:新視野下的中國大戰略 作者:賈立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和任何發達國家一樣,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有兩個支柱產業,一是汽車,一是房地產。中國的汽車人均擁有量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汽車工業的發展會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中國的房地產業雖然近期有些過熱,也有許多製度上的問題,但房地產本身到了一個該發展的階段了。今後20年經濟的主要推動力是本國汽車和房地產這兩個支柱產業帶動其他行業的需求。我們可以樂觀地想像一下,未來有多少人需要購買住房,有4億左右的農民要離開農村到城市居住,這也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市場。
講了這麽多,強調的還是中國潛在的市場規模。13億人的購買力是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未來20年中,我們國內的市場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果說外貿外資是推動我們經濟起飛的第一節火箭的話,國內市場發展所產生的巨大需求將會成為我們未來經濟繼續快速增長的第二節火箭。
“中國奇蹟”至少持續二十年(2)
三、中國深入改革產生的製度變遷將進一步產生創造力和提高生產力
千萬不要小看製度的問題。改革開放以前,我們的農業生產以糧為綱,主要是種糧食,農業學大寨,土地邊邊角角都要利用上,還是不夠吃。當時認為,我們人太多,土地不夠。可現在人口增加了很多,耕地比以前也減少了,現在為什麽就夠吃呢?最主要就是體製的變化。體製變化可以提高人的積極性,積極性提高以後,資源不夠也能想盡辦法創造出資源,這就是改革創造生產力。
中國的改革雖然已經進行將近30年了,但市場經濟改革還遠遠沒有完成。我們在加入wto時,還遺留了一個尾巴,即中國在15年之內還可被看成是“非市場經濟”國家。我們在要求國際上承認我們的市場經濟地位方麵做了很多努力,但歐美主要國家仍不願承認。為什麽說我們還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國家呢?從經濟學的理論來講,是不是市場經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個是政府對經濟的幹預方式和程度。在市場經濟的情況下,經濟的主體不是政府,經濟的決策是企業。政府隻是起一個調節作用,幹預的方式主要是間接的。另外,政府基本不控製價格,基本由市場供求決定,除了一些特定的行業以外。並不是說國家完全不幹預,主要看怎麽幹預,在多大範圍內幹預,幹預到什麽程度。市場不是完美的,當市場失靈的時候,政府需要出來幹預。市場能做的決策,應該讓市場去做。我們在改革前是計劃經濟,什麽都由政府定,現在雖然好多了,但在許多方麵政府仍然管製著商品的價格,對經濟的幹預仍然是行政的和直接的。
另外一方麵是國有企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我們的重要行業仍然是以國有企業為主,如石油、鋼鐵、交通、通訊、金融等。市場經濟中,尤其在競爭行業裏,國有企業不能成為主角。wto的兩個基本原則是“公平競爭”和“自由貿易”。其他條款都是圍繞這兩個原則製定的。不是不要國有企業,而是可以在那些不競爭的或市場失靈的行業裏有國有企業。當初在加入wto談判時,歐美國家認為,中國需要一段時間完成市場經濟的改革,我們當然不希望有“非市場經濟”這一條款。在這一點上雙方不斷爭議和討價還價,最後確定為15年。我們加入wto已經5年了,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還要進行10年。製度的改革和變遷可以繼續提高生產率,可以使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益。比如能源問題,稀缺是一方麵,但價格不合理造成的浪費也很嚴重。能源需求增長到一定程度,通過市場經濟的調節,價格就應該上升,人們就會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和節約能源。
四、更加開放的國際環境有助於更好地利用全球市場與資源
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高速發展的時期相比,我們現在麵對的國際環境更加開放。一個重要的標誌是1995年成立了世界貿易組織。以前每個國家都進行自我保護,國內利益集團的自我保護阻礙了自己的發展。現在通過wto的條款,使這些利益集團不再像以前那樣要求保護。某些基礎行業的保護實際上是阻礙本國經濟發展的。比如,通訊業和金融業的保護往往造成本國企業的信息成本和融資成本比國外高,從而使得本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現在要打破這種保護,使我們有更加開放的內外部環境。當年的日本和韓國其實並不很開放,他們是外向型經濟,但不是開放型經濟。韓國的汽車幾乎是不進口的,也不讓外商投資,都是自己生產。從經濟學角度講,這不是理性的做法。韓國後來遭遇經濟危機,日本經濟也有一段時間的停滯不前,這和他們經濟不很開放有一定的關係。韓國後來也反省應該如何調整國內經濟政策。大宇集團曾是韓國的驕傲,後來破產了,在國內引起一些爭論,當時美國的公司要來兼併。民眾出於民族情緒不同意,他們認為國內有錢,為什麽讓美國的公司來兼併,而當時的總統金大中說,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開放的理念和政策問題。韓國從1998年的經濟危機中學會了開放,如果不開放,對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國家的發展是不利的。所以,大宇集團最終被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兼併。
由於以上四方麵的原因,可以說,我們比亞洲其他國家有更有利的條件,使得我們的經濟能夠繼續高速增長。不過,有利的條件並不等於必然的現實。中國經濟中也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好,中國經濟在未來20年的高增長也不一定能實現。
講了這麽多,強調的還是中國潛在的市場規模。13億人的購買力是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未來20年中,我們國內的市場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果說外貿外資是推動我們經濟起飛的第一節火箭的話,國內市場發展所產生的巨大需求將會成為我們未來經濟繼續快速增長的第二節火箭。
“中國奇蹟”至少持續二十年(2)
三、中國深入改革產生的製度變遷將進一步產生創造力和提高生產力
千萬不要小看製度的問題。改革開放以前,我們的農業生產以糧為綱,主要是種糧食,農業學大寨,土地邊邊角角都要利用上,還是不夠吃。當時認為,我們人太多,土地不夠。可現在人口增加了很多,耕地比以前也減少了,現在為什麽就夠吃呢?最主要就是體製的變化。體製變化可以提高人的積極性,積極性提高以後,資源不夠也能想盡辦法創造出資源,這就是改革創造生產力。
中國的改革雖然已經進行將近30年了,但市場經濟改革還遠遠沒有完成。我們在加入wto時,還遺留了一個尾巴,即中國在15年之內還可被看成是“非市場經濟”國家。我們在要求國際上承認我們的市場經濟地位方麵做了很多努力,但歐美主要國家仍不願承認。為什麽說我們還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國家呢?從經濟學的理論來講,是不是市場經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個是政府對經濟的幹預方式和程度。在市場經濟的情況下,經濟的主體不是政府,經濟的決策是企業。政府隻是起一個調節作用,幹預的方式主要是間接的。另外,政府基本不控製價格,基本由市場供求決定,除了一些特定的行業以外。並不是說國家完全不幹預,主要看怎麽幹預,在多大範圍內幹預,幹預到什麽程度。市場不是完美的,當市場失靈的時候,政府需要出來幹預。市場能做的決策,應該讓市場去做。我們在改革前是計劃經濟,什麽都由政府定,現在雖然好多了,但在許多方麵政府仍然管製著商品的價格,對經濟的幹預仍然是行政的和直接的。
另外一方麵是國有企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我們的重要行業仍然是以國有企業為主,如石油、鋼鐵、交通、通訊、金融等。市場經濟中,尤其在競爭行業裏,國有企業不能成為主角。wto的兩個基本原則是“公平競爭”和“自由貿易”。其他條款都是圍繞這兩個原則製定的。不是不要國有企業,而是可以在那些不競爭的或市場失靈的行業裏有國有企業。當初在加入wto談判時,歐美國家認為,中國需要一段時間完成市場經濟的改革,我們當然不希望有“非市場經濟”這一條款。在這一點上雙方不斷爭議和討價還價,最後確定為15年。我們加入wto已經5年了,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還要進行10年。製度的改革和變遷可以繼續提高生產率,可以使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益。比如能源問題,稀缺是一方麵,但價格不合理造成的浪費也很嚴重。能源需求增長到一定程度,通過市場經濟的調節,價格就應該上升,人們就會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和節約能源。
四、更加開放的國際環境有助於更好地利用全球市場與資源
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高速發展的時期相比,我們現在麵對的國際環境更加開放。一個重要的標誌是1995年成立了世界貿易組織。以前每個國家都進行自我保護,國內利益集團的自我保護阻礙了自己的發展。現在通過wto的條款,使這些利益集團不再像以前那樣要求保護。某些基礎行業的保護實際上是阻礙本國經濟發展的。比如,通訊業和金融業的保護往往造成本國企業的信息成本和融資成本比國外高,從而使得本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現在要打破這種保護,使我們有更加開放的內外部環境。當年的日本和韓國其實並不很開放,他們是外向型經濟,但不是開放型經濟。韓國的汽車幾乎是不進口的,也不讓外商投資,都是自己生產。從經濟學角度講,這不是理性的做法。韓國後來遭遇經濟危機,日本經濟也有一段時間的停滯不前,這和他們經濟不很開放有一定的關係。韓國後來也反省應該如何調整國內經濟政策。大宇集團曾是韓國的驕傲,後來破產了,在國內引起一些爭論,當時美國的公司要來兼併。民眾出於民族情緒不同意,他們認為國內有錢,為什麽讓美國的公司來兼併,而當時的總統金大中說,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開放的理念和政策問題。韓國從1998年的經濟危機中學會了開放,如果不開放,對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國家的發展是不利的。所以,大宇集團最終被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兼併。
由於以上四方麵的原因,可以說,我們比亞洲其他國家有更有利的條件,使得我們的經濟能夠繼續高速增長。不過,有利的條件並不等於必然的現實。中國經濟中也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好,中國經濟在未來20年的高增長也不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