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論劍:新視野下的中國大戰略 作者:賈立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官僚特權階層之所以集體背叛,完全是為了他們的私利。與此同時,由於蛻化變質,蘇共也失去了群眾基礎和執政能力。
在劇變後的俄羅斯,那些掌權的政治精英和發財致富的經濟精英大都就是蘇聯時期的各級幹部。據俄科學院社會學所1995年的調查,當時在俄總統周圍和政府部門任職的政治精英,有74%~75%來自蘇聯時期的幹部,而那些發財致富的經濟精英,則有61%來自蘇聯時期的幹部,特別是共青團幹部和經濟領導人。
專家點評
劉江永:王正泉教授的核心觀點認為,蘇聯解體的致命根源是官僚特權階層的腐敗與“西化”。這提醒我們:一個曾經崛起的大國也會走向衰落,和平解體。居安思危,這對中國來說,也堪稱是一個國際警鍾。
當然,蘇聯解體的原因並不隻如此,它是多方麵因素造成的。從本質上講,蘇聯解體是其國家發展模式的失敗和必然結果,蘇聯式社會主義的國家形態在內部和外部都出現了嚴重的失誤。西方勢力的介入隻是外因條件而非蘇聯解體的關鍵因素。
在理論上,前蘇聯曾經是混亂的,曾過高估計自身力量,導致國家元氣大傷。在國際上,前蘇聯對華約組織成員國的控製和影響,也使得前東歐的國家形態害上了蘇聯病,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最終導致東歐劇變。
“中國奇蹟”至少持續二十年(1)
海 聞
中國經濟至少還可以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長。展望發展前景,其動力來自四個方麵:規模巨大的人力資源和勞動力成本,潛在的市場規模產生的內需,中國深入改革產生的製度變遷和更加開放的國際環境。
中國經濟自1978年改革開放到現在,一直保持著近10%的高速發展並不多見,因此,被稱之為“中國的奇蹟”也並不為過。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成為國際上十分關注的問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否能夠繼續?能持續多久呢?
他們的關注是有道理的。首先,從時間上看,戰後日本和東亞一些國家的經濟高速發展周期大多在30年左右。但日本奇蹟到上世紀90年代初就結束了,之後日本經濟出現緩慢增長甚至是負增長的10年。“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也持續了30年左右。到了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導致一些國家在危機後都經歷了長達4年~5年的經濟調整。
其次,從發展模式和經歷上講,中國和日本等東亞國家也非常相似,都是靠外貿帶動經濟起飛,且在外貿增長到了一定程度以後,都遇到了相似的問題,如遭遇反傾銷,還有日益增多的貿易糾紛。上世紀80年代,在日本對美貿易出現大量順差後,美國國內曾出現過對日貨的抵製以及要求日元升值。中國現在也麵臨類似問題,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持續不降,美國也要求人民幣升值。中國會不會像當年日本一樣,人民幣開始持續升值,逐漸失去出口競爭力並最終導致經濟出現衰退?
再看中國經濟內部的問題,也同樣讓人擔心,如銀行裏的壞帳,社會分配問題,落後地區貧困問題等。這些情況又類似南美一些曾經高速發展國家的情況。考慮到這些因素,人們有理由對中國經濟能否繼續高速發展產生懷疑。
我國政府非常有信心。這在“十一五”規劃等文件中都有明確的表示。我認為中國還有繼續增長的動力,至少還可以高速增長20年。當然,這種高速是相對的,年增長率大概在6%~10%之間。動力主要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麵:
一、中國的人力資源、勞動力成本至少還有20年的競爭力
為什麽韓國,包括台灣等“亞洲四小龍”到後來失去製造業的競爭力了,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的勞動力的成本提高了。
我們的勞動力成本仍有較長一段時間的競爭力,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中國人口眾多。中國有13億人口,基數大,人均收入要達到4000美元~5000美元,需要比日本、韓國、台灣更長的時間。他們大概需要30年的時間就能富起來,我們則起碼需要50年的時間。二是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從硬體上已經可以和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相比,人均收入也會很快達到5000美元,但中西部、東北地區還相當落後。三是由於戶籍製度和其他方麵的管製,我們的農村人口遠遠超出目前這個經濟水平所應該有的比例。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過程實際上也是農業人口下降的過程。日本的農業人口在戰後50年中,從50%下降到5%。韓國從63%降到11%。台灣地區從56%降到7.8%。而我們到2004年仍有70.8%的人口是以農業為主,有58%的人居住在農村。一個國家的經濟要想真正完成起飛,其農村人口一定要降到20%甚至以下。我們的經濟增長有多長時間,取決於我們的農村人口的轉移有多長時間。如果我們還需要20年的時間把我們的農村人口從60%降到20%,那麽我們在這20年中還有勞動力成本的競爭力。在未來20年中,除了發展高科技產業,我國的主要產業仍是製造業,而且是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
二、國內市場規模產生的巨大內需將成為未來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現代經濟尤其在工業生產中,市場規模對企業和對整個經濟來講都非常重要。以前,要保證生產規模,可以採取專利保護的辦法。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知識更新此起彼伏的情況下,單靠專利來保護企業的規模是遠遠不夠的。你可能仍然持有某項專利,但其他企業已經發明了更好的產品,使得你的生產還沒有達到需要的規模就已經落後了,就沒有市場了,企業就會虧損甚至破產。一個產品的生產如果達不到一定的規模,也是沒有前途的。一個國家沒有足夠的市場規模,其發展也會受到一定的製約。我們現在的問題是要提高國民的購買力。13億人口的購買力提高了,我們的國內市場就自然形成了。這是我們的優勢,我們可以用國內市場帶動經濟的增長。
在劇變後的俄羅斯,那些掌權的政治精英和發財致富的經濟精英大都就是蘇聯時期的各級幹部。據俄科學院社會學所1995年的調查,當時在俄總統周圍和政府部門任職的政治精英,有74%~75%來自蘇聯時期的幹部,而那些發財致富的經濟精英,則有61%來自蘇聯時期的幹部,特別是共青團幹部和經濟領導人。
專家點評
劉江永:王正泉教授的核心觀點認為,蘇聯解體的致命根源是官僚特權階層的腐敗與“西化”。這提醒我們:一個曾經崛起的大國也會走向衰落,和平解體。居安思危,這對中國來說,也堪稱是一個國際警鍾。
當然,蘇聯解體的原因並不隻如此,它是多方麵因素造成的。從本質上講,蘇聯解體是其國家發展模式的失敗和必然結果,蘇聯式社會主義的國家形態在內部和外部都出現了嚴重的失誤。西方勢力的介入隻是外因條件而非蘇聯解體的關鍵因素。
在理論上,前蘇聯曾經是混亂的,曾過高估計自身力量,導致國家元氣大傷。在國際上,前蘇聯對華約組織成員國的控製和影響,也使得前東歐的國家形態害上了蘇聯病,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最終導致東歐劇變。
“中國奇蹟”至少持續二十年(1)
海 聞
中國經濟至少還可以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長。展望發展前景,其動力來自四個方麵:規模巨大的人力資源和勞動力成本,潛在的市場規模產生的內需,中國深入改革產生的製度變遷和更加開放的國際環境。
中國經濟自1978年改革開放到現在,一直保持著近10%的高速發展並不多見,因此,被稱之為“中國的奇蹟”也並不為過。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成為國際上十分關注的問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否能夠繼續?能持續多久呢?
他們的關注是有道理的。首先,從時間上看,戰後日本和東亞一些國家的經濟高速發展周期大多在30年左右。但日本奇蹟到上世紀90年代初就結束了,之後日本經濟出現緩慢增長甚至是負增長的10年。“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也持續了30年左右。到了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導致一些國家在危機後都經歷了長達4年~5年的經濟調整。
其次,從發展模式和經歷上講,中國和日本等東亞國家也非常相似,都是靠外貿帶動經濟起飛,且在外貿增長到了一定程度以後,都遇到了相似的問題,如遭遇反傾銷,還有日益增多的貿易糾紛。上世紀80年代,在日本對美貿易出現大量順差後,美國國內曾出現過對日貨的抵製以及要求日元升值。中國現在也麵臨類似問題,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持續不降,美國也要求人民幣升值。中國會不會像當年日本一樣,人民幣開始持續升值,逐漸失去出口競爭力並最終導致經濟出現衰退?
再看中國經濟內部的問題,也同樣讓人擔心,如銀行裏的壞帳,社會分配問題,落後地區貧困問題等。這些情況又類似南美一些曾經高速發展國家的情況。考慮到這些因素,人們有理由對中國經濟能否繼續高速發展產生懷疑。
我國政府非常有信心。這在“十一五”規劃等文件中都有明確的表示。我認為中國還有繼續增長的動力,至少還可以高速增長20年。當然,這種高速是相對的,年增長率大概在6%~10%之間。動力主要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麵:
一、中國的人力資源、勞動力成本至少還有20年的競爭力
為什麽韓國,包括台灣等“亞洲四小龍”到後來失去製造業的競爭力了,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的勞動力的成本提高了。
我們的勞動力成本仍有較長一段時間的競爭力,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中國人口眾多。中國有13億人口,基數大,人均收入要達到4000美元~5000美元,需要比日本、韓國、台灣更長的時間。他們大概需要30年的時間就能富起來,我們則起碼需要50年的時間。二是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從硬體上已經可以和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相比,人均收入也會很快達到5000美元,但中西部、東北地區還相當落後。三是由於戶籍製度和其他方麵的管製,我們的農村人口遠遠超出目前這個經濟水平所應該有的比例。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過程實際上也是農業人口下降的過程。日本的農業人口在戰後50年中,從50%下降到5%。韓國從63%降到11%。台灣地區從56%降到7.8%。而我們到2004年仍有70.8%的人口是以農業為主,有58%的人居住在農村。一個國家的經濟要想真正完成起飛,其農村人口一定要降到20%甚至以下。我們的經濟增長有多長時間,取決於我們的農村人口的轉移有多長時間。如果我們還需要20年的時間把我們的農村人口從60%降到20%,那麽我們在這20年中還有勞動力成本的競爭力。在未來20年中,除了發展高科技產業,我國的主要產業仍是製造業,而且是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
二、國內市場規模產生的巨大內需將成為未來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現代經濟尤其在工業生產中,市場規模對企業和對整個經濟來講都非常重要。以前,要保證生產規模,可以採取專利保護的辦法。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知識更新此起彼伏的情況下,單靠專利來保護企業的規模是遠遠不夠的。你可能仍然持有某項專利,但其他企業已經發明了更好的產品,使得你的生產還沒有達到需要的規模就已經落後了,就沒有市場了,企業就會虧損甚至破產。一個產品的生產如果達不到一定的規模,也是沒有前途的。一個國家沒有足夠的市場規模,其發展也會受到一定的製約。我們現在的問題是要提高國民的購買力。13億人口的購買力提高了,我們的國內市場就自然形成了。這是我們的優勢,我們可以用國內市場帶動經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