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秋天,為了爭奪這兩個小山包,中、美、韓三國的十餘萬大軍在這裏殘酷鏖戰,血肉相搏,使上甘嶺成為韓戰中巨大的流血之地。上甘嶺也因此而聞名世界。
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將軍在1952年4月回國之前(3月25日),曾在檜倉誌司總部召開了最後一次作戰會議,大會眾將。就是在這次會議上,彭德懷做出了讓誌願軍戰略預備隊第15軍拉上前線,接替第26軍平康、金化地區防禦的決定。會後,彭德懷留下了15軍軍長秦基偉單獨談話。
“敵人要動,在哪裏動?可能在中線。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如果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二百公裏無險可守。”彭德懷邊說邊從牆壁上的大幅作戰地圖旁轉過臉來,他目光炯炯地盯著站在身邊的秦基偉,繼續道:“你要記住,誰丟了五聖山,誰就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秦基偉雙腳根一碰,神色凜然:“請彭總放心!有15軍在,就有五聖山在!”
這是一代開國英傑彭德懷在朝鮮所部署的最後一戰。4月7日,彭德懷啟程回國……
秦基偉,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14年生,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參加工農紅軍,次年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曾奉命擔任遊擊教官,組織遊擊隊伍——秦賴支隊。那時候,秦賴支隊在太行山區真是威名遠震,拿“秦司令”的手令,到轄區內的任何一個縣政府要東西,要什麽給什麽,確實沒有的也要說清楚原因。秦基偉先後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的歷次反“圍剿”鬥爭、長征、西征、百團大戰、邯鄲戰役、洛陽戰役、鄭州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廣東、廣西、進軍大西南等著名戰役,三爬雪山,兩過草地,身經百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一員剽悍戰將。
3月檜倉作戰會議一結束,秦基偉便直奔26軍防區,徒步爬上了五聖山。他舉起望遠鏡,極目遠望——
位於三八線以北約三十公裏處的五聖山海拔1061﹒7米,是朝鮮戰場中部戰線的最高峰,美國人稱之為“爸爸山”。五聖山雄偉奇峭,溝深林密,滿山紅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沿著山腳向南延伸,有五個海拔都在448米以上的高地,恰如一個人的手伸開的五指,直指青天。後來著名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便是五指裏的中指與無名指。
五聖山西瞰鐵原、平康、金化地區,東扼金化經金城通往通川至東海岸的公路,對“聯合國軍”由金化通平康或金城的交通線構成了極大威脅,是平康平原的天然屏障,也是朝鮮半島中部的門戶。誰控製了五聖山,誰就控製了由鐵原、平康、金化組成的所謂“鐵三角”地區,也就從極大程度上掌握了中部戰線攻守的主動權。因而從軍事上講,這裏堪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誌願軍戰士們則形象地將五聖山稱為“世界和平的大門”。
秦基偉久久地眺望著它,緊擰著雙眉,一言不發。
從前線的一個個班、排陣地,到後麵的師、團陣地,至4月20日,15軍一步步穩健地接手了第26軍東起五聖山,西至西方山,正麵寬約30公裏,縱深約20公裏,總麵積共約600多平方公裏的防區。
15軍官兵剛剛接手的陣地,其實就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山老林,隻有幾條掘開式工事和數百個藏身的貓耳洞。一到下雨天,官兵們有的三五個一群頂著一塊防雨布躲在下麵避雨,有的疲憊地坐在樹根上打盹兒,也有的躲在避風的山崖下,裹著雨衣、雨布橫躺豎臥,露宿山野……。
一線陣地上約有5000官兵不能生火做飯,否則便會遭到美軍的炮擊與空襲。一線陣地的官兵們吃飯,全靠十多公裏外的二線部隊往上送,將士們十天半月吃不上一頓熱飯,見不到一片蔬菜葉。嚴重的營養不良,使官兵們的體質普遍下降。冬去春來,荒野裏的蚊蠅蛇鼠也開始活躍,加上數千人的生活垃圾和糞便難以處理,致使陣地環境汙染,疾病蔓延,以致出現了大量的非戰鬥減員。五六月間,15軍發病人數超過了7000人,住院病號4200餘人,病死竟達104人!
從沒打過長期陣地防禦戰的15軍這才體會到,一旦防禦具有長期性質,首要的就是改善陣地環境。
這時,正是中國軍隊全線動員,大力構築坑道工事的時候。早在1951年9月中旬,夏季防禦作戰正在進行時,誌司總部就指示各軍:以後我軍重要陣地,必須是隧道式的據點,特別是核心陣地。秋季作戰後,誌司總部又發出指示,要求各軍在防守的各要點上都必須構築坑道工事,工事強度必須能抵禦榴彈炮的轟擊。
1951年末至1952年初,朝鮮戰場形勢相對穩定,中朝軍隊開始進行全線動員,大力構築坑道工事。進入冬季之後,中朝軍隊在全線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構築坑道工事的熱潮。那個時候,整個防禦陣地前沿的地上和地下,日日夜夜響著轟隆隆的爆炸聲——美國人在上麵打炮,誌願軍則在下麵放炮(炸洞子)。誌願軍戰士們一手拿鋼槍,一手拿鐵釺,一邊與敵人戰鬥,一邊進行戰場建設。
在《彭德懷自述》中曾有這樣的一段回憶:
“在這時(註:指第五次戰役時)毛主席來了一個電報,指示對美軍作戰的口不能張得太大,必須採取零敲牛皮糖的辦法,一點一點的去敲。這個辦法很好,但需要有一過渡辦法,使陣地穩固起來。站不穩腳跟就無法去敲別人……”
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將軍在1952年4月回國之前(3月25日),曾在檜倉誌司總部召開了最後一次作戰會議,大會眾將。就是在這次會議上,彭德懷做出了讓誌願軍戰略預備隊第15軍拉上前線,接替第26軍平康、金化地區防禦的決定。會後,彭德懷留下了15軍軍長秦基偉單獨談話。
“敵人要動,在哪裏動?可能在中線。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如果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二百公裏無險可守。”彭德懷邊說邊從牆壁上的大幅作戰地圖旁轉過臉來,他目光炯炯地盯著站在身邊的秦基偉,繼續道:“你要記住,誰丟了五聖山,誰就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秦基偉雙腳根一碰,神色凜然:“請彭總放心!有15軍在,就有五聖山在!”
這是一代開國英傑彭德懷在朝鮮所部署的最後一戰。4月7日,彭德懷啟程回國……
秦基偉,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14年生,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參加工農紅軍,次年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曾奉命擔任遊擊教官,組織遊擊隊伍——秦賴支隊。那時候,秦賴支隊在太行山區真是威名遠震,拿“秦司令”的手令,到轄區內的任何一個縣政府要東西,要什麽給什麽,確實沒有的也要說清楚原因。秦基偉先後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的歷次反“圍剿”鬥爭、長征、西征、百團大戰、邯鄲戰役、洛陽戰役、鄭州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廣東、廣西、進軍大西南等著名戰役,三爬雪山,兩過草地,身經百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一員剽悍戰將。
3月檜倉作戰會議一結束,秦基偉便直奔26軍防區,徒步爬上了五聖山。他舉起望遠鏡,極目遠望——
位於三八線以北約三十公裏處的五聖山海拔1061﹒7米,是朝鮮戰場中部戰線的最高峰,美國人稱之為“爸爸山”。五聖山雄偉奇峭,溝深林密,滿山紅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沿著山腳向南延伸,有五個海拔都在448米以上的高地,恰如一個人的手伸開的五指,直指青天。後來著名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便是五指裏的中指與無名指。
五聖山西瞰鐵原、平康、金化地區,東扼金化經金城通往通川至東海岸的公路,對“聯合國軍”由金化通平康或金城的交通線構成了極大威脅,是平康平原的天然屏障,也是朝鮮半島中部的門戶。誰控製了五聖山,誰就控製了由鐵原、平康、金化組成的所謂“鐵三角”地區,也就從極大程度上掌握了中部戰線攻守的主動權。因而從軍事上講,這裏堪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誌願軍戰士們則形象地將五聖山稱為“世界和平的大門”。
秦基偉久久地眺望著它,緊擰著雙眉,一言不發。
從前線的一個個班、排陣地,到後麵的師、團陣地,至4月20日,15軍一步步穩健地接手了第26軍東起五聖山,西至西方山,正麵寬約30公裏,縱深約20公裏,總麵積共約600多平方公裏的防區。
15軍官兵剛剛接手的陣地,其實就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山老林,隻有幾條掘開式工事和數百個藏身的貓耳洞。一到下雨天,官兵們有的三五個一群頂著一塊防雨布躲在下麵避雨,有的疲憊地坐在樹根上打盹兒,也有的躲在避風的山崖下,裹著雨衣、雨布橫躺豎臥,露宿山野……。
一線陣地上約有5000官兵不能生火做飯,否則便會遭到美軍的炮擊與空襲。一線陣地的官兵們吃飯,全靠十多公裏外的二線部隊往上送,將士們十天半月吃不上一頓熱飯,見不到一片蔬菜葉。嚴重的營養不良,使官兵們的體質普遍下降。冬去春來,荒野裏的蚊蠅蛇鼠也開始活躍,加上數千人的生活垃圾和糞便難以處理,致使陣地環境汙染,疾病蔓延,以致出現了大量的非戰鬥減員。五六月間,15軍發病人數超過了7000人,住院病號4200餘人,病死竟達104人!
從沒打過長期陣地防禦戰的15軍這才體會到,一旦防禦具有長期性質,首要的就是改善陣地環境。
這時,正是中國軍隊全線動員,大力構築坑道工事的時候。早在1951年9月中旬,夏季防禦作戰正在進行時,誌司總部就指示各軍:以後我軍重要陣地,必須是隧道式的據點,特別是核心陣地。秋季作戰後,誌司總部又發出指示,要求各軍在防守的各要點上都必須構築坑道工事,工事強度必須能抵禦榴彈炮的轟擊。
1951年末至1952年初,朝鮮戰場形勢相對穩定,中朝軍隊開始進行全線動員,大力構築坑道工事。進入冬季之後,中朝軍隊在全線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構築坑道工事的熱潮。那個時候,整個防禦陣地前沿的地上和地下,日日夜夜響著轟隆隆的爆炸聲——美國人在上麵打炮,誌願軍則在下麵放炮(炸洞子)。誌願軍戰士們一手拿鋼槍,一手拿鐵釺,一邊與敵人戰鬥,一邊進行戰場建設。
在《彭德懷自述》中曾有這樣的一段回憶:
“在這時(註:指第五次戰役時)毛主席來了一個電報,指示對美軍作戰的口不能張得太大,必須採取零敲牛皮糖的辦法,一點一點的去敲。這個辦法很好,但需要有一過渡辦法,使陣地穩固起來。站不穩腳跟就無法去敲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