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自述》,彭德懷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2002年1月第一版,第274頁。)
第一節站不穩腳跟就無法去敲別人02
更新時間2010-9-199:44:30字數:2454
工具不足,戰士們就自設小鐵匠爐,到處撿美軍飛機的廢彈片鍛造。僅第12軍就建了四十多個鐵匠爐,在八個月中自己製造了一萬六千件工具,還有修理工具七萬五千餘件。
炸藥不足,還是找美軍幫忙,美國遠東空軍到處扔定時炸彈,一枚炸彈少的能掏出幾十公斤炸藥,多的能掏出七八百公斤炸藥來,派上了大用場,廢鐵還可以用來打造工具。誌願軍幾乎每支部隊都有專門拆卸定時炸彈的高手,像秦基偉15軍的副連長龐海魚、排長劉月榮等都是拆炸彈的高手。
後來,潛伏在朝鮮北方的敵特務報告了這個情況後,美遠東空軍司令威蘭中將氣得不行,隻好不再扔定時炸彈了。這叫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楞的,楞的還怕不要命的。
從1952年1月起,美第8集團軍司令詹姆斯﹒a﹒範佛裏特中將指揮“聯合國軍”發起了旨在破壞中朝軍隊坑道工事的“高腿櫃作戰”,把重炮和坦克推進到高地上,並由航空兵配合,以重型炸彈轟炸中朝軍隊的坑道。
由於中朝軍隊初期建造的坑道工事厚度不夠,坑道口也不夠隱蔽,因而遭到的破壞也比較嚴重。3月3日至4月9日,敵機就炸毀我方坑道四十二處,殺傷人員二百多人。
不僅僅是敵人的破壞,另外,由於有的坑道地質選擇不當,土質鬆軟,春季冰雪融化,出現坍塌現象,也造成了一些人員傷亡。於是有人開始懷疑坑道工事的作用了:
“這躲在洞裏怎麽打敵人呀?”
“這還算革命英雄主義嗎?”
“這坑道還沒搞好,就給人家炸塌了,還不如不挖。”
“還是搞掘開式好,省時、省力,便於發揚火力。”
這些牢騷話鑽進了接替彭德懷主持誌司工作的陳賡將軍的耳朵裏。1952年4月26日至5月1日,誌司召開了軍參謀長會議,統一了對於坑道工事在防禦作戰中的作用的認識。麵對著會場上的指揮員們,陳賡堅定地說:
“現在敵我力量對比,可以說是旗鼓相當。敵人在裝備上優於我們,但其餘的優勢如兵力、士氣、正義性等等,均在我方,地形亦對我有利,我們要看到敵人的長處和短處,也要看我們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機智靈活地發揚我們的長處去戰勝敵人。過去我講過,誰是最後的頑強者,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
針對有人提出的“掘開式”工事的優點,陳賡一針見血的指出:
“搞‘掘開式’有千條優點萬條優點,但有一條致命的缺點足以抵消它的一切優點,那就是它不易保存自己。保存不了自己,也就保存不了陣地。還談什麽消滅敵人?當然,打坑道要和野戰工事相結合,保存自己要和殲滅敵人相結合。我們有了坑道,就不怕敵人炮火猛烈,不怕敵機狂轟濫炸,美國飛機再厲害,它總不能鑽到坑道裏來吧?”
陳賡還對坑道工事提出了具體而嚴格的要求,要求各軍的坑道必須達到“七防”標準:即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防塞。
會議還統一了坑道工事的規格標準,要求坑道頂部一般厚度在三十米以上,坑道口頂部厚度十至十五米,能夠承受住重磅炸彈的轟炸;每條坑道要有兩條以上的出口,坑道內幅員寬一點二米,高一點七米;坑道內必須有作戰和生活設施。
這次會議統一了思想,使坑道工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技術要求和戰術要求上,都更加完善起來。
至1952年5月底,中朝軍隊第一線防禦地帶的坑道工事和與之配套的塹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和各種火器掩體等野戰工事已基本完成,全線基本形成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係。
坑道工事很快就顯示了它的價值。4月間,“聯合國軍”以小部隊向誌願軍陣地進攻六十餘次,卻無一得手。1951年夏、秋季防禦作戰時,“聯合國軍”平均每發射四十至六十發炮彈可以殺傷中朝軍隊一人;而1952年1月至8月,“聯合國軍”平均發射六百六十餘發炮彈才能殺傷中朝軍隊一人。
在五、六月間的防禦作戰中,坑道工事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顯示出了巨大的優越性。
蘇聯軍事專家們後來評價說:
“這是中國軍隊對世界軍事學術的新貢獻。”
美國人開始恐懼地將誌願軍稱為“閑居洞中的龍”。
日本人的研究結果是:
“中國軍隊的戰術改變是很顯著的,在秋季以前……始終是採取流動性很強的防禦戰術這種以前的常規戰法……但分界線問題一解決,好像立即就改成全麵的陣地防禦了。在二十至三十公裏的縱深挖掘了塹壕,用圓木和石料構築了掩體,在反斜麵上挖掘了長長的橫洞。另外,炮兵好像也增多了,很多被想到是新的大炮發射口的橫洞在這裏那裏的山腰裏顯露出了令人可怖的影子。……若從空中來看,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好像出現了一個長二百二十公裏,寬二十至三十公裏的巨大蜂巢。他們充分地發揮了先天的土工作業能力。”
第一節站不穩腳跟就無法去敲別人02
更新時間2010-9-199:44:30字數:2454
工具不足,戰士們就自設小鐵匠爐,到處撿美軍飛機的廢彈片鍛造。僅第12軍就建了四十多個鐵匠爐,在八個月中自己製造了一萬六千件工具,還有修理工具七萬五千餘件。
炸藥不足,還是找美軍幫忙,美國遠東空軍到處扔定時炸彈,一枚炸彈少的能掏出幾十公斤炸藥,多的能掏出七八百公斤炸藥來,派上了大用場,廢鐵還可以用來打造工具。誌願軍幾乎每支部隊都有專門拆卸定時炸彈的高手,像秦基偉15軍的副連長龐海魚、排長劉月榮等都是拆炸彈的高手。
後來,潛伏在朝鮮北方的敵特務報告了這個情況後,美遠東空軍司令威蘭中將氣得不行,隻好不再扔定時炸彈了。這叫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楞的,楞的還怕不要命的。
從1952年1月起,美第8集團軍司令詹姆斯﹒a﹒範佛裏特中將指揮“聯合國軍”發起了旨在破壞中朝軍隊坑道工事的“高腿櫃作戰”,把重炮和坦克推進到高地上,並由航空兵配合,以重型炸彈轟炸中朝軍隊的坑道。
由於中朝軍隊初期建造的坑道工事厚度不夠,坑道口也不夠隱蔽,因而遭到的破壞也比較嚴重。3月3日至4月9日,敵機就炸毀我方坑道四十二處,殺傷人員二百多人。
不僅僅是敵人的破壞,另外,由於有的坑道地質選擇不當,土質鬆軟,春季冰雪融化,出現坍塌現象,也造成了一些人員傷亡。於是有人開始懷疑坑道工事的作用了:
“這躲在洞裏怎麽打敵人呀?”
“這還算革命英雄主義嗎?”
“這坑道還沒搞好,就給人家炸塌了,還不如不挖。”
“還是搞掘開式好,省時、省力,便於發揚火力。”
這些牢騷話鑽進了接替彭德懷主持誌司工作的陳賡將軍的耳朵裏。1952年4月26日至5月1日,誌司召開了軍參謀長會議,統一了對於坑道工事在防禦作戰中的作用的認識。麵對著會場上的指揮員們,陳賡堅定地說:
“現在敵我力量對比,可以說是旗鼓相當。敵人在裝備上優於我們,但其餘的優勢如兵力、士氣、正義性等等,均在我方,地形亦對我有利,我們要看到敵人的長處和短處,也要看我們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機智靈活地發揚我們的長處去戰勝敵人。過去我講過,誰是最後的頑強者,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
針對有人提出的“掘開式”工事的優點,陳賡一針見血的指出:
“搞‘掘開式’有千條優點萬條優點,但有一條致命的缺點足以抵消它的一切優點,那就是它不易保存自己。保存不了自己,也就保存不了陣地。還談什麽消滅敵人?當然,打坑道要和野戰工事相結合,保存自己要和殲滅敵人相結合。我們有了坑道,就不怕敵人炮火猛烈,不怕敵機狂轟濫炸,美國飛機再厲害,它總不能鑽到坑道裏來吧?”
陳賡還對坑道工事提出了具體而嚴格的要求,要求各軍的坑道必須達到“七防”標準:即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防塞。
會議還統一了坑道工事的規格標準,要求坑道頂部一般厚度在三十米以上,坑道口頂部厚度十至十五米,能夠承受住重磅炸彈的轟炸;每條坑道要有兩條以上的出口,坑道內幅員寬一點二米,高一點七米;坑道內必須有作戰和生活設施。
這次會議統一了思想,使坑道工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技術要求和戰術要求上,都更加完善起來。
至1952年5月底,中朝軍隊第一線防禦地帶的坑道工事和與之配套的塹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和各種火器掩體等野戰工事已基本完成,全線基本形成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係。
坑道工事很快就顯示了它的價值。4月間,“聯合國軍”以小部隊向誌願軍陣地進攻六十餘次,卻無一得手。1951年夏、秋季防禦作戰時,“聯合國軍”平均每發射四十至六十發炮彈可以殺傷中朝軍隊一人;而1952年1月至8月,“聯合國軍”平均發射六百六十餘發炮彈才能殺傷中朝軍隊一人。
在五、六月間的防禦作戰中,坑道工事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顯示出了巨大的優越性。
蘇聯軍事專家們後來評價說:
“這是中國軍隊對世界軍事學術的新貢獻。”
美國人開始恐懼地將誌願軍稱為“閑居洞中的龍”。
日本人的研究結果是:
“中國軍隊的戰術改變是很顯著的,在秋季以前……始終是採取流動性很強的防禦戰術這種以前的常規戰法……但分界線問題一解決,好像立即就改成全麵的陣地防禦了。在二十至三十公裏的縱深挖掘了塹壕,用圓木和石料構築了掩體,在反斜麵上挖掘了長長的橫洞。另外,炮兵好像也增多了,很多被想到是新的大炮發射口的橫洞在這裏那裏的山腰裏顯露出了令人可怖的影子。……若從空中來看,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好像出現了一個長二百二十公裏,寬二十至三十公裏的巨大蜂巢。他們充分地發揮了先天的土工作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