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胡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清朝的官員中雖然有人喊叫不惜對俄一戰,但是主要的當權者完全接受了英國方麵的斡旋,採取了避免戰爭、委曲求全的一係列措施。清廷派出了原任駐英公使曾紀澤(曾國藩的兒子)出使俄國,並開釋了對崇厚的懲處。左宗棠的軍隊進入新疆作戰時,他自己一直駐在肅州(酒泉),光緒六年(1880年)他把肅州的大營移進到哈密,這雖然是表示對俄國的強硬態度,但不久清朝政府就把左宗棠從新疆召到北京,名義上說是因為"時事孔艱,俄人意在啟釁"而要他"來京陛見以備朝廷顧問"1,但這明顯的是不準備在西北邊疆上戰爭的一種姿態。
曾紀澤在俄京聖彼得堡同俄國人進行了歷時一年的談判,終於在光緒七年正月(1881年2月)訂立新的條約(這叫做《改訂條約》和《改訂陸路通商章程》。即中俄伊犁新約)以代替崇厚所訂的條約。按照新的條約2,崇厚原約所割讓的特克斯河一帶地方要還給中國,原約所給予俄國的那樣廣泛的貿易權利也做了某些限製,而作為俄國的這種"讓步"的交換條件,中國對俄的"償款"提高到了九百萬盧布。曾紀澤之所以能夠做到改訂條約,主要是英國起了作用。俄國這次"讓步",實際上具有同英國妥協的性質。但這所謂"讓步",不過是把它本來想貪婪地一口吞下去的東西讓出了一小部分罷了。新的條約當然並沒有使它有什麽損失,而隻是使它取得的贓物蓋上了合法的印記。後來,根據這個條約的規定,清朝政府又簽訂了幾個勘界議定書。經過伊犁條約和這些勘界議定書,沙皇俄國在中國西北邊疆,除了由於塔城議定書而吞併了的四十四萬多平方公裏以外,又多攫取了七萬多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
但是在這方麵俄國對中國領土的蠶食還沒有停止。光緒十八到二十年(1892-1894年)間,清朝連年派官員同俄國人分段具體勘測邊界。利用清朝官員的昏庸胡塗,俄國人又越過已有的條約的規定而多占了不少地方。主要在帕米爾地區,中國又有兩萬多平方公裏的領土被沙皇俄國侵占了。
(四)半殖民地的外交
在發生了同治九年(1870年)的天津教案後,法國人借端訛詐,清朝政府被迫派出專使到法國去"賠禮道歉"。(見第十一章第二節)這是清朝政府第一次正式派出使節到西方國家。派出的大臣是崇厚,他在1871年初到法國時,法國正處在翻天覆地的動盪中。為戰爭和革命所震撼的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無法接待他,他被擱在一個小城市中等了半年。他的主要隨員是法國駐華使館所推薦的兩個法國人和另外一個英國軍官(他們都做過中國海關的官員)。這些寶貝隨員足夠使他對於法國當時的局勢毫無了解。他向朝廷的報告中把在他到法國後爆發的巴黎公社革命說做是"法國都城散勇內亂,巴裏(巴黎)不守"1。他的隨員把他帶到英國、美國逛了一陣。等到法國資產階級政府鎮壓了巴黎公社而站穩了的時候,他才被帶回到法國。這時,以血腥地屠殺巴黎工人而著名的梯也爾剛登上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的寶座不久,他傲慢地接見了中國皇帝派來"道歉"的使節。
但崇厚還不是常駐國外的使節。他在完成了“道歉”的使命後就回國了。到了光緒三年(1877年),清朝政府開始在西方各國設立若幹常駐的使館,其中的第一個設在倫敦,公使是郭嵩燾,他又是作為一個"道歉"的使者而派出去的。英國人利用馬加理案迫使清朝政府派出這樣一個使節,由此就有了駐英使館。
外國公使能夠進入北京,是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了北京的結果。而清朝政府最初到外國的外交代表是在無理的壓力下被迫地派出去的。這樣的互換使節,顯然不是國與國之間的平等的外交關係的正常情況,而是中國已陷入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的一種反映。
在崇厚出使的前兩年,清朝政府還在外國人的擺布下搞了一場派遣“外交代表”出國的滑稽劇。其所以是滑稽劇,因為這個代表團是以幾個外國官員為主而組成的。從鹹豐十一年(1861年)起擔任美國駐華公使的蒲安臣在同治六年(1867年)準備卸任回國。由於蒲安臣自己的建議,並由於擔任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從旁慫恿,總理衙門決定聘任蒲安臣為"辦理中外交涉事務使臣"前往西方各國。因為生怕英、法見怪,又找了一個英國駐華使館的官員和一個擔任過中國海關官員的法國人充當蒲安臣的副手。另有幾個中國官員隨同而去。總理衙門當時申述派遣這個代表團的理由是:"近來中國之虛實,外國無不洞悉,外國之情偽,中國一概茫然。其中隔閡之由,總因彼有使來,我無使往"1。但是想依靠這些外國人來了解外國之情偽,解決外交上的問題,隻能說是異想天開!對於清朝政府的這個任命,蒲安臣向美國國務卿報告說:"為著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文明的利益,我決定接受"2。
這個由一個美國人為首“代表中國”的奇怪的使團於同治七年(1868年)出發,首先到了美國。蒲安臣在那裏以中國的代表身分向公眾發表演說,大放厥辭,說中國"歡迎你們的商人,歡迎你們的傳教士。要求你們的傳教士把光輝的十字架插到中國的每個山頭上和每個山穀中。"3他的演說是按照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夢想來描畫中國的前途,而他竟自稱是在向世界介紹中國已經走上了"進步"的途徑。蒲安臣在美國還擅自同美國國務卿西華德簽訂了一個所謂《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按照清朝政府聘任蒲安臣時對他的職權的規定,他是無權自行簽訂條約的。起草這個條約的西華德說:"該約包含了目前美國政府所認為最重要的事項。"1這個條約中的一個主要內容是關於中國人和美國人可以"隨時來往,總聽其自便,不得禁阻"的規定2,這種形式上好象是平等互惠的規定完全是偽善的語言。它絲毫沒有改變美國人在中國所享有的種種特權,而隻是使中國窮苦人民被用誘騙和販賣的方法輸送到美國去充當"苦力"的事實合法化。美國在開發和建設沿太平洋的西部地區時大量地利用中國的勞動力。1860年中國人在美國約有三萬五千人,到1870年增加到六萬二千多人。他們都在最惡劣的條件下從事築路、開礦、墾荒等苦工。六十年代在修建西部鐵路的工程中死亡的中國工人的數目之多,使人可以說,從加利福尼亞州往東一千幾百公裏的大鐵路幾乎是用中國工人的骨頭鋪成的。在六十年代末,加利福尼亞州等西部各州的資本家仍繼續需要吸收廉價的中國勞動力供他們剝削,所以在西華德的條約中才有這樣的規定。這種規定並不妨礙美國資本家在不久後感到中國工人為數過多時又煽動起種族主義的排華運動。許多在嚴酷的勞動中倖存下來的華僑,在七十年代以後美國西部各州的排華運動中遭到了虐殺。這些事實,由於已超過這裏所談的主題,就隻能簡單地提一下了。
曾紀澤在俄京聖彼得堡同俄國人進行了歷時一年的談判,終於在光緒七年正月(1881年2月)訂立新的條約(這叫做《改訂條約》和《改訂陸路通商章程》。即中俄伊犁新約)以代替崇厚所訂的條約。按照新的條約2,崇厚原約所割讓的特克斯河一帶地方要還給中國,原約所給予俄國的那樣廣泛的貿易權利也做了某些限製,而作為俄國的這種"讓步"的交換條件,中國對俄的"償款"提高到了九百萬盧布。曾紀澤之所以能夠做到改訂條約,主要是英國起了作用。俄國這次"讓步",實際上具有同英國妥協的性質。但這所謂"讓步",不過是把它本來想貪婪地一口吞下去的東西讓出了一小部分罷了。新的條約當然並沒有使它有什麽損失,而隻是使它取得的贓物蓋上了合法的印記。後來,根據這個條約的規定,清朝政府又簽訂了幾個勘界議定書。經過伊犁條約和這些勘界議定書,沙皇俄國在中國西北邊疆,除了由於塔城議定書而吞併了的四十四萬多平方公裏以外,又多攫取了七萬多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
但是在這方麵俄國對中國領土的蠶食還沒有停止。光緒十八到二十年(1892-1894年)間,清朝連年派官員同俄國人分段具體勘測邊界。利用清朝官員的昏庸胡塗,俄國人又越過已有的條約的規定而多占了不少地方。主要在帕米爾地區,中國又有兩萬多平方公裏的領土被沙皇俄國侵占了。
(四)半殖民地的外交
在發生了同治九年(1870年)的天津教案後,法國人借端訛詐,清朝政府被迫派出專使到法國去"賠禮道歉"。(見第十一章第二節)這是清朝政府第一次正式派出使節到西方國家。派出的大臣是崇厚,他在1871年初到法國時,法國正處在翻天覆地的動盪中。為戰爭和革命所震撼的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無法接待他,他被擱在一個小城市中等了半年。他的主要隨員是法國駐華使館所推薦的兩個法國人和另外一個英國軍官(他們都做過中國海關的官員)。這些寶貝隨員足夠使他對於法國當時的局勢毫無了解。他向朝廷的報告中把在他到法國後爆發的巴黎公社革命說做是"法國都城散勇內亂,巴裏(巴黎)不守"1。他的隨員把他帶到英國、美國逛了一陣。等到法國資產階級政府鎮壓了巴黎公社而站穩了的時候,他才被帶回到法國。這時,以血腥地屠殺巴黎工人而著名的梯也爾剛登上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的寶座不久,他傲慢地接見了中國皇帝派來"道歉"的使節。
但崇厚還不是常駐國外的使節。他在完成了“道歉”的使命後就回國了。到了光緒三年(1877年),清朝政府開始在西方各國設立若幹常駐的使館,其中的第一個設在倫敦,公使是郭嵩燾,他又是作為一個"道歉"的使者而派出去的。英國人利用馬加理案迫使清朝政府派出這樣一個使節,由此就有了駐英使館。
外國公使能夠進入北京,是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了北京的結果。而清朝政府最初到外國的外交代表是在無理的壓力下被迫地派出去的。這樣的互換使節,顯然不是國與國之間的平等的外交關係的正常情況,而是中國已陷入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的一種反映。
在崇厚出使的前兩年,清朝政府還在外國人的擺布下搞了一場派遣“外交代表”出國的滑稽劇。其所以是滑稽劇,因為這個代表團是以幾個外國官員為主而組成的。從鹹豐十一年(1861年)起擔任美國駐華公使的蒲安臣在同治六年(1867年)準備卸任回國。由於蒲安臣自己的建議,並由於擔任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從旁慫恿,總理衙門決定聘任蒲安臣為"辦理中外交涉事務使臣"前往西方各國。因為生怕英、法見怪,又找了一個英國駐華使館的官員和一個擔任過中國海關官員的法國人充當蒲安臣的副手。另有幾個中國官員隨同而去。總理衙門當時申述派遣這個代表團的理由是:"近來中國之虛實,外國無不洞悉,外國之情偽,中國一概茫然。其中隔閡之由,總因彼有使來,我無使往"1。但是想依靠這些外國人來了解外國之情偽,解決外交上的問題,隻能說是異想天開!對於清朝政府的這個任命,蒲安臣向美國國務卿報告說:"為著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文明的利益,我決定接受"2。
這個由一個美國人為首“代表中國”的奇怪的使團於同治七年(1868年)出發,首先到了美國。蒲安臣在那裏以中國的代表身分向公眾發表演說,大放厥辭,說中國"歡迎你們的商人,歡迎你們的傳教士。要求你們的傳教士把光輝的十字架插到中國的每個山頭上和每個山穀中。"3他的演說是按照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夢想來描畫中國的前途,而他竟自稱是在向世界介紹中國已經走上了"進步"的途徑。蒲安臣在美國還擅自同美國國務卿西華德簽訂了一個所謂《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按照清朝政府聘任蒲安臣時對他的職權的規定,他是無權自行簽訂條約的。起草這個條約的西華德說:"該約包含了目前美國政府所認為最重要的事項。"1這個條約中的一個主要內容是關於中國人和美國人可以"隨時來往,總聽其自便,不得禁阻"的規定2,這種形式上好象是平等互惠的規定完全是偽善的語言。它絲毫沒有改變美國人在中國所享有的種種特權,而隻是使中國窮苦人民被用誘騙和販賣的方法輸送到美國去充當"苦力"的事實合法化。美國在開發和建設沿太平洋的西部地區時大量地利用中國的勞動力。1860年中國人在美國約有三萬五千人,到1870年增加到六萬二千多人。他們都在最惡劣的條件下從事築路、開礦、墾荒等苦工。六十年代在修建西部鐵路的工程中死亡的中國工人的數目之多,使人可以說,從加利福尼亞州往東一千幾百公裏的大鐵路幾乎是用中國工人的骨頭鋪成的。在六十年代末,加利福尼亞州等西部各州的資本家仍繼續需要吸收廉價的中國勞動力供他們剝削,所以在西華德的條約中才有這樣的規定。這種規定並不妨礙美國資本家在不久後感到中國工人為數過多時又煽動起種族主義的排華運動。許多在嚴酷的勞動中倖存下來的華僑,在七十年代以後美國西部各州的排華運動中遭到了虐殺。這些事實,由於已超過這裏所談的主題,就隻能簡單地提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