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沒有一個地方,除了歐洲。在歐洲,商人的政治權力及經濟力量正穩步增長他們正成為倫敦的市長、德意誌帝國自由市的參議員、荷蘭的州長。這樣的社會地位和政治關係意味著國家更加重視、更加始終如一地支持商人利益以及後來的對外冒險事業。
五、民族君主國的崛起
到10世紀時,西歐已變成封建小國的聚集之地;這些封建小國一點一點地獲取巴滅亡的查理曼帝國的土地和權力。以後幾個世紀中,幾種傳統和勢力彼此不合。封建君主們不斷地與常領有較大封地、行使較多權力的封臣們相衝突。教俗封建公國揭出了棘手的敘任權問題。諸城市有時結成象倫巴第聯盟和漢薩同盟那樣強大的組織。它們都以自己為中心;然而其時,還存在著一股與它們相對抗、正在為實現一個以羅馬教皇或者以查理曼及其前任的繼承人"羅馬"皇帝為首的統一的天主教世界而不懈奮鬥的勢力。這些互相衝突的勢力錯綜交織在一起,使政治生活中產生了各種水平的同盟和聯盟,它們無限多樣、不斷變化。
廣義地說,查理曼死後,西歐政治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9至11世紀,教皇和皇帝一般說來是合作的。教皇幫助皇帝反對德意誌世俗貴族;作為回報,皇帝支持教皇反對與羅馬教皇的權力相對立的拜占廷勢力。1073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任職,羅馬教皇的權力開始達到頂峰。為爭奪日耳曼主教的敘任權,教皇和皇帝發生衝突,結果格列高利獲勝,從而削弱了帝國的行政和皇帝的權力。到13世紀,教是英諾森三世實際捲入了歐洲各國的事務之中,國王和皇帝由他任命或廢黜。他宣稱:"世界上的一切都逃脫不了教皇的關注和控製。"兩個多世紀以來,尤其由於虔誠的法王和英王相繼即位,羅馬教皇通常被認為是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羅馬教皇的最高權力,到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手中突然戲劇性地結束了;卜尼法斯八世曾頒布《教皇訓令》(1202年),堅定地闡明教皇權力至上的學說:"……我們要聲明,要陳述,要解釋,要正式宣告,服從羅馬教皇的統治,是眾生得救所完全必需的。"但是,前幾個世紀中所能接受的東西,這時卻不再合人心意。諸君主及其議員們把國家繁榮看得比教皇的願望更重。卜尼法斯遭到法王使者的威脅和虐待,受辱後不久便死去。1305年,法國大主教當選為教皇,稱為克雷芒五世。他未去羅馬,而是以法國東南部的阿維尼翁為教皇駐地。此後70年間,阿維尼翁教皇受製於法王,失去了前輩在天主教世界中的統治地位。
歐洲君主新權力的獲得,極大程度上取決於同新興的商人階層的非正式聯盟。自治市的自由民向君主提供財政援助和管理才幹,成為國王的內待、監工、帳目保管人和皇家造幣廠經理等。最初,這些人組成國王的王室,主管國王私人事務。如今,隨著王室成員被派去管理整個王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發展起來。更明確地說,它與某些代議製議會一起,為官僚機構、法院和稅收製度打下了基礎。
作為回報,君主向自由民提供保護,以反對封建領主和主教的頻繁戰爭和苛捐雜稅。他們還為商人利益服務,廢除了五花八門的地方自治政權;這些地方自治政權各有其自己的關稅、法律、衡量製和貨幣。14世紀末期,易北河上有35個徵稅站,萊茵河上有60多個,塞納河上也有許多,如果船載穀物沿塞納河行駛200英裏,其費用將達這些糧食售價的一半。隨著這些障礙的消除,隨著是家法律和命令的實施,到15世紀,出現了民族君主國,初步形成了今天的英國、法國、葡萄牙以及斐迪南和伊莎貝拉聯姻後的西班牙的版圖。
這些大而新的政治統一體,在調動從事海外冒險事業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資源方麵是必不可少的。早期探險者雖然絕大多數是義大利航海冒險家,但他們的資助者都是新興的民族君主國,而不是他們的家鄉、微不足道的城邦,這一點決非偶然。西班牙和葡萄牙朝廷給哥倫布和達·伽馬以大力支持;英國和法國朝廷也緊隨其後,熱情支持卡伯特、韋拉紮諾及其他許多人。
六、信仰的時代
西方中世紀文化和知識的發展,同經濟和政治的發展一樣意義重大,富有革新精神。從羅馬陷落到約1000年,前後的幾個世紀在完全缺乏文化創造力的意義上說,構成了西方歷史上的"黑暗時代"。極度貧窮、危機四伏、與世隔絕,不可能產生文學、藝術和學術傑作。的確,修道院的修土設法保存了部分古典文化,但他們自然致力於保存與其宗教信仰相一致的部分,而忽視了那些更為世俗的東西。結果形成了"基督教的"即"教會的"文化,這種文化對教會是一個補充,並依附於教會。
11世紀,主教們為了教育其管轄區內的教士,創辦了教會學校。一個世紀以後,以教會學校為基礎的早期大學逐漸形成。這些大學是具有合法身份的自治團體,這是它們與眾不同的特徵。此外,它們不象教會學校那樣隻有一個文科,另外還有教會法規、民事法律、醫學和神學係。文科的全部課程包括三個低級學科(拉丁文法、邏輯和修辭)和四個高級學科(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12世紀,在博洛尼亞、巴黎和牛津出現了第一批大學。隨後一個世紀中,在帕多瓦、那不勒斯和薩拉曼卡創辦了一些大學;14世紀,在中歐的布拉格、克拉科夫和維也納也建立了一些大學。
五、民族君主國的崛起
到10世紀時,西歐已變成封建小國的聚集之地;這些封建小國一點一點地獲取巴滅亡的查理曼帝國的土地和權力。以後幾個世紀中,幾種傳統和勢力彼此不合。封建君主們不斷地與常領有較大封地、行使較多權力的封臣們相衝突。教俗封建公國揭出了棘手的敘任權問題。諸城市有時結成象倫巴第聯盟和漢薩同盟那樣強大的組織。它們都以自己為中心;然而其時,還存在著一股與它們相對抗、正在為實現一個以羅馬教皇或者以查理曼及其前任的繼承人"羅馬"皇帝為首的統一的天主教世界而不懈奮鬥的勢力。這些互相衝突的勢力錯綜交織在一起,使政治生活中產生了各種水平的同盟和聯盟,它們無限多樣、不斷變化。
廣義地說,查理曼死後,西歐政治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9至11世紀,教皇和皇帝一般說來是合作的。教皇幫助皇帝反對德意誌世俗貴族;作為回報,皇帝支持教皇反對與羅馬教皇的權力相對立的拜占廷勢力。1073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任職,羅馬教皇的權力開始達到頂峰。為爭奪日耳曼主教的敘任權,教皇和皇帝發生衝突,結果格列高利獲勝,從而削弱了帝國的行政和皇帝的權力。到13世紀,教是英諾森三世實際捲入了歐洲各國的事務之中,國王和皇帝由他任命或廢黜。他宣稱:"世界上的一切都逃脫不了教皇的關注和控製。"兩個多世紀以來,尤其由於虔誠的法王和英王相繼即位,羅馬教皇通常被認為是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羅馬教皇的最高權力,到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手中突然戲劇性地結束了;卜尼法斯八世曾頒布《教皇訓令》(1202年),堅定地闡明教皇權力至上的學說:"……我們要聲明,要陳述,要解釋,要正式宣告,服從羅馬教皇的統治,是眾生得救所完全必需的。"但是,前幾個世紀中所能接受的東西,這時卻不再合人心意。諸君主及其議員們把國家繁榮看得比教皇的願望更重。卜尼法斯遭到法王使者的威脅和虐待,受辱後不久便死去。1305年,法國大主教當選為教皇,稱為克雷芒五世。他未去羅馬,而是以法國東南部的阿維尼翁為教皇駐地。此後70年間,阿維尼翁教皇受製於法王,失去了前輩在天主教世界中的統治地位。
歐洲君主新權力的獲得,極大程度上取決於同新興的商人階層的非正式聯盟。自治市的自由民向君主提供財政援助和管理才幹,成為國王的內待、監工、帳目保管人和皇家造幣廠經理等。最初,這些人組成國王的王室,主管國王私人事務。如今,隨著王室成員被派去管理整個王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發展起來。更明確地說,它與某些代議製議會一起,為官僚機構、法院和稅收製度打下了基礎。
作為回報,君主向自由民提供保護,以反對封建領主和主教的頻繁戰爭和苛捐雜稅。他們還為商人利益服務,廢除了五花八門的地方自治政權;這些地方自治政權各有其自己的關稅、法律、衡量製和貨幣。14世紀末期,易北河上有35個徵稅站,萊茵河上有60多個,塞納河上也有許多,如果船載穀物沿塞納河行駛200英裏,其費用將達這些糧食售價的一半。隨著這些障礙的消除,隨著是家法律和命令的實施,到15世紀,出現了民族君主國,初步形成了今天的英國、法國、葡萄牙以及斐迪南和伊莎貝拉聯姻後的西班牙的版圖。
這些大而新的政治統一體,在調動從事海外冒險事業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資源方麵是必不可少的。早期探險者雖然絕大多數是義大利航海冒險家,但他們的資助者都是新興的民族君主國,而不是他們的家鄉、微不足道的城邦,這一點決非偶然。西班牙和葡萄牙朝廷給哥倫布和達·伽馬以大力支持;英國和法國朝廷也緊隨其後,熱情支持卡伯特、韋拉紮諾及其他許多人。
六、信仰的時代
西方中世紀文化和知識的發展,同經濟和政治的發展一樣意義重大,富有革新精神。從羅馬陷落到約1000年,前後的幾個世紀在完全缺乏文化創造力的意義上說,構成了西方歷史上的"黑暗時代"。極度貧窮、危機四伏、與世隔絕,不可能產生文學、藝術和學術傑作。的確,修道院的修土設法保存了部分古典文化,但他們自然致力於保存與其宗教信仰相一致的部分,而忽視了那些更為世俗的東西。結果形成了"基督教的"即"教會的"文化,這種文化對教會是一個補充,並依附於教會。
11世紀,主教們為了教育其管轄區內的教士,創辦了教會學校。一個世紀以後,以教會學校為基礎的早期大學逐漸形成。這些大學是具有合法身份的自治團體,這是它們與眾不同的特徵。此外,它們不象教會學校那樣隻有一個文科,另外還有教會法規、民事法律、醫學和神學係。文科的全部課程包括三個低級學科(拉丁文法、邏輯和修辭)和四個高級學科(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12世紀,在博洛尼亞、巴黎和牛津出現了第一批大學。隨後一個世紀中,在帕多瓦、那不勒斯和薩拉曼卡創辦了一些大學;14世紀,在中歐的布拉格、克拉科夫和維也納也建立了一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