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大學最初都是培養教士的機構。這一培養重點是自然的、適合時宜的,因為當時教士壟斷了文化職業和行政職位。但是,12世紀,當有人將亞裏土多德的形上學的著作和其他古典名著從阿拉伯語翻譯成拉丁語,後來直接從希臘語翻譯成拉丁語時,這一限製受到了挑戰。這些著作的翻譯使西方學者首次麵臨體係完整的、唯理論的自然哲學,引起了歐洲思想界的大動盪。如今,他們的問題是要使這一哲學同傳統的基督教的設想和教義相一致。
實質上,早些時候,穆斯林神學家和哲學家如加紮利和阿威羅伊就已遇到相同的問題(見第十四章第七節)。他們的方法出自二難推理,是"雙重真理"論,即較高的神學的真理和較低的理性的真理。在尋求亞裏土多德和基督教神學相一致的方麵,著名的人物是巴黎大學傑出的多明我會修道上托馬斯·阿奎那(1226-1274年)。在其主要著作《神學大全》中,他闡述道,亞裏士多德詳述了理性的真理,教會的箴言詳述了宗教的真理;這兩個真理雖在信仰的基礎上被爭論不休,但最終必須相一致;亞裏士多德的哲學的真理必須支持和贊同最高的、基督教信條的真理。這也是他在《反異教大全》中著手論證的觀點;《反異教大全》是一部經院哲學綜合思想的名著。他用論述每一論點的正反引證和最終總是支持正式教義的觀點,構成了一個綜合結構:"……人們臨終時自然想知道第一推動力。上帝就是第一推動力。因此,人類最終是要知道上帝。……"於是,中世紀是一個信仰的時代,不存在不可知論者,因為上帝的最後審判日在人民的腦海中縈繞。
這一神學展示出中世紀世界的等級性。社會、自然界和宇宙以相似的等級關係表示出來。土在下,水在上,空氣再上,最貴重的元素火在頂層。教皇和主教、皇帝和國王、貴族和普通百姓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各自的位置。宇宙也是如此,月球和太陽在下,行星在上,恆星更上,萬星之上是天堂,出於神學的需要,與天堂相反的是地獄。這幅世界圖畫一直流行到科學革命時期;16世紀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17世紀牛頓的世界機器論推翻了地球中心的宇宙觀。
七、西歐的擴張主義
4至10世紀,歐洲曾遭到日耳曼人、匈奴人、馬紮爾人、維金人和穆斯林的侵略。但從10世紀到14世紀,這種局麵卻戲劇性地顛倒過來,歐洲開始全線進攻。各個字軍在西班牙、義大利南部、西西裏和荷蘭擊退了穆斯林,甚至占領了基督教拜占廷帝國。與此同時,在歐洲東北部,德意誌邊境地區的封建主正侵占易北河東岸地區。隨之,德意誌的擴張繼續向奧得河東岸伸展,反對異教徒普魯士人,形成了由條頓騎士指揮的十字軍東侵。他們建立了許多要塞,並在要塞周圍安置德意誌移民;這些移民為進一步擴張提供了人力和物力。德意誌商人隨即占領沿海岸和河道的各戰略要地,建立城市。因而,到15世紀末,過去曾由斯拉夫和波羅的海諸民族占據的廣大地區,這時都變成了德意誌各階層——封建主、主教、市民和農民——的領土。
有個時期,人們曾認為,這些十字軍東侵實際上對促進中世紀後期的各項富有建設性的發展,其中包括貿易、城市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現在,這種說法已不再為人們所接受。相反,人們普遍認為,十字軍東侵基本上是這些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如果不是先有技術進步、商業復興、人口增長和人們普遍的精神充沛,十字軍南侵是完全不可想像的。這些推動力繼續發展,並在14世紀大蕭條後加快了速度,結果,使擴張主義的征戰運動擴大到海外領土。
基督教及其傳統的普救說、改變異教徒信仰的熱情和十字軍的好戰精神,是向海外擴張的一個重要因素。早期的探險者及其支持者,其所作所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出於宗教方麵的考慮。13世紀,馬可·波羅的旅行使歐洲人知道了印度和中國的存在,並渴望到達這兩個偉大的國家。他們還知道這些國家的人們並不是穆斯林,因地,希望他們與基督教徒通力合作。另外,中世紀長期流傳著有關祭司約翰的傳說;約翰被傳說為東方某一基督教國家的強有力的國王。幾個世紀來,基督教首領夢想與他建立聯繫,從東、西兩方大舉進攻穆斯林世界。歐洲人雖未找到祭司約翰,卻在非洲和美洲偶爾發現了新的、陌生的民族。這些民族還未開化,不信教,因此,是適於征服、拯救、使之歸依的臣民。
在促使歐洲人開始海外冒險事業的許多動機中,為上帝服務和尋求黃金可能是最強烈的動機。瓦斯科·達·伽馬向驚訝的印度人解釋說,他來到他們的國家,是為了尋找基督教徒和香料。同樣,征服者伯納爾·迪亞斯在回憶錄中寫到,他和同伴到美洲去,是"為了象所有男子漢都欲做到的那樣,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務、將光明帶給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們和發財致富。"
所謂的"文藝復興運動",強調了個人主義和現世主義,顯然比中世紀觀點更有助於對外擴張。關於人類本身逐漸形成了一種新觀念,一種對其高貴和創造力的新的信任。人們無需再一心想著神對來世會作何判決,而隻需發展自己生來俱有的潛力,首先發展他的思考能力。德西迪裏·伊拉斯謨在其名聲達到頂峰時,表達了他的信任和歡樂。他大聲叫道:"永恆的上帝啊!我看見一個多麽美好的世界正在出現!我為什麽不能再變得年輕呢?"
實質上,早些時候,穆斯林神學家和哲學家如加紮利和阿威羅伊就已遇到相同的問題(見第十四章第七節)。他們的方法出自二難推理,是"雙重真理"論,即較高的神學的真理和較低的理性的真理。在尋求亞裏土多德和基督教神學相一致的方麵,著名的人物是巴黎大學傑出的多明我會修道上托馬斯·阿奎那(1226-1274年)。在其主要著作《神學大全》中,他闡述道,亞裏士多德詳述了理性的真理,教會的箴言詳述了宗教的真理;這兩個真理雖在信仰的基礎上被爭論不休,但最終必須相一致;亞裏士多德的哲學的真理必須支持和贊同最高的、基督教信條的真理。這也是他在《反異教大全》中著手論證的觀點;《反異教大全》是一部經院哲學綜合思想的名著。他用論述每一論點的正反引證和最終總是支持正式教義的觀點,構成了一個綜合結構:"……人們臨終時自然想知道第一推動力。上帝就是第一推動力。因此,人類最終是要知道上帝。……"於是,中世紀是一個信仰的時代,不存在不可知論者,因為上帝的最後審判日在人民的腦海中縈繞。
這一神學展示出中世紀世界的等級性。社會、自然界和宇宙以相似的等級關係表示出來。土在下,水在上,空氣再上,最貴重的元素火在頂層。教皇和主教、皇帝和國王、貴族和普通百姓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各自的位置。宇宙也是如此,月球和太陽在下,行星在上,恆星更上,萬星之上是天堂,出於神學的需要,與天堂相反的是地獄。這幅世界圖畫一直流行到科學革命時期;16世紀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17世紀牛頓的世界機器論推翻了地球中心的宇宙觀。
七、西歐的擴張主義
4至10世紀,歐洲曾遭到日耳曼人、匈奴人、馬紮爾人、維金人和穆斯林的侵略。但從10世紀到14世紀,這種局麵卻戲劇性地顛倒過來,歐洲開始全線進攻。各個字軍在西班牙、義大利南部、西西裏和荷蘭擊退了穆斯林,甚至占領了基督教拜占廷帝國。與此同時,在歐洲東北部,德意誌邊境地區的封建主正侵占易北河東岸地區。隨之,德意誌的擴張繼續向奧得河東岸伸展,反對異教徒普魯士人,形成了由條頓騎士指揮的十字軍東侵。他們建立了許多要塞,並在要塞周圍安置德意誌移民;這些移民為進一步擴張提供了人力和物力。德意誌商人隨即占領沿海岸和河道的各戰略要地,建立城市。因而,到15世紀末,過去曾由斯拉夫和波羅的海諸民族占據的廣大地區,這時都變成了德意誌各階層——封建主、主教、市民和農民——的領土。
有個時期,人們曾認為,這些十字軍東侵實際上對促進中世紀後期的各項富有建設性的發展,其中包括貿易、城市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現在,這種說法已不再為人們所接受。相反,人們普遍認為,十字軍東侵基本上是這些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如果不是先有技術進步、商業復興、人口增長和人們普遍的精神充沛,十字軍南侵是完全不可想像的。這些推動力繼續發展,並在14世紀大蕭條後加快了速度,結果,使擴張主義的征戰運動擴大到海外領土。
基督教及其傳統的普救說、改變異教徒信仰的熱情和十字軍的好戰精神,是向海外擴張的一個重要因素。早期的探險者及其支持者,其所作所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出於宗教方麵的考慮。13世紀,馬可·波羅的旅行使歐洲人知道了印度和中國的存在,並渴望到達這兩個偉大的國家。他們還知道這些國家的人們並不是穆斯林,因地,希望他們與基督教徒通力合作。另外,中世紀長期流傳著有關祭司約翰的傳說;約翰被傳說為東方某一基督教國家的強有力的國王。幾個世紀來,基督教首領夢想與他建立聯繫,從東、西兩方大舉進攻穆斯林世界。歐洲人雖未找到祭司約翰,卻在非洲和美洲偶爾發現了新的、陌生的民族。這些民族還未開化,不信教,因此,是適於征服、拯救、使之歸依的臣民。
在促使歐洲人開始海外冒險事業的許多動機中,為上帝服務和尋求黃金可能是最強烈的動機。瓦斯科·達·伽馬向驚訝的印度人解釋說,他來到他們的國家,是為了尋找基督教徒和香料。同樣,征服者伯納爾·迪亞斯在回憶錄中寫到,他和同伴到美洲去,是"為了象所有男子漢都欲做到的那樣,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務、將光明帶給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們和發財致富。"
所謂的"文藝復興運動",強調了個人主義和現世主義,顯然比中世紀觀點更有助於對外擴張。關於人類本身逐漸形成了一種新觀念,一種對其高貴和創造力的新的信任。人們無需再一心想著神對來世會作何判決,而隻需發展自己生來俱有的潛力,首先發展他的思考能力。德西迪裏·伊拉斯謨在其名聲達到頂峰時,表達了他的信任和歡樂。他大聲叫道:"永恆的上帝啊!我看見一個多麽美好的世界正在出現!我為什麽不能再變得年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