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史》卷485,《夏國傳上》。
1《長編》卷86,大中祥符九年三月乙巳。
西夏國家的建立,正是適應其統治境內各蕃族部落強烈要求“立文 法”、建立國家的願望的。元昊在立國之前勸父德明“勿事中朝”,認 為向宋稱臣納貢,“所得俸賜”不能滿足人口日益增多的各部落的物質 需要和已經感覺不夠的領土。因此,他主張“習練幹戈,杜絕朝貢,小 則恣行討掠,大則侵奪封疆”,從而達到“上下俱豐”2的目的。元昊對 其父德明所說的那番話,正好反映了其境內各蕃族部落,要求在初步統 一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建立國家的願望。
第二,西夏國家的產生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發展的產物。
西夏立國前,橫亙於宋夏接壤地帶,自儀州(今甘肅華亭縣)、渭 州(今甘肅平涼縣)、涇州(今甘肅涇原縣)、原州(今甘肅鎮原縣)、 秦州(今甘肅天水縣),至靈州、夏州,主要居住著吐蕃族。同時還居 住著黨項、羌、漢族及其它少數民族。這一帶民族成分複雜,經濟發展 不平衡。有的民族已經進入封建社會,有的還停留在原始社會階段。其 中黨項、吐蕃還有所謂生戶和熟戶的區別。史載: “大約黨項、吐蕃相類,其帳族有生戶熟戶:接近漢界入州城者 謂之熟戶,居深山辟這,橫過寇略者,謂之生戶”3 這些蕃族有自己的地主階級,在蕃漢雜處(尤其是“熟戶”與漢人雜居 者更多)的情況下,往往發生蕃漢地主爭奪土地和農奴的現象。如範祥 在秦州“括熟戶田”1,就是漢族地主利用政治權力對蕃族土地的一種暴 力掠奪。
宋政府除了掠奪蕃族的土地外,還推行其他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 政策。如宋政府規定“諸路蕃官不問官職高卑,例在漢官之下”2。環州 知州翟繼思派人到諸蕃部族帳催督熟戶和買糧草,“催督者恣為奸欺, 誅求數倍,小不如意,則鞭撻隨之”3。蕃族由於不堪忍受宋政府的民族 歧視和民族壓迫,往往奮起反抗。如秦州“蕃酋藥家族作亂,知秦州李 參平定之”4。即使暫時沒有叛亂的,對宋也往往離心離德,如環州“蕃 情常怨”5,涇原的康奴、滅減、大蟲族“常有叛心”6。說明西夏的興 起與立國,正是這種蕃部對宋離心力日益發展的結果。
至於河西地區,元昊雖然用武力征服了甘州、沙州回鶻和涼州的吐 蕃,但他們一有機會就陰謀復辟,企圖東山再起。如沙州回鶻,在曹琮 的引誘下起兵反抗,最後雖然失敗了,但它反映了河西走廊民族矛盾的 尖銳性和複雜性。“民族鬥爭,說到底是個階級鬥爭問題”,因此,民 族矛盾的實質是階級矛盾。
總之,元昊代表蕃漢農牧主的利益,為了鎮壓廣大農牧民和少數民 族酋豪的反抗,解決蕃漢地主之間的矛盾,以及引誘宋夏沿邊蕃族脫離 2《長編》卷124,寶元二年九月。
3《宋史》卷264,《宋棋傳》。
1《宋史》卷330,《傅求傳》。
2《宋史》卷258,《曹瑋傳》。
3《長編》卷103,天聖三年五月丙寅。
4《宋史》卷330,《李參傳》。
5《宋史》卷285,《陳執中傳》。
6《長編》卷35,淳化五年三月。
宋朝,歸順自己,都需要樹立旗幟建立國家,強化國家機器。
第三,累世經營的基礎。西夏自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政權以來, 其歷代統治者都十分注意保存實力,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尤其經過繼 遷、德明兩代的慘澹經營,不僅發展了社會經濟,而且增強了軍事實力, 擴大了統治地盤。正如元昊的策士楊守素所雲:“國家累世經營,規模 宏遠”1。元昊就是在繼遷、德明相繼奠定的基礎之上正式建立西夏國家 的。
第四,具備了立國的外部條件。從宋朝方麵看,如眾所知,宋太宗 雖然用武力統一了江南,但卻無力收復燕雲十六州,改變南北兩個王朝 的對峙形勢,在此情況下,宋朝統治者隻好竭盡全力整頓內部,把注意 力放在消滅方鎮割據,強化中央集權之上。但在強化中央集權的過程中, 由於軍隊的過分集中,使宋朝的對外戰爭敗多勝少(如對遼八十一仗, 隻有一次獲勝),加之實行“更戍法”,使“兵不識將,將不知兵”。
士兵缺乏訓練,從而使軍隊素質下降,在此情況下,宋政府既不能禦敵 於國門之外,也不能有效地組織力量一舉殲滅入侵之敵,結果隻有屈膝 求和,將搜括來的民脂民膏,以“歲幣”的形式拱手奉獻給自己的敵人。
至於同宋對峙的遼王朝,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南下侵宋, 使日益尖銳的宋遼矛盾更加激化。
宋遼矛盾的加劇,給西夏統治者以可乘之機。早在李繼遷、李德明 時,即利用此矛盾“聯遼抗宋”,甚至結為姻親,“共謀寇難,緩則指 為聲勢,急則假其師徒,至有犄角為倚,首尾相應”2。夏遼結盟、共同 抗宋,使宋處於兩麵受敵的境地,即所謂“一身二疾,不可並治”3。這 種對西夏極為有利的鬥爭形勢,構成了元昊立國的外部條件。
第五,西夏的立國是西北地區長期民族大衝突大融合的結果。中唐 以後,全國方鎮割據林立。夏州李氏淹有銀、夏、綏、宥四州,青唐唃 廝羅割據於河湟,吐蕃占有涼州、肅州,回鶻據有甘州。漢人張義潮、 曹議金先後割據於瓜、沙二州。這些割據勢力經過長期衝突、融合之後, 其境內與漢族雜居的少數民族,已經部分完成了自然同化於漢族的過 程,無論其經濟和文化都已基本上接近於內地的先進地區,並且逐步采 用封建生產方式。元昊正是在這種經過民族大衝突大融合的蕃漢雜處的 土地上稱帝建國的1。
1《長編》卷86,大中祥符九年三月乙巳。
西夏國家的建立,正是適應其統治境內各蕃族部落強烈要求“立文 法”、建立國家的願望的。元昊在立國之前勸父德明“勿事中朝”,認 為向宋稱臣納貢,“所得俸賜”不能滿足人口日益增多的各部落的物質 需要和已經感覺不夠的領土。因此,他主張“習練幹戈,杜絕朝貢,小 則恣行討掠,大則侵奪封疆”,從而達到“上下俱豐”2的目的。元昊對 其父德明所說的那番話,正好反映了其境內各蕃族部落,要求在初步統 一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建立國家的願望。
第二,西夏國家的產生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發展的產物。
西夏立國前,橫亙於宋夏接壤地帶,自儀州(今甘肅華亭縣)、渭 州(今甘肅平涼縣)、涇州(今甘肅涇原縣)、原州(今甘肅鎮原縣)、 秦州(今甘肅天水縣),至靈州、夏州,主要居住著吐蕃族。同時還居 住著黨項、羌、漢族及其它少數民族。這一帶民族成分複雜,經濟發展 不平衡。有的民族已經進入封建社會,有的還停留在原始社會階段。其 中黨項、吐蕃還有所謂生戶和熟戶的區別。史載: “大約黨項、吐蕃相類,其帳族有生戶熟戶:接近漢界入州城者 謂之熟戶,居深山辟這,橫過寇略者,謂之生戶”3 這些蕃族有自己的地主階級,在蕃漢雜處(尤其是“熟戶”與漢人雜居 者更多)的情況下,往往發生蕃漢地主爭奪土地和農奴的現象。如範祥 在秦州“括熟戶田”1,就是漢族地主利用政治權力對蕃族土地的一種暴 力掠奪。
宋政府除了掠奪蕃族的土地外,還推行其他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 政策。如宋政府規定“諸路蕃官不問官職高卑,例在漢官之下”2。環州 知州翟繼思派人到諸蕃部族帳催督熟戶和買糧草,“催督者恣為奸欺, 誅求數倍,小不如意,則鞭撻隨之”3。蕃族由於不堪忍受宋政府的民族 歧視和民族壓迫,往往奮起反抗。如秦州“蕃酋藥家族作亂,知秦州李 參平定之”4。即使暫時沒有叛亂的,對宋也往往離心離德,如環州“蕃 情常怨”5,涇原的康奴、滅減、大蟲族“常有叛心”6。說明西夏的興 起與立國,正是這種蕃部對宋離心力日益發展的結果。
至於河西地區,元昊雖然用武力征服了甘州、沙州回鶻和涼州的吐 蕃,但他們一有機會就陰謀復辟,企圖東山再起。如沙州回鶻,在曹琮 的引誘下起兵反抗,最後雖然失敗了,但它反映了河西走廊民族矛盾的 尖銳性和複雜性。“民族鬥爭,說到底是個階級鬥爭問題”,因此,民 族矛盾的實質是階級矛盾。
總之,元昊代表蕃漢農牧主的利益,為了鎮壓廣大農牧民和少數民 族酋豪的反抗,解決蕃漢地主之間的矛盾,以及引誘宋夏沿邊蕃族脫離 2《長編》卷124,寶元二年九月。
3《宋史》卷264,《宋棋傳》。
1《宋史》卷330,《傅求傳》。
2《宋史》卷258,《曹瑋傳》。
3《長編》卷103,天聖三年五月丙寅。
4《宋史》卷330,《李參傳》。
5《宋史》卷285,《陳執中傳》。
6《長編》卷35,淳化五年三月。
宋朝,歸順自己,都需要樹立旗幟建立國家,強化國家機器。
第三,累世經營的基礎。西夏自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政權以來, 其歷代統治者都十分注意保存實力,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尤其經過繼 遷、德明兩代的慘澹經營,不僅發展了社會經濟,而且增強了軍事實力, 擴大了統治地盤。正如元昊的策士楊守素所雲:“國家累世經營,規模 宏遠”1。元昊就是在繼遷、德明相繼奠定的基礎之上正式建立西夏國家 的。
第四,具備了立國的外部條件。從宋朝方麵看,如眾所知,宋太宗 雖然用武力統一了江南,但卻無力收復燕雲十六州,改變南北兩個王朝 的對峙形勢,在此情況下,宋朝統治者隻好竭盡全力整頓內部,把注意 力放在消滅方鎮割據,強化中央集權之上。但在強化中央集權的過程中, 由於軍隊的過分集中,使宋朝的對外戰爭敗多勝少(如對遼八十一仗, 隻有一次獲勝),加之實行“更戍法”,使“兵不識將,將不知兵”。
士兵缺乏訓練,從而使軍隊素質下降,在此情況下,宋政府既不能禦敵 於國門之外,也不能有效地組織力量一舉殲滅入侵之敵,結果隻有屈膝 求和,將搜括來的民脂民膏,以“歲幣”的形式拱手奉獻給自己的敵人。
至於同宋對峙的遼王朝,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南下侵宋, 使日益尖銳的宋遼矛盾更加激化。
宋遼矛盾的加劇,給西夏統治者以可乘之機。早在李繼遷、李德明 時,即利用此矛盾“聯遼抗宋”,甚至結為姻親,“共謀寇難,緩則指 為聲勢,急則假其師徒,至有犄角為倚,首尾相應”2。夏遼結盟、共同 抗宋,使宋處於兩麵受敵的境地,即所謂“一身二疾,不可並治”3。這 種對西夏極為有利的鬥爭形勢,構成了元昊立國的外部條件。
第五,西夏的立國是西北地區長期民族大衝突大融合的結果。中唐 以後,全國方鎮割據林立。夏州李氏淹有銀、夏、綏、宥四州,青唐唃 廝羅割據於河湟,吐蕃占有涼州、肅州,回鶻據有甘州。漢人張義潮、 曹議金先後割據於瓜、沙二州。這些割據勢力經過長期衝突、融合之後, 其境內與漢族雜居的少數民族,已經部分完成了自然同化於漢族的過 程,無論其經濟和文化都已基本上接近於內地的先進地區,並且逐步采 用封建生產方式。元昊正是在這種經過民族大衝突大融合的蕃漢雜處的 土地上稱帝建國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