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四年七月一日,朱棣發布《討安南檄文》,聲稱“命將士出,弔民伐罪”,做好“宣傳工作”,接著命鎮守雲南的西平侯沐晟任“征夷左副將軍”,從雲南進兵,成國公朱能任征夷將軍,會同任“征夷右將軍”的新城侯張輔,統“十八路將軍”,從廣西進兵,兩路齊下,務求一舉掃平安南。這次動兵,對外號稱兵馬80萬,而實際兵力也不下30萬,除了調動擅長濕熱氣候作戰的四川、雲南、廣西各地精兵外,更從各地藩王處調集“護衛”數萬人,借征安南而收“削藩”之效。對此次出兵,精於兵事的朱棣謀劃周詳,為了防止將帥不和,對朱能和沐晟反覆告誡,讓他們“不可故違以傷和氣”。紀律也格外森嚴,規定“妄戮之人,雖建功不得贖罪”。寫給眾位將領的諭告裏,更點出了諸如防止敵人埋伏,提防炎熱天氣和當地瘟疫,以及安撫當地百姓等“注意事項”。此外朱棣還出奇製勝,派太監馬彬調集廣東、福建兩省水師,沿海路至占城(越南南部),堵截安南逃兵。太監統軍,由此而始。


    孰料出師不利,“征夷將軍”朱能行至廣西龍州時病逝,年僅31歲的張輔臨危受命,代理征夷將軍一職。張輔勉勵眾將“昔開平王(常遇春)遠征途中去世,歧陽王代之大破元軍,我雖不才,願效前輩”。是年十月,張輔部進入安南境內,穩打穩紮,連克隘留、雞鳴兩關(今越南甘塘、老街),與另一路大軍沐晟部會師,合力進攻安南北部重鎮多邦。多邦,即今日越南的諒山,自古有“下諒山而越王降”之說,原因在於諒山險要,而其南麵卻一馬平川,大軍可長驅直入。胡氏父子也知此戰重要,在多邦(諒山)以宣江、桃江、富良江、陀江四處天險為依託,在當地廣挖戰壕,修築防禦要塞,密置弓弩火器,其弩箭與火器彈丸皆用毒藥浸泡,沾之即死,各式城柵相連900裏,更“全民皆兵”,盡發舉國近百萬兵民參戰,可謂是15世紀越南版的“馬其諾防線”。張輔深知“此城一破,便如破竹”,於是精心策劃,先穩住營盤,繼而派小股部隊陸續發動佯攻,牽製敵注意力,直到十二月五日夜,決戰打響,明軍發動突襲。之前在護送陳天平時遭安南算計的都督黃中主動請纓,率敢死隊(即當初護送陳天平的4000士兵)突圍,強攻多邦東門,士兵各個爭先赴死,在付出了傷亡過半的代價後,終登上城頭。打開了缺口,30萬明軍順勢強攻,胡家父子苦心經營的“多邦防線”,一夜間土崩瓦解。城破之時,安南軍殺出“回馬槍”,派戰象反攻明軍,意圖力挽狂瀾。張輔早有準備,以火槍硬弩瞄準齊射,數千大象盡成“活靶子”,踩踏安南官民無數,明軍乘勝追擊,終攻克多邦城,多邦主帥,安南“國防部長”阮飛明被殺,史載“斬俘無算”。今天不少越南史料考證,越軍在這場戰鬥裏的死亡人數不下10萬人,南征大局一戰而定,此後明軍長驅直入,至永樂五年五月,明軍在富良江會戰中徹底殲滅胡氏父子的水師,斬首3萬7千人,“溺死無算”。胡氏父子敗逃後被捕獲,押送京城斬首。至此,歷時1年的平安南之戰,徹底結束。


    平安南之戰,張輔僅用1年時間,即攻克安南全境,“得府州四十八,戶三百三十萬”,可稱是不世之功。與今人想像不同的是,此時安南並非是普通的“蕞爾小邦”,多年以來其四處征伐寮國、暹羅(泰國)、占城(南越)等國,甚至年年騷擾中國廣西、雲南邊境。其部分火器裝備,比明軍還要先進,之後明朝神機營的部分火器,就是從安南之戰繳獲越軍的火器裏改良而來。可見,朱棣平安南之役,實為保障邊境平安的自衛反擊戰爭,勝利也頗為不易。明軍之速勝,一者是張輔統籌有方,上下三軍用命,二者也是策略正確——攻心。自進入安南境內開始,明軍便向當地官民廣發檄文,聲稱此來是助陳氏復國,告誡安南百姓不要“助逆”。此外,明軍大軍過處,皆紀律嚴明,與民秋毫無犯,更沒收胡家父子的“逆產”分發當地貧民,越南士民無不“納款以降”。鼎定戰爭大局的多邦之戰,即是明軍以當地鄉民為嚮導奇襲成功,最終平滅胡家父子的富良江之戰,更是明軍以反抗胡家父子統治的當地“義軍”陳封為先驅,一舉大破之。逃竄的胡家父子也被當地百姓捕獲了捆送給明軍。安南之勝,人心向背是為關鍵。


    永樂五年五月,張輔將捕獲的胡家父子捆送南京,並上報說陳氏宗族已被胡家父子屠盡,至今難覓宗族,當地“儒生”也上“萬民表”,請求允準安南歸附大明。朱棣下詔斬首胡家父子,大學士湖廣等人建議藉機在安南設郡,將之併入中華版圖。朱棣的“燕王府舊臣”紛紛響應,盡管文臣解縉、楊士奇以及“第一謀士”姚廣孝等人竭力反對,但誌得意滿的朱棣還是欣然採納,永樂五年六月一日,朱棣降《平安南詔》,晉升張輔為“英國公”,改安南為“交趾”,設交趾郡,以工部尚書黃福為交趾布政使兼按察使。正是這個看似“威服四夷”的決定,令本已南征成功的大明,從此陷入了長達十數年的“越戰”泥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容青史盡成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嶔並收藏不容青史盡成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