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永樂六年六月(公元1408年),為籌謀北征蒙古事宜,朱棣招駐兵安南的張輔歸京,僅留沐晟鎮守當地。然而僅過了半年,是年八月,安南戰事風雲再起,原安南陳氏王朝舊臣簡定聚眾造反,安南上洪、大塘、同登等地鄉民紛紛響應,大舉叛亂。此後,簡定自稱日南王,立其侄兒陳季擴為帝。朱棣聞訊大怒,先怒殺叛軍派到南京的使臣,繼而大舉增兵,調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精兵4萬人,由西平侯沐晟率領征剿,另派兵部尚書劉俊赴安南持詔書招撫,企圖“剿撫並用”。是年十二月,沐晟率軍與陳簡定在安南生厥江(今越南豐盈縣)決戰,因輕敵冒進,被簡定率重兵合圍,激戰之下全軍覆沒,明朝的“交趾指揮使”呂毅,派往安南招募的兵部尚書劉俊,皆在此戰中陣亡。安南“建省”僅一年有餘,局麵卻迅速糜爛。
究原因,禍根其實早在朱棣決定設“交趾郡”的時候就種下了,恰如楊士奇當時諫阻時所說:“陳氏雖無能,卻頗得民望,其民多懷之,其驟行廢立,恐至安南士兵皆怨,鑽營之徒勢起,後患無窮也。”此言不虛,陳氏王朝雖然暗弱無能,但越南百姓對其感情深厚,明軍平胡家父子的時候,正是打著助陳氏復國的旗號,方得到越南百姓的群起響應。結果卻是改安南為交趾,強行建省,可謂自食其言,兵連禍結也就不奇怪。而叛亂的簡定,是原安南陳氏國王的宗親,跟三國裏的“劉皇叔”差不多,打著陳氏的旗號,自然引得安南諸多百姓紛紛歸附。
大亂之下,朱棣再次啟用張輔,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二月,朱棣令張輔督師,發20萬大軍南下,時朱棣意在北伐蒙古,因此命張輔此戰必須“速勝”。張輔卻不急於進兵,到安南後先是安撫當地因戰亂逃亡的流民,嚴懲當地貪暴害民的明朝官吏,繼續“攻心”,直到局麵稍稍穩定,才於三月南下慈廉州,直搗叛軍老巢鹹子關,用火攻之計焚燒叛軍戰船600艘。至十一月,已平定大部叛亂地區,十一月中,張輔與叛軍發動了神投海之戰。他令部將朱榮、蔡福率騎兵從陸地包抄,自率水師強攻,水陸並進,斬殺叛軍4萬多人,並成功俘虜叛軍頭領簡定。至次年一月,張輔已盡數削平各路叛軍,唯獨簡定所立的“侄皇帝”陳季擴,帶兵退守安南義安苟延殘喘,眼看朝不保夕。就在這時“轉機”出現了,北方朱棣派邱福北征蒙古,全軍覆沒,盛怒之下的朱棣調50萬大軍北伐,並命令張輔火速北上,安南平叛的任務隻得重新留給之前兵敗的沐晟等人。果然張輔前腳剛走,陳季擴後腳就發動反攻,大敗沐晟,安南叛亂平而復反,再成亂局。
永樂八年二月,朱棣北伐蒙古大勝,在成吉思汗的家鄉斡難河大破蒙古韃靼可汗本雅失裏,得勝還朝時,趁朱棣“心情好”,陳季擴再派使者請求冊封。這次的使者極盡拍馬能事,引得朱棣“龍顏大悅”,封陳季擴為“交趾布政使”,一心想求封王的陳季擴大為不滿,變本加厲,擴大叛亂,鎮守安南的沐晟無能,無力與之交鋒,隻能收縮防線,勉強自保。盛怒之下,朱棣於三月再派張輔下安南。張輔到任後即出重手,先斬了此前作戰不力的都督黃中(多邦之戰率先衝鋒的“敢死隊”隊長),激得軍心大振,繼而於八月再戰神投海,在沒有大型戰艦的情況下,組成小船突擊隊,大破安南叛軍水師,繳獲敵船400艘,攻克陳季擴老巢義安。永樂十一年十二月,張輔與沐晟合軍,同陳季擴在今天越南寮國交界的愛子江決戰。陳季擴動用戰象8000頭衝擊明軍。張輔多謀,命令明軍神箭手瞄準,“一矢射象奴,二矢射象鼻”,結果群象大亂,反而倉皇回逃,衝垮安南軍陣,陳季擴全軍覆沒。經撒網搜捕,終於永樂十二年一月在寮國蒙冊將其全家活捉,至此持續數年的安南簡定之亂徹底平定。成功平亂後,張輔押解陳季擴全家歸京。朱棣命原交趾副指揮使李彬接替張輔,督師安南。
張輔之所以屢次平亂後即被調回,在於此時朱棣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北征蒙古上,安南之事,他隻想盡快解決,莫要給北征“拖後腿”。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後,明朝廷把遷都北京提到了日程上,除大力營造北京皇城,疏通京杭大運河外,各精銳部隊也陸續北移,對於最南方的安南,益發鞭長莫及。此時在安南,朱棣又用人不當,派親信太監馬齊鎮守,敲詐地方貪墨成性的馬齊,鬧得安南百姓怨聲載道。張輔北歸後,安南各地小規模的反抗始終未停過。接替張輔的李彬,人品還算好,但懦弱無能,守土還算盡職,但未有張輔之才。永樂十六年一月,安南清華府土官巡檢黎利召集各部在蘭山會盟,再次舉起了反抗明王朝的大旗,這就是越南歷史書上至今大為宣講的“蘭山會盟”。
關於黎利,中越兩國史料評價各有不同,明朝的史料稱他是“逆賊”,越南的史料稱他是“民族英雄”,但兩國史料都承認一個事實:他是安南歷次叛亂的所有領袖裏,最有才能,也最得民心,人品也最好的人。曾多次作為使節出使安南的永樂時代名臣李琦就在後來給明宣宗的奏摺裏贊他“禮敬賢才,優恤百姓,行事睿智果敢,行軍謀而後動,德行才能,皆為胡(胡家父子)、陳(簡定,陳季擴)等逆賊所不及也”。如此評語,確為英雄。觀其履歷,他出身平民,卻自幼好學,原是跟從陳季擴叛亂的“金吾將軍”,因為陳季擴的親信暴虐害民而與之反目,在愛子河會戰前投奔張輔,因助明軍剿滅陳季擴有功,被封為清安土官。張輔走後,“鎮守中官”太監馬齊在當地暴虐害民,黎利的小女兒也被馬齊拐走,賣到皇宮為奴婢,從此下落不明。深仇大恨下,黎利於永樂十六年一月會盟各地安南“土官”舉兵。明安南督師李彬無能,加上鎮守太監馬齊大肆採辦珠寶,激得當地民眾反抗四起,所以李彬雖然東征西討“日不暇給”,兵亂卻越剿越大,黎利之勢越剿越強。消息傳到京城,此時張輔正協助朱棣籌謀繼續北伐蒙古的事宜,著實走不開身,加上太監馬齊欺上瞞下,於是朱棣命令李彬“戴罪征剿”。可憐李彬,之後幾年被黎利數次以奇計殺敗,損兵無數,在永樂二十年“憂懼而死”。這幾年明朝之所以未像以往一樣火速調兵平叛,是因為此時明朝國內正發生“山東青州唐賽兒起義”,加上用兵蒙古的“戰略重點”,三線作戰,力不從心。
永樂六年六月(公元1408年),為籌謀北征蒙古事宜,朱棣招駐兵安南的張輔歸京,僅留沐晟鎮守當地。然而僅過了半年,是年八月,安南戰事風雲再起,原安南陳氏王朝舊臣簡定聚眾造反,安南上洪、大塘、同登等地鄉民紛紛響應,大舉叛亂。此後,簡定自稱日南王,立其侄兒陳季擴為帝。朱棣聞訊大怒,先怒殺叛軍派到南京的使臣,繼而大舉增兵,調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精兵4萬人,由西平侯沐晟率領征剿,另派兵部尚書劉俊赴安南持詔書招撫,企圖“剿撫並用”。是年十二月,沐晟率軍與陳簡定在安南生厥江(今越南豐盈縣)決戰,因輕敵冒進,被簡定率重兵合圍,激戰之下全軍覆沒,明朝的“交趾指揮使”呂毅,派往安南招募的兵部尚書劉俊,皆在此戰中陣亡。安南“建省”僅一年有餘,局麵卻迅速糜爛。
究原因,禍根其實早在朱棣決定設“交趾郡”的時候就種下了,恰如楊士奇當時諫阻時所說:“陳氏雖無能,卻頗得民望,其民多懷之,其驟行廢立,恐至安南士兵皆怨,鑽營之徒勢起,後患無窮也。”此言不虛,陳氏王朝雖然暗弱無能,但越南百姓對其感情深厚,明軍平胡家父子的時候,正是打著助陳氏復國的旗號,方得到越南百姓的群起響應。結果卻是改安南為交趾,強行建省,可謂自食其言,兵連禍結也就不奇怪。而叛亂的簡定,是原安南陳氏國王的宗親,跟三國裏的“劉皇叔”差不多,打著陳氏的旗號,自然引得安南諸多百姓紛紛歸附。
大亂之下,朱棣再次啟用張輔,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二月,朱棣令張輔督師,發20萬大軍南下,時朱棣意在北伐蒙古,因此命張輔此戰必須“速勝”。張輔卻不急於進兵,到安南後先是安撫當地因戰亂逃亡的流民,嚴懲當地貪暴害民的明朝官吏,繼續“攻心”,直到局麵稍稍穩定,才於三月南下慈廉州,直搗叛軍老巢鹹子關,用火攻之計焚燒叛軍戰船600艘。至十一月,已平定大部叛亂地區,十一月中,張輔與叛軍發動了神投海之戰。他令部將朱榮、蔡福率騎兵從陸地包抄,自率水師強攻,水陸並進,斬殺叛軍4萬多人,並成功俘虜叛軍頭領簡定。至次年一月,張輔已盡數削平各路叛軍,唯獨簡定所立的“侄皇帝”陳季擴,帶兵退守安南義安苟延殘喘,眼看朝不保夕。就在這時“轉機”出現了,北方朱棣派邱福北征蒙古,全軍覆沒,盛怒之下的朱棣調50萬大軍北伐,並命令張輔火速北上,安南平叛的任務隻得重新留給之前兵敗的沐晟等人。果然張輔前腳剛走,陳季擴後腳就發動反攻,大敗沐晟,安南叛亂平而復反,再成亂局。
永樂八年二月,朱棣北伐蒙古大勝,在成吉思汗的家鄉斡難河大破蒙古韃靼可汗本雅失裏,得勝還朝時,趁朱棣“心情好”,陳季擴再派使者請求冊封。這次的使者極盡拍馬能事,引得朱棣“龍顏大悅”,封陳季擴為“交趾布政使”,一心想求封王的陳季擴大為不滿,變本加厲,擴大叛亂,鎮守安南的沐晟無能,無力與之交鋒,隻能收縮防線,勉強自保。盛怒之下,朱棣於三月再派張輔下安南。張輔到任後即出重手,先斬了此前作戰不力的都督黃中(多邦之戰率先衝鋒的“敢死隊”隊長),激得軍心大振,繼而於八月再戰神投海,在沒有大型戰艦的情況下,組成小船突擊隊,大破安南叛軍水師,繳獲敵船400艘,攻克陳季擴老巢義安。永樂十一年十二月,張輔與沐晟合軍,同陳季擴在今天越南寮國交界的愛子江決戰。陳季擴動用戰象8000頭衝擊明軍。張輔多謀,命令明軍神箭手瞄準,“一矢射象奴,二矢射象鼻”,結果群象大亂,反而倉皇回逃,衝垮安南軍陣,陳季擴全軍覆沒。經撒網搜捕,終於永樂十二年一月在寮國蒙冊將其全家活捉,至此持續數年的安南簡定之亂徹底平定。成功平亂後,張輔押解陳季擴全家歸京。朱棣命原交趾副指揮使李彬接替張輔,督師安南。
張輔之所以屢次平亂後即被調回,在於此時朱棣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北征蒙古上,安南之事,他隻想盡快解決,莫要給北征“拖後腿”。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後,明朝廷把遷都北京提到了日程上,除大力營造北京皇城,疏通京杭大運河外,各精銳部隊也陸續北移,對於最南方的安南,益發鞭長莫及。此時在安南,朱棣又用人不當,派親信太監馬齊鎮守,敲詐地方貪墨成性的馬齊,鬧得安南百姓怨聲載道。張輔北歸後,安南各地小規模的反抗始終未停過。接替張輔的李彬,人品還算好,但懦弱無能,守土還算盡職,但未有張輔之才。永樂十六年一月,安南清華府土官巡檢黎利召集各部在蘭山會盟,再次舉起了反抗明王朝的大旗,這就是越南歷史書上至今大為宣講的“蘭山會盟”。
關於黎利,中越兩國史料評價各有不同,明朝的史料稱他是“逆賊”,越南的史料稱他是“民族英雄”,但兩國史料都承認一個事實:他是安南歷次叛亂的所有領袖裏,最有才能,也最得民心,人品也最好的人。曾多次作為使節出使安南的永樂時代名臣李琦就在後來給明宣宗的奏摺裏贊他“禮敬賢才,優恤百姓,行事睿智果敢,行軍謀而後動,德行才能,皆為胡(胡家父子)、陳(簡定,陳季擴)等逆賊所不及也”。如此評語,確為英雄。觀其履歷,他出身平民,卻自幼好學,原是跟從陳季擴叛亂的“金吾將軍”,因為陳季擴的親信暴虐害民而與之反目,在愛子河會戰前投奔張輔,因助明軍剿滅陳季擴有功,被封為清安土官。張輔走後,“鎮守中官”太監馬齊在當地暴虐害民,黎利的小女兒也被馬齊拐走,賣到皇宮為奴婢,從此下落不明。深仇大恨下,黎利於永樂十六年一月會盟各地安南“土官”舉兵。明安南督師李彬無能,加上鎮守太監馬齊大肆採辦珠寶,激得當地民眾反抗四起,所以李彬雖然東征西討“日不暇給”,兵亂卻越剿越大,黎利之勢越剿越強。消息傳到京城,此時張輔正協助朱棣籌謀繼續北伐蒙古的事宜,著實走不開身,加上太監馬齊欺上瞞下,於是朱棣命令李彬“戴罪征剿”。可憐李彬,之後幾年被黎利數次以奇計殺敗,損兵無數,在永樂二十年“憂懼而死”。這幾年明朝之所以未像以往一樣火速調兵平叛,是因為此時明朝國內正發生“山東青州唐賽兒起義”,加上用兵蒙古的“戰略重點”,三線作戰,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