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刺頭”也終於刺得朱棣龍顏大怒。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欲發動第三次北征,一舉平滅韃靼太師阿魯台。深感國家財政日益吃緊的夏元吉竭力阻止,觸怒了朱棣,加上一直深恨夏元吉的國公張輔以及漢王朱高煦的爭相挑撥,夏元吉被解除職務,送“內宮監”長期關押。幸好深知其才的太子朱高熾從中調解,方才保住了他的性命。在抄其家的時候家中僅布衣和瓦器,朱棣聞之感嘆:“果然刺頭也。”而北征的結果也不幸被夏元吉所言中:朱棣連續發動遠征,“嚴鹽法”漸被濫用破壞,國家財稅捉襟見肘,國庫空虛,從夏元吉下獄的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至朱棣病逝於第五次北征歸途的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僅大米的價格,就從1石1貫寶鈔,上升到50貫寶鈔。朱棣病逝後仁宗朱高熾登基,赦夏元吉出獄官復原職,首任要務還是解決這“通貨膨脹”問題。夏元吉殫精竭慮,再改“嚴鹽法”,允許商人用寶鈔直接換鹽引,規定以300貫換1引,另外繼續對皇帝“刺頭”,禁絕宮廷奢靡消費。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後,夏元吉主持改革商稅,減少國內關卡,鼓勵商品流通,削減收稅比例,做到“稅少而財增”,經永樂時代日益空隙的國庫,終於重新充裕起來。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夏元吉退休,數月後病逝於家,贈太師。這位歷事洪武、永樂、洪熙、宣德四朝的“大帳房”,堪稱“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兩大黃金時代的關鍵人物。


    補充一點,素來被認為“刺頭”的夏元吉,也有大方的時候,比如每年劃撥給各地收養孤寡老人的養濟院的經費,從來都是逐年增加。但凡有各地鬧災,劃撥救濟糧米均大大超過預算。私生活方麵,其親弟弟從老家來看他,他僅贈米兩石,但對京城周邊乃至老家的孤苦學子,卻時常得其無私資助。在這位“大帳房”眼裏,錢用在老百姓身上,也就用在了“刀刃”上。


    第九章 明朝的“越南戰爭”


    【一】


    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在位22年,一生對外征戰無數,5次北征蒙古,最遠直殺到今天俄羅斯境內,連敗韃靼,瓦剌兩大部落,放眼當時寰宇,可謂所向披靡。但另一場幾乎與之同時進行的戰爭,長久以來史家卻著墨不多——明平安南之戰。


    安南,即越南古稱,明代時期,越南北部稱安南,南部稱占城,自唐末建國以來,一直是中國西南的友好藩屬,從宋至元,始終向中國稱臣納貢。明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不久,安南即遣使來朝,是當時中國周邊藩屬中最早承認大明王朝為“宗主國”的國家,從此兩國通好。洪武中後期,趁明朝接連發生“胡藍”大案,且忙於和北元殘餘勢力相互攻殺時,安南也趁勢北進,屢屢侵擾廣西寧明等地區。朱元璋一度想南征安南,但終不願勞師遠征,最終隻是遣使申斥。到永樂年間,種種矛盾累積,演變成一場一度把大明拖入“越戰”泥潭,也給越南當地人民帶來無盡災難的戰爭——明平安南之戰。


    【二】


    明朝與安南戰爭的導火索,是安南國內的一場政變,在今天越南的史料裏,被稱為“陳黎之變”。


    朱棣登基以前,安南的國王,一直由當地陳氏家族世襲,世代受中國冊封,史稱“陳氏安南”,到洪武末期,其國家大權漸由宰相黎氏家族操控,國王僅保持虛名。公元1400年,朱棣發動篡奪皇位的“靖難之役”時,安南黎氏家族也發動政變,殺死國王自立,黎氏宰相改名胡一元,自封“太上皇”,掌控大權,由其子任國王。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他遣使臣到南京,謊稱安南國王陳氏病逝無後,自己以外孫身份即位稱王,現請求大明以宗主國名義冊封。朱棣疑惑之下,派大臣楊勃赴安南查問,結果楊勃被胡一元重金買通,歸國後竭力做旁證。疑慮漸消的朱棣遂順水推舟,於是年八月命禮部侍郎夏止善赴安南,冊封胡氏為安南國王。可“紙是包不住火”的,不幾日,原安南舊臣呂伯奢逃到南京,麵見朱棣揭發真相,並與安南國使臣當麵對質,終於真相大白。上當的朱棣惱怒萬分,但當呂伯奢苦求朱棣興“吊伐之師”,即用武力幫助陳氏復國時,朱棣卻猶豫了。在寮國宣威司送來了外逃的陳氏王族宗親陳天平後,朱棣決定採取相對穩妥的辦法,先派禦史李琦去安南,表示“最強烈抗議”,申斥胡氏的篡逆之罪,重壓之下胡氏家族果然服軟,胡一元父子向朱棣上表請罪,並表示願迎回陳氏家族後人為王,朱棣遂冊封陳天平為安南王,命廣西左、右副將軍黃中、呂毅護送陳天平歸國,此舉除了“伸張正義”外,當然也有藉機索還安南侵占大明領土的目的,一場“篡逆鬧劇”,似乎在朱棣的軟硬兼施下,已然“和平解決”。


    永樂四年三月,黃中等人護送陳天平進入安南境內,到達雞嶺關(今越南老街)時,安南派人前來犒勞,趁明軍鬆懈,突然出動10萬大軍發動突襲,先劫走了陳天平,接著毀掉了老街通往河內的道路,當著明軍的麵公開處決了陳天平,而先前明朝派往安南的使臣呂鬆,也被胡一元殺掉。4000明軍進攻受挫,隻得倉皇歸國。這是“公然踐踏大明尊嚴”,消息傳到京城,朱棣火冒三丈,當廷大罵胡氏父子“蕞爾小醜,罪惡滔天,此賊不誅,兵則何用”?終下定決心——南征安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容青史盡成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嶔並收藏不容青史盡成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