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中海的東麵,就是赫赫有名的東羅馬帝國,中國南北朝時期,也是東羅馬帝國勢力達到極盛的時代,東羅馬帝國的強大,也同樣是拜絲綢之路所賜。他們從波斯高價引進中國絲綢,再用更高的價格賣給西歐人,從中攫取大量的經濟利益。東羅馬帝國的東麵,是著名的波斯帝國,這個帝國算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老朋友了,從西漢開始就和中國歷代王朝互通有無,友好往來。我們中國的歷史書,稱它為安息國。這個帝國橫跨歐亞,一度和中國漢朝、貴霜帝國、羅馬帝國並列為古代世界四大帝國。波斯的東麵,就是今天中亞五國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區的貴霜帝國,這個帝國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大月氏。雖然在中國歷史書上,這個國家很弱,先被匈奴修理,又被班超修理,但是在中國之外,它非常強大,多次擊敗波斯,是當時中東的另一個大帝國。不過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中國的貿易上,波斯和貴霜帝國都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他們是絲綢貿易的第一批中間商,幾百年來通過倒賣絲綢貿易發夠了橫財。而從中國至西方的古代世界,也在這場絲綢貿易中,維持著彼此的利益平衡。


    然而到了中國南北朝晚期時代,這個貿易平衡,卻再也維持不下去了。


    【二】


    公元538年,在義大利歷史學家德洛奇的說法裏,是“恐怖的一年”。從這一年開始,歐洲市場上中國絲綢的價格暴漲,比起之前的一年,竟然一口氣上漲了15倍,而這個上漲趨勢一直在延續,呈幾何基數激增。到了公元545年,歐洲市場上的絲綢價格,居然比公元537年上漲了87倍。絲綢價格的連年暴漲,對於當時歐洲經濟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地中海沿岸從事絲綢加工業的工商業者紛紛破產,許多城市也因此凋零。在當時歐洲錢都不值錢了,大家紛紛搶購絲綢,用絲綢來保值,這是一場席捲歐洲的經濟災難。


    為什麽會這樣,因為絲綢少;為什麽絲綢會少,因為進口得少;為什麽進口得少,這就要問絲綢之路的大批發商——中國。


    說絲綢危機的原因,看看這時期的中國歷史就明白了。


    魏晉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時代,我們說過,絲綢之路並沒有因為中原的戰亂而受到影響,相反一直延續著繁榮,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前提就是,連接絲綢之路的主要貿易地區,沒有遭到中國戰爭的影響。到了這一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早期在西漢時期,中國絲綢的主要供貨方,是來自於中國的關中平原以及山東地區。五胡十六國爆發戰亂後,中國雖然陷入了內戰,但是由於大量的漢人逃離中原,定居在河西走廊,相繼在當地建立了漢人政權,所以連接絲綢之路的主幹道,長期以來並沒有因為戰亂而癱瘓。相反,絲綢貿易成為了西涼漢人政權收入的重要來源,即使是在後來北方幾次短暫統一後,西北的絲綢貿易也一直非常繁榮。後來北魏統一北方,作為北方的國家政權,他們直接承接了絲綢之路。北魏對於絲綢貿易非常重視,從魏太武帝拓跋燾開始,北魏甚至出台了貿易禁令,隻允許絲綢成品出口,而不允許蠶絲出口,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外國人學會養蠶織布,因此影響我們的絲綢收益。與此同時,南北朝時代,也是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時期,江南的紡織業迅速發展起來了。劉宋時代,開國皇帝劉裕平定了四川,恢復了漢族政權在四川的統治,因此,當時河西走廊與四川之間的貿易通道也打開了,江南地帶的絲綢也可以輸入到西方。這時候,也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走向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波斯國經常通過海路與中國貿易,著名的法顯西行,也是通過海路回國的。所以雖然魏晉南北朝中國長期陷入戰亂中,但是對世界絲綢市場的供應,中國的貨源一直是穩定的。


    但是在公元538年前後,事情卻起了變化,變化的原因就是北魏衰敗以及中國北方的分裂。


    北魏的末年,北方先有六鎮起義,後有葛榮起義,然後是北魏朝廷被架空,最後分裂成了東西魏國兩個政權,政局的動盪,讓中國的對外貿易也發生了變化。北方方麵,割據北方西部的,是宇文泰的西魏政權,由於常年戰亂,西魏所管轄的中國關中平原以及河西走廊地區,早就陷入了貧困,特別是柔然對於河西走廊的侵擾,讓這條傳統的商業道路走不通了。而且就是走通了也沒有用,當時的西魏經濟困難,人口銳減,農業尚且不能保證,工商業遭到的打擊也就更沉重,那時候的西魏為了恢復生產,甚至把許多州縣合併掉。因為當時西魏境內州縣的人口減少太厲害了,比如西魏的重鎮歧州,原來有10萬多人,到了宇文泰建立政權的早期,竟然銳減到了5000多人,宇文泰還稱讚這是一個繁華的城市,足見當時西魏經濟困頓之深。作為直接連接絲綢之路的國家,西魏政權的這種局麵,對整個絲綢之路的貿易都影響很大。


    與西魏相鄰的東魏,早期受到戰爭的破壞比較輕,可問題在於,東魏和西魏長期戰爭,兩個國家的邊境常年隔絕,東魏的手工業品是很難運輸到西魏,並且通過西魏來出口的。這樣一來,原來絲綢之路的主要供貨地——中國北方地區,也就基本歇菜了。


    當時中國南方的梁朝政權還算繁華,但是梁朝也有梁朝的問題。梁朝和絲綢之路的連接,主要是通過河西走廊,這時候的河西走廊,控製在新崛起的吐穀渾手中,而這時期的吐穀渾,又是西魏政權的鐵桿,配合西魏對梁朝進攻,可以說是“敵國”。所以,梁朝的絲綢,一般是很難通過河西走廊輸出。梁朝的外貿,在當時還有另外一條路,那就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早在東吳孫權時期,江南地區與西方國家的海路貿易就打開了,三國時期就有波斯商人在建康居住,到了梁朝時期,中國與中東國家的海路貿易,也到了一個非常繁華的時代。可以說,在公元537年左右,這也是中國絲綢輸出西方“最靠譜”的一條路線,即從中國通過海路到達波斯,再由波斯轉運到西方。從上麵的事實我們可以看到,因為中國政局的這些變故,這時期的中國,輸出到西方的絲綢,比起正常的年景下降了三分之一不止。外加那個時代,造船技術有限,即使是與中國長期貿易的波斯商人,他們造船的能力也不足,主要是租賃中國的海船。眾所周知的是,在當時梁朝與北方政權對峙的局麵下,好一點的船隻早就編入了軍隊,用於對北方政權的作戰,如在公元537年,梁武帝蕭衍大規模地徵發沿海民船編入軍隊,擴充軍力,雄心勃勃準備北伐。這不僅是對沿海老百姓的掠奪,更是對中國海上貿易的一次沉重打擊,能夠用於商業的船隻因此大大減少,如上種種因素,中國絲綢在西方市場價格暴漲,也就不奇怪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容青史盡成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嶔並收藏不容青史盡成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