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書業的勃興,也帶動了當時中國教育業的發展,特別是私學的興起。當時很多學者都開辦私學,求學者不但有世家子弟,更有平民百姓家的孩子,中國的文化,在平民之中得到廣泛的傳播,這樣的局麵,也讓書傭的來源大大豐富了。文化貧民的增多,讓寒門階層的力量大大增強,庶族地主們勢力日益擴充,對南北朝統治階層來說,這是一件影響彼此力量對比的大事。
書傭的興起,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傭們之中也不斷湧現出英傑來。負責抄書的,本身就是文化功底很好的人,而且“好腦子不如爛筆頭”,常年修書,也讓許多書傭們藉機學問大進。就像武俠小說裏,不少看守藏經閣的少俠能夠獲得武功秘籍一樣,書傭之中,也有人在常年抄寫的寂寞中,磨練出一身驚天動地的本領,翻翻南北朝後期的名人錄,相當多的名人都是書傭出身的。庶族的力量,也因此日益提升了。書傭,作為一個行業,隻有文化意義,更成了改變政治格局的暗流。
第十三章 梁武帝時代的“世界蠶絲戰爭”
在現代社會,“經濟危機”已經是一個大家熟悉的詞語,尤其是世界性經濟危機,對於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中國來說,可以說感同身受。然而在每一次經濟危機中,說到危機的核心,大家都會自然而然想到美國。作為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經濟形勢變化,經濟政策的改變,都會深切影響到整個世界經濟的走向。無論是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還是1973年的世界金融危機,甚至是2009年的次貸危機,無一不反應出這一點來。因為世界經濟聯繫日益密切的現實,以及美國強大的國際地位,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
然而在1000多年前,世界經濟聯繫不密切的南北朝時代,當時的西方世界,也爆發出了一場經濟危機——蠶絲危機。這場經濟危機的根源,是當時與西方世界八竿子打不著的中國。而現代經濟危機的道理,放在古代世界也是相通的:中國政局的變化,國家出口的改變,也會影響到西方世界的經濟形勢,改變西方世界的政治版圖。
說到這場“蠶絲危機”,簡單地說,就是在中國梁朝時期,由於中國內部政局的變化,影響到了中國連接西方世界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那時候中國的主要出口物品是絲綢,我們隻是認為這是一種貿易,對於西方來說,這卻是一個生命線。因為中國絲綢出口量的改變,引發了整個歐洲的一場經濟動盪,甚至導致了拜占庭帝國與波斯帝國的長期戰爭,這恐怕是同時代的中國人,不會想到的。
【一】
中國曆朝歷代的政策,都是“重農抑商”,無論是純粹的漢人政權,還是漢化後的少數民族政權,執行的都是相同的政策。這個政策簡單了說,就是種地為主,做生意是補充,國家就好比一個大農莊。但這個農莊很早就與外界有聯繫了,最典型的就是縱貫東西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分海陸兩條,先是從西漢開始,經河西走廊開闢的“絲綢之路”,稍晚一點,又開始坐船,這就是後來讓歷史學家津津樂道的“海上絲綢之路”。雖然從三國開始,東南沿海的海外貿易就非常發達,但古代造船技術有限,古代中國主要的貿易往來對象,是中亞、中東那些國家,所以在14世紀以前,陸路的“絲綢之路”比海上的“絲綢之路”要發達。在中國古代,歷代中國王朝與國外的交往,除非涉及到國土安全以及戰爭,普通的貿易往來,在中國歷代皇帝眼裏,基本算是小事,對外貿易的幾個小錢,也占不到中國古代政府“gdp”的大頭。至於農莊以外的世界發生什麽,那時代的中國人並不關心。
然而外麵的世界,卻在悄悄發生改變。
中世紀時代,整個西方世界基本是封建社會,那時候的世界各國,大部分也都是農莊,但比起中國來,可以說是又窮又小又落後,外加離得又遠,相互往來不便,所以東西方貿易這類中國皇帝眼裏的“小事”,在西方人眼裏一直都是大事。所謂的絲綢之路,中國就好比“大批發商”,往來貿易的商旅,乃至間接貿易的西方國家,就是層層的“小商小販”。就像今天美國股市一波動,全世界就可能“金融危機”一樣,古代中國的對外貿易,我們自己不在意,對於世界尤其是西方,卻常常是“多米諾骨牌效應”。中國的絲綢、瓷器,在古代世界是最昂貴的“高科技產品”,隨便一片絲綢扔出國門,都足夠讓西方人打破頭皮。
所以從中國西漢有了絲綢之路開始,為了中國的絲綢,西方國家一直打破頭皮,甚至爆發了多場戰爭。早在羅馬帝國分裂之前,為了得到與中國的直接貿易權,執政羅馬帝國的克拉蘇(就是鎮壓了斯巴達克起義的那位)就曾發動了東征,企圖滅亡隔在中國與羅馬之間的波斯帝國,結果卻被波斯打得大敗。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羅馬之後,東羅馬走向了強大,在東漢末年與中國建立了直接聯繫,這之後,雖然東漢末年戰亂,三國鼎立,五胡十六國,但是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絲綢之路卻始終未斷,中國絲綢源源不斷地輸入西方。
中國絲綢給西方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我們今天知道的是,最早開闢新航路的國家,是地中海沿岸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個國家能夠發達起來,就是拜中國所賜。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西方世界對中國絲綢的需求量日大,那時候的西方,科技水準比中國落後太多,像紡織這類中國農村婦女都會幹的活,西方人卻一竅不通。當時的中國絲綢,不隻是奢侈品,更是一種昂貴的高科技產品,隻此一家別無分號。所以作為連接歐亞的地中海,其沿岸的國家,就是通過轉手倒賣絲綢發家的。而歐洲最早的封建工商業城市,如著名的義大利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斯,這些城市的所謂工商業,其實就是把引進的中國絲綢,重新抽出裏麵的綢線來,再印染加工,轉手賣給西歐人。這種工商業,就是支撐當時地中海沿岸的低技術含量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如果他們得不到中國絲綢,毫不誇張地說,整個地中海都要癱瘓掉。
書傭的興起,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傭們之中也不斷湧現出英傑來。負責抄書的,本身就是文化功底很好的人,而且“好腦子不如爛筆頭”,常年修書,也讓許多書傭們藉機學問大進。就像武俠小說裏,不少看守藏經閣的少俠能夠獲得武功秘籍一樣,書傭之中,也有人在常年抄寫的寂寞中,磨練出一身驚天動地的本領,翻翻南北朝後期的名人錄,相當多的名人都是書傭出身的。庶族的力量,也因此日益提升了。書傭,作為一個行業,隻有文化意義,更成了改變政治格局的暗流。
第十三章 梁武帝時代的“世界蠶絲戰爭”
在現代社會,“經濟危機”已經是一個大家熟悉的詞語,尤其是世界性經濟危機,對於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中國來說,可以說感同身受。然而在每一次經濟危機中,說到危機的核心,大家都會自然而然想到美國。作為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經濟形勢變化,經濟政策的改變,都會深切影響到整個世界經濟的走向。無論是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還是1973年的世界金融危機,甚至是2009年的次貸危機,無一不反應出這一點來。因為世界經濟聯繫日益密切的現實,以及美國強大的國際地位,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
然而在1000多年前,世界經濟聯繫不密切的南北朝時代,當時的西方世界,也爆發出了一場經濟危機——蠶絲危機。這場經濟危機的根源,是當時與西方世界八竿子打不著的中國。而現代經濟危機的道理,放在古代世界也是相通的:中國政局的變化,國家出口的改變,也會影響到西方世界的經濟形勢,改變西方世界的政治版圖。
說到這場“蠶絲危機”,簡單地說,就是在中國梁朝時期,由於中國內部政局的變化,影響到了中國連接西方世界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那時候中國的主要出口物品是絲綢,我們隻是認為這是一種貿易,對於西方來說,這卻是一個生命線。因為中國絲綢出口量的改變,引發了整個歐洲的一場經濟動盪,甚至導致了拜占庭帝國與波斯帝國的長期戰爭,這恐怕是同時代的中國人,不會想到的。
【一】
中國曆朝歷代的政策,都是“重農抑商”,無論是純粹的漢人政權,還是漢化後的少數民族政權,執行的都是相同的政策。這個政策簡單了說,就是種地為主,做生意是補充,國家就好比一個大農莊。但這個農莊很早就與外界有聯繫了,最典型的就是縱貫東西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分海陸兩條,先是從西漢開始,經河西走廊開闢的“絲綢之路”,稍晚一點,又開始坐船,這就是後來讓歷史學家津津樂道的“海上絲綢之路”。雖然從三國開始,東南沿海的海外貿易就非常發達,但古代造船技術有限,古代中國主要的貿易往來對象,是中亞、中東那些國家,所以在14世紀以前,陸路的“絲綢之路”比海上的“絲綢之路”要發達。在中國古代,歷代中國王朝與國外的交往,除非涉及到國土安全以及戰爭,普通的貿易往來,在中國歷代皇帝眼裏,基本算是小事,對外貿易的幾個小錢,也占不到中國古代政府“gdp”的大頭。至於農莊以外的世界發生什麽,那時代的中國人並不關心。
然而外麵的世界,卻在悄悄發生改變。
中世紀時代,整個西方世界基本是封建社會,那時候的世界各國,大部分也都是農莊,但比起中國來,可以說是又窮又小又落後,外加離得又遠,相互往來不便,所以東西方貿易這類中國皇帝眼裏的“小事”,在西方人眼裏一直都是大事。所謂的絲綢之路,中國就好比“大批發商”,往來貿易的商旅,乃至間接貿易的西方國家,就是層層的“小商小販”。就像今天美國股市一波動,全世界就可能“金融危機”一樣,古代中國的對外貿易,我們自己不在意,對於世界尤其是西方,卻常常是“多米諾骨牌效應”。中國的絲綢、瓷器,在古代世界是最昂貴的“高科技產品”,隨便一片絲綢扔出國門,都足夠讓西方人打破頭皮。
所以從中國西漢有了絲綢之路開始,為了中國的絲綢,西方國家一直打破頭皮,甚至爆發了多場戰爭。早在羅馬帝國分裂之前,為了得到與中國的直接貿易權,執政羅馬帝國的克拉蘇(就是鎮壓了斯巴達克起義的那位)就曾發動了東征,企圖滅亡隔在中國與羅馬之間的波斯帝國,結果卻被波斯打得大敗。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羅馬之後,東羅馬走向了強大,在東漢末年與中國建立了直接聯繫,這之後,雖然東漢末年戰亂,三國鼎立,五胡十六國,但是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絲綢之路卻始終未斷,中國絲綢源源不斷地輸入西方。
中國絲綢給西方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我們今天知道的是,最早開闢新航路的國家,是地中海沿岸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個國家能夠發達起來,就是拜中國所賜。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西方世界對中國絲綢的需求量日大,那時候的西方,科技水準比中國落後太多,像紡織這類中國農村婦女都會幹的活,西方人卻一竅不通。當時的中國絲綢,不隻是奢侈品,更是一種昂貴的高科技產品,隻此一家別無分號。所以作為連接歐亞的地中海,其沿岸的國家,就是通過轉手倒賣絲綢發家的。而歐洲最早的封建工商業城市,如著名的義大利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斯,這些城市的所謂工商業,其實就是把引進的中國絲綢,重新抽出裏麵的綢線來,再印染加工,轉手賣給西歐人。這種工商業,就是支撐當時地中海沿岸的低技術含量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如果他們得不到中國絲綢,毫不誇張地說,整個地中海都要癱瘓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