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的中國政局下,絲綢出口的減少,對於中國來說還是小事,反正我們是以農業為主的,區區幾個絲綢貿易的錢,在政府稅收裏算不上重點,大不了是少了點零花錢。但是對於西方來說,絲綢出口量的減少,對他們卻是毀滅性的打擊,就好比今天日本一天不進口石油,就很可能使整個國民經濟的癱瘓,道理都是一樣的。所以歐洲人也要想辦法,按照西方人的一貫本性,他們的主要辦法就是打仗,其中的主角,就是此時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
這位查士丁尼,對中國人來說很陌生,但是在整個西方世界,這都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皇帝。在查理大帝橫空出世以前,他是西方最牛的皇帝,一是這時期的東羅馬帝國國力強大,二是他個人赫赫武功了得,他在位40年,向西征服了義大利,占有了北非帝國,向北打敗了日耳曼帝國,向東最終擊敗了波斯帝國,可以說羅馬帝國最頂峰時期的疆域,幾乎全在他的手裏恢復了。東羅馬帝國也是絲綢貿易的重要中間商,他們常年以來通過從波斯進口中國絲綢,經過加工後轉賣西方,謀取了大量利潤,絲綢的漲價,以及輸入量的減少,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東羅馬。更重要的是,這時候的查士丁尼,正在雄心勃勃意圖擴張領土,要擴張領土就要組建強大的軍隊,要強大的軍隊,就要有錢,要錢,就要打絲綢貿易的主意,要絲綢……沒有!
為什麽沒有絲綢,那時候的西方人理解能力有限,當時西方人認為,絲綢輸入量的減少,主要是因為常年和他們做絲綢貿易的波斯人搞鬼。他們認為這是由於波斯人漫天要價,盤剝西方人,所以查士丁尼就想:為什麽絲綢貿易一定要通過波斯呢,難道我就不能征服波斯,直接獲得對絲綢貿易的壟斷權嗎?窮急生瘋的查士丁尼,因此做出了發動對波斯的戰爭的決定。
其實在發動對波斯的戰爭之前,查士丁尼也曾經嚐試過繞開波斯,主動和中國建立聯繫,他先是組建了商隊,企圖從波斯偷渡到中國,但被波斯人抓住後砍了。盛怒之下的查士丁尼,隨即決定對波斯用兵。有的說法是,查士丁尼不但想征服波斯,更想征服中國,這個說法廣泛記錄於西方的一些野史裏,不過以這位查士丁尼一生開疆拓土的表現看,身為戰爭狂人的他,就是有這種想法也不奇怪。但是從當時的力量對比看,他如果真有這種想法,可以說是自不量力。如果他真的擊敗了波斯,並且一路東進,即使拋開勞師襲遠這類的兵家大忌,就純粹以軍事力量對比看,和他交手的波斯,東麵是已經滅亡了貴霜帝國的白匈奴,這白匈奴又是什麽人呢?就是中國春秋戰國歷史上的“滑國”。在被秦國滅亡後,餘部逃到了西域,一度是漢朝“西域都護”治下的諸侯,南北朝時期,還是柔然民族的附庸,柔然被北魏痛打的時候,白匈奴也殃及池魚,被北魏打得稀裏嘩啦。然後他們西遷到中亞,這一遷就時來運轉,就像之前的大月氏一樣,之前在中國排不上號的他們,把強大的貴霜帝國以及波斯帝國都打得稀裏嘩啦。橫向對比看看,連波斯人都搞不定的查士丁尼,比起此時作戰水準最高的中國來,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但是這些查士丁尼是不可能知道的,事實是他果然連波斯都搞不定。公元540年,查士丁尼大舉進犯波斯,結果和波斯互有勝負,雙方誰都不能徹底擊敗誰。戰局轉入了相持,而因為中國絲綢價格的持續走高,以及西方經濟危機的加劇,查士丁尼最後實在無法堅持打仗了。尤其是東羅馬帝國西麵的泰爾、佩魯特等城市,本身就是靠著加工絲綢業為生的,一打仗,絲綢貿易幹脆癱瘓了,老百姓沒飯吃,紛紛起來造反。查士丁尼再也無法支撐了,在大臣們的勸說下,他不得不接受了波斯苛刻的停戰條件,按照波斯人製定的價格進口絲綢,在這些年裏,波斯人趁火打劫,大肆抬高絲綢價格,給整個西方的經濟都帶來了沉重打擊。
查士丁尼雖然人比較瘋狂,但作為歐洲歷史上的著名君王,他還是很有頭腦的,至少很懂自力更生的原則,不就是買不到絲綢嗎,我自己造還不行。可是當時全歐洲都沒人會造絲綢,查士丁尼想到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他開始麵向整個東羅馬帝國乃至周邊國家懸賞,徵募會造絲綢的人才,一直到了公元543年,有兩個來自印度的和尚求見,這是兩個曾經去過中國的和尚,他們承諾,隻要查士丁尼肯出錢,他們願意去中國偷學造絲綢的辦法。然後,他們在查士丁尼的資助下來到了梁朝,這時候正是梁武帝大肆崇佛的時期,對僧侶非常尊崇,兩個印度和尚一麵傳教,一麵學習紡織,並且用竹竿偷藏了蠶種帶出了中國。他們回到東羅馬的時間,是公元552年,這是一個對西方人非常有紀念意義的年頭。從此開始,絲綢不再是中國的專利,西方人學會了養蠶。東羅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也從此一度成為了歐洲的紡織中心。後來,在十字軍東征時期,君士坦丁堡的一些紡織工匠被帶到了義大利,義大利也就因此成了西歐的紡織中心。
中國絲綢紡織的西傳,是促進整個西方文明的大事,不過中國對於世界絲綢業的壟斷地位,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因為歐洲人雖然學會了紡織,但是無論紡織技術還是絲綢質量,依然遠遠不能和中國人相比。事實上,歐洲本土製造的絲綢,隻能滿足中層老百姓,貴族們的絲綢,還是隻認中國產品。但是梁武帝蕭衍或許想不到,他的一個愛好,竟然會改變整個西方的經濟歷史,促成了東羅馬帝國的崛起和西方紡織業的大興,這隻能說是“蝴蝶效應”了。
這位查士丁尼,對中國人來說很陌生,但是在整個西方世界,這都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皇帝。在查理大帝橫空出世以前,他是西方最牛的皇帝,一是這時期的東羅馬帝國國力強大,二是他個人赫赫武功了得,他在位40年,向西征服了義大利,占有了北非帝國,向北打敗了日耳曼帝國,向東最終擊敗了波斯帝國,可以說羅馬帝國最頂峰時期的疆域,幾乎全在他的手裏恢復了。東羅馬帝國也是絲綢貿易的重要中間商,他們常年以來通過從波斯進口中國絲綢,經過加工後轉賣西方,謀取了大量利潤,絲綢的漲價,以及輸入量的減少,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東羅馬。更重要的是,這時候的查士丁尼,正在雄心勃勃意圖擴張領土,要擴張領土就要組建強大的軍隊,要強大的軍隊,就要有錢,要錢,就要打絲綢貿易的主意,要絲綢……沒有!
為什麽沒有絲綢,那時候的西方人理解能力有限,當時西方人認為,絲綢輸入量的減少,主要是因為常年和他們做絲綢貿易的波斯人搞鬼。他們認為這是由於波斯人漫天要價,盤剝西方人,所以查士丁尼就想:為什麽絲綢貿易一定要通過波斯呢,難道我就不能征服波斯,直接獲得對絲綢貿易的壟斷權嗎?窮急生瘋的查士丁尼,因此做出了發動對波斯的戰爭的決定。
其實在發動對波斯的戰爭之前,查士丁尼也曾經嚐試過繞開波斯,主動和中國建立聯繫,他先是組建了商隊,企圖從波斯偷渡到中國,但被波斯人抓住後砍了。盛怒之下的查士丁尼,隨即決定對波斯用兵。有的說法是,查士丁尼不但想征服波斯,更想征服中國,這個說法廣泛記錄於西方的一些野史裏,不過以這位查士丁尼一生開疆拓土的表現看,身為戰爭狂人的他,就是有這種想法也不奇怪。但是從當時的力量對比看,他如果真有這種想法,可以說是自不量力。如果他真的擊敗了波斯,並且一路東進,即使拋開勞師襲遠這類的兵家大忌,就純粹以軍事力量對比看,和他交手的波斯,東麵是已經滅亡了貴霜帝國的白匈奴,這白匈奴又是什麽人呢?就是中國春秋戰國歷史上的“滑國”。在被秦國滅亡後,餘部逃到了西域,一度是漢朝“西域都護”治下的諸侯,南北朝時期,還是柔然民族的附庸,柔然被北魏痛打的時候,白匈奴也殃及池魚,被北魏打得稀裏嘩啦。然後他們西遷到中亞,這一遷就時來運轉,就像之前的大月氏一樣,之前在中國排不上號的他們,把強大的貴霜帝國以及波斯帝國都打得稀裏嘩啦。橫向對比看看,連波斯人都搞不定的查士丁尼,比起此時作戰水準最高的中國來,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但是這些查士丁尼是不可能知道的,事實是他果然連波斯都搞不定。公元540年,查士丁尼大舉進犯波斯,結果和波斯互有勝負,雙方誰都不能徹底擊敗誰。戰局轉入了相持,而因為中國絲綢價格的持續走高,以及西方經濟危機的加劇,查士丁尼最後實在無法堅持打仗了。尤其是東羅馬帝國西麵的泰爾、佩魯特等城市,本身就是靠著加工絲綢業為生的,一打仗,絲綢貿易幹脆癱瘓了,老百姓沒飯吃,紛紛起來造反。查士丁尼再也無法支撐了,在大臣們的勸說下,他不得不接受了波斯苛刻的停戰條件,按照波斯人製定的價格進口絲綢,在這些年裏,波斯人趁火打劫,大肆抬高絲綢價格,給整個西方的經濟都帶來了沉重打擊。
查士丁尼雖然人比較瘋狂,但作為歐洲歷史上的著名君王,他還是很有頭腦的,至少很懂自力更生的原則,不就是買不到絲綢嗎,我自己造還不行。可是當時全歐洲都沒人會造絲綢,查士丁尼想到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他開始麵向整個東羅馬帝國乃至周邊國家懸賞,徵募會造絲綢的人才,一直到了公元543年,有兩個來自印度的和尚求見,這是兩個曾經去過中國的和尚,他們承諾,隻要查士丁尼肯出錢,他們願意去中國偷學造絲綢的辦法。然後,他們在查士丁尼的資助下來到了梁朝,這時候正是梁武帝大肆崇佛的時期,對僧侶非常尊崇,兩個印度和尚一麵傳教,一麵學習紡織,並且用竹竿偷藏了蠶種帶出了中國。他們回到東羅馬的時間,是公元552年,這是一個對西方人非常有紀念意義的年頭。從此開始,絲綢不再是中國的專利,西方人學會了養蠶。東羅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也從此一度成為了歐洲的紡織中心。後來,在十字軍東征時期,君士坦丁堡的一些紡織工匠被帶到了義大利,義大利也就因此成了西歐的紡織中心。
中國絲綢紡織的西傳,是促進整個西方文明的大事,不過中國對於世界絲綢業的壟斷地位,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因為歐洲人雖然學會了紡織,但是無論紡織技術還是絲綢質量,依然遠遠不能和中國人相比。事實上,歐洲本土製造的絲綢,隻能滿足中層老百姓,貴族們的絲綢,還是隻認中國產品。但是梁武帝蕭衍或許想不到,他的一個愛好,竟然會改變整個西方的經濟歷史,促成了東羅馬帝國的崛起和西方紡織業的大興,這隻能說是“蝴蝶效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