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千年幻境:凝固的時光 作者:[英]懷斯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阿布·辛拜勒的偉大不隻屬於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建築師的建築天賦、數學知識以及幾何形式上的創造力,都為這座神廟增添了無與倫比的魅力。枯燥的秩序感彼此結合,產生出魔力——創造出一種神奇的視覺效果。一年四季,太陽都能照到拉美西斯那巨大石像的臉上,但隻有在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據說是法老生日和加冕日的這兩天,陽光才能照射到寺廟最深處的秘密聖地。黎明的光線會穿透整座黑幕籠罩著的內廳,一直到達最盡頭那間小小壁龕中的4座雕像上。由於第一尊雕像被稱為黑暗之神,因此光線會避過他那據說是經常變幻的麵容,準確地從第二尊開始,依次巡視過另外三座雕像的臉部。這短暫的日光巡禮將持續20分鍾,直到最後一秒,這束陽光便會從第四尊雕像的臉上悄然逝去,神廟內的一切重又歸於黑暗之中。拉美西斯二世這位強大、奢侈國王的虛榮心,由此可見一斑。但另一方麵,也可以認為它是理性對激情的獻禮,是“科學的嚴謹創造了詩一般的美麗”的範例之一。
然而科學有時也會出現失誤——人們在1960年發現,為埃及經濟帶來巨大貢獻的亞斯文大壩會將阿布·辛拜勒神廟淹沒於納賽爾湖的水麵之下——這也許意味著神河的慷慨需要人們奉獻犧牲。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人爭先恐後地為這座世界文化遺產提供援助。最終,埃及雕刻家阿墨第·奧斯曼的設想拯救了神廟。於是兩座神廟被切割成1042塊,然後一塊塊地運走,在一處比原址高62米的安全地帶重新組裝起來。值得慶幸的是,現代的工程師們並不想破壞拉美西斯和他的數學家們創造的儀式。今天,在這座人造山坡上重建起來的寺廟裏,古老的咒語得到了恢復:雖然照亮神廟的人造光削弱了這裏的神秘氛圍,但太陽依然親吻著他的孩子。
第六節:歲月留痕
自從亞斯文大壩建成後,尼羅河就不再為農民提供淤泥作為“禮物”。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古老的埃皮斯神再也沒有泛濫過。但高效的運河網使田野可以不間斷地得到灌溉,同時人們也能從荒漠中開墾出新的農田。今天的“非拉因”——居住在尼羅河兩岸村莊裏的埃及農民用鳥糞做肥料,數以千計的鴿子就生活在那些離奇古怪的鴿籠裏。
沿著尼羅河的堤岸漫遊,出入於風景如畫的“尼羅河村莊”,茂盛的椰棗樹林隨處可見,那是埃及農業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作物。農民們用它來建屋頂、製作家具、編籃子,它還為人類呈獻了世上最甜的水果:海棗。在露天市場上出售的紅色海棗又幹又脆,但不如其他品種甜;那些微甜的海棗則呈現出深淺不同的各種橙黃色;而黑褐色的海棗含在嘴裏時,糖分好像即刻就溶解了。
尼羅河送給埃及人的另一件禮物就是它的深度——河道的通航狀態良好,成了埃及一條主要交通線。從亞斯文向位於地中海的巨大三角洲進發,經常會遇到一些讓人浮想聯翩的小帆船。數世紀以來,它一直保持著沉靜而優雅的形狀,就像溫順的小鳥,掠過藍色的水麵。尼羅河水能把我們帶到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方向,甚至在你偏離了河道之後,也能神奇般地再次回到它身邊。
悠悠流淌的河水從那些古老的村莊旁經過,和法老時代一樣,它們依然是整個埃及的糧食基地。成群的鳥兒在河岸邊嬉戲,享受著人與自然那微妙平衡帶來的和諧氣氛。埃及農民的作息時間同那些鳥兒一樣——由太陽的位置決定,日出之前與日落之後都不會有人工作。他們的生活緊隨大自然的節拍而定,生產方式仍然和法老時代大同小異。在這裏,人們轉移水資源時利用的是水牛而不是發電機,是帶水罐的木輪而不是水泵,農民使用的古老手勢似乎也是條理清晰的數理邏輯的一部分。這種古老緩慢的生產方式也許看起來效率極低,但它絕對不會造成任何汙染。而且不管怎樣,這種方式足以養活數以百萬計的埃及人——除了居住在尼羅河流域、占全國人口一半的農民,還有那些生活在大城市裏的人們。
尼羅河流域人口的急劇增加,把開羅變成了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大都會。在開羅中央車站附近屹立著一座巨大的拉美西斯二世像,注視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這位法老有100多個孩子,而現代埃及人顯然沒有吸取他的教訓。現在的埃及平均每20秒就有一個嬰兒誕生,人口年輕化非常嚴重,5400萬人口中幾乎有一半人不足20歲。到埃及來的人們都不會忽略開羅擁擠的人群以及喧譁、擁擠的露天市場,它那濃鬱的生活氣息、與法老墳墓所散發的神秘魅力截然不同。
埃及的食物總是香辣辣、熱騰騰地浸泡在調味汁裏。“卡拔拔”是一種穿在叉上烤的羔羊肉,然後切成方塊,浸在放有墨角蘭和洋蔥的檸檬汁裏,那是埃及最有名的菜餚之一。墨拉卡哥湯淡淡的甜味則來自西部一種不知名的芳香草藥。埃及的國菜是“弗奧”——一種香味濃鬱的豆湯,在大街上隨處可見。埃及人喜歡在酒中加入紅茶,非穆斯林也喜歡喝精心釀製的地產葡萄酒和啤酒。那些酒實際上起源於古埃及,從第三王朝開始,邊吃麵包邊飲酒就被視為一種吉兆。
閑暇時的埃及人會在酒吧裏玩多米諾骨牌或巴加門(15子遊戲)。遊戲含有豐富的數學知識,繼承了埃及人和阿拉伯人的傳統,要求精通幾何學,有極強的推理能力。當然,不會有人忘記是古埃及人推廣了幾何學,而阿拉伯人又將數學變成一門科學。
然而科學有時也會出現失誤——人們在1960年發現,為埃及經濟帶來巨大貢獻的亞斯文大壩會將阿布·辛拜勒神廟淹沒於納賽爾湖的水麵之下——這也許意味著神河的慷慨需要人們奉獻犧牲。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人爭先恐後地為這座世界文化遺產提供援助。最終,埃及雕刻家阿墨第·奧斯曼的設想拯救了神廟。於是兩座神廟被切割成1042塊,然後一塊塊地運走,在一處比原址高62米的安全地帶重新組裝起來。值得慶幸的是,現代的工程師們並不想破壞拉美西斯和他的數學家們創造的儀式。今天,在這座人造山坡上重建起來的寺廟裏,古老的咒語得到了恢復:雖然照亮神廟的人造光削弱了這裏的神秘氛圍,但太陽依然親吻著他的孩子。
第六節:歲月留痕
自從亞斯文大壩建成後,尼羅河就不再為農民提供淤泥作為“禮物”。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古老的埃皮斯神再也沒有泛濫過。但高效的運河網使田野可以不間斷地得到灌溉,同時人們也能從荒漠中開墾出新的農田。今天的“非拉因”——居住在尼羅河兩岸村莊裏的埃及農民用鳥糞做肥料,數以千計的鴿子就生活在那些離奇古怪的鴿籠裏。
沿著尼羅河的堤岸漫遊,出入於風景如畫的“尼羅河村莊”,茂盛的椰棗樹林隨處可見,那是埃及農業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作物。農民們用它來建屋頂、製作家具、編籃子,它還為人類呈獻了世上最甜的水果:海棗。在露天市場上出售的紅色海棗又幹又脆,但不如其他品種甜;那些微甜的海棗則呈現出深淺不同的各種橙黃色;而黑褐色的海棗含在嘴裏時,糖分好像即刻就溶解了。
尼羅河送給埃及人的另一件禮物就是它的深度——河道的通航狀態良好,成了埃及一條主要交通線。從亞斯文向位於地中海的巨大三角洲進發,經常會遇到一些讓人浮想聯翩的小帆船。數世紀以來,它一直保持著沉靜而優雅的形狀,就像溫順的小鳥,掠過藍色的水麵。尼羅河水能把我們帶到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方向,甚至在你偏離了河道之後,也能神奇般地再次回到它身邊。
悠悠流淌的河水從那些古老的村莊旁經過,和法老時代一樣,它們依然是整個埃及的糧食基地。成群的鳥兒在河岸邊嬉戲,享受著人與自然那微妙平衡帶來的和諧氣氛。埃及農民的作息時間同那些鳥兒一樣——由太陽的位置決定,日出之前與日落之後都不會有人工作。他們的生活緊隨大自然的節拍而定,生產方式仍然和法老時代大同小異。在這裏,人們轉移水資源時利用的是水牛而不是發電機,是帶水罐的木輪而不是水泵,農民使用的古老手勢似乎也是條理清晰的數理邏輯的一部分。這種古老緩慢的生產方式也許看起來效率極低,但它絕對不會造成任何汙染。而且不管怎樣,這種方式足以養活數以百萬計的埃及人——除了居住在尼羅河流域、占全國人口一半的農民,還有那些生活在大城市裏的人們。
尼羅河流域人口的急劇增加,把開羅變成了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大都會。在開羅中央車站附近屹立著一座巨大的拉美西斯二世像,注視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這位法老有100多個孩子,而現代埃及人顯然沒有吸取他的教訓。現在的埃及平均每20秒就有一個嬰兒誕生,人口年輕化非常嚴重,5400萬人口中幾乎有一半人不足20歲。到埃及來的人們都不會忽略開羅擁擠的人群以及喧譁、擁擠的露天市場,它那濃鬱的生活氣息、與法老墳墓所散發的神秘魅力截然不同。
埃及的食物總是香辣辣、熱騰騰地浸泡在調味汁裏。“卡拔拔”是一種穿在叉上烤的羔羊肉,然後切成方塊,浸在放有墨角蘭和洋蔥的檸檬汁裏,那是埃及最有名的菜餚之一。墨拉卡哥湯淡淡的甜味則來自西部一種不知名的芳香草藥。埃及的國菜是“弗奧”——一種香味濃鬱的豆湯,在大街上隨處可見。埃及人喜歡在酒中加入紅茶,非穆斯林也喜歡喝精心釀製的地產葡萄酒和啤酒。那些酒實際上起源於古埃及,從第三王朝開始,邊吃麵包邊飲酒就被視為一種吉兆。
閑暇時的埃及人會在酒吧裏玩多米諾骨牌或巴加門(15子遊戲)。遊戲含有豐富的數學知識,繼承了埃及人和阿拉伯人的傳統,要求精通幾何學,有極強的推理能力。當然,不會有人忘記是古埃及人推廣了幾何學,而阿拉伯人又將數學變成一門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