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千年幻境:凝固的時光 作者:[英]懷斯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十八王朝成為神廟建造的鼎盛期,法老們向阿蒙神廟奉獻豐厚的貢品,神廟成了“國家財富的儲藏庫”。他們還在神廟等大型紀念物上記載戰功,戲劇化地誇大個人才能和業績,這種模式甚至成為一種時尚。法老們的這種彼此競爭讓卡納克神廟群變得更加雄偉壯觀,建築物的高度不斷增加,競賽的原因則源於法老們的宗教信仰:在有生之年建設得越多,死後得到的就越多。
距離卡納克神廟不遠的盧克索阿蒙神廟(luxor amon temple}是卡納克神廟的延續,長達260米,建築風格相對柔和細緻。它是第十八王朝法老阿門諾菲斯三世(amenophis iii)為祭奉阿蒙神而修建的,後經多次改建,於聲名顯赫的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時期完成。兩座神廟由3公裏長的斯芬克斯神道相連,巍峨高聳的方尖碑佇立在神廟前,神道的結尾則十分自然地形成了入口。古代的人們在尼羅河洪水消退7周後,總要抬著阿蒙神的塑像經過這條由365個斯芬克斯“守衛”的大道,最後放置在石碑底座旁。據說這樣可以使阿蒙神與其配偶“默特”——大地之神團聚,土地就能重新肥沃起來。
高大的神廟塔門上刻有反映拉美西斯二世出征場麵的浮雕,歷史久遠的彩繪圖畫和用象形文字寫成的讚美詩已經斑駁不清。對於這位埃及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來說,那場著名的卡迭什戰役是他無數輝煌戰果中最閃亮的部分——即使真實的情況有待商榷。拉美西斯二世把大量的土地和奴隸賞賜給神廟,不斷進行擴建和裝飾,並將自己的名字和雕像刻立於神廟之中,向最高神獻上祭禮的同時也讓後世的人們記住自己的豐功偉績。
紙莎草綑紮形狀的高聳石柱靜靜地立在神廟的庭院中,呈傘形花序狀的柱頂為肅穆的氣氛增添了幾許優雅。這裏的數百座雕像和石柱,還有一個聖湖,都在向拉美西斯二世的祖先、眾神之主的太陽神頂禮膜拜。而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坐像就矗立在神廟的大門外,神化的容貌和神態是他留給世人的一貫形象。屬於偉大法老的一對方尖碑如今也分隔兩地,隻留下一座陪伴歷盡滄桑的雄偉神廟,堅守著幾千年來不變的神聖使命。
第四節:王陵之穀
尼羅河水穿城而過,將記憶中的輝煌城市一分為二。古埃及人認為人的生命同太陽一樣,東升西落。於是在河西岸底比斯山麓的峭壁下,與卡納克隔河相望的地方,一座神秘的死亡之城悄然出現——這就是古代底比斯城外雄偉的帝王墓葬群。
新王國時期,建築師們在峭壁上開鑿坡度很陡的隧道作為墓室,用來安放法老、王後和貴族們的遺體。這種迥異於以往的殯葬方式開始於第十八王朝法老托特米斯一世(thotmes i),為了保護遺體免受盜墓者騷擾,他決定把自己的陵墓和祭祀神廟分開——這在現代人聽來也許無足輕重,但在當時做這樣的決定,實際上是同延續了1700年的傳統宣告決裂。
此後的數個王朝,統治者和貴族們紛紛將陵墓建在這裏,彼此距離很近,而且愈發隱蔽,遍布於附近的醒目建築則是祭祀靈魂的供養之所。
在帝王穀不遠處是哈特謝普蘇特女王(hat射psut)的寺廟,它的主人是古埃及歷史記載的第一位登上權力最高峰的女性。寺廟背靠著巨大的半環形崖壁底部,麵對尼羅河穀地。整個建築分三層,最高一層大廳的立柱完全是在山壁間鑿出,每一層之間都有寬闊的坡道連接,既幹淨利落又氣勢恢弘,是女性優雅和至高權力的象徵。
哈特謝普蘇特是法老圖特摩斯一世的女兒,二世的妻子,這位第十八王朝的統治者似乎並不希望以女性的形象記錄在歷史中,她要求畫像裏不準出現女裝及有胸部的自己,而且還要加上鬍子。為達到否決先皇兒子的目的,哈特謝普蘇特宣稱自己是遵照阿蒙神的神喻行事,執掌政權無可厚非。在她20年的執政期間裏,不斷擴展的商貿關係使埃及進入經濟的繁榮時期。
那位被排斥於政權之外的先皇之子是側妃所生,對於以攝政王方式取得統治權的王後哈特謝普蘇特極為不滿。女王死後,這位心懷怨恨的繼承者圖特摩斯三世立即下令摧毀她所有的紀念碑或建築,甚至將她的名字塗去——對於信奉死後永生的古埃及人來說,這是讓死者無法復活的嚴厲懲罰。圖特摩斯三世也很快證明自己並不是一個懦弱無能的君主,他的軍事擴張使埃及的版圖達到空前規模一一南達尼羅河第四瀑布、北臨小亞細亞,兩河流域的統治者懾於其強大而不得不向法老納貢,古埃及的“帝國時期”由此開始。
然而圖特摩斯三世留給繼承們的就不僅僅是“繁榮”了,隨著歷代征服者對阿蒙神廟的賞賜不斷增加,積累了大量財富的祭司階層逐漸膨脹,其勢力開始成為法老推行新政的絆腳石。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的宗教改革成為王權與神權的第一次正麵衝突。法老甚至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埃赫納頓”(ahenaten ),意為“侍奉阿頓的人”。
在埃赫納頓17年的統治中,藝術表現得以從沉悶僵化的模式中解放出來,身為詩人和學者的法老允許工匠們更加隨意而真實地描摹自己。從留存下來的浮雕壁畫和石刻人像中,可以輕鬆地分辨出這位謙和法老那並不完美的形象一一這意味著神與人之間在形象上的徹底分離。對比歷代法老那刻板做作的麵容,不難發現埃赫納頓在這一點上的可愛之處。
距離卡納克神廟不遠的盧克索阿蒙神廟(luxor amon temple}是卡納克神廟的延續,長達260米,建築風格相對柔和細緻。它是第十八王朝法老阿門諾菲斯三世(amenophis iii)為祭奉阿蒙神而修建的,後經多次改建,於聲名顯赫的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時期完成。兩座神廟由3公裏長的斯芬克斯神道相連,巍峨高聳的方尖碑佇立在神廟前,神道的結尾則十分自然地形成了入口。古代的人們在尼羅河洪水消退7周後,總要抬著阿蒙神的塑像經過這條由365個斯芬克斯“守衛”的大道,最後放置在石碑底座旁。據說這樣可以使阿蒙神與其配偶“默特”——大地之神團聚,土地就能重新肥沃起來。
高大的神廟塔門上刻有反映拉美西斯二世出征場麵的浮雕,歷史久遠的彩繪圖畫和用象形文字寫成的讚美詩已經斑駁不清。對於這位埃及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來說,那場著名的卡迭什戰役是他無數輝煌戰果中最閃亮的部分——即使真實的情況有待商榷。拉美西斯二世把大量的土地和奴隸賞賜給神廟,不斷進行擴建和裝飾,並將自己的名字和雕像刻立於神廟之中,向最高神獻上祭禮的同時也讓後世的人們記住自己的豐功偉績。
紙莎草綑紮形狀的高聳石柱靜靜地立在神廟的庭院中,呈傘形花序狀的柱頂為肅穆的氣氛增添了幾許優雅。這裏的數百座雕像和石柱,還有一個聖湖,都在向拉美西斯二世的祖先、眾神之主的太陽神頂禮膜拜。而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坐像就矗立在神廟的大門外,神化的容貌和神態是他留給世人的一貫形象。屬於偉大法老的一對方尖碑如今也分隔兩地,隻留下一座陪伴歷盡滄桑的雄偉神廟,堅守著幾千年來不變的神聖使命。
第四節:王陵之穀
尼羅河水穿城而過,將記憶中的輝煌城市一分為二。古埃及人認為人的生命同太陽一樣,東升西落。於是在河西岸底比斯山麓的峭壁下,與卡納克隔河相望的地方,一座神秘的死亡之城悄然出現——這就是古代底比斯城外雄偉的帝王墓葬群。
新王國時期,建築師們在峭壁上開鑿坡度很陡的隧道作為墓室,用來安放法老、王後和貴族們的遺體。這種迥異於以往的殯葬方式開始於第十八王朝法老托特米斯一世(thotmes i),為了保護遺體免受盜墓者騷擾,他決定把自己的陵墓和祭祀神廟分開——這在現代人聽來也許無足輕重,但在當時做這樣的決定,實際上是同延續了1700年的傳統宣告決裂。
此後的數個王朝,統治者和貴族們紛紛將陵墓建在這裏,彼此距離很近,而且愈發隱蔽,遍布於附近的醒目建築則是祭祀靈魂的供養之所。
在帝王穀不遠處是哈特謝普蘇特女王(hat射psut)的寺廟,它的主人是古埃及歷史記載的第一位登上權力最高峰的女性。寺廟背靠著巨大的半環形崖壁底部,麵對尼羅河穀地。整個建築分三層,最高一層大廳的立柱完全是在山壁間鑿出,每一層之間都有寬闊的坡道連接,既幹淨利落又氣勢恢弘,是女性優雅和至高權力的象徵。
哈特謝普蘇特是法老圖特摩斯一世的女兒,二世的妻子,這位第十八王朝的統治者似乎並不希望以女性的形象記錄在歷史中,她要求畫像裏不準出現女裝及有胸部的自己,而且還要加上鬍子。為達到否決先皇兒子的目的,哈特謝普蘇特宣稱自己是遵照阿蒙神的神喻行事,執掌政權無可厚非。在她20年的執政期間裏,不斷擴展的商貿關係使埃及進入經濟的繁榮時期。
那位被排斥於政權之外的先皇之子是側妃所生,對於以攝政王方式取得統治權的王後哈特謝普蘇特極為不滿。女王死後,這位心懷怨恨的繼承者圖特摩斯三世立即下令摧毀她所有的紀念碑或建築,甚至將她的名字塗去——對於信奉死後永生的古埃及人來說,這是讓死者無法復活的嚴厲懲罰。圖特摩斯三世也很快證明自己並不是一個懦弱無能的君主,他的軍事擴張使埃及的版圖達到空前規模一一南達尼羅河第四瀑布、北臨小亞細亞,兩河流域的統治者懾於其強大而不得不向法老納貢,古埃及的“帝國時期”由此開始。
然而圖特摩斯三世留給繼承們的就不僅僅是“繁榮”了,隨著歷代征服者對阿蒙神廟的賞賜不斷增加,積累了大量財富的祭司階層逐漸膨脹,其勢力開始成為法老推行新政的絆腳石。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的宗教改革成為王權與神權的第一次正麵衝突。法老甚至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埃赫納頓”(ahenaten ),意為“侍奉阿頓的人”。
在埃赫納頓17年的統治中,藝術表現得以從沉悶僵化的模式中解放出來,身為詩人和學者的法老允許工匠們更加隨意而真實地描摹自己。從留存下來的浮雕壁畫和石刻人像中,可以輕鬆地分辨出這位謙和法老那並不完美的形象一一這意味著神與人之間在形象上的徹底分離。對比歷代法老那刻板做作的麵容,不難發現埃赫納頓在這一點上的可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