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道,是滾木擂石。山民們仿造古人的戰法,將大樹鋸成五至八尺長一段,堆放在工事前沿的懸崖處,兩端用棕繩拴住,樹段上再壘上大堆石頭。敵人進攻時,將兩端的棕繩割斷,木頭、石頭立即一齊朝山下翻滾下去,轟隆隆一陣陣巨響,勢不可擋,山民們稱其為“仙女散花”;
第五道,是射擊掩體。這種掩體用木頭、石頭和泥土壘築而成,既有單個地堡式的,也有幾個掩體連接在一起的串通式,這是紅軍哨口上的最後一道防線。
與此同時,井岡山軍民們全體動員,男女上陣,按照黃洋界哨口工事的構築方法,又先後在茨坪西麵的八麵山、西南麵的雙馬石、南麵的硃砂沖、東麵的桐木嶺,建造了四個同樣堅固的哨口工事。
這樣,黃洋界哨口和八麵山哨口、雙馬石哨口、硃砂沖哨口、桐木嶺哨口一起,組成了井岡山著名的五大哨口。這五大哨口,又似井岡山上的五扇山門、五道關卡,構成了井岡山軍事根據地的防禦體係,使井岡山成為紅軍初期的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堡壘,成為保衛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內黨、政、軍高級指揮機關的一座天然屏障。
井岡道路真艱難,五個哨口五座關;
敵兵膽敢來進山,有命來時無命還。
這是軍民們對五大哨口的讚頌。
1928年8月30日,就在黃洋界哨口上發生過一次著名的戰鬥。湘贛敵軍乘毛澤東、朱德率紅軍主力遠在湘南欲歸未歸之際,調集四個團之眾,從黃洋界方向攻擊井岡山,妄圖一舉摧毀井岡山軍事根據地。這時,紅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在廣大人民群眾的配合下,憑藉黃洋界這一天險,英勇奮戰,充分發揮工事上五道防線的作用,頑強抵抗,終於打退敵軍四個團的進攻,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成功地保衛了井岡山這塊革命根據地。
用杉本、樹皮蓋起來的紅軍醫院
工農革命軍上山之初,在寧岡茅坪的攀龍書院,辦起了工農革命軍自己的第一所醫院。
這雖叫“醫院”,但簡陋得叫人難以置信。
缺醫少藥,器具簡單。
年過八旬,當年是這所醫院中醫的賴辛達老人,蹣跚地來到這醫院的遺址上,向人們介紹當年的情景:
“毛主席1927年10月割禾後來到寧岡,三灣改編時成立的衛生隊就設在這裏,共有四十人左右。這個衛生隊在茅坪的攀龍書院建立了一個醫院,有中醫賴於華、陳金,西醫吳鵬飛共三個醫生,11月又增加我和黃少古、謝貽階三個中醫。現在舊址這邊的一個小膳廳是當時中醫的醫療室。輕傷員、擔架隊住樓上,床鋪攤在樓板上。起初傷病員隻有四五十人,傷員用的中藥,是靠大隴、灘頭兩個小藥店供給……後來不久藥就用完了,我們就上山去挖了七十多種草藥,有金銀花、土茯苓、木通、麥冬、厚樸、茵香、金英子、庫前草、五加皮等。
“1928年農曆四月,毛主席發動打永新,搞到不少藥放在茶頭源,這時藥材豐富了,部隊和群眾都來這裏看病、買藥。”
根據地擴大以後,療傷和救護的任務就越來越重了,當時擔任過護士的肖明將軍回憶說:
“朱軍長和毛委員的兩支部隊在井岡山會師時,當時茅坪醫院裏有一個莫隊長和葉黨代表,下麵隻有幾個中醫生和西醫生,設有一個醫務室,還有看護排、擔架排、事務排,每排有十多個人。這醫院內隻能容納四五十個病人,但來來往往的病人比較多。這時,醫院裏的藥材已開始缺乏,雖然各地黨組織想方設法衝破重重困難,把治槍傷用的紅汞、碘片等西藥也送到根據地來,但是不夠用。因此,醫院就組織醫務人員和附近的群眾上山采草藥。……因為沒有西藥,就用中草藥來治槍傷,沒有碘片了,就用鹽水洗傷口,部隊打仗時,醫院的醫生、擔架排就隨部隊上前線救護傷員,國民黨的俘虜兵受了傷的,我們也給他治療。”
毛澤東就是從主張給敵軍的傷兵療傷開始製定出“優待俘虜”的政策。
那是1928年的2月,工農革命軍攻克寧岡的新城之後,抓來了敵軍四百多個俘虜,同誌們對國民黨右派懷著極大的仇恨,對他們的反革命罪行深惡痛絕。這回頭一次抓來那麽多俘虜,就把這仇恨發泄到這些俘虜兵身上了:有的不給飯吃,有打有罵的,有傷不給藥吃,甚至有的戰士用石頭去砸俘虜的腦袋的。這些事不久讓毛澤東知道了,他教育這些紅軍戰士說:“無產階級要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無產階級自己。那些俘虜,也是被抓來當兵抵炮灰的,要瓦解敵軍,我們不僅不虐待俘虜,還應當優待俘虜。”就這樣,毛澤東在井岡山第一次提出了以“醫治白軍傷病兵”和“釋放俘虜”的俘虜政策。
茅坪的這所醫院,雖說簡單、原始,但它卻挺管用,幫助工農革命軍解決了上山之初許多實際問題。人民解放軍上將、總後勤部部長張宗遜將軍說:“我在茅坪醫院住過兩次,第一次是打茶陵後,第二次是黃洋界戰鬥後。……醫生每天用竹片捅到傷口裏,把舊紗布拿出來,換上新的,換藥時痛得難忍,總不見效。後來請來本地的一些草藥醫生,也不知用的是什麽草藥,有草根、青草、樹皮,混在一起,砸成糊糊,然後敷在傷口上,把膿血都弄出來,再貼上一張膏藥,一個星期就好了。……我記得那時在茅坪不叫醫院,隻是傷病員在裏麵住著治病。在山上叫紅軍醫院,就是在小井,是1928年冬天建立起來的。”
第五道,是射擊掩體。這種掩體用木頭、石頭和泥土壘築而成,既有單個地堡式的,也有幾個掩體連接在一起的串通式,這是紅軍哨口上的最後一道防線。
與此同時,井岡山軍民們全體動員,男女上陣,按照黃洋界哨口工事的構築方法,又先後在茨坪西麵的八麵山、西南麵的雙馬石、南麵的硃砂沖、東麵的桐木嶺,建造了四個同樣堅固的哨口工事。
這樣,黃洋界哨口和八麵山哨口、雙馬石哨口、硃砂沖哨口、桐木嶺哨口一起,組成了井岡山著名的五大哨口。這五大哨口,又似井岡山上的五扇山門、五道關卡,構成了井岡山軍事根據地的防禦體係,使井岡山成為紅軍初期的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堡壘,成為保衛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內黨、政、軍高級指揮機關的一座天然屏障。
井岡道路真艱難,五個哨口五座關;
敵兵膽敢來進山,有命來時無命還。
這是軍民們對五大哨口的讚頌。
1928年8月30日,就在黃洋界哨口上發生過一次著名的戰鬥。湘贛敵軍乘毛澤東、朱德率紅軍主力遠在湘南欲歸未歸之際,調集四個團之眾,從黃洋界方向攻擊井岡山,妄圖一舉摧毀井岡山軍事根據地。這時,紅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在廣大人民群眾的配合下,憑藉黃洋界這一天險,英勇奮戰,充分發揮工事上五道防線的作用,頑強抵抗,終於打退敵軍四個團的進攻,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成功地保衛了井岡山這塊革命根據地。
用杉本、樹皮蓋起來的紅軍醫院
工農革命軍上山之初,在寧岡茅坪的攀龍書院,辦起了工農革命軍自己的第一所醫院。
這雖叫“醫院”,但簡陋得叫人難以置信。
缺醫少藥,器具簡單。
年過八旬,當年是這所醫院中醫的賴辛達老人,蹣跚地來到這醫院的遺址上,向人們介紹當年的情景:
“毛主席1927年10月割禾後來到寧岡,三灣改編時成立的衛生隊就設在這裏,共有四十人左右。這個衛生隊在茅坪的攀龍書院建立了一個醫院,有中醫賴於華、陳金,西醫吳鵬飛共三個醫生,11月又增加我和黃少古、謝貽階三個中醫。現在舊址這邊的一個小膳廳是當時中醫的醫療室。輕傷員、擔架隊住樓上,床鋪攤在樓板上。起初傷病員隻有四五十人,傷員用的中藥,是靠大隴、灘頭兩個小藥店供給……後來不久藥就用完了,我們就上山去挖了七十多種草藥,有金銀花、土茯苓、木通、麥冬、厚樸、茵香、金英子、庫前草、五加皮等。
“1928年農曆四月,毛主席發動打永新,搞到不少藥放在茶頭源,這時藥材豐富了,部隊和群眾都來這裏看病、買藥。”
根據地擴大以後,療傷和救護的任務就越來越重了,當時擔任過護士的肖明將軍回憶說:
“朱軍長和毛委員的兩支部隊在井岡山會師時,當時茅坪醫院裏有一個莫隊長和葉黨代表,下麵隻有幾個中醫生和西醫生,設有一個醫務室,還有看護排、擔架排、事務排,每排有十多個人。這醫院內隻能容納四五十個病人,但來來往往的病人比較多。這時,醫院裏的藥材已開始缺乏,雖然各地黨組織想方設法衝破重重困難,把治槍傷用的紅汞、碘片等西藥也送到根據地來,但是不夠用。因此,醫院就組織醫務人員和附近的群眾上山采草藥。……因為沒有西藥,就用中草藥來治槍傷,沒有碘片了,就用鹽水洗傷口,部隊打仗時,醫院的醫生、擔架排就隨部隊上前線救護傷員,國民黨的俘虜兵受了傷的,我們也給他治療。”
毛澤東就是從主張給敵軍的傷兵療傷開始製定出“優待俘虜”的政策。
那是1928年的2月,工農革命軍攻克寧岡的新城之後,抓來了敵軍四百多個俘虜,同誌們對國民黨右派懷著極大的仇恨,對他們的反革命罪行深惡痛絕。這回頭一次抓來那麽多俘虜,就把這仇恨發泄到這些俘虜兵身上了:有的不給飯吃,有打有罵的,有傷不給藥吃,甚至有的戰士用石頭去砸俘虜的腦袋的。這些事不久讓毛澤東知道了,他教育這些紅軍戰士說:“無產階級要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無產階級自己。那些俘虜,也是被抓來當兵抵炮灰的,要瓦解敵軍,我們不僅不虐待俘虜,還應當優待俘虜。”就這樣,毛澤東在井岡山第一次提出了以“醫治白軍傷病兵”和“釋放俘虜”的俘虜政策。
茅坪的這所醫院,雖說簡單、原始,但它卻挺管用,幫助工農革命軍解決了上山之初許多實際問題。人民解放軍上將、總後勤部部長張宗遜將軍說:“我在茅坪醫院住過兩次,第一次是打茶陵後,第二次是黃洋界戰鬥後。……醫生每天用竹片捅到傷口裏,把舊紗布拿出來,換上新的,換藥時痛得難忍,總不見效。後來請來本地的一些草藥醫生,也不知用的是什麽草藥,有草根、青草、樹皮,混在一起,砸成糊糊,然後敷在傷口上,把膿血都弄出來,再貼上一張膏藥,一個星期就好了。……我記得那時在茅坪不叫醫院,隻是傷病員在裏麵住著治病。在山上叫紅軍醫院,就是在小井,是1928年冬天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