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不斷擴大,戰鬥日益頻繁,傷兵也日漸增多,這時,在井岡山上又建立了一個醫務所來緩解矛盾。但有時傷兵突然增至數百人,茅坪和大井的醫療條件都已不適用了。1928年6月間,毛澤東和朱德決定在井岡山上的大小五井成立紅軍的第一所正式醫院。
軍委決定,由紅四軍後方留守處處長鄧允庭負責領導籌建醫院的規劃工程;由防務委員會主任王佐負責籌集建院的資金。正當籌劃小井紅軍醫院建築的當兒,龍源口戰鬥打響了,這時,八百多傷兵源源不斷地抬上了井岡山。為了應急,醫院決定先在大小五井成立四個管理所,一、二所設在大井,三所設在中井,四所放在小井,所有傷兵全部住在當地群眾的家裏。
傷兵越來越多,建醫院的任務越來越緊迫。紅四軍軍委決定,為克眼建院的資金困難,號召軍民自覺募集資金。很快,有捐三角的,有捐四角的,也有捐一塊的,每人都盡其所有了。
你一點,我一點,合計起來,已有一千塊大洋,木工、蔑工、鐵匠等人的工錢可以解決了。
至於建院的建築材料,軍民們就地取材,上山砍杉木做棟樑,鋸板子做牆,取杉樹皮當瓦,男女老幼齊動手,蓋起了第一棟醫院的房子。
這所醫院,原來計劃建三棟房屋,但第一棟才建好不久,1929年1月29日,竄進根據地的敵軍放一把火,將它燒得精光。一百三十多名重傷員全部被敵殺害,醫院內所有的病歷、病員名單和醫院管理人員的資料,隨著這把火也化為灰燼。解放後,我們幾經艱難,從南到北,採訪所有從這醫院走出去而尚健在的老將軍們,才得到以下這樣一個粗略的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的名單:
井岡山小井紅軍醫院
建院時間:1928年秋末
建院主持:鄧允庭、王佐
醫院設計:朱啟正
建院施工:朱啟正、朱興仁、朱天梁、肖仁壽、劉xx等
院長:曹(釒榮) 黨代表:肖光球
黨總支書記:曾誌醫務主任:段執中
看護(護士)班長:王雲霖
看護(護士):肖明、伍道清等
事務長:董青雲
西醫醫師:資彬、徐鴿等
中醫醫師:謝秋月、李保山等
草醫醫師:吳海泉、吳文奎等
機構設置:
總院院部:設中井村大樹窩群眾家
四個醫務所:第一、二所設在大井村
第三所設在中井村
第四所設在小井村
小井紅軍醫院住院部下設有:醫務室、換藥房、中藥房、草藥房、擔架排(三十餘人)、看護排(三十餘人)、事務排(十餘人)。
這所在湘贛敵軍重重包圍中,在羅霄山峰中誕生的中國紅軍的第一所正式醫院,建院伊始,醫務人員和傷病員們就遇到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
當年從紅軍醫院走出來的歷史見證人,是這樣說的。
看護班長王雲霖回憶:
“小井紅軍醫院各方麵都是很苦的。拿用藥來說,由於敵人搞封鎖,非常缺乏。……比如治療用的凡士林,沒有,就用豬油代替。醫療器械方麵也是這樣,用許多上辦法來代替。消毒用的盒子是自製的,把大的竹子截成段,然後剖成兩半,去掉中間的節疤,就變成消毒盒了;把竹子削成薄片,放在火裏烤一下,把它一彎,就成了個鑷子。一塊普通的紗布,一條普通的繃帶,都是洗了又洗,用了又用,從來捨不得輕易丟掉,直至最後完全不能用為止。”
王躍南將軍曾在小井住過院,他說:
“為了解決醫藥上的困難,當時想了好多辦法。沒有醫療器械,就用打碎的碗片,把竹子刮平,做成鑷子;沒有酒精消毒,就用石灰水來煮醫療器械,土法消毒;沒有紗布,就用土布代替紗布;沒有藥品,就發動老百姓上山采草藥。……醫治感冒也是用土辦法,就是用一個小碗放上酒,再放一節蔥,用火燒,然後把衣服脫得光光的,兩手蘸著酒往身上猛擦。擦的時候又燙又痛,擦了以後再用被子蓋起來,睡一睡,讓他發汗。一出汗,感冒就治好了。”
當年在這裏做過外科手術的吳樹隆將軍,回憶當時的情景,還心驚肉跳,他說:
“當時做外科手術時,沒有骨鋸,就用木匠的小鋸子,是那種細齒的小鋸子來做斷骨手術;用殺豬刀來開刀。盡管條件這樣差,可是傷病員來了一批又一批。”
這,就是中國紅軍的第一所醫院!
毛澤東上山坐上席
那是1927年的秋末,井岡山上的老表們紛紛傳揚一件事,說是從湖南方向突然開進山來一隊大兵,雖然這些兵穿著破破爛爛,但個個還挺精神。山上的座山虎王佐得來這個消息後,忙派人四出打聽。他派出去的貼身衛士朱持柳派人來報:原來這支大兵正是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的隊伍,幾經艱難,登上荊竹山,現正從那裏往井岡山上的大井村開來。
毛澤東一路上經過多方調查了解,知道井岡山上有股殺富濟貧的隊伍,首領就叫王佐。這王佐,英勇豪俠,仗義疏財,與豪紳地主結下不解之仇。他在這山上占山為王,是個地地道道的山大王。座山虎;他武功出眾,十分了得。此人講義氣、重感情,這周圍幾十裏以內的小民百姓都聽他的。在大革命失敗期間,王佐的這支綠林武裝,遭到反動民團的追剿,雖然損失不小,王佐卻還是牢牢保存了一支擁有六十條槍的武裝。王佐是個愛槍如命的人,常對部下這樣說:“槍這玩意是個好東西,至少有三個大好處:一可報仇,二可籌款,三可尋吃。有槍便是草頭王,為了槍,人可以去死,但槍不能丟。再好的朋友,也不能把槍送給他。”
軍委決定,由紅四軍後方留守處處長鄧允庭負責領導籌建醫院的規劃工程;由防務委員會主任王佐負責籌集建院的資金。正當籌劃小井紅軍醫院建築的當兒,龍源口戰鬥打響了,這時,八百多傷兵源源不斷地抬上了井岡山。為了應急,醫院決定先在大小五井成立四個管理所,一、二所設在大井,三所設在中井,四所放在小井,所有傷兵全部住在當地群眾的家裏。
傷兵越來越多,建醫院的任務越來越緊迫。紅四軍軍委決定,為克眼建院的資金困難,號召軍民自覺募集資金。很快,有捐三角的,有捐四角的,也有捐一塊的,每人都盡其所有了。
你一點,我一點,合計起來,已有一千塊大洋,木工、蔑工、鐵匠等人的工錢可以解決了。
至於建院的建築材料,軍民們就地取材,上山砍杉木做棟樑,鋸板子做牆,取杉樹皮當瓦,男女老幼齊動手,蓋起了第一棟醫院的房子。
這所醫院,原來計劃建三棟房屋,但第一棟才建好不久,1929年1月29日,竄進根據地的敵軍放一把火,將它燒得精光。一百三十多名重傷員全部被敵殺害,醫院內所有的病歷、病員名單和醫院管理人員的資料,隨著這把火也化為灰燼。解放後,我們幾經艱難,從南到北,採訪所有從這醫院走出去而尚健在的老將軍們,才得到以下這樣一個粗略的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的名單:
井岡山小井紅軍醫院
建院時間:1928年秋末
建院主持:鄧允庭、王佐
醫院設計:朱啟正
建院施工:朱啟正、朱興仁、朱天梁、肖仁壽、劉xx等
院長:曹(釒榮) 黨代表:肖光球
黨總支書記:曾誌醫務主任:段執中
看護(護士)班長:王雲霖
看護(護士):肖明、伍道清等
事務長:董青雲
西醫醫師:資彬、徐鴿等
中醫醫師:謝秋月、李保山等
草醫醫師:吳海泉、吳文奎等
機構設置:
總院院部:設中井村大樹窩群眾家
四個醫務所:第一、二所設在大井村
第三所設在中井村
第四所設在小井村
小井紅軍醫院住院部下設有:醫務室、換藥房、中藥房、草藥房、擔架排(三十餘人)、看護排(三十餘人)、事務排(十餘人)。
這所在湘贛敵軍重重包圍中,在羅霄山峰中誕生的中國紅軍的第一所正式醫院,建院伊始,醫務人員和傷病員們就遇到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
當年從紅軍醫院走出來的歷史見證人,是這樣說的。
看護班長王雲霖回憶:
“小井紅軍醫院各方麵都是很苦的。拿用藥來說,由於敵人搞封鎖,非常缺乏。……比如治療用的凡士林,沒有,就用豬油代替。醫療器械方麵也是這樣,用許多上辦法來代替。消毒用的盒子是自製的,把大的竹子截成段,然後剖成兩半,去掉中間的節疤,就變成消毒盒了;把竹子削成薄片,放在火裏烤一下,把它一彎,就成了個鑷子。一塊普通的紗布,一條普通的繃帶,都是洗了又洗,用了又用,從來捨不得輕易丟掉,直至最後完全不能用為止。”
王躍南將軍曾在小井住過院,他說:
“為了解決醫藥上的困難,當時想了好多辦法。沒有醫療器械,就用打碎的碗片,把竹子刮平,做成鑷子;沒有酒精消毒,就用石灰水來煮醫療器械,土法消毒;沒有紗布,就用土布代替紗布;沒有藥品,就發動老百姓上山采草藥。……醫治感冒也是用土辦法,就是用一個小碗放上酒,再放一節蔥,用火燒,然後把衣服脫得光光的,兩手蘸著酒往身上猛擦。擦的時候又燙又痛,擦了以後再用被子蓋起來,睡一睡,讓他發汗。一出汗,感冒就治好了。”
當年在這裏做過外科手術的吳樹隆將軍,回憶當時的情景,還心驚肉跳,他說:
“當時做外科手術時,沒有骨鋸,就用木匠的小鋸子,是那種細齒的小鋸子來做斷骨手術;用殺豬刀來開刀。盡管條件這樣差,可是傷病員來了一批又一批。”
這,就是中國紅軍的第一所醫院!
毛澤東上山坐上席
那是1927年的秋末,井岡山上的老表們紛紛傳揚一件事,說是從湖南方向突然開進山來一隊大兵,雖然這些兵穿著破破爛爛,但個個還挺精神。山上的座山虎王佐得來這個消息後,忙派人四出打聽。他派出去的貼身衛士朱持柳派人來報:原來這支大兵正是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的隊伍,幾經艱難,登上荊竹山,現正從那裏往井岡山上的大井村開來。
毛澤東一路上經過多方調查了解,知道井岡山上有股殺富濟貧的隊伍,首領就叫王佐。這王佐,英勇豪俠,仗義疏財,與豪紳地主結下不解之仇。他在這山上占山為王,是個地地道道的山大王。座山虎;他武功出眾,十分了得。此人講義氣、重感情,這周圍幾十裏以內的小民百姓都聽他的。在大革命失敗期間,王佐的這支綠林武裝,遭到反動民團的追剿,雖然損失不小,王佐卻還是牢牢保存了一支擁有六十條槍的武裝。王佐是個愛槍如命的人,常對部下這樣說:“槍這玩意是個好東西,至少有三個大好處:一可報仇,二可籌款,三可尋吃。有槍便是草頭王,為了槍,人可以去死,但槍不能丟。再好的朋友,也不能把槍送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