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飢餓中,他們日食紅米、南瓜、野菜、竹筍充飢度日;
冰天雪地、北風呼嘯中,他們穿單衣單褲禦寒;
寒冬臘月、滴水成冰時,他們墊稻草蓋稻草過夜;
因營養不足,他們中打擺子的、拉痢疾的、鬧浮腫病的越來越多了;
將士們的頭髮越來越長了,身上的虱子越來越多了,衣褲越來越破了,最後長褲剪成短褲……
傷兵們的傷口越來越痛了,隻好用鹽水、石灰水代替消炎藥來洗傷口,甚至用剃頭刀、菜刀、梭縹代替手術刀在自己身上取出那一塊塊彈片……
人們,這群在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召喚下的人們,在這塊紅色土壤浴血奮戰的人們,就這樣承受著這一切!
眼前的現狀如何改變?艱難的歲月如何度過?!
毛澤東說,井岡山這塊根據地,“不但在邊界此時是重要的軍事根據地,就是在湘贛鄂三省暴動發展的將來,亦將仍然是重要的軍事根據地。鞏固此根據地的方法:第一,修築完備的工事;第二,儲備充足的糧食;第三,建設較好的紅軍醫院。把這三件事切實做好,是邊界黨應當努力的。”
毛澤東一聲令下,井岡山軍民們立即響應,在這塊紅土地上,開展了一場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生產自救的全民運動。
井岡山,五大哨口五道關
毛澤東早在領著秋收起義隊伍進軍井岡山的途中,就一直在尋覓一塊既安全、可靠,又有民眾基礎的山地來做他這支疲勞之師的軍事基地。
其實,早在秋收起義之前,毛澤東就已有這樣的思想準備:革命一旦失敗,就應上山!當初,為了引起全黨同誌的注意,他曾大聲疾呼:
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
上山,可以去結交綠林朋友;
上山,可發動農民兄弟搞土地革命;
上山,可實現槍桿子裏麵出政權!
1928年4月底,朱毛兩軍會師之後,毛澤東、朱德都已感到,再也不能帶著這支弱小的紅軍東奔西跑了,應該有紅軍自己的一個“家”了,應該下力氣營造井岡山這塊紅軍天然的軍事堡壘。
具有遠見卓識的毛澤東、朱德,他們圍繞著山上的大小五井村,走村串寨,登山越嶺,一條一條山溝、一座一座山巔,都遍布了他倆的足跡。經過他倆精心的勘察,發現隻有五條崎嶇的羊腸小道通往山外,他們立即決定:在這五條小道的要隘處,構築五個哨口工事,成為進出大小五井村的五扇山大門。
而第一扇最要緊的山門就是北麵的黃洋界。
黃洋界,位於江西省的寧岡、遂川和湖南酃縣三縣邊界的結合部,坐落在井岡山大小五井村的西北麵,海拔一千三百四十三米,是井岡山通往寧岡縣直至湖南省的要隘。
黃洋界上山峰似劍,絕壁懸崖,一邊是千仞高山,一麵是萬丈深淵,四周群峰連綿,地勢極為險峻。山頭上常有濃霧繚繞,迷漫山間,大風吹來,雲海騰波,捲起一陣一陣雲濤雲浪,猶如一片汪洋大海;遠眺前方,迷漫於雲海之中的一座座峰尖,既像一個個海島,又似一艘艘乘風破浪的航船……所以,歷史上又有人將黃洋界稱之為“汪洋界”、“望洋岡”。
黃洋界上有三條狹小崎嶇、盤山而上的山間小道在此連結:一條北經寧岡縣茅坪村,與江西省的永新縣相連;一條西連寧岡縣的大隴村,可抵湖南省的酃縣;另一條則南接井岡山上的大小五井村,直達主力紅軍的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中心——茨坪。
井岡山的軍民們,按照毛澤東、朱德的意圖,從1928年4月間開始,就利用這一天然地勢,在黃洋界三條小路的連結點上,建造了三個防禦工事:右邊一個工事用以控製通往茅坪的小路,阻擊從江西永新方向來進犯井岡山的敵軍;左邊一個工事可控製通往寧岡大隴的小路,阻擊從湖南酃縣方向來犯的敵人;在這兩個工事的後山頂上設立一個瞭望哨所,用以監視山下敵軍的動靜,以掩護前麵兩個工事。三個工事互為犄角之勢,作戰時可以互相呼應,組成井岡山紅軍的五大哨口之——黃洋界哨口。
這,就是井岡山軍事根據地的北大門!
隨著井岡山鬥爭的不斷發展,革命的不斷深入,湘贛兩省敵軍也頻繁地向井岡山發起了軍事進攻。為有效地阻擊敵軍的進犯,自1928年夏季開始,軍民們在黃洋界哨口左、右兩個工事的前沿,各築有五道防線:
第一道,是竹釘陣。左、右兩個工事前沿小路兩旁的草叢中,各插了三四華裏的竹釘。這竹釘,是山上軍民們用竹子製作成的兩端尖利的武器,竹釘削好後均在鍋裏炒幹,再放在尿裏浸泡過,既堅硬又有毒,運上工事後將它的一端插在泥土裏,一端外露在地上。因為它體積小,上麵蓋上一些茅草,就不易被人發現了。敵人進攻時,一腳踩上,既會穿破鞋底,又會刺破腳板,不僅流血不止,疼痛難忍,而且傷口化膿潰爛,不易治癒;
第二道,是壕溝。軍民們在工事前沿的半山腰中攔山挖斷,築成深五尺、寬四尺左右的壕溝,以延緩敵軍進攻的時間;
第三道,是竹籬笆。軍民們就地取材,將竹子鋸成五尺左右一節後破開,竹片的兩端削尖,一端插在壕溝上首的地上,編織成籬笆,並用木樁牢牢地固定,讓進攻的敵人難以逾越;
冰天雪地、北風呼嘯中,他們穿單衣單褲禦寒;
寒冬臘月、滴水成冰時,他們墊稻草蓋稻草過夜;
因營養不足,他們中打擺子的、拉痢疾的、鬧浮腫病的越來越多了;
將士們的頭髮越來越長了,身上的虱子越來越多了,衣褲越來越破了,最後長褲剪成短褲……
傷兵們的傷口越來越痛了,隻好用鹽水、石灰水代替消炎藥來洗傷口,甚至用剃頭刀、菜刀、梭縹代替手術刀在自己身上取出那一塊塊彈片……
人們,這群在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召喚下的人們,在這塊紅色土壤浴血奮戰的人們,就這樣承受著這一切!
眼前的現狀如何改變?艱難的歲月如何度過?!
毛澤東說,井岡山這塊根據地,“不但在邊界此時是重要的軍事根據地,就是在湘贛鄂三省暴動發展的將來,亦將仍然是重要的軍事根據地。鞏固此根據地的方法:第一,修築完備的工事;第二,儲備充足的糧食;第三,建設較好的紅軍醫院。把這三件事切實做好,是邊界黨應當努力的。”
毛澤東一聲令下,井岡山軍民們立即響應,在這塊紅土地上,開展了一場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生產自救的全民運動。
井岡山,五大哨口五道關
毛澤東早在領著秋收起義隊伍進軍井岡山的途中,就一直在尋覓一塊既安全、可靠,又有民眾基礎的山地來做他這支疲勞之師的軍事基地。
其實,早在秋收起義之前,毛澤東就已有這樣的思想準備:革命一旦失敗,就應上山!當初,為了引起全黨同誌的注意,他曾大聲疾呼:
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
上山,可以去結交綠林朋友;
上山,可發動農民兄弟搞土地革命;
上山,可實現槍桿子裏麵出政權!
1928年4月底,朱毛兩軍會師之後,毛澤東、朱德都已感到,再也不能帶著這支弱小的紅軍東奔西跑了,應該有紅軍自己的一個“家”了,應該下力氣營造井岡山這塊紅軍天然的軍事堡壘。
具有遠見卓識的毛澤東、朱德,他們圍繞著山上的大小五井村,走村串寨,登山越嶺,一條一條山溝、一座一座山巔,都遍布了他倆的足跡。經過他倆精心的勘察,發現隻有五條崎嶇的羊腸小道通往山外,他們立即決定:在這五條小道的要隘處,構築五個哨口工事,成為進出大小五井村的五扇山大門。
而第一扇最要緊的山門就是北麵的黃洋界。
黃洋界,位於江西省的寧岡、遂川和湖南酃縣三縣邊界的結合部,坐落在井岡山大小五井村的西北麵,海拔一千三百四十三米,是井岡山通往寧岡縣直至湖南省的要隘。
黃洋界上山峰似劍,絕壁懸崖,一邊是千仞高山,一麵是萬丈深淵,四周群峰連綿,地勢極為險峻。山頭上常有濃霧繚繞,迷漫山間,大風吹來,雲海騰波,捲起一陣一陣雲濤雲浪,猶如一片汪洋大海;遠眺前方,迷漫於雲海之中的一座座峰尖,既像一個個海島,又似一艘艘乘風破浪的航船……所以,歷史上又有人將黃洋界稱之為“汪洋界”、“望洋岡”。
黃洋界上有三條狹小崎嶇、盤山而上的山間小道在此連結:一條北經寧岡縣茅坪村,與江西省的永新縣相連;一條西連寧岡縣的大隴村,可抵湖南省的酃縣;另一條則南接井岡山上的大小五井村,直達主力紅軍的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中心——茨坪。
井岡山的軍民們,按照毛澤東、朱德的意圖,從1928年4月間開始,就利用這一天然地勢,在黃洋界三條小路的連結點上,建造了三個防禦工事:右邊一個工事用以控製通往茅坪的小路,阻擊從江西永新方向來進犯井岡山的敵軍;左邊一個工事可控製通往寧岡大隴的小路,阻擊從湖南酃縣方向來犯的敵人;在這兩個工事的後山頂上設立一個瞭望哨所,用以監視山下敵軍的動靜,以掩護前麵兩個工事。三個工事互為犄角之勢,作戰時可以互相呼應,組成井岡山紅軍的五大哨口之——黃洋界哨口。
這,就是井岡山軍事根據地的北大門!
隨著井岡山鬥爭的不斷發展,革命的不斷深入,湘贛兩省敵軍也頻繁地向井岡山發起了軍事進攻。為有效地阻擊敵軍的進犯,自1928年夏季開始,軍民們在黃洋界哨口左、右兩個工事的前沿,各築有五道防線:
第一道,是竹釘陣。左、右兩個工事前沿小路兩旁的草叢中,各插了三四華裏的竹釘。這竹釘,是山上軍民們用竹子製作成的兩端尖利的武器,竹釘削好後均在鍋裏炒幹,再放在尿裏浸泡過,既堅硬又有毒,運上工事後將它的一端插在泥土裏,一端外露在地上。因為它體積小,上麵蓋上一些茅草,就不易被人發現了。敵人進攻時,一腳踩上,既會穿破鞋底,又會刺破腳板,不僅流血不止,疼痛難忍,而且傷口化膿潰爛,不易治癒;
第二道,是壕溝。軍民們在工事前沿的半山腰中攔山挖斷,築成深五尺、寬四尺左右的壕溝,以延緩敵軍進攻的時間;
第三道,是竹籬笆。軍民們就地取材,將竹子鋸成五尺左右一節後破開,竹片的兩端削尖,一端插在壕溝上首的地上,編織成籬笆,並用木樁牢牢地固定,讓進攻的敵人難以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