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這時,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他臨走留下了字條
一群野駱駝出現在眼前!
駱駝,號稱“沙漠之舟”,耐飢耐渴,喝足一次水可以在一個星期內不再喝水,它食粗草及灌木,能在“不毛之地”——沙漠中往來自如。在國際上,野駱駝是十分罕見的,英國皇家動物0便曾以高價徵購野駱駝。
彭加木數了一下,嗬,整整十七頭野駱駝。
“追!”彭加木一下達命令,兩輛汽車便向野駱駝群襲去。
於是,一場汽車與駱駝賽跑開始了。
盡管野駱駝撒開四條腿,一陣風似的朝前疾奔,但是,跑了一陣,速度就漸漸慢下來了。古老的“沙漠之舟”,終究不如現代化的汽車。
一隻小駱駝的腳有點瘸,很快就落伍了。彭加木吩咐另一輛車上的考察隊員“活捉它”,便駕車繼續追趕野駱駝群。
追了三公裏,小駱駝被活捉了。
那隻母駱駝見小駱駝被抓住,不時回首觀看,也漸漸離群了。又追了三公裏,汽車追上了母駱駝,考察隊的保衛幹事陳百錄從懷裏掏出了手槍,“砰”!“砰”!接連放了七槍,母駱駝終於倒下去了。
母駱駝倒在地上,掙紮著。彭加木第一個跳下車,朝母駱駝奔去。
“當心!”老陳高喊著。
彭加木勇敢地衝上去,按住了野駱駝。
這下子,全隊興高采烈,慶祝勝利,決定把小駱駝作為活標本運回去,把母駱駝剝皮製成死標本。這,也是考察中的莫大收穫。
彭加木手舞足蹈,像個孩子一樣高興,忙著剝母駱駝的皮。他從母駱駝的乳房中擠出奶,請大家解渴。他說,這是沙漠中最富有營養的飲料!然而,隊員們居然不領情,不敢喝這平生從未喝過的“高級飲料”,彭加木卻沒有那麽多顧忌,見別人不喝,便帶頭咕嘟咕嘟喝了起來。彭加木向來以膽大著稱,他甚至把“四腳蛇”——蜥蜴剝皮吃掉,說它可以抗癌,還說萬一沙漠中沒有食物,可以抓“四腳蛇”吃,然而,除了彭加木之外,誰也不敢吃一口!
正當彭加木忙著解剖母駱駝的時候,考察隊員們支起了帳篷,準備燒飯。這時發覺水已經所剩無幾了,汽油也不多了。這是因為東進時原計劃每天前進80至100公裏,實際上隻達到一半,路上的時間差不多延長了一倍,原先所帶的水當然不夠用了。至於汽油,由於這一帶是荒野,崎嶇不平,油車耗油量比平時差不多增加了一倍,所以也不夠用了。經檢查,汽油和水,各剩一桶。
在這裏,沒有水,就無法生活!考察隊員們從米蘭帶來的一點水,原是裝在舊的汽油鐵桶中,經過一路上晃晃,已成了醬油一般深褐色了,水中滿是鐵鏽。
怎麽辦呢?經過全隊討論,決定向附近駐軍告急求援。大家都曾深深記得,在出發時,附近駐軍首長一再叮囑:“需要什麽,盡管說,我們大力支援!”
彭加木雖然也同意大家的意見,但是,他提出了新建議:用直升機運水,太貴了!直升機飛行一小時,就要花兩千多元(註:這是當時的價格)。從附近駐軍基地飛到這裏,來回要好幾個小時,運一趟水得花費國家上萬元資金,我們能不能自力更生,就近找水呢?
附近哪裏有水呢?彭加木是一個有心人。
不久前,他在與馬蘭基地的參謀張占民閑談之中,聽說這樣一件事:1980年1月,中央電視台與日本聯合拍攝電視紀錄片《絲綢之路》,曾在“八一泉”加過水。“八一泉”位於疏勒河故道北岸,在庫木庫都克東北約三十多公裏處。
張占民告訴彭加木關於“八一泉”這名字的由來,頗為有趣:在20世紀50年代,蘭州部隊的戰士經過那裏,發現地下有水,便挖了個坑取水。據說,當時坑裏的水過膝。為了紀念解放軍的功績,人們用“八一”命名它,叫做“八一泉”,又稱“八一井”。
彭加木拿出地圖細細研究:在庫木庫都克以東的疏勒河南岸,在羊達克庫都克附近,還標著四個井位。在蒙語中,“庫都克”就是“井”的意思。
正因為這樣,彭加木堅信,東麵有水井,一定能找到水!
據陳百錄告訴筆者,在6月16日下午,他與副隊長汪文先曾經往東去找過水。他們當時是想找到庫木庫都克的那口井,沒有找到。馬仁文也回憶說,那天下午,汪文先曾經去找過水。
6月16日晚9時,考察隊支好帳篷,安營紮寨畢。帳篷是八角形的,帳篷的門朝西。在帳篷門外,停著由司機包紀才駕駛的大卡車,這樣可以擋風。在大卡車南麵,停著八座中吉普。在帳篷東側,則停著彭加木的座車——越野車。帳篷裏北麵放著的駝毛氈上,由西向東,分別是彭加木、汪文先、陳百錄、蕭萬能、王萬軒的床位;帳篷裏南麵放著的駝毛氈上,由西向東,分別是馬仁文、陳大華、沈觀冕、閻鴻健、包紀才的床位。
在架好天線之後,6月16日夜10點10分,考察隊向“720”基地駐軍發出了求援電報。請他們把電報轉交新疆軍區紅山司令部。電報稿是彭加木擬的。
馬仁文記得,彭加木當時對大家說,“我們盡量自己去找水,這樣可以節省國家費用。飛機支援的架次越少越好。我們要自力更生。”
◆他臨走留下了字條
一群野駱駝出現在眼前!
駱駝,號稱“沙漠之舟”,耐飢耐渴,喝足一次水可以在一個星期內不再喝水,它食粗草及灌木,能在“不毛之地”——沙漠中往來自如。在國際上,野駱駝是十分罕見的,英國皇家動物0便曾以高價徵購野駱駝。
彭加木數了一下,嗬,整整十七頭野駱駝。
“追!”彭加木一下達命令,兩輛汽車便向野駱駝群襲去。
於是,一場汽車與駱駝賽跑開始了。
盡管野駱駝撒開四條腿,一陣風似的朝前疾奔,但是,跑了一陣,速度就漸漸慢下來了。古老的“沙漠之舟”,終究不如現代化的汽車。
一隻小駱駝的腳有點瘸,很快就落伍了。彭加木吩咐另一輛車上的考察隊員“活捉它”,便駕車繼續追趕野駱駝群。
追了三公裏,小駱駝被活捉了。
那隻母駱駝見小駱駝被抓住,不時回首觀看,也漸漸離群了。又追了三公裏,汽車追上了母駱駝,考察隊的保衛幹事陳百錄從懷裏掏出了手槍,“砰”!“砰”!接連放了七槍,母駱駝終於倒下去了。
母駱駝倒在地上,掙紮著。彭加木第一個跳下車,朝母駱駝奔去。
“當心!”老陳高喊著。
彭加木勇敢地衝上去,按住了野駱駝。
這下子,全隊興高采烈,慶祝勝利,決定把小駱駝作為活標本運回去,把母駱駝剝皮製成死標本。這,也是考察中的莫大收穫。
彭加木手舞足蹈,像個孩子一樣高興,忙著剝母駱駝的皮。他從母駱駝的乳房中擠出奶,請大家解渴。他說,這是沙漠中最富有營養的飲料!然而,隊員們居然不領情,不敢喝這平生從未喝過的“高級飲料”,彭加木卻沒有那麽多顧忌,見別人不喝,便帶頭咕嘟咕嘟喝了起來。彭加木向來以膽大著稱,他甚至把“四腳蛇”——蜥蜴剝皮吃掉,說它可以抗癌,還說萬一沙漠中沒有食物,可以抓“四腳蛇”吃,然而,除了彭加木之外,誰也不敢吃一口!
正當彭加木忙著解剖母駱駝的時候,考察隊員們支起了帳篷,準備燒飯。這時發覺水已經所剩無幾了,汽油也不多了。這是因為東進時原計劃每天前進80至100公裏,實際上隻達到一半,路上的時間差不多延長了一倍,原先所帶的水當然不夠用了。至於汽油,由於這一帶是荒野,崎嶇不平,油車耗油量比平時差不多增加了一倍,所以也不夠用了。經檢查,汽油和水,各剩一桶。
在這裏,沒有水,就無法生活!考察隊員們從米蘭帶來的一點水,原是裝在舊的汽油鐵桶中,經過一路上晃晃,已成了醬油一般深褐色了,水中滿是鐵鏽。
怎麽辦呢?經過全隊討論,決定向附近駐軍告急求援。大家都曾深深記得,在出發時,附近駐軍首長一再叮囑:“需要什麽,盡管說,我們大力支援!”
彭加木雖然也同意大家的意見,但是,他提出了新建議:用直升機運水,太貴了!直升機飛行一小時,就要花兩千多元(註:這是當時的價格)。從附近駐軍基地飛到這裏,來回要好幾個小時,運一趟水得花費國家上萬元資金,我們能不能自力更生,就近找水呢?
附近哪裏有水呢?彭加木是一個有心人。
不久前,他在與馬蘭基地的參謀張占民閑談之中,聽說這樣一件事:1980年1月,中央電視台與日本聯合拍攝電視紀錄片《絲綢之路》,曾在“八一泉”加過水。“八一泉”位於疏勒河故道北岸,在庫木庫都克東北約三十多公裏處。
張占民告訴彭加木關於“八一泉”這名字的由來,頗為有趣:在20世紀50年代,蘭州部隊的戰士經過那裏,發現地下有水,便挖了個坑取水。據說,當時坑裏的水過膝。為了紀念解放軍的功績,人們用“八一”命名它,叫做“八一泉”,又稱“八一井”。
彭加木拿出地圖細細研究:在庫木庫都克以東的疏勒河南岸,在羊達克庫都克附近,還標著四個井位。在蒙語中,“庫都克”就是“井”的意思。
正因為這樣,彭加木堅信,東麵有水井,一定能找到水!
據陳百錄告訴筆者,在6月16日下午,他與副隊長汪文先曾經往東去找過水。他們當時是想找到庫木庫都克的那口井,沒有找到。馬仁文也回憶說,那天下午,汪文先曾經去找過水。
6月16日晚9時,考察隊支好帳篷,安營紮寨畢。帳篷是八角形的,帳篷的門朝西。在帳篷門外,停著由司機包紀才駕駛的大卡車,這樣可以擋風。在大卡車南麵,停著八座中吉普。在帳篷東側,則停著彭加木的座車——越野車。帳篷裏北麵放著的駝毛氈上,由西向東,分別是彭加木、汪文先、陳百錄、蕭萬能、王萬軒的床位;帳篷裏南麵放著的駝毛氈上,由西向東,分別是馬仁文、陳大華、沈觀冕、閻鴻健、包紀才的床位。
在架好天線之後,6月16日夜10點10分,考察隊向“720”基地駐軍發出了求援電報。請他們把電報轉交新疆軍區紅山司令部。電報稿是彭加木擬的。
馬仁文記得,彭加木當時對大家說,“我們盡量自己去找水,這樣可以節省國家費用。飛機支援的架次越少越好。我們要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