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彭加木卻放著筆直平坦的南疆柏油公路不走,建議在歸途中進行一次新的羅布泊東線考察:由米蘭東進,經過東力克、落瓦塞、山蘭子、庫木庫都克、羊塔克庫都克、紅十井、開元、新東一號,然後取道吐爾遜北上,返回烏魯木齊。這樣,往東繞了一個大圈,路途當然遠了,然而這一帶正是古代“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很值得考察一下。
彭加木考慮到有的隊員已很勞累,建議他們沿南疆公路先回去,留下一部分隊員隨他東進。盡管不少同誌確實已經疲憊不堪,有的歸心似箭,經過討論,一致同意彭加木的意見——全隊東進!
於是,考察隊員們緊張地在米蘭採購物資,準備東進:買了50斤麵粉,30斤大米,還有汽油……
彭加木買了一斤青島食品廠出品的椰子奶油糖——這是他的習慣,外出時常買點糖果,當勝利歸來或半途休息時,拿出來“請客”。
據馬仁文告訴筆者,彭加木所率的科學考察隊離開米蘭的時間,是1980年6月11日清晨7點半。當時全隊十人分乘一輛越野車、一輛八座吉普車和一輛大卡車。汽車離開了平坦的柏油馬路,朝東進發了。
彭加木乘坐的一輛越野車,由司機王萬軒駕駛。吉普車由司機陳大華駕駛,汪文先、閻鴻建、沈觀冕、馬仁文、陳百錄和蕭萬能等六人在這輛車上。大卡車裝載著帳篷和給養,由司機包紀才駕駛。
這時,天已大亮。在新疆,當地時間要比內地晚兩個小時。北京時間七點半,相當於新疆當地時間五點半。
◆遭遇“吹屁股風”
東進,是在荒野中前進。
東進,沒有路。
東進,沿途不見人煙。
汽車時而在鹽漬地上行駛,白花花的,猶如冰天雪地。鹽殼非常堅硬,車輪下不時發出嚓嚓的響聲。
汽車時而在沙漠中駛過,那裏的穆塔克沙漠一望無際,滿目黃沙。古詩中形容沙漠“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裏連“孤煙”都看不到。太陽像火球般烤熱沙漠,暑氣逼人。
本來,彭加木計劃每天前進80至100公裏,然而,他常常太樂觀了點,把困難估計得太少了點。頭一天,考察隊就遇見了“吹屁股風”,大大減慢了他們的前進速度。
所謂“吹屁股風”,就是指跟汽車前進方向一致的順風,老是使勁地吹著汽車屁股。也許你會感到奇怪,順風推車猶如順水推舟,怎麽反而會減慢汽車的前進速度呢?原來,那時沙漠之中酷暑難當,汽車的水箱位於車頭,行車一二十分鍾就會沸騰起來,用司機們的行話來說叫做“開鍋”。如果逆風行車,風不時吹進車頭,可以促進水箱的散熱。然而,遇上“吹屁股風”,那就麻煩了,汽車的水箱沒一會兒就“開鍋”,司機不得不把車子停下來,打開車頭蓋子,等水箱的溫度降低之後再前進。特別是幾輛車編隊前進的時候,更加麻煩,有一輛車的水箱“開鍋”,另外幾輛也得陪它“休息”。
就這樣,開開停停,停停開開,頭一天隻前進了46公裏!如果在柏油馬路上,這麽一段路,汽車隻消用半個多小時就足夠了!
真是“好事多磨”,當天晚上,正當考察隊員們搭好帳篷,準備睡覺的時候,颳起了大風。風呼嘯著,咆哮著,把帳篷掀翻了,把副隊長汪文先壓在底下!
沒辦法,大家隻好躲在汽車底下過夜。疾風夾著沙粒,吹打在考察隊員的臉上,好疼好疼哪。那一夜,大家似睡似醒,在恍惚朦朧中度過了一夜。
第二天比第一天更糟,“吹屁股風”仍舊使勁地吹著,那天隻前進了40公裏。
夜裏十一時開始,又颳起了大風,仿佛老天爺跟考察隊作對似的,弄得大家沒法睡覺。有人泄氣了,想取消東進計劃,回米蘭去。為了統一大家的思想,在深夜兩點,彭加木召集全隊開會。狂風怒號著,飛沙走石,考察隊員即使大聲吼叫著發言,別人依舊很難聽清楚……
“疾風知勁草”。在彭加木的率領下,考察隊員們跟狂風鬥,艱難地向東挺進。由於風沙很大,一路上汽車開得很慢。
據馬仁文回憶,直到第六天——6月16日,考察隊這才終於來到了疏勒河故道。
疏勒河是一條發4於甘肅西部的內流河。在古代,疏勒河一帶水草繁茂,“絲綢之路”便途經這裏。然而,如今這一帶的疏勒河幹涸了,故道成為一片鹽鹼荒灘。故道最寬處有幾十公裏,狹窄的地方隻有六七公裏,在故道裏,長著稀稀落落的駱駝刺,齊膝的蘆葦,開著紫花的甘草。另外,還生長著一絲絲紅根、紅莖、紅花的柳樹,叫做“紅柳”。在颳風時,紅柳遮擋著風沙,沙就在紅柳附近沉積下來,漸漸形成一個沙丘,在故道中舉目四望,到處是這種一兩米高的紅柳沙丘。
這天下午二時,考察隊在疏勒河南岸的庫木庫都克紮營。
在東進日子裏,考察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每天都在一個新地方宿營,從未在同一地點睡過兩次覺,每夜平均隻睡三四個小時。當他們到達庫木庫都克時,已經非常疲乏。在疏勒河故道南邊是廣闊的庫穆塔克沙漠,考察隊選中了沙漠中的一個地方,準備安營紮寨——在故道中常有蒼蠅以及叮人的小蟲子“小咬”和“草蹩子”,所以考察隊寧可在沙漠中過夜。
彭加木考慮到有的隊員已很勞累,建議他們沿南疆公路先回去,留下一部分隊員隨他東進。盡管不少同誌確實已經疲憊不堪,有的歸心似箭,經過討論,一致同意彭加木的意見——全隊東進!
於是,考察隊員們緊張地在米蘭採購物資,準備東進:買了50斤麵粉,30斤大米,還有汽油……
彭加木買了一斤青島食品廠出品的椰子奶油糖——這是他的習慣,外出時常買點糖果,當勝利歸來或半途休息時,拿出來“請客”。
據馬仁文告訴筆者,彭加木所率的科學考察隊離開米蘭的時間,是1980年6月11日清晨7點半。當時全隊十人分乘一輛越野車、一輛八座吉普車和一輛大卡車。汽車離開了平坦的柏油馬路,朝東進發了。
彭加木乘坐的一輛越野車,由司機王萬軒駕駛。吉普車由司機陳大華駕駛,汪文先、閻鴻建、沈觀冕、馬仁文、陳百錄和蕭萬能等六人在這輛車上。大卡車裝載著帳篷和給養,由司機包紀才駕駛。
這時,天已大亮。在新疆,當地時間要比內地晚兩個小時。北京時間七點半,相當於新疆當地時間五點半。
◆遭遇“吹屁股風”
東進,是在荒野中前進。
東進,沒有路。
東進,沿途不見人煙。
汽車時而在鹽漬地上行駛,白花花的,猶如冰天雪地。鹽殼非常堅硬,車輪下不時發出嚓嚓的響聲。
汽車時而在沙漠中駛過,那裏的穆塔克沙漠一望無際,滿目黃沙。古詩中形容沙漠“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裏連“孤煙”都看不到。太陽像火球般烤熱沙漠,暑氣逼人。
本來,彭加木計劃每天前進80至100公裏,然而,他常常太樂觀了點,把困難估計得太少了點。頭一天,考察隊就遇見了“吹屁股風”,大大減慢了他們的前進速度。
所謂“吹屁股風”,就是指跟汽車前進方向一致的順風,老是使勁地吹著汽車屁股。也許你會感到奇怪,順風推車猶如順水推舟,怎麽反而會減慢汽車的前進速度呢?原來,那時沙漠之中酷暑難當,汽車的水箱位於車頭,行車一二十分鍾就會沸騰起來,用司機們的行話來說叫做“開鍋”。如果逆風行車,風不時吹進車頭,可以促進水箱的散熱。然而,遇上“吹屁股風”,那就麻煩了,汽車的水箱沒一會兒就“開鍋”,司機不得不把車子停下來,打開車頭蓋子,等水箱的溫度降低之後再前進。特別是幾輛車編隊前進的時候,更加麻煩,有一輛車的水箱“開鍋”,另外幾輛也得陪它“休息”。
就這樣,開開停停,停停開開,頭一天隻前進了46公裏!如果在柏油馬路上,這麽一段路,汽車隻消用半個多小時就足夠了!
真是“好事多磨”,當天晚上,正當考察隊員們搭好帳篷,準備睡覺的時候,颳起了大風。風呼嘯著,咆哮著,把帳篷掀翻了,把副隊長汪文先壓在底下!
沒辦法,大家隻好躲在汽車底下過夜。疾風夾著沙粒,吹打在考察隊員的臉上,好疼好疼哪。那一夜,大家似睡似醒,在恍惚朦朧中度過了一夜。
第二天比第一天更糟,“吹屁股風”仍舊使勁地吹著,那天隻前進了40公裏。
夜裏十一時開始,又颳起了大風,仿佛老天爺跟考察隊作對似的,弄得大家沒法睡覺。有人泄氣了,想取消東進計劃,回米蘭去。為了統一大家的思想,在深夜兩點,彭加木召集全隊開會。狂風怒號著,飛沙走石,考察隊員即使大聲吼叫著發言,別人依舊很難聽清楚……
“疾風知勁草”。在彭加木的率領下,考察隊員們跟狂風鬥,艱難地向東挺進。由於風沙很大,一路上汽車開得很慢。
據馬仁文回憶,直到第六天——6月16日,考察隊這才終於來到了疏勒河故道。
疏勒河是一條發4於甘肅西部的內流河。在古代,疏勒河一帶水草繁茂,“絲綢之路”便途經這裏。然而,如今這一帶的疏勒河幹涸了,故道成為一片鹽鹼荒灘。故道最寬處有幾十公裏,狹窄的地方隻有六七公裏,在故道裏,長著稀稀落落的駱駝刺,齊膝的蘆葦,開著紫花的甘草。另外,還生長著一絲絲紅根、紅莖、紅花的柳樹,叫做“紅柳”。在颳風時,紅柳遮擋著風沙,沙就在紅柳附近沉積下來,漸漸形成一個沙丘,在故道中舉目四望,到處是這種一兩米高的紅柳沙丘。
這天下午二時,考察隊在疏勒河南岸的庫木庫都克紮營。
在東進日子裏,考察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每天都在一個新地方宿營,從未在同一地點睡過兩次覺,每夜平均隻睡三四個小時。當他們到達庫木庫都克時,已經非常疲乏。在疏勒河故道南邊是廣闊的庫穆塔克沙漠,考察隊選中了沙漠中的一個地方,準備安營紮寨——在故道中常有蒼蠅以及叮人的小蟲子“小咬”和“草蹩子”,所以考察隊寧可在沙漠中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