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馬蘭基地的永紅機場沒有直升機,要從烏魯木齊調來。烏魯木齊空軍指揮部派出了“4641”號直-5型直升機從烏魯木齊飛往馬蘭。這架直升機的機長兼駕駛為於瑞棋,副駕駛為佟青智(錫伯族),領航員周懷修。
周夫有估計,把水送到庫木庫都克,要到18日。
於是,周夫有給科學考察隊復電:“飛機18日到達庫木庫都克。你們不要動,待命。”
當天下午,當“4641”號直-5型直升機從烏魯木齊飛抵馬蘭基地的永紅機場之後,周夫有乘坐直升機趕往“720”基地,在那裏指揮給考察隊送水與送油。
不料,就在當天深夜,周夫有在“720”基地收到考察隊的電報,得知情況有了急劇的變化。翌日淩晨,周夫有獲悉,彭加木失蹤!
◆彭加木提議從羅布泊東進
彭加木,55歲,稍高的個子,不胖,臉形上方下尖,仿佛是一個正方形下邊裝著一個等邊三角形,前額寬廣,朝前凸出。他的頭髮朝後梳,白髮並不太多,皮膚白皙,略微帶點病態的黃色,臉上皺紋不多。他講話聲音不大,帶有廣東口音,講話緩慢。然而,一旦激動起來,話也講得很快,頭頸上的青筋明顯地怒張。他戴著一副茶褐色邊框的近視眼鏡,度數不深。
“彭加木”這個名字,對於上了年紀的讀者來說,大都是很熟悉的。在1964年,全國各報刊曾以這樣的標題,顯著報導過他的感人事跡:
《特殊材料製成的人》
《讓青春放射出最瑰麗的光彩》
《無畏的戰士》
《科學的戰線的硬骨頭》
《活著就為鬧革命》
《生活中的蕭繼業》
《有限的生命無限的生命力》
……
在1964年,彭加木被提升為副研究員。
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政治大風暴中,彭加木這名字也曾傳遍全國。不過,它是出現在“堅決打倒彭加木”的大字標語中,出現在“揪出老特務彭加木”的大字報中,出現在關於“梅花黨”的神秘的傳單中……
然而,如今他為什麽“一個人外出未歸”?出了什麽事?
事情是這樣的:
1980年5月3日,彭加木率領一支十人考察隊,共一輛大卡車、二輛越野車,從烏魯木齊出發到南疆羅布泊地區考察。
我在庫木庫都克採訪時,記錄了這支十人考察隊名單:
彭加木隊長,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
汪文先副隊長,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閻鴻建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沈觀冕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物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馬仁文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陳百錄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行政處保衛幹事
陳大華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物土壤研究所司機
王萬軒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司機
包紀才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司機
蕭萬能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無線一連分隊長
其中,沈觀冕被如今眾多媒體誤為“沈觀星”。
也有的文章稱彭加木當時所率的科學考察隊隊員為“穆舜英、王炳華、侯燦、沙比提、夏訓誠、樊自立、汪文先、李榮健”,除了汪文先屬實之外,其餘均為誤傳。
據筆者從考察隊員閻鴻健的筆記本上的記錄所見,5月8日上午11時,彭加067木率隊離開馬蘭,在當天下午5時到達“720”基地,行程290多公裏。
5月9日上午九時,彭加木率隊離開“720”基地,進入雅丹,道路崎嶇,汽車顛簸。沿途,有大量的鹽的結晶體,其中不少是芒硝(硫酸鈉)結晶體。
筆者摘錄了閻鴻健在筆記中的記錄:
一路上都是正六邊形的硬鹽殼,網狀麵,汽車非常難走。這些結晶體,最高的達八十厘米。大卡車一度歪了!
5月12日,行進到夜二時,鹽殼越來越硬,越來越高,輪胎磨損太大,隻好停車休息,等天亮再前進。
清早六時,派人出去探路。前方是一大片高大、鋒利的鹽殼,無法前進。
彭加木召集會議。經過議論,決定分兩組行進,馬仁文、汪文先等一組,彭加木與我等一組,分別向南、向西南前進。每前進三百至四百米,插一個路標,以備實在走不通時能夠沿原路退回。
前方依然是高大的結晶體,高達70至80厘米,最低的也有20厘米。用鍬挖到地下160厘米,才見黑色淤泥。
實在無法繼續前進。休息了一下之後,集體決定沿原路返回,另找途徑。
在另找途徑時,又曾經兩次迷路,多走了40公裏。
克服了重重困難之後,5月30日清晨,彭加木這才率隊進入羅布泊湖區。
在羅布泊,見不到一滴湖水。湖底有鳥的屍體,羽毛非常完整,而屍體隻剩下骨架。
經過七天奮戰,彭加木率領的考察隊終於從北到南,成功地穿過了羅布泊——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穿越這個神秘的幹涸了的鹽湖。
6月7日,考察隊到了南疆的一個小城鎮——米蘭,宣布休息。隊員們洗澡的洗澡,洗衣服的洗衣服,有的上街,有的抓緊機會睡個安穩覺。按原計劃,考察工作到此結束,全隊沿南疆公路北上,回到烏魯木齊。
周夫有估計,把水送到庫木庫都克,要到18日。
於是,周夫有給科學考察隊復電:“飛機18日到達庫木庫都克。你們不要動,待命。”
當天下午,當“4641”號直-5型直升機從烏魯木齊飛抵馬蘭基地的永紅機場之後,周夫有乘坐直升機趕往“720”基地,在那裏指揮給考察隊送水與送油。
不料,就在當天深夜,周夫有在“720”基地收到考察隊的電報,得知情況有了急劇的變化。翌日淩晨,周夫有獲悉,彭加木失蹤!
◆彭加木提議從羅布泊東進
彭加木,55歲,稍高的個子,不胖,臉形上方下尖,仿佛是一個正方形下邊裝著一個等邊三角形,前額寬廣,朝前凸出。他的頭髮朝後梳,白髮並不太多,皮膚白皙,略微帶點病態的黃色,臉上皺紋不多。他講話聲音不大,帶有廣東口音,講話緩慢。然而,一旦激動起來,話也講得很快,頭頸上的青筋明顯地怒張。他戴著一副茶褐色邊框的近視眼鏡,度數不深。
“彭加木”這個名字,對於上了年紀的讀者來說,大都是很熟悉的。在1964年,全國各報刊曾以這樣的標題,顯著報導過他的感人事跡:
《特殊材料製成的人》
《讓青春放射出最瑰麗的光彩》
《無畏的戰士》
《科學的戰線的硬骨頭》
《活著就為鬧革命》
《生活中的蕭繼業》
《有限的生命無限的生命力》
……
在1964年,彭加木被提升為副研究員。
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政治大風暴中,彭加木這名字也曾傳遍全國。不過,它是出現在“堅決打倒彭加木”的大字標語中,出現在“揪出老特務彭加木”的大字報中,出現在關於“梅花黨”的神秘的傳單中……
然而,如今他為什麽“一個人外出未歸”?出了什麽事?
事情是這樣的:
1980年5月3日,彭加木率領一支十人考察隊,共一輛大卡車、二輛越野車,從烏魯木齊出發到南疆羅布泊地區考察。
我在庫木庫都克採訪時,記錄了這支十人考察隊名單:
彭加木隊長,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
汪文先副隊長,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閻鴻建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沈觀冕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物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馬仁文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陳百錄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行政處保衛幹事
陳大華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物土壤研究所司機
王萬軒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司機
包紀才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司機
蕭萬能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無線一連分隊長
其中,沈觀冕被如今眾多媒體誤為“沈觀星”。
也有的文章稱彭加木當時所率的科學考察隊隊員為“穆舜英、王炳華、侯燦、沙比提、夏訓誠、樊自立、汪文先、李榮健”,除了汪文先屬實之外,其餘均為誤傳。
據筆者從考察隊員閻鴻健的筆記本上的記錄所見,5月8日上午11時,彭加067木率隊離開馬蘭,在當天下午5時到達“720”基地,行程290多公裏。
5月9日上午九時,彭加木率隊離開“720”基地,進入雅丹,道路崎嶇,汽車顛簸。沿途,有大量的鹽的結晶體,其中不少是芒硝(硫酸鈉)結晶體。
筆者摘錄了閻鴻健在筆記中的記錄:
一路上都是正六邊形的硬鹽殼,網狀麵,汽車非常難走。這些結晶體,最高的達八十厘米。大卡車一度歪了!
5月12日,行進到夜二時,鹽殼越來越硬,越來越高,輪胎磨損太大,隻好停車休息,等天亮再前進。
清早六時,派人出去探路。前方是一大片高大、鋒利的鹽殼,無法前進。
彭加木召集會議。經過議論,決定分兩組行進,馬仁文、汪文先等一組,彭加木與我等一組,分別向南、向西南前進。每前進三百至四百米,插一個路標,以備實在走不通時能夠沿原路退回。
前方依然是高大的結晶體,高達70至80厘米,最低的也有20厘米。用鍬挖到地下160厘米,才見黑色淤泥。
實在無法繼續前進。休息了一下之後,集體決定沿原路返回,另找途徑。
在另找途徑時,又曾經兩次迷路,多走了40公裏。
克服了重重困難之後,5月30日清晨,彭加木這才率隊進入羅布泊湖區。
在羅布泊,見不到一滴湖水。湖底有鳥的屍體,羽毛非常完整,而屍體隻剩下骨架。
經過七天奮戰,彭加木率領的考察隊終於從北到南,成功地穿過了羅布泊——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穿越這個神秘的幹涸了的鹽湖。
6月7日,考察隊到了南疆的一個小城鎮——米蘭,宣布休息。隊員們洗澡的洗澡,洗衣服的洗衣服,有的上街,有的抓緊機會睡個安穩覺。按原計劃,考察工作到此結束,全隊沿南疆公路北上,回到烏魯木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