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剛到楊圍子的蔡智誠對14軍的情況也並不了解,隻不過當時他的身上很冷、胳膊很疼、心情也很不爽,所以很想找個機會發脾氣,既然有親戚和老鄉們願意陪著他起鬧,他也就樂得跟著亂罵一通。
隆冬臘月,華中平原上寒風刺骨,255團的團部裏點起了一堆火,生火的材料是從墳地裏刨回來的棺材板,又硬又濕,弄得滿屋子盡是嗆人的濃煙。蔡智誠坐在火堆邊上烘烤衣服,他那件沾滿淤泥的軍裝已經不能穿了,李劍民給他找了一件灰色的棉襖,在當時,14軍在戰場上全都穿著這種“戰鬥服”,除了頭頂上有個帽徽之外,身上就再也找不到任何軍銜或者兵種標誌。
按道理,國民黨軍的戰鬥服雖然不佩掛領章和肩章,卻依然是有等級符號的。它的胸口部位應該縫著一個標明身份的布牌子,將官的套紅邊、校官套黃邊、尉官套藍邊,士兵的胸牌是黑邊,而且胳膊上還必須有個註明部隊番號的臂章。但第14軍卻早已經把這些標誌統統拆掉了,當官的和當兵的全是一個模樣,再加上連續征戰許多天之後,每個人的臉上都是鬍子拉茬的,因此也就更加分不清誰是誰了——這樣的做法當然就會導致一些意外。比如前幾天,10師師長張用斌在前線督戰。當時陣地上的情況十分混亂,誰也不知道他是什麽人,張用斌隻好一邊走一邊嚷“我是師長!我是師長!”,結果喊著喊著就被共軍聽見了,人家解放軍用機關槍打了個招呼,“嘟嘟嘟”,張師長就變成了張鐵拐……
在蔡智誠的觀念中,軍官對榮譽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軍隊的品質。臨離開南京的時候,方先覺將軍也再三強調“困境中的軍隊最重要的是保持秩序和尊嚴”,然而,自從在14軍軍部看見穀炳奎軍長居然也穿著和普通士兵完全一樣的灰棉襖,蔡教官立刻就明白,楊圍子村裏的這支隊伍已經完蛋了。
這時候,楊圍子陣地的東麵、北麵和西麵都受到了解放軍強大兵力的壓迫。在西北方向,中野4縱10旅的28、30團以及11旅的32團和13旅的38團正蓄勢待發;在東麵的則是新換上來的兩支生力軍,中野9縱(秦基偉部)27旅的79和80團。
當時,守軍對攻擊方的兵力部署情況十分清楚。這倒並不是因為國民黨的情報工作做得好,而是由於人家解放軍根本就沒打算隱瞞。從早到晚,對麵坑道裏的鐵皮喇叭一個勁地嚷:“14軍的弟兄們,我們是某縱某旅,你們已經被包圍了……”,“優待俘虜!不殺不辱!我是某旅某某團,奉勸你們趕快繳槍投降……”,“某縱某旅宣傳隊,現在宣讀告蔣軍官兵書……”,“張老三!我是李老四啊,我現在參加某縱某旅某某團了!這邊有吃的有喝的,你也快點過來吧!”……各種各樣的聲音不絕於耳,讓人想不聽都不行。
如果喊話聲突然停止,那就說明共軍立馬就要開炮了。4縱和9縱在東西兩邊各布置了一個炮兵連,八門化學炮(重迫擊炮)輪流發射,炮彈在楊圍子陣地上捋過去捋過來,一打就是個把小時,國民黨兵被逼得躲在地洞裏不敢動彈,解放軍就趁機在外麵挖戰壕,等炮火停息之後再聽廣播宣傳,那鐵皮喇叭的喊話聲又靠近了幾十公尺。
“共軍的大炮真是厲害……”
“那有什麽辦法,要怪也隻能怪我們自己。先丟了開封,讓人家拿著開封的大炮去打濟南,打下濟南,又拿著濟南的大炮去打徐州,現在連徐州也丟了,全部的大炮都拿來打我們,這樣下去誰還能吃得消”
確實是吃不消。14軍的炮彈早就用光了,炮兵們守著廢鐵一樣的大炮無可奈何,他們的武器早晚也要交到共軍的手裏。特別滑稽的是,包圍圈裏的國民黨兵還不敢隨便破壞這些沒有用處的裝備,因為人家解放軍已經通過鐵皮喇叭叮囑過了:凡是“破壞武器彈藥及其他軍用器材者”一律按戰犯處置(解放軍總部48年11月1日發布的《懲處戰犯命令》)。也就是說,在戰場上抵抗一下倒還沒有啥關係,可毀壞東西就不能原諒了——國軍這邊無論當官的還是當兵的個個都希望日後能夠享受到“優待政策”,所以誰也不敢輕易違犯共產黨的規矩,隻好乖乖地把那些寶貝給解放軍留著。
讓蔡智誠十分納悶的是:共軍怎麽會有那麽多的彈藥和兵力——根據以往的規律,攻擊部隊所攜帶的彈藥基數頂多也就能夠使用七到十天,防守部隊通常隻要撐過這段時間基本上就可以過關了。而這一次,解放軍是大兵團的外線作戰,並且又沒有鐵路或者空中的運輸補給條件,可是大仗打了近一個月,他們卻依然顯得兵員充足、物資充沛,絲毫沒有懈怠的樣子,這真是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和兩位團長老鄉商討這件事情,何玉林和李劍民也覺得想不通。大家琢磨來琢磨去,總覺得共軍無論如何都應該是強弩之末了,如果再支撐兩天或許就有可能出現什麽轉機。
按照蔡智誠的看法,戰場的形勢雖然十分被動,但如果彈藥充足的話,第14軍再堅守個兩三天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楊圍子的防禦工事建造得確實非常完善。
楊圍子村的東西長一百五十米,南北寬不到一百米,地勢平坦,西邊是一片墳地,東南角上有個水塘。14軍在村子周圍築起了高度和厚度均為一米五的寨牆,寨牆之內以四個母堡為防禦核心,每個母堡又由四至六個子堡拱衛,共同組成了內線陣地;寨牆之外是三米寬、兩米深的壕溝,再往外是縱深一百多米的外圍陣地,那裏不僅構築了梅花地堡、暗堡和三角型塹壕,並且還在各種工事的前沿設置了鹿呰和地雷。內外防禦體係由交通壕和蓋溝(暗壕)密切連接,兵力運動便捷、可以相互策應,在火力配置上則採用正射、側射和倒射打擊組成交叉封鎖網,使整個陣地表麵沒有任何射擊死角。
隆冬臘月,華中平原上寒風刺骨,255團的團部裏點起了一堆火,生火的材料是從墳地裏刨回來的棺材板,又硬又濕,弄得滿屋子盡是嗆人的濃煙。蔡智誠坐在火堆邊上烘烤衣服,他那件沾滿淤泥的軍裝已經不能穿了,李劍民給他找了一件灰色的棉襖,在當時,14軍在戰場上全都穿著這種“戰鬥服”,除了頭頂上有個帽徽之外,身上就再也找不到任何軍銜或者兵種標誌。
按道理,國民黨軍的戰鬥服雖然不佩掛領章和肩章,卻依然是有等級符號的。它的胸口部位應該縫著一個標明身份的布牌子,將官的套紅邊、校官套黃邊、尉官套藍邊,士兵的胸牌是黑邊,而且胳膊上還必須有個註明部隊番號的臂章。但第14軍卻早已經把這些標誌統統拆掉了,當官的和當兵的全是一個模樣,再加上連續征戰許多天之後,每個人的臉上都是鬍子拉茬的,因此也就更加分不清誰是誰了——這樣的做法當然就會導致一些意外。比如前幾天,10師師長張用斌在前線督戰。當時陣地上的情況十分混亂,誰也不知道他是什麽人,張用斌隻好一邊走一邊嚷“我是師長!我是師長!”,結果喊著喊著就被共軍聽見了,人家解放軍用機關槍打了個招呼,“嘟嘟嘟”,張師長就變成了張鐵拐……
在蔡智誠的觀念中,軍官對榮譽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軍隊的品質。臨離開南京的時候,方先覺將軍也再三強調“困境中的軍隊最重要的是保持秩序和尊嚴”,然而,自從在14軍軍部看見穀炳奎軍長居然也穿著和普通士兵完全一樣的灰棉襖,蔡教官立刻就明白,楊圍子村裏的這支隊伍已經完蛋了。
這時候,楊圍子陣地的東麵、北麵和西麵都受到了解放軍強大兵力的壓迫。在西北方向,中野4縱10旅的28、30團以及11旅的32團和13旅的38團正蓄勢待發;在東麵的則是新換上來的兩支生力軍,中野9縱(秦基偉部)27旅的79和80團。
當時,守軍對攻擊方的兵力部署情況十分清楚。這倒並不是因為國民黨的情報工作做得好,而是由於人家解放軍根本就沒打算隱瞞。從早到晚,對麵坑道裏的鐵皮喇叭一個勁地嚷:“14軍的弟兄們,我們是某縱某旅,你們已經被包圍了……”,“優待俘虜!不殺不辱!我是某旅某某團,奉勸你們趕快繳槍投降……”,“某縱某旅宣傳隊,現在宣讀告蔣軍官兵書……”,“張老三!我是李老四啊,我現在參加某縱某旅某某團了!這邊有吃的有喝的,你也快點過來吧!”……各種各樣的聲音不絕於耳,讓人想不聽都不行。
如果喊話聲突然停止,那就說明共軍立馬就要開炮了。4縱和9縱在東西兩邊各布置了一個炮兵連,八門化學炮(重迫擊炮)輪流發射,炮彈在楊圍子陣地上捋過去捋過來,一打就是個把小時,國民黨兵被逼得躲在地洞裏不敢動彈,解放軍就趁機在外麵挖戰壕,等炮火停息之後再聽廣播宣傳,那鐵皮喇叭的喊話聲又靠近了幾十公尺。
“共軍的大炮真是厲害……”
“那有什麽辦法,要怪也隻能怪我們自己。先丟了開封,讓人家拿著開封的大炮去打濟南,打下濟南,又拿著濟南的大炮去打徐州,現在連徐州也丟了,全部的大炮都拿來打我們,這樣下去誰還能吃得消”
確實是吃不消。14軍的炮彈早就用光了,炮兵們守著廢鐵一樣的大炮無可奈何,他們的武器早晚也要交到共軍的手裏。特別滑稽的是,包圍圈裏的國民黨兵還不敢隨便破壞這些沒有用處的裝備,因為人家解放軍已經通過鐵皮喇叭叮囑過了:凡是“破壞武器彈藥及其他軍用器材者”一律按戰犯處置(解放軍總部48年11月1日發布的《懲處戰犯命令》)。也就是說,在戰場上抵抗一下倒還沒有啥關係,可毀壞東西就不能原諒了——國軍這邊無論當官的還是當兵的個個都希望日後能夠享受到“優待政策”,所以誰也不敢輕易違犯共產黨的規矩,隻好乖乖地把那些寶貝給解放軍留著。
讓蔡智誠十分納悶的是:共軍怎麽會有那麽多的彈藥和兵力——根據以往的規律,攻擊部隊所攜帶的彈藥基數頂多也就能夠使用七到十天,防守部隊通常隻要撐過這段時間基本上就可以過關了。而這一次,解放軍是大兵團的外線作戰,並且又沒有鐵路或者空中的運輸補給條件,可是大仗打了近一個月,他們卻依然顯得兵員充足、物資充沛,絲毫沒有懈怠的樣子,這真是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和兩位團長老鄉商討這件事情,何玉林和李劍民也覺得想不通。大家琢磨來琢磨去,總覺得共軍無論如何都應該是強弩之末了,如果再支撐兩天或許就有可能出現什麽轉機。
按照蔡智誠的看法,戰場的形勢雖然十分被動,但如果彈藥充足的話,第14軍再堅守個兩三天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楊圍子的防禦工事建造得確實非常完善。
楊圍子村的東西長一百五十米,南北寬不到一百米,地勢平坦,西邊是一片墳地,東南角上有個水塘。14軍在村子周圍築起了高度和厚度均為一米五的寨牆,寨牆之內以四個母堡為防禦核心,每個母堡又由四至六個子堡拱衛,共同組成了內線陣地;寨牆之外是三米寬、兩米深的壕溝,再往外是縱深一百多米的外圍陣地,那裏不僅構築了梅花地堡、暗堡和三角型塹壕,並且還在各種工事的前沿設置了鹿呰和地雷。內外防禦體係由交通壕和蓋溝(暗壕)密切連接,兵力運動便捷、可以相互策應,在火力配置上則採用正射、側射和倒射打擊組成交叉封鎖網,使整個陣地表麵沒有任何射擊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