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9月,國民黨軍對膠東半島發起了“九月攻勢”。範漢傑指揮整8師(李彌)、整9師(王淩雲)、整25師(黃百韜)、整45師(陳金誠)、整54師(闕漢騫)和整64師(黃國梁)部攻城掠地,壓迫著華野“東兵團”連連後退。
從常理上看,國民黨“膠東兵團”下轄六個整編師二十個旅,人馬二十萬;而共產黨的“東兵團”有四個縱隊十四個師,兵力十五萬,如果再加上民兵和地方部隊,人數並不少,而且華野背靠著長期建設的老根據地,民眾基礎深厚、物資儲備豐富,實施內線防禦應該沒有多大問題才是,可出人意料的是,一個月下來,日照、平度、掖城、龍口、萊陽、招遠、諸城、蓬萊……全部失守,幾乎日丟一城,最後連煙臺和威海都丟掉了。這是怎麽回事呢?
8月底9月初的時候,陳毅和粟裕帶領華野總部、6縱和特縱去魯西與“陳唐葉陶”部隊組建“西兵團”,把 2縱(韋國清)、7縱(成鈞)、9縱(許世友、聶鳳智)和新組建的13縱(周誌堅)留在根據地,合成了“東兵團”。陳粟臨走時委派許世友和譚震林擔任“東兵團”的負責人,但這項匆忙的人事安排中卻存在著一個問題——許和譚當時並不在一起,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帶領9縱和13縱在膠濟鐵路以北、華野副政委譚震林帶著2縱和7縱在膠濟鐵路以南,而且兩個人一位是八路軍一位是新四軍,共事的時間比較短,相互配合不夠默契。
倆人還沒有見麵,國軍就發起了進攻。於是乎,譚政委在路南、許司令在路北,各自提出一套作戰方案、都要求對方向自己靠攏,而這時,華野總部(陳毅、粟裕)支持許世友,華東局(饒漱石、黎玉)支持譚震林,四大機關電報來電報去的,最後鬧到了陝北的中央軍委。還沒等大家把事情扯清楚,國民黨軍就已經切斷了膠濟線,把譚和許分隔開來了。
這個局勢實在不妙——本來,當初“七月分兵”的設想是外線分兵、內線集中,結果兩個月打下來,該分兵的“陳唐葉陶”損失慘重、不得不在外線會師,而該集中的根據地內線卻被敵人截斷、陷入了分散抵抗的困難境地——結局和計劃正好弄了個顛倒,讓人措手不及。
形勢嚴峻,好在“東兵團”的各路將領都是打遊擊的高手,對付圍剿頗有心得。各縱隊在國軍的追擊下一邊撤退一邊反擊,雖然丟掉了地盤、部隊並沒有被打散,但這樣一來,卻終於讓國民黨軍打到了海邊、有了進攻廟島群島的機會。
47年9月23日,整8師166旅的498團攻占蓬萊縣城,隨即向廟島群島發動試探性進攻。
整編第8師是抗戰時期的何紹周第8軍,此時下轄42旅、103旅、166旅和獨立旅。這四個旅中,42旅(就是“榮一師”)和103旅(就是蔡智誠當過噴火兵的103師)屬於遠征軍部隊,美式裝備、戰鬥力比較強,而“獨立旅”是李彌到山東以後收編的偽軍雜牌,國防部的名冊上並沒有他們的編號,屬於整8師的“私營武裝”,力量很弱。
166旅在整8師中排行老三,它原本為166師,底子是由河南民團改編而成的部隊。這個師的前任師長名叫王之宇(河南人),是陳賡的黃埔同班同學,曾經是個共產黨員、當過賀龍教導團(團長侯鏡如)的營長、還參加過南昌起義,46年的時候不知道犯了什麽事被蔣委員長通緝拿辦、跑到蘇州躲了起來,師長的位置就被黃淑(黃埔三期生,後任第九軍軍長,在淮海戰役中被俘)接替了。
166旅的實力一般,但498團的團長劉君立(在淮海戰役中陣亡)卻是個十分能打的角色——9月18日,498團在招遠的道頭鎮鑽進了許世友布下的“口袋”,激烈的巷戰中,解放軍都爬上了498團團部的房頂,劉君立卻還在報話機裏喊:“沒問題,我可以堅持”。結果是打了兩天,華野部隊愣是沒能吃掉這隻“煮熟的鴨子”。
這場戰鬥,華野的參戰部隊是9縱和13縱,主攻道頭鎮的是9縱26師(張郅秀)的三個團、25師(聶鳳智)的73團,以及13縱37師(高銳)的三個團,並且還使用了榴彈炮部隊——也就是說,498團是在以一敵七的情況下守住了陣地,這劉君立還真不愧 “有朝氣、有辦法”(李彌的評價)。
據華野27軍軍史記載,道頭戰鬥“斃敵3000多”,可馬甲我覺得這個說法有點兒懸——166旅498團統共也不到三千人,就是全死光了也湊不足這個數。依馬甲個人的猜測,498團是否受到了“重創”都難說,因為道頭鎮戰鬥之後,他們不僅仍然有能力單獨攻占蓬萊縣城,並且還可以分出兵力去進攻長山八島。
498團攻占廟島群島的行動出人預料地順利。
按理說,共產黨對長山島地區還是比較重視的,在抗戰時期就建立了“長山島特區工委”,抗戰勝利後又增設了“長山人民武裝指揮部”、“長山武裝大隊”,土改之後還組建了“子弟兵團”,島上的武裝力量超過兩千、物資儲備也很充分(僅麥子就有幾十萬公斤)——可是,47年10月2日,劉君立隻派了一個營(不到500人)在長山島進行試探性登陸,“長山島特區工委”聞訊立刻實施“戰略轉移”,工委機關的一千多幹部全都跑到大連去了、21個黨支部也撤了個精光,廟島群島頓時變得空空蕩蕩。
從常理上看,國民黨“膠東兵團”下轄六個整編師二十個旅,人馬二十萬;而共產黨的“東兵團”有四個縱隊十四個師,兵力十五萬,如果再加上民兵和地方部隊,人數並不少,而且華野背靠著長期建設的老根據地,民眾基礎深厚、物資儲備豐富,實施內線防禦應該沒有多大問題才是,可出人意料的是,一個月下來,日照、平度、掖城、龍口、萊陽、招遠、諸城、蓬萊……全部失守,幾乎日丟一城,最後連煙臺和威海都丟掉了。這是怎麽回事呢?
8月底9月初的時候,陳毅和粟裕帶領華野總部、6縱和特縱去魯西與“陳唐葉陶”部隊組建“西兵團”,把 2縱(韋國清)、7縱(成鈞)、9縱(許世友、聶鳳智)和新組建的13縱(周誌堅)留在根據地,合成了“東兵團”。陳粟臨走時委派許世友和譚震林擔任“東兵團”的負責人,但這項匆忙的人事安排中卻存在著一個問題——許和譚當時並不在一起,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帶領9縱和13縱在膠濟鐵路以北、華野副政委譚震林帶著2縱和7縱在膠濟鐵路以南,而且兩個人一位是八路軍一位是新四軍,共事的時間比較短,相互配合不夠默契。
倆人還沒有見麵,國軍就發起了進攻。於是乎,譚政委在路南、許司令在路北,各自提出一套作戰方案、都要求對方向自己靠攏,而這時,華野總部(陳毅、粟裕)支持許世友,華東局(饒漱石、黎玉)支持譚震林,四大機關電報來電報去的,最後鬧到了陝北的中央軍委。還沒等大家把事情扯清楚,國民黨軍就已經切斷了膠濟線,把譚和許分隔開來了。
這個局勢實在不妙——本來,當初“七月分兵”的設想是外線分兵、內線集中,結果兩個月打下來,該分兵的“陳唐葉陶”損失慘重、不得不在外線會師,而該集中的根據地內線卻被敵人截斷、陷入了分散抵抗的困難境地——結局和計劃正好弄了個顛倒,讓人措手不及。
形勢嚴峻,好在“東兵團”的各路將領都是打遊擊的高手,對付圍剿頗有心得。各縱隊在國軍的追擊下一邊撤退一邊反擊,雖然丟掉了地盤、部隊並沒有被打散,但這樣一來,卻終於讓國民黨軍打到了海邊、有了進攻廟島群島的機會。
47年9月23日,整8師166旅的498團攻占蓬萊縣城,隨即向廟島群島發動試探性進攻。
整編第8師是抗戰時期的何紹周第8軍,此時下轄42旅、103旅、166旅和獨立旅。這四個旅中,42旅(就是“榮一師”)和103旅(就是蔡智誠當過噴火兵的103師)屬於遠征軍部隊,美式裝備、戰鬥力比較強,而“獨立旅”是李彌到山東以後收編的偽軍雜牌,國防部的名冊上並沒有他們的編號,屬於整8師的“私營武裝”,力量很弱。
166旅在整8師中排行老三,它原本為166師,底子是由河南民團改編而成的部隊。這個師的前任師長名叫王之宇(河南人),是陳賡的黃埔同班同學,曾經是個共產黨員、當過賀龍教導團(團長侯鏡如)的營長、還參加過南昌起義,46年的時候不知道犯了什麽事被蔣委員長通緝拿辦、跑到蘇州躲了起來,師長的位置就被黃淑(黃埔三期生,後任第九軍軍長,在淮海戰役中被俘)接替了。
166旅的實力一般,但498團的團長劉君立(在淮海戰役中陣亡)卻是個十分能打的角色——9月18日,498團在招遠的道頭鎮鑽進了許世友布下的“口袋”,激烈的巷戰中,解放軍都爬上了498團團部的房頂,劉君立卻還在報話機裏喊:“沒問題,我可以堅持”。結果是打了兩天,華野部隊愣是沒能吃掉這隻“煮熟的鴨子”。
這場戰鬥,華野的參戰部隊是9縱和13縱,主攻道頭鎮的是9縱26師(張郅秀)的三個團、25師(聶鳳智)的73團,以及13縱37師(高銳)的三個團,並且還使用了榴彈炮部隊——也就是說,498團是在以一敵七的情況下守住了陣地,這劉君立還真不愧 “有朝氣、有辦法”(李彌的評價)。
據華野27軍軍史記載,道頭戰鬥“斃敵3000多”,可馬甲我覺得這個說法有點兒懸——166旅498團統共也不到三千人,就是全死光了也湊不足這個數。依馬甲個人的猜測,498團是否受到了“重創”都難說,因為道頭鎮戰鬥之後,他們不僅仍然有能力單獨攻占蓬萊縣城,並且還可以分出兵力去進攻長山八島。
498團攻占廟島群島的行動出人預料地順利。
按理說,共產黨對長山島地區還是比較重視的,在抗戰時期就建立了“長山島特區工委”,抗戰勝利後又增設了“長山人民武裝指揮部”、“長山武裝大隊”,土改之後還組建了“子弟兵團”,島上的武裝力量超過兩千、物資儲備也很充分(僅麥子就有幾十萬公斤)——可是,47年10月2日,劉君立隻派了一個營(不到500人)在長山島進行試探性登陸,“長山島特區工委”聞訊立刻實施“戰略轉移”,工委機關的一千多幹部全都跑到大連去了、21個黨支部也撤了個精光,廟島群島頓時變得空空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