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戰役的時候,207師是個“加強師”,下轄三個旅,每個旅三個團,實際相當於一個軍。3旅(許萬壽旅)編入了廖耀湘的“西進兵團”(主攻黑山、大虎山的就是這夥人),該旅最終在胡家窩棚附近被殲滅;1旅和2旅留守瀋陽和撫順一帶,在戰役末期,這兩個旅是“守備兵團”中唯一進行過頑固抵抗的部隊——說起來,207師也算是對得起老蔣和小蔣的一番栽培——因此,蔣委員長後來在台灣又重新組建了“青年軍207師”,當然,這已經和抗戰期間投身行伍的那幫青年學生沒有多大關係了。
每當想到這支部隊的結局,蔡智誠總是很慶幸自己及時地離開了207師——要不然,他肯定就和訓練營裏的許多同伴一樣,將自己年青的生命徒勞無益地葬送在東北的黑土地上了。
1945年春節過後,蔡智誠在207師炮兵營的公告牆上看見了“第五集團軍”的招兵通告——招募單位是“陸軍突擊總隊”,招收對象是“具備初中以上學歷”的步、炮兵種的士兵——當時,誰也弄不清這“突擊總隊”是幹什麽的。不過,通告上有個比較吸引人的條件是“薪餉從優”。
這個告示並沒有引起蔡智誠的注意。在那個時候,軍營內外經常可以見到這樣那樣的招募gg,有“軍統”的、“三青團”的、甚至“別動軍”的。昆明是個學校雲集的地方,這些gg上也常常提出各種各樣的學歷要求,蔡智誠最初還以為這個“突擊總隊”也是個什麽“別動軍”之類的組織,所以就沒太在意——他對當特務、打遊擊不感興趣。
那段時間,蔡智誠經常到炮兵營去。207師戰防炮營與機炮訓練大隊共用一個操場,學兵們上課的時候使用炮兵營的裝備,下課以後如果希望“加練”,炮兵營可以提供“教具”,但陪練人員則要靠自己解決。一門戰防炮需要三個人才能操縱,因此,蔡智誠總是去找潘崇德想辦法。
潘崇德是戰防炮營的通信兵,雲南本地人,家境比較貧寒。他參軍入伍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賺錢養家。那時候,當兵的月餉比一般店員夥計的收入要高得多,隻要部隊不欠餉、自己又不怕死,用賣命錢來貼補家用也是窮人的一條活路。小潘個子不高、頭腦靈活,每當蔡智誠需要“陪練員”,他總能拉幾個人來幫忙。當然,人家也不能白幹,需要付一點酬勞,或者給包香菸、或者給點錢——這是他們撈外快的一種方法。
春節過後沒多久,潘崇德就跑去參加“突擊總隊”了。這很好理解,因為那裏的“薪餉從優”,對小潘這樣的士兵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月底的一個星期天,蔡智誠又在操場上遇見了潘崇德,這小子穿著一身新製服,正興高采烈地和老戰友們吹牛皮。蔡智誠問他:“小潘,你們那個突擊總隊是做什麽的呀?”
“傘兵”, 潘崇德指了指自己胳膊上的臂章:“鴻翔部隊”
“鴻翔部隊?!”,蔡智誠的腦瓜裏如同響了一聲炸雷:“戈曼德啊!老天,我怎麽錯過了這個機會!”
“鴻翔”是“陸軍突擊總隊”的代號。
1944年1月,第五集團軍司令杜聿明受到德國在歐洲戰場使用傘兵的戰例的啟發,在第5軍的建製下設立了“第一傘兵團”,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空降兵部隊。
“第一傘兵團”對外稱“鴻翔部隊”,下轄三個營,兵力有一千人左右。但是,由於軍界的高層人物對傘兵這個新事物並不了解,傘兵第一團也就始終得不到各方麵的支持。自組建以來,不僅沒有得到過任何空降設備,更沒有跳過傘,每天隻能進行普通的步兵訓練。所謂“傘兵”,不過是有其名無其實,所以大家都弄不清這個“鴻翔部隊”到底是幹什麽的。
(說到這裏,嘮叨幾句——挖“蒲公英”坑的這些天裏,有朋友按捺不住,埋怨馬甲寫了五六萬字還沒有見到降落傘——馬甲我嘴裏不說,心裏卻暗暗嘀咕:哼!急什麽,瞧人家“鴻翔部隊”,組建一年多了都沒有見過降落傘,還不是一樣在那裏耗著。咱們也耐著性子,慢慢熬吧,嘿嘿……)
慢慢熬,好不容易熬到了45年的春節。
有一天,昆明市舉辦“迎春社交舞會”,杜聿明在舞會上遇到了昆明美軍參謀長麥克魯少將,於是就拉著他訴苦,說自己有個傘兵部隊,多麽多麽重要、又多麽多麽可憐。麥克魯少將正在興頭上,立刻就轉告給中印戰區總參謀長(兼駐華美軍總司令)魏德邁將軍,魏德邁大概也是香檳酒喝高了,當場就答應幫杜聿明解決傘兵的裝備問題,並且交代第十四航空隊(司令陳納德)負責辦理此事。
這個魏德邁,根本沒有問清楚第五軍的傘兵有多大規模,稀哩糊塗就承諾負責“包圓”。您想,杜聿明是多精明的一個人呀,豈能放過了這個機會,從舞會上回來,他馬上命令傘兵團擴大編製,將原有三個營十個連擴充為二十個隊(加強連),部隊規模立刻翻了一倍多。
編製擴大了,人員從哪裏來?趕緊招募唄!於是,春節剛過,昆明附近的兵營裏就出現了招兵gg,各路精兵都湧進了傘兵團。
每當想到這支部隊的結局,蔡智誠總是很慶幸自己及時地離開了207師——要不然,他肯定就和訓練營裏的許多同伴一樣,將自己年青的生命徒勞無益地葬送在東北的黑土地上了。
1945年春節過後,蔡智誠在207師炮兵營的公告牆上看見了“第五集團軍”的招兵通告——招募單位是“陸軍突擊總隊”,招收對象是“具備初中以上學歷”的步、炮兵種的士兵——當時,誰也弄不清這“突擊總隊”是幹什麽的。不過,通告上有個比較吸引人的條件是“薪餉從優”。
這個告示並沒有引起蔡智誠的注意。在那個時候,軍營內外經常可以見到這樣那樣的招募gg,有“軍統”的、“三青團”的、甚至“別動軍”的。昆明是個學校雲集的地方,這些gg上也常常提出各種各樣的學歷要求,蔡智誠最初還以為這個“突擊總隊”也是個什麽“別動軍”之類的組織,所以就沒太在意——他對當特務、打遊擊不感興趣。
那段時間,蔡智誠經常到炮兵營去。207師戰防炮營與機炮訓練大隊共用一個操場,學兵們上課的時候使用炮兵營的裝備,下課以後如果希望“加練”,炮兵營可以提供“教具”,但陪練人員則要靠自己解決。一門戰防炮需要三個人才能操縱,因此,蔡智誠總是去找潘崇德想辦法。
潘崇德是戰防炮營的通信兵,雲南本地人,家境比較貧寒。他參軍入伍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賺錢養家。那時候,當兵的月餉比一般店員夥計的收入要高得多,隻要部隊不欠餉、自己又不怕死,用賣命錢來貼補家用也是窮人的一條活路。小潘個子不高、頭腦靈活,每當蔡智誠需要“陪練員”,他總能拉幾個人來幫忙。當然,人家也不能白幹,需要付一點酬勞,或者給包香菸、或者給點錢——這是他們撈外快的一種方法。
春節過後沒多久,潘崇德就跑去參加“突擊總隊”了。這很好理解,因為那裏的“薪餉從優”,對小潘這樣的士兵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月底的一個星期天,蔡智誠又在操場上遇見了潘崇德,這小子穿著一身新製服,正興高采烈地和老戰友們吹牛皮。蔡智誠問他:“小潘,你們那個突擊總隊是做什麽的呀?”
“傘兵”, 潘崇德指了指自己胳膊上的臂章:“鴻翔部隊”
“鴻翔部隊?!”,蔡智誠的腦瓜裏如同響了一聲炸雷:“戈曼德啊!老天,我怎麽錯過了這個機會!”
“鴻翔”是“陸軍突擊總隊”的代號。
1944年1月,第五集團軍司令杜聿明受到德國在歐洲戰場使用傘兵的戰例的啟發,在第5軍的建製下設立了“第一傘兵團”,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空降兵部隊。
“第一傘兵團”對外稱“鴻翔部隊”,下轄三個營,兵力有一千人左右。但是,由於軍界的高層人物對傘兵這個新事物並不了解,傘兵第一團也就始終得不到各方麵的支持。自組建以來,不僅沒有得到過任何空降設備,更沒有跳過傘,每天隻能進行普通的步兵訓練。所謂“傘兵”,不過是有其名無其實,所以大家都弄不清這個“鴻翔部隊”到底是幹什麽的。
(說到這裏,嘮叨幾句——挖“蒲公英”坑的這些天裏,有朋友按捺不住,埋怨馬甲寫了五六萬字還沒有見到降落傘——馬甲我嘴裏不說,心裏卻暗暗嘀咕:哼!急什麽,瞧人家“鴻翔部隊”,組建一年多了都沒有見過降落傘,還不是一樣在那裏耗著。咱們也耐著性子,慢慢熬吧,嘿嘿……)
慢慢熬,好不容易熬到了45年的春節。
有一天,昆明市舉辦“迎春社交舞會”,杜聿明在舞會上遇到了昆明美軍參謀長麥克魯少將,於是就拉著他訴苦,說自己有個傘兵部隊,多麽多麽重要、又多麽多麽可憐。麥克魯少將正在興頭上,立刻就轉告給中印戰區總參謀長(兼駐華美軍總司令)魏德邁將軍,魏德邁大概也是香檳酒喝高了,當場就答應幫杜聿明解決傘兵的裝備問題,並且交代第十四航空隊(司令陳納德)負責辦理此事。
這個魏德邁,根本沒有問清楚第五軍的傘兵有多大規模,稀哩糊塗就承諾負責“包圓”。您想,杜聿明是多精明的一個人呀,豈能放過了這個機會,從舞會上回來,他馬上命令傘兵團擴大編製,將原有三個營十個連擴充為二十個隊(加強連),部隊規模立刻翻了一倍多。
編製擴大了,人員從哪裏來?趕緊招募唄!於是,春節剛過,昆明附近的兵營裏就出現了招兵gg,各路精兵都湧進了傘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