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被青年軍錄用以後,要經過相應的培訓。
大學生(包括大學在讀生)和高中畢業生有權力“選擇專業”。可供挑選的內容有三個,一是“機炮大隊”,畢業後分配到炮兵營和各步兵團所屬的迫擊炮連、排,以及噴火兵分隊擔任基層骨幹;二是“輜汽大隊”,學成後分配到輜重營或者通信營從事技術工作(207師的這批人後來都調到駐印軍的汽車團去了);三是“社會組”,那裏是培養連、排基層教員和政治軍官的地方。
蔡智誠選擇的是機炮大隊。他原本就有使用噴火器的基礎,並且,傾瀉在鬆山陣地上的那些猛烈的炮火又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覺得,在今後的戰場上,大炮一定是奪取勝利的主角,自己應該掌握這方麵的技能。
有趣的是,申請表格遞交上去的第二天,分配通知書下來了。別人領到的隻是一張小卡片,而蔡智誠得到的卻是一份委任狀,上麵寫著的職務是——機炮訓練大隊少尉教員。
蔡少尉頓時急了,連忙跑去找政治部主任謝剛升,分辨說:“我什麽都沒有學過,啥也不會,怎麽能當教員,還是改成學員吧”
謝剛升想了想,就在“教員”前麵加了“見習”兩個字。
蔡智誠還是有點不踏實,又詢問道:“我這個職務是以‘見習’為主,不是以‘教’為主的,是吧?”
謝剛升樂了,揮揮手:“是的是的,去報到吧。你就是個見習員,好好學習吧”
蔡見習員這才放心了。
“機炮大隊”的訓練部設在昆明的北校場,這裏也是207師戰防炮營的駐地。
通常情況下,部隊的訓練單位都是培養帶兵官的,但是,由“學生兵”組成的青年軍訓練大隊卻有所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養成遵守軍紀的習慣,教學內容也側重於各種典、範、令。
訓練隊的製度是每天早晨4點半起床,整理內務、點名、出操、唱“黨歌”、背誦“總理遺訓”,7點正吃早飯,8點鍾開始上室內課,午飯後休息一小時,下午在訓練場學習軍事術科,晚餐後自由活動一小時,然後又是兩個小時的自修課,晚上9點熄燈睡覺。
枯燥乏味的生活使得初入行伍的青年學生們覺得很不耐煩,再加上訓練隊長、區隊長都是些老軍棍,遇到不順眼的學員不是打就是罵,這更讓大家對軍事管理產生了牴觸情緒,一些不安分的人就找機會惹事搗亂。晚飯後自由活動,幾個調皮鬼把拖拽大炮的軍馬騎出去玩,結果在大街上撞倒了行人;第二天上炮術課的時候,又有幾個傢夥不按照指令行事,教官正在講解要領,底下已經把炮彈“咣當咣當”發射出去了,還推託說是“走火了”,教官氣得直哆嗦:“我幹了十幾年炮兵,從沒有聽說過大炮會走火……”
區隊長召集訓話:“原以為你們這些學生是軍隊的希望,現在看來盡是一幫烏合之眾!甚至連烏合之眾也不如,烏合之眾至少是一種顏色的,依我看,你們中間除了白的黑的,還有赤色分子……”
結果,把幾個特別搗蛋的學員當作“共黨嫌疑犯”送交軍法處了。
大部分學員還是能夠適應新軍隊的規則的,倒是有些教官一時半會的適應不了。
青年軍中有許多專職教官,有的傳授專業知識、有的負責政治教育,這些人原先大多是教書先生或者文人政客,雖然佩帶著校官軍銜,其實根本就沒有當過兵。上課時,教官進入教室,值日官(這是蔡智誠的差事)就大聲喊“立正!”,然後跑到教官麵前敬軍禮、報告應到和實到人數,待教官還禮後再轉身下令“坐下”。遇到這種情況,好些文人教官被嚇得手足無措,一邊鞠躬點頭、一邊滿臉陪笑:“各位不必客氣,不必客氣……”
與文人相比,行伍出身的教官卻是另一種風格。他們一般不大懂得細緻的理論,隨便講幾句就讓大家自己看書。教官說不出門道來、還不願意學員提問,於是就安排學生兵去跑步,繞著操場一圈接一圈地猛跑,他們站在操場中間,發現有誰偷懶就衝上去揍幾棍子,搞得學生們頭疼死了,暗地裏罵這些人是“跑步教官”。
訓練隊的理論課程中,政治課的內容首先是“三民主義理論體係”,其次是“秀才當了兵,有理說得清”(講解青年軍人的責任和義務),這些都很容易領會;與軍事有關的內容,除了彈道學、火藥學之類的教材外,因為207師是機械化部隊,所以還必須掌握內燃機、電機工程和無線電方麵的知識。
這些內容對文史類的學生是一大難題,他們對高等數學、矢量、燃燒值之類的概念簡直一竅不通,每天都要熬夜研究各種莫名其妙的數據。而這些功課對於浙江大學電機係的蔡智誠同學來說卻是易如反掌,於是,他可以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到炮兵術科的訓練上去。由於具備鬆山戰役中的切實體會,蔡智誠在很多方麵比從未上過戰場的其他學員有著更強的感悟能力,因此,他各科的成績不是“佳”就是“甚佳”,很快就成了全大隊數一數二的優等生。
這樣的學習生活持續了不長時間,訓練基地忽然變得動盪起來。
大學生(包括大學在讀生)和高中畢業生有權力“選擇專業”。可供挑選的內容有三個,一是“機炮大隊”,畢業後分配到炮兵營和各步兵團所屬的迫擊炮連、排,以及噴火兵分隊擔任基層骨幹;二是“輜汽大隊”,學成後分配到輜重營或者通信營從事技術工作(207師的這批人後來都調到駐印軍的汽車團去了);三是“社會組”,那裏是培養連、排基層教員和政治軍官的地方。
蔡智誠選擇的是機炮大隊。他原本就有使用噴火器的基礎,並且,傾瀉在鬆山陣地上的那些猛烈的炮火又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覺得,在今後的戰場上,大炮一定是奪取勝利的主角,自己應該掌握這方麵的技能。
有趣的是,申請表格遞交上去的第二天,分配通知書下來了。別人領到的隻是一張小卡片,而蔡智誠得到的卻是一份委任狀,上麵寫著的職務是——機炮訓練大隊少尉教員。
蔡少尉頓時急了,連忙跑去找政治部主任謝剛升,分辨說:“我什麽都沒有學過,啥也不會,怎麽能當教員,還是改成學員吧”
謝剛升想了想,就在“教員”前麵加了“見習”兩個字。
蔡智誠還是有點不踏實,又詢問道:“我這個職務是以‘見習’為主,不是以‘教’為主的,是吧?”
謝剛升樂了,揮揮手:“是的是的,去報到吧。你就是個見習員,好好學習吧”
蔡見習員這才放心了。
“機炮大隊”的訓練部設在昆明的北校場,這裏也是207師戰防炮營的駐地。
通常情況下,部隊的訓練單位都是培養帶兵官的,但是,由“學生兵”組成的青年軍訓練大隊卻有所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養成遵守軍紀的習慣,教學內容也側重於各種典、範、令。
訓練隊的製度是每天早晨4點半起床,整理內務、點名、出操、唱“黨歌”、背誦“總理遺訓”,7點正吃早飯,8點鍾開始上室內課,午飯後休息一小時,下午在訓練場學習軍事術科,晚餐後自由活動一小時,然後又是兩個小時的自修課,晚上9點熄燈睡覺。
枯燥乏味的生活使得初入行伍的青年學生們覺得很不耐煩,再加上訓練隊長、區隊長都是些老軍棍,遇到不順眼的學員不是打就是罵,這更讓大家對軍事管理產生了牴觸情緒,一些不安分的人就找機會惹事搗亂。晚飯後自由活動,幾個調皮鬼把拖拽大炮的軍馬騎出去玩,結果在大街上撞倒了行人;第二天上炮術課的時候,又有幾個傢夥不按照指令行事,教官正在講解要領,底下已經把炮彈“咣當咣當”發射出去了,還推託說是“走火了”,教官氣得直哆嗦:“我幹了十幾年炮兵,從沒有聽說過大炮會走火……”
區隊長召集訓話:“原以為你們這些學生是軍隊的希望,現在看來盡是一幫烏合之眾!甚至連烏合之眾也不如,烏合之眾至少是一種顏色的,依我看,你們中間除了白的黑的,還有赤色分子……”
結果,把幾個特別搗蛋的學員當作“共黨嫌疑犯”送交軍法處了。
大部分學員還是能夠適應新軍隊的規則的,倒是有些教官一時半會的適應不了。
青年軍中有許多專職教官,有的傳授專業知識、有的負責政治教育,這些人原先大多是教書先生或者文人政客,雖然佩帶著校官軍銜,其實根本就沒有當過兵。上課時,教官進入教室,值日官(這是蔡智誠的差事)就大聲喊“立正!”,然後跑到教官麵前敬軍禮、報告應到和實到人數,待教官還禮後再轉身下令“坐下”。遇到這種情況,好些文人教官被嚇得手足無措,一邊鞠躬點頭、一邊滿臉陪笑:“各位不必客氣,不必客氣……”
與文人相比,行伍出身的教官卻是另一種風格。他們一般不大懂得細緻的理論,隨便講幾句就讓大家自己看書。教官說不出門道來、還不願意學員提問,於是就安排學生兵去跑步,繞著操場一圈接一圈地猛跑,他們站在操場中間,發現有誰偷懶就衝上去揍幾棍子,搞得學生們頭疼死了,暗地裏罵這些人是“跑步教官”。
訓練隊的理論課程中,政治課的內容首先是“三民主義理論體係”,其次是“秀才當了兵,有理說得清”(講解青年軍人的責任和義務),這些都很容易領會;與軍事有關的內容,除了彈道學、火藥學之類的教材外,因為207師是機械化部隊,所以還必須掌握內燃機、電機工程和無線電方麵的知識。
這些內容對文史類的學生是一大難題,他們對高等數學、矢量、燃燒值之類的概念簡直一竅不通,每天都要熬夜研究各種莫名其妙的數據。而這些功課對於浙江大學電機係的蔡智誠同學來說卻是易如反掌,於是,他可以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到炮兵術科的訓練上去。由於具備鬆山戰役中的切實體會,蔡智誠在很多方麵比從未上過戰場的其他學員有著更強的感悟能力,因此,他各科的成績不是“佳”就是“甚佳”,很快就成了全大隊數一數二的優等生。
這樣的學習生活持續了不長時間,訓練基地忽然變得動盪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