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智誠雖然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但他卻不知道如何去改變這個狀況。對於一個入伍不久的小兵而言,一切都顯得無能為力,他隻得期望自己能夠通過改換門庭、找到一個新型的“好的”部隊,能夠與誌同道合者一起努力、真正實現軍隊和國家的進步。
蔡智誠的這些想法,103師的那位副官並不理解,或者並不關心。
吃飯閑聊的時候,王副官更多的是羨慕“蔡兄弟”有那麽好的家庭關係,並且抱怨自己的命運不濟。
按照王副官的說法,雲南、廣西、四川等西南各省,都有屬於本地方的集團軍,而惟獨貴州,自從王家烈倒台以後,部隊就被拆得七零八落。國軍裏頭雖然有十多個“貴州師”,在抗戰中的表現也不壞,卻總是在各個軍之間調來調去、無法捏到一起。第八軍原本是貴州籍軍人唯一的希望qi-shu-ωang,現在何軍長調走了、換了個雲南人李彌,各師的師長也調來調去,再也形不成氣候……王副官悲傷地感嘆道:“何老總在中央有那麽大的權勢,怎麽就連家鄉的一支軍隊也保不住呢?”
然而,蔡智誠卻比較贊同何應欽的豁達大度。他認為,以地方勢力為基礎的建軍方式根本就屬於封建陋習,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象以往“湘勇”、“淮軍”那樣的做法是不符合民主社會的要求的,軍人的理想,歸根到底應該是為國家和全民族而戰鬥,是否編成同鄉團體、或者由誰來領導其實並不重要。蔡智誠說:“你看,我們貴州人在雲南打了勝仗,還不是一樣能夠得到全體民眾的褒獎?黔軍不黔軍的又有什麽區別”
“你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痛”,王副官有點急了:“你是個大學生,打幾仗、立個功,然後還可以回去接著讀書搞學問。我們可是軍校出來的,當兵扛槍就是一輩子的職業,沒有一個可以依賴的團體,將來的升遷甚至謀生還能有什麽指望?”
“我就不信全天下的軍隊都要講關係”,蔡智誠十分不服氣:“我偏要找個憑本事吃飯的地方”
“但願青年軍是你想像的那種部隊……”說到這裏,王副官忽然想起了什麽:“聽說,昆明有個單位,比207師更加威風,你想不想去?”
“哦?什麽部隊?在什麽地方?”,蔡智誠很感興趣。
“我也不知道地點在哪裏,隻曉得叫鴻翔部隊”
“鴻翔部隊?幹什麽的?”
“鴻翔嘛,還能幹什麽?坐飛機打仗的唄”
“哇——哈!戈曼德!”
那時候,蔡智誠還不知道世界上有“傘兵”這個兵種,但他對“戈曼德”卻早有耳聞。
“空中紅魔——戈曼德”是英國特別空勤團的代號,該部隊創建於1941年,是現代特種部隊的鼻祖之一。在德軍“閃電戰”肆虐歐洲的時候,隻有幾支“戈曼德”部隊能夠深入敵後展開特種突襲,雖然戰果有限,卻對鼓舞同盟國軍民的戰鬥意誌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當時的中國報刊上也時常宣傳“戈曼德”的英雄業績,把他們吹噓得神乎其神。
蔡智誠其實完全弄不清特種作戰是怎麽回事,但他和所有的小青年一樣,對這種“坐著飛機去打敵人,然後坐飛機回來接受鮮花”的軍旅生活十分神往,覺得那才是真正的“天兵天將”。
蔡智誠沒有想到國軍部隊裏也建立了“戈曼德”。但他知道,能夠參加“戈曼德”的一定都是百裏挑一的精兵強將,十八般武藝俱全,屬於既能上天攬月、又能下海捉鱉的那種角色——蔡大學生雖然胸懷壯誌,卻也清楚自己隻有幾斤幾兩,所以,對這個傳說中的“鴻翔部隊”,他隻能咽咽口水,徒抱敬仰和羨慕之心、不敢有加入其中的奢望。
說來說去,“鴻翔部隊”的消息隻可以用來飽個耳福。吃喝完畢、收拾行裝,王副官開車送蔡智誠去207師——那裏才是他該去的地方。
青年軍207師的師部設在雲南曲靖,當時的師長是方先覺。
提到青年軍,自然就會聯想到“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於是很多人就以為這“十萬軍人”全都是青年學生,其實並不是這樣。青年軍中的“知識青年”數量最多隻能覆蓋到班長一級,基層士兵甚至許多班長排長並不是“文化人”。
以207師為例,該師下設三個步兵團、兩個炮兵營,另有通信營、輜重營,以及警衛和衛生單位。幹部來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由第五軍(國軍第一個機械化軍)指派的有戰鬥經驗的軍官;二是蔣經國主辦的各類“幹部訓練班”的畢業生(這些訓練班畢業的幹部有的打過仗,有的人根本沒有摸過槍,素質參差不齊)。士兵之中,老兵主要來自新28師,這個師是第一批進攻鬆山的部隊,傷亡很大,倖存人員基本都補進了207師;新兵則是從四川送來的壯丁,這些人既沒有進過學校也沒有上過戰場。
207師的“學生兵”大部分是陝西人,另外也有來自江西、安徽等淪陷區的青年學子,其中有大學生、中學生,還有失業人員。在這些人中,“抗日救國”當然是大家共同的、也是最主要的從軍動機,但也有部分人抱著其他目的——按當時的規定,青年軍的服役期限為兩年,“知識青年”服役期滿之後,如果選擇繼續讀書,可以保送進中央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等名牌學府,學費由國家承擔;如果選擇參加工作,可以由政府安排合適的崗位——這樣的優惠條件,對貧困青年無疑具有極大的誘惑力。
蔡智誠的這些想法,103師的那位副官並不理解,或者並不關心。
吃飯閑聊的時候,王副官更多的是羨慕“蔡兄弟”有那麽好的家庭關係,並且抱怨自己的命運不濟。
按照王副官的說法,雲南、廣西、四川等西南各省,都有屬於本地方的集團軍,而惟獨貴州,自從王家烈倒台以後,部隊就被拆得七零八落。國軍裏頭雖然有十多個“貴州師”,在抗戰中的表現也不壞,卻總是在各個軍之間調來調去、無法捏到一起。第八軍原本是貴州籍軍人唯一的希望qi-shu-ωang,現在何軍長調走了、換了個雲南人李彌,各師的師長也調來調去,再也形不成氣候……王副官悲傷地感嘆道:“何老總在中央有那麽大的權勢,怎麽就連家鄉的一支軍隊也保不住呢?”
然而,蔡智誠卻比較贊同何應欽的豁達大度。他認為,以地方勢力為基礎的建軍方式根本就屬於封建陋習,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象以往“湘勇”、“淮軍”那樣的做法是不符合民主社會的要求的,軍人的理想,歸根到底應該是為國家和全民族而戰鬥,是否編成同鄉團體、或者由誰來領導其實並不重要。蔡智誠說:“你看,我們貴州人在雲南打了勝仗,還不是一樣能夠得到全體民眾的褒獎?黔軍不黔軍的又有什麽區別”
“你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痛”,王副官有點急了:“你是個大學生,打幾仗、立個功,然後還可以回去接著讀書搞學問。我們可是軍校出來的,當兵扛槍就是一輩子的職業,沒有一個可以依賴的團體,將來的升遷甚至謀生還能有什麽指望?”
“我就不信全天下的軍隊都要講關係”,蔡智誠十分不服氣:“我偏要找個憑本事吃飯的地方”
“但願青年軍是你想像的那種部隊……”說到這裏,王副官忽然想起了什麽:“聽說,昆明有個單位,比207師更加威風,你想不想去?”
“哦?什麽部隊?在什麽地方?”,蔡智誠很感興趣。
“我也不知道地點在哪裏,隻曉得叫鴻翔部隊”
“鴻翔部隊?幹什麽的?”
“鴻翔嘛,還能幹什麽?坐飛機打仗的唄”
“哇——哈!戈曼德!”
那時候,蔡智誠還不知道世界上有“傘兵”這個兵種,但他對“戈曼德”卻早有耳聞。
“空中紅魔——戈曼德”是英國特別空勤團的代號,該部隊創建於1941年,是現代特種部隊的鼻祖之一。在德軍“閃電戰”肆虐歐洲的時候,隻有幾支“戈曼德”部隊能夠深入敵後展開特種突襲,雖然戰果有限,卻對鼓舞同盟國軍民的戰鬥意誌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當時的中國報刊上也時常宣傳“戈曼德”的英雄業績,把他們吹噓得神乎其神。
蔡智誠其實完全弄不清特種作戰是怎麽回事,但他和所有的小青年一樣,對這種“坐著飛機去打敵人,然後坐飛機回來接受鮮花”的軍旅生活十分神往,覺得那才是真正的“天兵天將”。
蔡智誠沒有想到國軍部隊裏也建立了“戈曼德”。但他知道,能夠參加“戈曼德”的一定都是百裏挑一的精兵強將,十八般武藝俱全,屬於既能上天攬月、又能下海捉鱉的那種角色——蔡大學生雖然胸懷壯誌,卻也清楚自己隻有幾斤幾兩,所以,對這個傳說中的“鴻翔部隊”,他隻能咽咽口水,徒抱敬仰和羨慕之心、不敢有加入其中的奢望。
說來說去,“鴻翔部隊”的消息隻可以用來飽個耳福。吃喝完畢、收拾行裝,王副官開車送蔡智誠去207師——那裏才是他該去的地方。
青年軍207師的師部設在雲南曲靖,當時的師長是方先覺。
提到青年軍,自然就會聯想到“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於是很多人就以為這“十萬軍人”全都是青年學生,其實並不是這樣。青年軍中的“知識青年”數量最多隻能覆蓋到班長一級,基層士兵甚至許多班長排長並不是“文化人”。
以207師為例,該師下設三個步兵團、兩個炮兵營,另有通信營、輜重營,以及警衛和衛生單位。幹部來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由第五軍(國軍第一個機械化軍)指派的有戰鬥經驗的軍官;二是蔣經國主辦的各類“幹部訓練班”的畢業生(這些訓練班畢業的幹部有的打過仗,有的人根本沒有摸過槍,素質參差不齊)。士兵之中,老兵主要來自新28師,這個師是第一批進攻鬆山的部隊,傷亡很大,倖存人員基本都補進了207師;新兵則是從四川送來的壯丁,這些人既沒有進過學校也沒有上過戰場。
207師的“學生兵”大部分是陝西人,另外也有來自江西、安徽等淪陷區的青年學子,其中有大學生、中學生,還有失業人員。在這些人中,“抗日救國”當然是大家共同的、也是最主要的從軍動機,但也有部分人抱著其他目的——按當時的規定,青年軍的服役期限為兩年,“知識青年”服役期滿之後,如果選擇繼續讀書,可以保送進中央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等名牌學府,學費由國家承擔;如果選擇參加工作,可以由政府安排合適的崗位——這樣的優惠條件,對貧困青年無疑具有極大的誘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