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第二章(6)
更新時間:2005-7-23 10:40:00
字數:2411
6.唐朝在塔裏木地區的屬國
雖然庫車和吐魯番都是同樣處於佛教的影響之下,但是,庫車的物質文化仍主要是伊朗式的,而吐魯番(高昌)在這方麵則更多地表現出是受中國的影響。把庫車壁畫(即克孜爾壁畫)與吐魯番壁畫(即穆爾吐克、聖吉木、伯子克力克壁畫)作一番比較,就可令人信服這一點。在吐魯番,經庫車傳入的印度-伊朗文化的特徵逐漸融入唐代美學。吐魯番與中國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以及它的地區史,都可以解釋這種文化的傾斜。507年以後,吐魯番地區就由鞠氏統治,這是一個中國人的王朝。609年,鞠伯雅到中國向隋場帝表示歸順。後繼者鞠文泰(約620-640年在位)曾熱情接待過中國的朝拜聖地者玄奘,其熱情之極,幾乎不讓他的客人繼續趕路(629年底到630年初)。這一廣為人知的故事至少表明了這位君主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對佛教的熱誠。同年(630年),鞠文泰前往唐朝向唐太宗表示歸順,但在鞠文泰統治末期,他不承認唐朝的宗主權(640年)。唐太宗派候君集將軍討伐之。在中國軍隊逼近的時候,鞠文泰驚駭而死。吐魯番被攻占和歸併於唐朝,成為中國一個府的所在地,即以後的安西都護府(即"安撫西邊"的中國政府)的所在地(640年)。
喀拉沙爾國(梵文agni,漢文焉耆)似乎與庫車一樣,已經成為顯赫的印歐文化中心。正像在庫車一樣,由於佛教的原因焉耆的宗教文化是從印度模仿來的,物質文化部分是來自伊朗,大部分的藝術使人想起阿富汗地區的希臘-佛教藝術。現存柏林的焉耆牆壁塗飾與紀麥特博物館的哈達牆壁塗飾有著驚人的相似。不過,唐朝也在焉耆施加軍事力量。632年,焉耆承認了唐太宗的宗主權,但是,唐朝對吐魯番的歸併無疑使焉耆王(漢名突騎支)感到不安,他於640年與西突厥聯盟,扯起了反叛的旗子。唐太宗派郭孝恪將軍去平亂。郭孝恪巧妙地進軍,於夜間從裕勒都斯河方向靠近焉耆,黎明時攻占了這座處於驚恐之中的城市。郭孝恪在焉耆擁立親中國的王子、前王之弟栗婆準登上王位(640年),幾年之後,栗婆準被其堂兄弟薛婆阿那支廢黜,薛婆阿那支得到了庫車人和突厥人的支持。於是,唐太宗任命唐將阿史那杜爾(為唐朝服務的突厥王子)去徹底平定這個反叛的城市。阿史那社爾向焉耆進軍,砍下了篡位者的頭,立另一王室成員為王(648年)。
平定焉耆之後,輪到了庫車。庫車當時是由庫車語稱之為swarna(梵文suvarna,漢名蘇伐)的家族統治著,蘇伐的意思是金色的家族。618年,漢名為蘇伐勃駃(梵文suvarnapushpa,意為金色的花朵)的庫車王向隋場帝表示歸順。其子,中國編年史上的蘇伐疊(庫車名swarnatep,梵文名suvarnadeva,意為金色的神)是一位熱誠的佛教徒,他於630年舉行過盛大集會歡迎中國的朝拜聖地者玄奘,而不顧以下事實,即他和他的人民信奉的是小乘佛教,而玄奘信奉的是大乘佛教。同年,他宣稱自己是唐太宗的屬臣,但後來,由於不滿唐朝的幹涉政策,他與西突厥聯合反對唐朝。644年,他拒絕納貢,在焉耆反叛中國時,他援助焉耆人。在唐朝對他的懲罰還未來到之前他去世了。其弟,中國史學家們稱之為訶黎布失畢(梵文haripushpa,意為神花)者於646年繼位。新即位的庫車王明白即將來的風暴,趕緊聲明效忠唐朝(647年)。但為時已晚。在唐朝供職的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率領一支由中國正規軍和突厥、鐵勒人組成的輔助軍向西出發了。
阿史那社爾以打消庫車所指望得到的支持而開始了行動,他粉碎了庫車的兩個同盟的突厥族部落:處月部和處密部,前者在古城附近過著遊牧生活,後者在瑪納斯河流域。他從瑪納斯河流域襲擊庫車。庫車王訶黎布失畢率軍迎戰,阿史那社爾採用遊牧部落慣用的計謀:佯裝退卻,誘敵入沙漠,在沙漠中給敵人以毀滅性的打擊。這次戰役很可能是伊朗文化中表現光輝騎士精神的克勒西戰役和阿讓庫爾戰役,也即克孜爾壁畫中表現那些勇敢無畏的戰士的戰役。受僱於唐朝的這位突厥人作為征服者進入庫車,接著,追擊庫車王"神花"來到阿克蘇(撥換城)的西部邊區,阿史那社爾包圍該地並捉住了他。與此同時,曾去西突厥求援兵的一位庫車貴族(漢名那利)出其不意地歸來,在一開始的突然襲擊之下殺了中國將軍郭孝恪。阿史那社爾進行了殘酷的報復,砍11000人的頭,"破五大城,男女數萬,西域震懼"(647-648年)。王室俘虜訶黎布失畢被帶到長安,匍伏在太宗麵前。中國人立王弟葉護為庫車王,但是,是在中國的嚴格監督之下進行統治。
庫車和克孜爾輝煌的印歐社會再也沒有從這次災難中恢復過來。經歷了中國一個世紀的統治之後,在8世紀下半期,當中國再次失去了在庫車的利益時,在庫車掌握權力的不再是往日的印歐貴族,而像吐魯番一樣,是回紇突厥人。這一古代的印歐地區(即外伊朗地區)變成了東突厥斯坦。位於塔裏木西部的喀什王國(漢名疏附)無疑是由古代薩迦人的後裔居住,說的可能是本地語,即東伊朗語。中國朝拜聖地者玄奘記載,喀什人是藍眼睛,或者像他寫的"綠眼珠"--這是對日耳曼作家們稱之為雅利安型的喀什人所留下來的一則寶貴證據。玄奘還提到他們的文字是印度起源的,他們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是小乘佛教,盡管薩珊朝的馬茲達克教也有它的信徒。另一方麵,在葉爾羌國(漢名莎車),盛行的是大乘佛教。最後是於闐綠洲,該地因種桑養蠶、發展地毯織業和開採玉石而富裕,於闐也是一個重要的佛教中心,在那兒人們熱心研究梵文,普遍講授大乘佛教。統治王族的名稱現在隻知道漢文轉寫為尉遲。
更新時間:2005-7-23 10:40:00
字數:2411
6.唐朝在塔裏木地區的屬國
雖然庫車和吐魯番都是同樣處於佛教的影響之下,但是,庫車的物質文化仍主要是伊朗式的,而吐魯番(高昌)在這方麵則更多地表現出是受中國的影響。把庫車壁畫(即克孜爾壁畫)與吐魯番壁畫(即穆爾吐克、聖吉木、伯子克力克壁畫)作一番比較,就可令人信服這一點。在吐魯番,經庫車傳入的印度-伊朗文化的特徵逐漸融入唐代美學。吐魯番與中國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以及它的地區史,都可以解釋這種文化的傾斜。507年以後,吐魯番地區就由鞠氏統治,這是一個中國人的王朝。609年,鞠伯雅到中國向隋場帝表示歸順。後繼者鞠文泰(約620-640年在位)曾熱情接待過中國的朝拜聖地者玄奘,其熱情之極,幾乎不讓他的客人繼續趕路(629年底到630年初)。這一廣為人知的故事至少表明了這位君主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對佛教的熱誠。同年(630年),鞠文泰前往唐朝向唐太宗表示歸順,但在鞠文泰統治末期,他不承認唐朝的宗主權(640年)。唐太宗派候君集將軍討伐之。在中國軍隊逼近的時候,鞠文泰驚駭而死。吐魯番被攻占和歸併於唐朝,成為中國一個府的所在地,即以後的安西都護府(即"安撫西邊"的中國政府)的所在地(640年)。
喀拉沙爾國(梵文agni,漢文焉耆)似乎與庫車一樣,已經成為顯赫的印歐文化中心。正像在庫車一樣,由於佛教的原因焉耆的宗教文化是從印度模仿來的,物質文化部分是來自伊朗,大部分的藝術使人想起阿富汗地區的希臘-佛教藝術。現存柏林的焉耆牆壁塗飾與紀麥特博物館的哈達牆壁塗飾有著驚人的相似。不過,唐朝也在焉耆施加軍事力量。632年,焉耆承認了唐太宗的宗主權,但是,唐朝對吐魯番的歸併無疑使焉耆王(漢名突騎支)感到不安,他於640年與西突厥聯盟,扯起了反叛的旗子。唐太宗派郭孝恪將軍去平亂。郭孝恪巧妙地進軍,於夜間從裕勒都斯河方向靠近焉耆,黎明時攻占了這座處於驚恐之中的城市。郭孝恪在焉耆擁立親中國的王子、前王之弟栗婆準登上王位(640年),幾年之後,栗婆準被其堂兄弟薛婆阿那支廢黜,薛婆阿那支得到了庫車人和突厥人的支持。於是,唐太宗任命唐將阿史那杜爾(為唐朝服務的突厥王子)去徹底平定這個反叛的城市。阿史那社爾向焉耆進軍,砍下了篡位者的頭,立另一王室成員為王(648年)。
平定焉耆之後,輪到了庫車。庫車當時是由庫車語稱之為swarna(梵文suvarna,漢名蘇伐)的家族統治著,蘇伐的意思是金色的家族。618年,漢名為蘇伐勃駃(梵文suvarnapushpa,意為金色的花朵)的庫車王向隋場帝表示歸順。其子,中國編年史上的蘇伐疊(庫車名swarnatep,梵文名suvarnadeva,意為金色的神)是一位熱誠的佛教徒,他於630年舉行過盛大集會歡迎中國的朝拜聖地者玄奘,而不顧以下事實,即他和他的人民信奉的是小乘佛教,而玄奘信奉的是大乘佛教。同年,他宣稱自己是唐太宗的屬臣,但後來,由於不滿唐朝的幹涉政策,他與西突厥聯合反對唐朝。644年,他拒絕納貢,在焉耆反叛中國時,他援助焉耆人。在唐朝對他的懲罰還未來到之前他去世了。其弟,中國史學家們稱之為訶黎布失畢(梵文haripushpa,意為神花)者於646年繼位。新即位的庫車王明白即將來的風暴,趕緊聲明效忠唐朝(647年)。但為時已晚。在唐朝供職的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率領一支由中國正規軍和突厥、鐵勒人組成的輔助軍向西出發了。
阿史那社爾以打消庫車所指望得到的支持而開始了行動,他粉碎了庫車的兩個同盟的突厥族部落:處月部和處密部,前者在古城附近過著遊牧生活,後者在瑪納斯河流域。他從瑪納斯河流域襲擊庫車。庫車王訶黎布失畢率軍迎戰,阿史那社爾採用遊牧部落慣用的計謀:佯裝退卻,誘敵入沙漠,在沙漠中給敵人以毀滅性的打擊。這次戰役很可能是伊朗文化中表現光輝騎士精神的克勒西戰役和阿讓庫爾戰役,也即克孜爾壁畫中表現那些勇敢無畏的戰士的戰役。受僱於唐朝的這位突厥人作為征服者進入庫車,接著,追擊庫車王"神花"來到阿克蘇(撥換城)的西部邊區,阿史那社爾包圍該地並捉住了他。與此同時,曾去西突厥求援兵的一位庫車貴族(漢名那利)出其不意地歸來,在一開始的突然襲擊之下殺了中國將軍郭孝恪。阿史那社爾進行了殘酷的報復,砍11000人的頭,"破五大城,男女數萬,西域震懼"(647-648年)。王室俘虜訶黎布失畢被帶到長安,匍伏在太宗麵前。中國人立王弟葉護為庫車王,但是,是在中國的嚴格監督之下進行統治。
庫車和克孜爾輝煌的印歐社會再也沒有從這次災難中恢復過來。經歷了中國一個世紀的統治之後,在8世紀下半期,當中國再次失去了在庫車的利益時,在庫車掌握權力的不再是往日的印歐貴族,而像吐魯番一樣,是回紇突厥人。這一古代的印歐地區(即外伊朗地區)變成了東突厥斯坦。位於塔裏木西部的喀什王國(漢名疏附)無疑是由古代薩迦人的後裔居住,說的可能是本地語,即東伊朗語。中國朝拜聖地者玄奘記載,喀什人是藍眼睛,或者像他寫的"綠眼珠"--這是對日耳曼作家們稱之為雅利安型的喀什人所留下來的一則寶貴證據。玄奘還提到他們的文字是印度起源的,他們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是小乘佛教,盡管薩珊朝的馬茲達克教也有它的信徒。另一方麵,在葉爾羌國(漢名莎車),盛行的是大乘佛教。最後是於闐綠洲,該地因種桑養蠶、發展地毯織業和開採玉石而富裕,於闐也是一個重要的佛教中心,在那兒人們熱心研究梵文,普遍講授大乘佛教。統治王族的名稱現在隻知道漢文轉寫為尉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