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已經將全文背誦下來了嗎?難得啊。”
見黑暗之中的青光漸趨柔和,長春真人緩緩開言,背誦起來。
“陛下在五月一日的召命中如是說:天厭中原,驕幸太極之性;朕居北野,嗜欲未生之情。反樸還淳,去奢從儉,每一衣一食,與牛豎馬圉共弊同饗。視民如赤子,養士若弟兄。謀素和,思素蓄。練萬眾,以身入之先;臨百陣,無念我之後。七載之中成大業,六合之內為一統。非朕之行有德,蓋金之政無恆。是以受之天佑,獲承之尊。南連蠻宋,北接回紇,東夏西夷,悉稱臣佐。念我單於國,千載百世已來,未有之也。
然而任大守重,治平猶懼有闕。且夫刳舟刻揖,將欲濟江河也;聘賢選佐,將以安天下也。朕踐作已來,勤心庶政,而三九之位,未見其人。訪聞丘師先生,體真履規,博物洽聞,探賾窮理,道沖德著,懷古子之肅風,抱真上人之雅操,久棲岩穀,藏聲隱形,闡祖師之遺化,坐致有道之士,雲集仙徑,莫可稱數。自幹戈而後,伏知先生猶隱山東舊境,朕心仰懷無已。豈不聞渭水同車、茅廬三顧之事,奈何山川弘闊,有失躬迎之禮?朕但避位側身,齋戒沐浴,選差近侍官劉仲祿,謹備輕騎素車,不遠數千裏,謹邀先生,暫屈仙步,不以沙漠遊遠為念,或以憂民當世之務,或以恤朕保身之術。朕親侍仙座,欽惟先生將咳唾之餘,但授一言,斯可矣。
今者聊發朕之微意萬一,明於詔章,誠望先生既著大道之端,要善無不應,亦豈違眾生小願哉?故谘詔示,惟宜知悉。”
通篇誦讀完畢後,成吉思汗忽然從陰影之中走了出來,雄壯的身軀在宮帳內緩緩踱步,忽然開口道:
“登州棲霞縣誌道丘處機,欽奉宣旨,遠詔不才,海上居民,心皆恍惚。處機自念謀生太拙,學道無成,苦辛萬端,老而不死。名雖播於諸國,道不加於眾人。內顧自傷,衷情誰測?前者南京及宋國屢召不從,今者龍庭一呼即至,何也?
伏聞皇帝天賜勇智,今古絕倫,道協威靈,華夷率服。是故便欲投山竄海,不忍相違。且常冒雪沖霜,圖其一現,兼聞車駕隻在桓撫之北。及到燕京,聽得車駕返回,遙不知其幾千裏風塵,兼且天氣蒼黃,老弱不堪,且恐途中不能到得,假之皇帝所則軍國之事,非己所能。道德之心令人戒欲,悉為難事。遂與劉宣差商議,不若且在燕京等處盤桓住足,先令人前來奏知其事。劉宣差不從,故不免自納奏帖。念處機虛得其名,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伏望聖裁。”
“啊,陛下也記得山人的回書呢。”
長春真人的臉上也露出了一絲微笑。他愈發覺得自己此行絕非如一些弟子所說的那樣全然是徒勞無益之舉了。於是,他也站起身來,侃侃而言:
“省所奏應詔而來者備悉。惟師道逾三子,德重多方。命臣奉厥玄曛曛,馳傳訪諸滄海。時與願適,天不人違。兩朝屢詔而弗行,單使一邀而肯起。謂朕天啟,所以身歸,不辭暴露於風霜,自願跋涉於沙磧。書章來上,喜慰何言!軍國之事,非朕所期;道德之心,誠雲可尚。朕以彼酋不遜,我代用張;軍旅試臨,邊陲底定。來從去背,實力率之故然;久逸暫勞,冀心服而後已。於是載揚威德,略駐車從。重念雲軒既發於蓬萊,鶴馭可遊於天竺。達磨東邁,元印法以傳心;老氏西行,或化胡而成道。顧川途之雖闊,瞻幾杖以非遙。愛答來章,可明朕意。秋暑,師北平安好,指不多及。八月十四日詔。”
“真人的記憶力好生令人佩服啊。我不如你。”
“陛下不必過謙,以您如今的年紀,猶自馳騁於疆場,於繁冗雜陳之間尚可博聞強記,山人卻是遠遠不及了。”
“我今年不過六旬,真人卻已三百餘歲,豈能同日而語呢?”
聽到成吉思汗的謙遜之詞,長春真人暗想是說出真情的時機了,於是說道:“三百餘歲之說,不過市井傳言而已。其實,山人今年不過七十二歲而已。”
“啊!”成吉思汗真的有些驚異了,連忙追問道,“您真的隻有七十二歲嗎?”
“自然如此。這個世界上豈有壽過三百年之生人?因此,也要向陛下請罪,山人白天對您說了一些欺瞞之言,隻是為了拯救那些即將死於陛下箭簇屠刀之下的生靈。”
“什麽?”成吉思汗問道。
“山人曾遍讀先賢之書,飽覽天地萬象,故而知道這個世界上隻有延年益壽的養生之道,卻絕無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4)
這句話一旦出口,其效果不諦於一個炸雷,做為通譯的劉仲祿首當其衝地受到了衝擊。他臉色灰白,全身顫抖,雙腿發軟,幾乎一跤坐倒在地。
誠然,他沒有道理不害怕。當初,是他向成吉思汗推薦了此人,並一口咬定必然可以得到長生之藥。如今,這個道人卻堅決的否定了一切,使得自己一下子從有功之臣的顛峰墮入了欺君之罪的深淵而萬劫不復。
“他說什麽?”
成吉思汗已經從劉仲祿的臉色上看出了幾分端倪,然則這恰恰是其所最不樂見的結果,因此難免心存一絲僥倖之意,希望是自己猜錯了。
傾刻之間,劉仲祿的嘴巴張開又闔攏,再啟齒又無法言而有言語,囁嚅半晌後似乎咬定了牙關才下定了實話實說的決心。
見黑暗之中的青光漸趨柔和,長春真人緩緩開言,背誦起來。
“陛下在五月一日的召命中如是說:天厭中原,驕幸太極之性;朕居北野,嗜欲未生之情。反樸還淳,去奢從儉,每一衣一食,與牛豎馬圉共弊同饗。視民如赤子,養士若弟兄。謀素和,思素蓄。練萬眾,以身入之先;臨百陣,無念我之後。七載之中成大業,六合之內為一統。非朕之行有德,蓋金之政無恆。是以受之天佑,獲承之尊。南連蠻宋,北接回紇,東夏西夷,悉稱臣佐。念我單於國,千載百世已來,未有之也。
然而任大守重,治平猶懼有闕。且夫刳舟刻揖,將欲濟江河也;聘賢選佐,將以安天下也。朕踐作已來,勤心庶政,而三九之位,未見其人。訪聞丘師先生,體真履規,博物洽聞,探賾窮理,道沖德著,懷古子之肅風,抱真上人之雅操,久棲岩穀,藏聲隱形,闡祖師之遺化,坐致有道之士,雲集仙徑,莫可稱數。自幹戈而後,伏知先生猶隱山東舊境,朕心仰懷無已。豈不聞渭水同車、茅廬三顧之事,奈何山川弘闊,有失躬迎之禮?朕但避位側身,齋戒沐浴,選差近侍官劉仲祿,謹備輕騎素車,不遠數千裏,謹邀先生,暫屈仙步,不以沙漠遊遠為念,或以憂民當世之務,或以恤朕保身之術。朕親侍仙座,欽惟先生將咳唾之餘,但授一言,斯可矣。
今者聊發朕之微意萬一,明於詔章,誠望先生既著大道之端,要善無不應,亦豈違眾生小願哉?故谘詔示,惟宜知悉。”
通篇誦讀完畢後,成吉思汗忽然從陰影之中走了出來,雄壯的身軀在宮帳內緩緩踱步,忽然開口道:
“登州棲霞縣誌道丘處機,欽奉宣旨,遠詔不才,海上居民,心皆恍惚。處機自念謀生太拙,學道無成,苦辛萬端,老而不死。名雖播於諸國,道不加於眾人。內顧自傷,衷情誰測?前者南京及宋國屢召不從,今者龍庭一呼即至,何也?
伏聞皇帝天賜勇智,今古絕倫,道協威靈,華夷率服。是故便欲投山竄海,不忍相違。且常冒雪沖霜,圖其一現,兼聞車駕隻在桓撫之北。及到燕京,聽得車駕返回,遙不知其幾千裏風塵,兼且天氣蒼黃,老弱不堪,且恐途中不能到得,假之皇帝所則軍國之事,非己所能。道德之心令人戒欲,悉為難事。遂與劉宣差商議,不若且在燕京等處盤桓住足,先令人前來奏知其事。劉宣差不從,故不免自納奏帖。念處機虛得其名,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伏望聖裁。”
“啊,陛下也記得山人的回書呢。”
長春真人的臉上也露出了一絲微笑。他愈發覺得自己此行絕非如一些弟子所說的那樣全然是徒勞無益之舉了。於是,他也站起身來,侃侃而言:
“省所奏應詔而來者備悉。惟師道逾三子,德重多方。命臣奉厥玄曛曛,馳傳訪諸滄海。時與願適,天不人違。兩朝屢詔而弗行,單使一邀而肯起。謂朕天啟,所以身歸,不辭暴露於風霜,自願跋涉於沙磧。書章來上,喜慰何言!軍國之事,非朕所期;道德之心,誠雲可尚。朕以彼酋不遜,我代用張;軍旅試臨,邊陲底定。來從去背,實力率之故然;久逸暫勞,冀心服而後已。於是載揚威德,略駐車從。重念雲軒既發於蓬萊,鶴馭可遊於天竺。達磨東邁,元印法以傳心;老氏西行,或化胡而成道。顧川途之雖闊,瞻幾杖以非遙。愛答來章,可明朕意。秋暑,師北平安好,指不多及。八月十四日詔。”
“真人的記憶力好生令人佩服啊。我不如你。”
“陛下不必過謙,以您如今的年紀,猶自馳騁於疆場,於繁冗雜陳之間尚可博聞強記,山人卻是遠遠不及了。”
“我今年不過六旬,真人卻已三百餘歲,豈能同日而語呢?”
聽到成吉思汗的謙遜之詞,長春真人暗想是說出真情的時機了,於是說道:“三百餘歲之說,不過市井傳言而已。其實,山人今年不過七十二歲而已。”
“啊!”成吉思汗真的有些驚異了,連忙追問道,“您真的隻有七十二歲嗎?”
“自然如此。這個世界上豈有壽過三百年之生人?因此,也要向陛下請罪,山人白天對您說了一些欺瞞之言,隻是為了拯救那些即將死於陛下箭簇屠刀之下的生靈。”
“什麽?”成吉思汗問道。
“山人曾遍讀先賢之書,飽覽天地萬象,故而知道這個世界上隻有延年益壽的養生之道,卻絕無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4)
這句話一旦出口,其效果不諦於一個炸雷,做為通譯的劉仲祿首當其衝地受到了衝擊。他臉色灰白,全身顫抖,雙腿發軟,幾乎一跤坐倒在地。
誠然,他沒有道理不害怕。當初,是他向成吉思汗推薦了此人,並一口咬定必然可以得到長生之藥。如今,這個道人卻堅決的否定了一切,使得自己一下子從有功之臣的顛峰墮入了欺君之罪的深淵而萬劫不復。
“他說什麽?”
成吉思汗已經從劉仲祿的臉色上看出了幾分端倪,然則這恰恰是其所最不樂見的結果,因此難免心存一絲僥倖之意,希望是自己猜錯了。
傾刻之間,劉仲祿的嘴巴張開又闔攏,再啟齒又無法言而有言語,囁嚅半晌後似乎咬定了牙關才下定了實話實說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