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易先生是越講越自信,最初他可能對這種鏡頭下的講壇也有些不適應。
放開了的易先生讓人回味無窮。那天回到酒店已經十一點多了,居然一直看到夜裏兩點多,第二天開會兩眼一個勁兒發直,思維完全跟不上趟。現在我可以推測赤壁之戰的那個千古之謎 -- 東吳那麽多有能耐的謀士怎麽會推出卸甲投降這類餿主意?答案是多半頭天晚上大夥都到廈門大學聽易先生講三國去了,結果人人睡眠不足以至胡說八道。
上麵說的是玩笑話,但薩對易先生講的三國的確頗有欽佩之處。易先生是教授,不是說書的。所以先生所講初看似天馬行空,細看言必有據,邏輯嚴密。講得天馬行空不算能耐,因為這很容易落入譁眾取寵的境地。若能把天馬行空建立在嚴密的邏輯和史料上,這才叫能耐,體現的是敏銳的思維和洞察力。同樣的一塊麵,落在我手裏僅僅能蒸饅頭,落在我大哥湯沛手裏就能變成換外匯的“麵人湯”國技珍品,同樣一條我們看來普通的史料,放在易先生手中能琢磨出背後的種種曲折來,同理。
我更欣賞易先生把三國講得中正平和,兼容並包,毫無煙火氣。三國的很多問題,都是史料不一,存在爭議的。易先生並不去下結論。如果沒有定論的東西,那他就很老實地說沒有定論,如果是自己提出的觀點,就反覆講明這僅僅是我易中天的一個猜想。謙虛不是虛偽,謙虛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而不輕易下結論,也是對聽眾思考能力的尊重。這是易先生最為讓人喜歡的地方。大著膽子說一句,喜歡三國的人很多,但頗有一些三國愛好者性情更像水滸裏出來的,有魯智深一樣的超強自信,有霹靂火一樣的英勇好鬥,如易先生這樣理智占據絕對上風的,甚是難得。
易先生講三國就是講三國,三國以外的事情可以作調料,可以作吸引觀眾的笑話,但不會喧賓奪主。有人說易先生是親曹貶劉的,我沒看出來,我覺得易先生的原則是按照歷史說歷史,還其本來麵目,談不上親誰。事實上,看真正的品三國之前,我曾想過易先生可能是兩個形象,一個是易先生或許是類似羅貫中的有誌圖王者,將如曹丞相一樣指點江山,混同古今;另一個推測是易先生可能是類似郭嘉的半仙謀士之型,羽扇綸巾一揮,天下事盡在掌中。那麽看了他本人,究竟是個宰相還是個謀士呢?才發現兩個推測都不貼切,易先生就是一個教授,一個教書的,(雖然他實際上是中文係而不是歷史係的),既不象宰相,也不象謀士,要放古代或許最適合他的職業是去做崇政殿說書,客觀,深入,吸引人,應該比司馬光還要合格些。
要說看這部品三國有無遺憾,我想也是有一些,不過問題在所講的內容之外,比如,觀眾居然有打瞌睡的,說明部分人選並不是對三國很有興趣的朋友,這有些遺憾。
而薩好好一個人聽完易先生品三國,覺得自己要長出尾巴來 – 要變狐狸或者黃鼠狼。理由呢?一些原來沒有注意的史料,通過易先生的啟發,變得更加有趣了。
哪些呢?
因為時間關係,我隻看了易先生青梅煮酒和三顧茅廬兩章,不妨就從此入手來談吧。
[待續]
?
2007-08-27 07:34:12
大 中 小
標籤:藝術賞析
在青梅煮酒這一章,易先生引出了兩個令人困惑的問題。
第一個是易先生談劉備吃了曹操的酒,為何馬上就要想方設法從許都脫身。他說其原因是吃酒的時候曹操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劉備一聽就明白了,天下英雄就是咱倆,你還把我放前頭,這曹操是把自己當成將來爭天下的唯一對手看待啊,那還能不跑麽?薩聽到此處就產生了一個疑問 – 既然劉備一聽就明白,曹操幹嗎要打草驚蛇呢?而且驚了蛇卻沒有進一步的行動。難道真的是劉備那一句自己怕雷便讓曹操放心,而且竟然放心到讓劉備帶兵出走!這曹操一世聰明,為何會下出這一步烏龍棋來提醒劉備逃跑呢?
第二個問題是易先生自己提出來的,他認為劉備參加“衣帶詔”行動的舉止有些奇怪,何處奇怪?按照史料劉備確實參加了董承集團的滅曹秘密組織,但還在行動計劃階段就脫身而去,跑了去打袁術,一去不復返。按照常理說,你既然加入了,怎麽也應該參加行動吧,至少也應該觀察一下,看到情況不妙再跑,哪有大家還在琢磨你老兄已經開溜的道理呢?
這第一個問題是老薩提出來的,也還罷了,第二個問題易先生自己提出來,沒回答就往下講了,這就有點兒不像話,不是把人放在樓上自己拉了梯子跑掉麽?
後來一想易先生不回答是有道理的。先生後麵急著講郭嘉,他說了,郭嘉這個人身體不好。隱含的意思是什麽呢?他要告訴大家,劉備臨陣脫逃這件事呢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說得清的,我要是光講這個,等講完鬧不好郭嘉已經掛掉了,所以我得先講郭嘉,這個問題呢,留下來作為思考題大家自己琢磨吧。
這兩個問題越琢磨越有意思,不妨也寫個猜想和大家交流吧。
作猜想也要有歷史依據才靠些譜,和人物性格,經歷聯繫起來才有的可猜。比如易先生講過一個猜想,很值得回味,那就是三顧茅廬。
放開了的易先生讓人回味無窮。那天回到酒店已經十一點多了,居然一直看到夜裏兩點多,第二天開會兩眼一個勁兒發直,思維完全跟不上趟。現在我可以推測赤壁之戰的那個千古之謎 -- 東吳那麽多有能耐的謀士怎麽會推出卸甲投降這類餿主意?答案是多半頭天晚上大夥都到廈門大學聽易先生講三國去了,結果人人睡眠不足以至胡說八道。
上麵說的是玩笑話,但薩對易先生講的三國的確頗有欽佩之處。易先生是教授,不是說書的。所以先生所講初看似天馬行空,細看言必有據,邏輯嚴密。講得天馬行空不算能耐,因為這很容易落入譁眾取寵的境地。若能把天馬行空建立在嚴密的邏輯和史料上,這才叫能耐,體現的是敏銳的思維和洞察力。同樣的一塊麵,落在我手裏僅僅能蒸饅頭,落在我大哥湯沛手裏就能變成換外匯的“麵人湯”國技珍品,同樣一條我們看來普通的史料,放在易先生手中能琢磨出背後的種種曲折來,同理。
我更欣賞易先生把三國講得中正平和,兼容並包,毫無煙火氣。三國的很多問題,都是史料不一,存在爭議的。易先生並不去下結論。如果沒有定論的東西,那他就很老實地說沒有定論,如果是自己提出的觀點,就反覆講明這僅僅是我易中天的一個猜想。謙虛不是虛偽,謙虛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而不輕易下結論,也是對聽眾思考能力的尊重。這是易先生最為讓人喜歡的地方。大著膽子說一句,喜歡三國的人很多,但頗有一些三國愛好者性情更像水滸裏出來的,有魯智深一樣的超強自信,有霹靂火一樣的英勇好鬥,如易先生這樣理智占據絕對上風的,甚是難得。
易先生講三國就是講三國,三國以外的事情可以作調料,可以作吸引觀眾的笑話,但不會喧賓奪主。有人說易先生是親曹貶劉的,我沒看出來,我覺得易先生的原則是按照歷史說歷史,還其本來麵目,談不上親誰。事實上,看真正的品三國之前,我曾想過易先生可能是兩個形象,一個是易先生或許是類似羅貫中的有誌圖王者,將如曹丞相一樣指點江山,混同古今;另一個推測是易先生可能是類似郭嘉的半仙謀士之型,羽扇綸巾一揮,天下事盡在掌中。那麽看了他本人,究竟是個宰相還是個謀士呢?才發現兩個推測都不貼切,易先生就是一個教授,一個教書的,(雖然他實際上是中文係而不是歷史係的),既不象宰相,也不象謀士,要放古代或許最適合他的職業是去做崇政殿說書,客觀,深入,吸引人,應該比司馬光還要合格些。
要說看這部品三國有無遺憾,我想也是有一些,不過問題在所講的內容之外,比如,觀眾居然有打瞌睡的,說明部分人選並不是對三國很有興趣的朋友,這有些遺憾。
而薩好好一個人聽完易先生品三國,覺得自己要長出尾巴來 – 要變狐狸或者黃鼠狼。理由呢?一些原來沒有注意的史料,通過易先生的啟發,變得更加有趣了。
哪些呢?
因為時間關係,我隻看了易先生青梅煮酒和三顧茅廬兩章,不妨就從此入手來談吧。
[待續]
?
2007-08-27 07:34:12
大 中 小
標籤:藝術賞析
在青梅煮酒這一章,易先生引出了兩個令人困惑的問題。
第一個是易先生談劉備吃了曹操的酒,為何馬上就要想方設法從許都脫身。他說其原因是吃酒的時候曹操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劉備一聽就明白了,天下英雄就是咱倆,你還把我放前頭,這曹操是把自己當成將來爭天下的唯一對手看待啊,那還能不跑麽?薩聽到此處就產生了一個疑問 – 既然劉備一聽就明白,曹操幹嗎要打草驚蛇呢?而且驚了蛇卻沒有進一步的行動。難道真的是劉備那一句自己怕雷便讓曹操放心,而且竟然放心到讓劉備帶兵出走!這曹操一世聰明,為何會下出這一步烏龍棋來提醒劉備逃跑呢?
第二個問題是易先生自己提出來的,他認為劉備參加“衣帶詔”行動的舉止有些奇怪,何處奇怪?按照史料劉備確實參加了董承集團的滅曹秘密組織,但還在行動計劃階段就脫身而去,跑了去打袁術,一去不復返。按照常理說,你既然加入了,怎麽也應該參加行動吧,至少也應該觀察一下,看到情況不妙再跑,哪有大家還在琢磨你老兄已經開溜的道理呢?
這第一個問題是老薩提出來的,也還罷了,第二個問題易先生自己提出來,沒回答就往下講了,這就有點兒不像話,不是把人放在樓上自己拉了梯子跑掉麽?
後來一想易先生不回答是有道理的。先生後麵急著講郭嘉,他說了,郭嘉這個人身體不好。隱含的意思是什麽呢?他要告訴大家,劉備臨陣脫逃這件事呢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說得清的,我要是光講這個,等講完鬧不好郭嘉已經掛掉了,所以我得先講郭嘉,這個問題呢,留下來作為思考題大家自己琢磨吧。
這兩個問題越琢磨越有意思,不妨也寫個猜想和大家交流吧。
作猜想也要有歷史依據才靠些譜,和人物性格,經歷聯繫起來才有的可猜。比如易先生講過一個猜想,很值得回味,那就是三顧茅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