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歸正傳,惹老薩覺得二位有個性的最重要證據還是在兵器上。
呂方郭盛的兵器都是戟,還是方天戟。
這就有些成問題了。因為戟這個東西在宋朝已經很少有人使用。
戟,最早出現於商代,它是矛和戈兩件兵器的組合。矛和戈都是長兵器,矛後來發展成長槍,是刺殺的攻擊性武器,戈是長柄上裝一個橫鉤,主要目的是守兵從城牆上不用探出身子,就可以掄這個東西殺傷爬城上來的敵人,此外還可以用平頂把敵人搭在城上的梯子推倒。隨著車戰的發展,戰車上的武士人數有限,這種分工顯得過於繁瑣,於是有人靈機一動把長矛上麵綁一個戈頭,形成了又能攻又能守的戟。
青銅時代的戈
戟
這個東西車戰的時候的確好用啊,對著敵人衝過去的時候可以把戟刺過去,而敵人兵器刺來我可以用戟上的戈刃一撥化解開,兩車交錯還可以反手鉤人家後腦勺。
不過隨著騎兵的發展,從漢代開始,戟這個兵器就不那麽吃香了,因為騎兵速度快,交手時間短,主要靠衝擊力攻擊敵人,其招數趨於簡單實用,結果引發了兵器的革命。比如兩刃的劍,因為雙方交手一劈即分,用不到刺和另一麵的刃,被更容易發揮劈砍效能的刀所代替,戟這種花哨的兵器一方麵用法過於複雜,一方麵戟頭容易脫落,也就慢慢讓位於長槍,長刀等更加實用的武器。到南北朝,軍隊中已經見不到戟這種兵器了。
那麽是不是因此戟就該稱為奇門兵刃呢?
如果是這樣,那奇門兵刃的門檻也太低了。
關鍵在於呂方郭盛用的方天戟,即便在戟的家族中也十分另類。
其實戟在被其他兵器取代的過程中,也曾經努力適應,並最大限度的延緩了自己的淘汰。後期的長戟頭部簡化,外形越發象一個“卜”字,稱為馬戟,到三國時代依然被大量使用。其優勢在於戟比矛多了一個可以“啄”的功能,也就是可以在側列並行的情況下對敵手進行揮擊,從側麵殺傷敵手特別是敵人的馬匹,相對於隻能對頭衝鋒的矛,豐富了作戰的攻擊手段。
要是呂方郭盛是用這種戟那倒也不算奇門兵刃,隻能算這種武器的一種孓遺吧。
其實梁山上還真有人使用類似這種戟的兵器,隻不過名字不再叫做戟罷了。
那就是金槍手徐寧所用的“鉤鐮槍”,這種兵器是槍側麵裝一個彎鉤形的側刃,梁山好漢用它對付呼延灼的連環馬,如果仔細看來,正是長戟變態到極限的形態。
而呂方,郭盛所用的方天戟,比普通戟的形狀更為複雜花哨,歷史上基本就是儀仗隊的傢夥,和馬戟毫無類似之處。怎麽會有這種兵器的招數傳留下來,實在是古怪得很。大家看看真正的方天戟的形象,稱為奇門兵刃,似乎不算過分。我這個觀點說出來,至少呂方郭盛應該是支持的,因為他們顯然很清楚當時用方天戟的是如何稀少(雖然水滸裏還有幾位,比如史文恭),所以郭盛才會大老遠的跑去較量,要是兩位都用秦明的狼牙棒或者索超的宣花斧,外觀雖然怪異,用的人畢竟不少,也就犯不著專門去比武了。
方天戟
這兩位的功夫從演義看還是各有傳承,如果都是出自一個門派,大概動幾下手就該套近乎了,也沒有那麽大的興趣連打幾天吧。
那麽,他們的武功分別來自何方呢?
[待續]
?
2007-06-30 19:40:14
大 中 小
看呂方的自述,我的看法他用這個古怪的玩意兒純屬因為對呂布的個人崇拜。
小溫侯呂方
這種盲目崇拜害了呂方一輩子。從水滸的描述看,呂方的武功屬於漸漸提高的狀態,到惡鬥白欽已經達到了準一流高手的境界,這並非人人都可以做到,可見呂方頭腦聰明,但是他為什麽成功得這麽晚呢?我想就是因為用了這種沒人擺弄的兵器。須知當時用槍用刀的名家無數,學起來名師出高徒自然見效快,你非要用這種淘汰了的東東,那誰能教你呢?在街上找個賣大力丸的師傅開手,難怪不好意思說自己的師承,隻好含糊帶過 – 誰告訴我呂方的師傅是賣大力丸的?他自己不就是賣藥的麽。“因販生藥到山東”,鬧不好呂方自己就是賣大力丸的呢。
總而言之,呂方戟法靠自己鑽研琢磨的可能性更高,所以他才能步步提高。
郭盛的戟法就有些離奇了,他的戟法是有來歷的:“原在嘉陵學得本處兵馬張提轄的方天戟”,看來郭盛的出身比呂方好些,至少還是交接官府的。哎,不對阿,不是說當時沒有用戟的了嗎?這張提轄怎麽還用這個東西呢?我的看法,這正說明了郭盛的武功來源。他的戟法不是來自常規的長戟,而是來自戟的另一個分支 – 手戟。
賽仁貴郭盛,個人認為把他麵孔畫得比較黑是正確的,因為水滸中的郭盛特別喜歡穿白的衣服,今天大家大概都會注意到,在美國的街頭,最愛穿純白外衣的,就是黑人了。
手戟,又名短戟,盛於三國,顧名思義是短柄的戟,是戟被從長兵器中淘汰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短兵器,主要用於護身。三國名將多是使用短戟的名家,曹操被追捕的時候,“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劉備在聽到別人質疑趙雲的忠誠時憤怒的用手戟砸進讒言者,孫策和太史慈大戰中拔太史慈背後的手戟刺之,董卓用短戟投擲呂布。。。這種兵器在近戰中可劈,可刺,可斬,可擲,變化多端又易於攜帶,其地位大概相當於古代的防狼噴霧罐吧。張提轄是四川人,四川武術崇尚小巧靈活,那手戟的用法道:“馬蹄袖,抽抱殺,如狼似虎突爆發!”,正是此地功夫的本色。
呂方郭盛的兵器都是戟,還是方天戟。
這就有些成問題了。因為戟這個東西在宋朝已經很少有人使用。
戟,最早出現於商代,它是矛和戈兩件兵器的組合。矛和戈都是長兵器,矛後來發展成長槍,是刺殺的攻擊性武器,戈是長柄上裝一個橫鉤,主要目的是守兵從城牆上不用探出身子,就可以掄這個東西殺傷爬城上來的敵人,此外還可以用平頂把敵人搭在城上的梯子推倒。隨著車戰的發展,戰車上的武士人數有限,這種分工顯得過於繁瑣,於是有人靈機一動把長矛上麵綁一個戈頭,形成了又能攻又能守的戟。
青銅時代的戈
戟
這個東西車戰的時候的確好用啊,對著敵人衝過去的時候可以把戟刺過去,而敵人兵器刺來我可以用戟上的戈刃一撥化解開,兩車交錯還可以反手鉤人家後腦勺。
不過隨著騎兵的發展,從漢代開始,戟這個兵器就不那麽吃香了,因為騎兵速度快,交手時間短,主要靠衝擊力攻擊敵人,其招數趨於簡單實用,結果引發了兵器的革命。比如兩刃的劍,因為雙方交手一劈即分,用不到刺和另一麵的刃,被更容易發揮劈砍效能的刀所代替,戟這種花哨的兵器一方麵用法過於複雜,一方麵戟頭容易脫落,也就慢慢讓位於長槍,長刀等更加實用的武器。到南北朝,軍隊中已經見不到戟這種兵器了。
那麽是不是因此戟就該稱為奇門兵刃呢?
如果是這樣,那奇門兵刃的門檻也太低了。
關鍵在於呂方郭盛用的方天戟,即便在戟的家族中也十分另類。
其實戟在被其他兵器取代的過程中,也曾經努力適應,並最大限度的延緩了自己的淘汰。後期的長戟頭部簡化,外形越發象一個“卜”字,稱為馬戟,到三國時代依然被大量使用。其優勢在於戟比矛多了一個可以“啄”的功能,也就是可以在側列並行的情況下對敵手進行揮擊,從側麵殺傷敵手特別是敵人的馬匹,相對於隻能對頭衝鋒的矛,豐富了作戰的攻擊手段。
要是呂方郭盛是用這種戟那倒也不算奇門兵刃,隻能算這種武器的一種孓遺吧。
其實梁山上還真有人使用類似這種戟的兵器,隻不過名字不再叫做戟罷了。
那就是金槍手徐寧所用的“鉤鐮槍”,這種兵器是槍側麵裝一個彎鉤形的側刃,梁山好漢用它對付呼延灼的連環馬,如果仔細看來,正是長戟變態到極限的形態。
而呂方,郭盛所用的方天戟,比普通戟的形狀更為複雜花哨,歷史上基本就是儀仗隊的傢夥,和馬戟毫無類似之處。怎麽會有這種兵器的招數傳留下來,實在是古怪得很。大家看看真正的方天戟的形象,稱為奇門兵刃,似乎不算過分。我這個觀點說出來,至少呂方郭盛應該是支持的,因為他們顯然很清楚當時用方天戟的是如何稀少(雖然水滸裏還有幾位,比如史文恭),所以郭盛才會大老遠的跑去較量,要是兩位都用秦明的狼牙棒或者索超的宣花斧,外觀雖然怪異,用的人畢竟不少,也就犯不著專門去比武了。
方天戟
這兩位的功夫從演義看還是各有傳承,如果都是出自一個門派,大概動幾下手就該套近乎了,也沒有那麽大的興趣連打幾天吧。
那麽,他們的武功分別來自何方呢?
[待續]
?
2007-06-30 19:40:14
大 中 小
看呂方的自述,我的看法他用這個古怪的玩意兒純屬因為對呂布的個人崇拜。
小溫侯呂方
這種盲目崇拜害了呂方一輩子。從水滸的描述看,呂方的武功屬於漸漸提高的狀態,到惡鬥白欽已經達到了準一流高手的境界,這並非人人都可以做到,可見呂方頭腦聰明,但是他為什麽成功得這麽晚呢?我想就是因為用了這種沒人擺弄的兵器。須知當時用槍用刀的名家無數,學起來名師出高徒自然見效快,你非要用這種淘汰了的東東,那誰能教你呢?在街上找個賣大力丸的師傅開手,難怪不好意思說自己的師承,隻好含糊帶過 – 誰告訴我呂方的師傅是賣大力丸的?他自己不就是賣藥的麽。“因販生藥到山東”,鬧不好呂方自己就是賣大力丸的呢。
總而言之,呂方戟法靠自己鑽研琢磨的可能性更高,所以他才能步步提高。
郭盛的戟法就有些離奇了,他的戟法是有來歷的:“原在嘉陵學得本處兵馬張提轄的方天戟”,看來郭盛的出身比呂方好些,至少還是交接官府的。哎,不對阿,不是說當時沒有用戟的了嗎?這張提轄怎麽還用這個東西呢?我的看法,這正說明了郭盛的武功來源。他的戟法不是來自常規的長戟,而是來自戟的另一個分支 – 手戟。
賽仁貴郭盛,個人認為把他麵孔畫得比較黑是正確的,因為水滸中的郭盛特別喜歡穿白的衣服,今天大家大概都會注意到,在美國的街頭,最愛穿純白外衣的,就是黑人了。
手戟,又名短戟,盛於三國,顧名思義是短柄的戟,是戟被從長兵器中淘汰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短兵器,主要用於護身。三國名將多是使用短戟的名家,曹操被追捕的時候,“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劉備在聽到別人質疑趙雲的忠誠時憤怒的用手戟砸進讒言者,孫策和太史慈大戰中拔太史慈背後的手戟刺之,董卓用短戟投擲呂布。。。這種兵器在近戰中可劈,可刺,可斬,可擲,變化多端又易於攜帶,其地位大概相當於古代的防狼噴霧罐吧。張提轄是四川人,四川武術崇尚小巧靈活,那手戟的用法道:“馬蹄袖,抽抱殺,如狼似虎突爆發!”,正是此地功夫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