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連元
依我看評書比任何一種藝術更能真實地反映演員的真實性格,我認為此言不虛。因為古人有“言多語失”之說,說評書的一天到晚地說,要還能把自己藏得滴水不漏,他就不該去說評書,而應該去聯合國當秘書長的。所以,田連元先生說的書如此風趣,大概原因是其本人也是個有趣的人吧。這一點,從麵相上也可以看出來,田先生的麵相表情豐富,口唇蘊勁,評價一下 -- 典型的“話癆”。他說書,恐怕更多的是性格上的原因而不是謀一份職業。有趣的是,這從田先生自己的回憶中,還得到了證實。田先生隨他父親說書的日子是這樣的 – “父親在台上說書,他就在書桌下聽書,聽到興奮處就總想伸出頭看,但是隻要他一伸頭,父親就打他一扇子,讓他老老實實不許動。”
沒有這樣活潑好動的性格,估計就沒有田先生的書了,也就沒有“寇老西兒”了。
田連元的書,若用兩個字來形容,所得就是“江湖”。這並非說田先生有匪氣,而是說他的書民間色彩濃厚,沒有“官”氣,因此與聽眾的關係親密,聽的時候,看的時候,總是很難把田先生當作職業演員,倒更象鄰居家的東北大鍋上了台。
假如給田連元先生設計一個形象,那就應該是“穿青衣,戴羅帽,背鋼刀,帶飛鏢,身披富貴英雄氅,開山立櫃好逍遙。。。”
山賊?恭喜您答對。。。嗯,錯了,那不叫山賊,那叫綠林好漢!
如果說田連元的書讓我們感到了江湖,袁闊成的書,就是讓人感覺到“廟堂”了。
袁闊成
評書界說“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
柳敬亭,當年可是被稱作“將軍”的。
第一次聽到袁闊成版的《三國演義》,很讓人激動,因為那種傳統評書的感覺又回來了,袁先生的嗓音渾厚而有回韻,是典型老派評書家的嗓子,也是他極好的資本,讓很多老評書迷一聽就“入戲”。很久以後,才知道袁先生是評書世家,甚至在五十年代就已經是很有成就的說書人了,可謂評書老藝術家。不過,在北京見過了一次袁先生,對這位“老”藝術家,感覺很是有趣。
[待續]
?
2006-11-27 07:47:54
大 中 小
麵對麵的見到袁闊成先生,最明顯的感覺就是 – 此人“精力過剩”,而且穿一套十分得體的西裝,藝術家肯定是藝術家,“老”可是不沾邊。一張嘴才發現,袁闊成先生和袁世海先生一樣,平時說話都拿著韻,除此之外袁先生一點兒也不象個評書家,你說他是社會學家也可以,是公關大師也可以,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裏,和評書有關的他明白,美國大選關評書什麽事兒啊?袁先生也能說得頭頭是道。
也許正因為如此熱衷於新鮮東西,袁先生說書力圖在老段子裏創新,比如說到曹操馬超的渭河之戰,袁先生就給馬超所部裝備了希臘投槍,“西涼小校梭標帶撒手的,箬~~~ 曹軍一紮就是兩三個,跟紮蛤蟆似的。”鬧了半天當時學術界有人提出克拉蘇攻打中亞失敗,羅馬殘軍曾經為匈奴服務,被漢軍征服後移徙甘肅,並一直在那裏為漢朝守邊,馬超的西涼軍可能融會了羅馬式戰術和武器。這個觀點被袁闊成先生借到評書裏去了。因為這個,後來薩還專門寫過一篇《古羅馬化的將軍 – 馬超》,提出一種馬超軍帶有羅馬風格的假設,也可見袁先生的評書給人印象之深刻。據說,袁先生也是幾位評書藝術家中社會活動最多的一位。
袁闊成的評書中,最經典的是《三國演義》,最遺憾的大概也是《三國演義》,因為這部書到後來可能是篇幅原因,包括六出祁山,都不過草草帶過,沒有展開,形成了有豹頭無鳳尾的格局。估計有機會袁先生可能會想法彌補這個缺憾。
如果給袁先生設計一個形象,那大概就是“蟒袍,玉帶,阿鬍子。。。”
您說這不是曹操麽。。。哦,是我弄錯了,一來袁闊成先生的曹操書的確說得好,另一方麵袁先生的本家袁世海不是“活曹操”麽?弄混了。
在說評書的人中,有一個名字常常被人們忽略,但是,絕對不應該忘記,那就是 – 王剛。
對,就是那個演和坤演得上癮的傢夥
王剛
和其他幾位不同,王剛祖上沒人說過書,而且,到現在為止似乎他也隻說過三部作品 -- 《夜幕下的哈爾濱》,《神秘島》和《尋找回來的世界》,但是,這三部作品,出一部紅一部,那就隻能說這人是天才了。
這三部書,不但讓人記住了王剛略帶顫抖和陰柔的嗓音,而且玩出了不少令人難忘的人物。王剛的代表作是《神秘島》,特別是潘科洛夫的沙啞嗓子堪稱絕品,但另外兩部也很出色。《尋找回來的世界》是反映工讀學校生活的,一度引起轟動,很多家長因此要求把自己沒犯錯的孩子也送到工讀學校去,就體現了它的魅力。王剛對此書不過牛刀小試,裏麵的“伯爵”謝悅,“吃生肉的”郭喜相,小瘋子,銅鐵佛爺,已經讓人一閉眼就呼之欲出 – 這就是評書的妙處,如果是電影呢,反而把人物的樣子鎖死了,而評書,就是有一萬個聽眾,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到了《夜幕下的哈爾濱》,這種對人物的刻畫就更上了一層樓,王剛塑造了一個“共黨俠客”王一民 – 其實說評書,拍電影,一號主角出彩反而都不容易,而王剛口中的王一民,絕對出彩,這個武功高強,溫文爾雅的中年教師,如果我沒有猜錯,很可能與王剛心中的理想人物頗為接近,所以他對王一民的刻畫入木三分。而《夜》中的其他人物,哪怕是一個小人物,也能被他幾句話塑造得活靈活現,如特務頭子葛明理,小資作家塞上簫,女演員柳絮影。甚至葛明理的姘頭小翠仙,也讓王剛幾句大口落子一唱,就弄得栩栩如生。
依我看評書比任何一種藝術更能真實地反映演員的真實性格,我認為此言不虛。因為古人有“言多語失”之說,說評書的一天到晚地說,要還能把自己藏得滴水不漏,他就不該去說評書,而應該去聯合國當秘書長的。所以,田連元先生說的書如此風趣,大概原因是其本人也是個有趣的人吧。這一點,從麵相上也可以看出來,田先生的麵相表情豐富,口唇蘊勁,評價一下 -- 典型的“話癆”。他說書,恐怕更多的是性格上的原因而不是謀一份職業。有趣的是,這從田先生自己的回憶中,還得到了證實。田先生隨他父親說書的日子是這樣的 – “父親在台上說書,他就在書桌下聽書,聽到興奮處就總想伸出頭看,但是隻要他一伸頭,父親就打他一扇子,讓他老老實實不許動。”
沒有這樣活潑好動的性格,估計就沒有田先生的書了,也就沒有“寇老西兒”了。
田連元的書,若用兩個字來形容,所得就是“江湖”。這並非說田先生有匪氣,而是說他的書民間色彩濃厚,沒有“官”氣,因此與聽眾的關係親密,聽的時候,看的時候,總是很難把田先生當作職業演員,倒更象鄰居家的東北大鍋上了台。
假如給田連元先生設計一個形象,那就應該是“穿青衣,戴羅帽,背鋼刀,帶飛鏢,身披富貴英雄氅,開山立櫃好逍遙。。。”
山賊?恭喜您答對。。。嗯,錯了,那不叫山賊,那叫綠林好漢!
如果說田連元的書讓我們感到了江湖,袁闊成的書,就是讓人感覺到“廟堂”了。
袁闊成
評書界說“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
柳敬亭,當年可是被稱作“將軍”的。
第一次聽到袁闊成版的《三國演義》,很讓人激動,因為那種傳統評書的感覺又回來了,袁先生的嗓音渾厚而有回韻,是典型老派評書家的嗓子,也是他極好的資本,讓很多老評書迷一聽就“入戲”。很久以後,才知道袁先生是評書世家,甚至在五十年代就已經是很有成就的說書人了,可謂評書老藝術家。不過,在北京見過了一次袁先生,對這位“老”藝術家,感覺很是有趣。
[待續]
?
2006-11-27 07:47:54
大 中 小
麵對麵的見到袁闊成先生,最明顯的感覺就是 – 此人“精力過剩”,而且穿一套十分得體的西裝,藝術家肯定是藝術家,“老”可是不沾邊。一張嘴才發現,袁闊成先生和袁世海先生一樣,平時說話都拿著韻,除此之外袁先生一點兒也不象個評書家,你說他是社會學家也可以,是公關大師也可以,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裏,和評書有關的他明白,美國大選關評書什麽事兒啊?袁先生也能說得頭頭是道。
也許正因為如此熱衷於新鮮東西,袁先生說書力圖在老段子裏創新,比如說到曹操馬超的渭河之戰,袁先生就給馬超所部裝備了希臘投槍,“西涼小校梭標帶撒手的,箬~~~ 曹軍一紮就是兩三個,跟紮蛤蟆似的。”鬧了半天當時學術界有人提出克拉蘇攻打中亞失敗,羅馬殘軍曾經為匈奴服務,被漢軍征服後移徙甘肅,並一直在那裏為漢朝守邊,馬超的西涼軍可能融會了羅馬式戰術和武器。這個觀點被袁闊成先生借到評書裏去了。因為這個,後來薩還專門寫過一篇《古羅馬化的將軍 – 馬超》,提出一種馬超軍帶有羅馬風格的假設,也可見袁先生的評書給人印象之深刻。據說,袁先生也是幾位評書藝術家中社會活動最多的一位。
袁闊成的評書中,最經典的是《三國演義》,最遺憾的大概也是《三國演義》,因為這部書到後來可能是篇幅原因,包括六出祁山,都不過草草帶過,沒有展開,形成了有豹頭無鳳尾的格局。估計有機會袁先生可能會想法彌補這個缺憾。
如果給袁先生設計一個形象,那大概就是“蟒袍,玉帶,阿鬍子。。。”
您說這不是曹操麽。。。哦,是我弄錯了,一來袁闊成先生的曹操書的確說得好,另一方麵袁先生的本家袁世海不是“活曹操”麽?弄混了。
在說評書的人中,有一個名字常常被人們忽略,但是,絕對不應該忘記,那就是 – 王剛。
對,就是那個演和坤演得上癮的傢夥
王剛
和其他幾位不同,王剛祖上沒人說過書,而且,到現在為止似乎他也隻說過三部作品 -- 《夜幕下的哈爾濱》,《神秘島》和《尋找回來的世界》,但是,這三部作品,出一部紅一部,那就隻能說這人是天才了。
這三部書,不但讓人記住了王剛略帶顫抖和陰柔的嗓音,而且玩出了不少令人難忘的人物。王剛的代表作是《神秘島》,特別是潘科洛夫的沙啞嗓子堪稱絕品,但另外兩部也很出色。《尋找回來的世界》是反映工讀學校生活的,一度引起轟動,很多家長因此要求把自己沒犯錯的孩子也送到工讀學校去,就體現了它的魅力。王剛對此書不過牛刀小試,裏麵的“伯爵”謝悅,“吃生肉的”郭喜相,小瘋子,銅鐵佛爺,已經讓人一閉眼就呼之欲出 – 這就是評書的妙處,如果是電影呢,反而把人物的樣子鎖死了,而評書,就是有一萬個聽眾,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到了《夜幕下的哈爾濱》,這種對人物的刻畫就更上了一層樓,王剛塑造了一個“共黨俠客”王一民 – 其實說評書,拍電影,一號主角出彩反而都不容易,而王剛口中的王一民,絕對出彩,這個武功高強,溫文爾雅的中年教師,如果我沒有猜錯,很可能與王剛心中的理想人物頗為接近,所以他對王一民的刻畫入木三分。而《夜》中的其他人物,哪怕是一個小人物,也能被他幾句話塑造得活靈活現,如特務頭子葛明理,小資作家塞上簫,女演員柳絮影。甚至葛明理的姘頭小翠仙,也讓王剛幾句大口落子一唱,就弄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