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機變,關羽的表現機會不多,但是張遼有一個很出色的地方。白河渡口關平殺來,想找曹將晦氣,雖然關平功夫當時平平,但是大家都怕打了他惹出關羽來,不願意動手,夏侯裝作半死不活的樣子,關平猛虎不吃伏食,奔了張遼。。。
張遼精彩阿,馬上冒出一句 – 我道是誰,原來侄兒關平。
關平一猜,這肯定是父親的朋友,不好意思動手,轉頭奔了許褚,於是許褚磕飛關少爺大刀,惹出了大麻煩 – 您看人家張遼多厲害,不但解決問題,還架子不倒,當了敵將一回叔叔呢!
這些評點當然多為戲說。由於張遼後半生主要在東吳前線,和蜀漢沒有交手,以擁劉為基調的三國演義裏對他還是比較客氣,也沒有怎樣貶低他的功績,否則以曹洪當年曾經一人力敵張飛馬超,如此勇名,書中卻隻字不提,那就冤枉得很了。
[完]
?
2006-11-27 02:07:51
大 中 小
薩爹來日本觀光,自己帶了個u盤,到了就催我轉到mp3裏,還要兩個音箱,限期當晚前作業完畢。何以如此要求?蓋因為裏麵裝的是他自己從網上收的評書,晚上不聽一陣子,薩爹睡不好覺阿。
在傳統的中國人眼裏,世界上少了說書人,真是少了極大的亮色。以我的看法,評書這玩意兒恐怕會和中國人這個族群一樣長命,因為和電子遊戲不同,聽評書的時候,每一分鍾您都是在和一個“人”在打交道。現代生活裏,人情多少有點而淡薄,既然住房子中國人都講究要接個“地氣”,生活中怎麽能不接點“人氣”呢?這大概就是評書的價值了。
薩的爺爺對評書就情有獨鍾,早年經常和家人說起連闊如老先生的風采,老先生當初是“電匣子”裏的明星呢。有一段趣聞是老爺子和幾個商人去拜訪保定警備司令池峰城(台兒莊的抗日英雄),等了很久不見人出來,問衛兵,衛兵說聽連老先生的書呢,關二爺這一刀不砍下去隻怕司令不會出來。。。
薩開始聽評書,當然是文革以後了,歷歷數來,所聽過的評書大家之中,儼然可評一個不標準的五虎上將出來。
五虎上將中第一個出場的,便是劉蘭芳。
劉蘭芳
傳統的說書藝人,讓人很容易想到的長袍的老先生,所以,文革後評書在一員女將手裏率先重光,大概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然而在薩這一代人裏,提到“評書”二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劉蘭芳和她的《嶽飛傳》。
《嶽飛傳》一書,取自《說嶽全傳》,本身就是一部出色的評書作品,再加上劉蘭芳的演出金嗓銅音,實在是魅力十足,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的時候,那效果便是“萬人空巷,聽劉蘭芳”。我記得《嶽飛傳》的播出是中午,小學放學以後飛跑回家聽哈迷蚩和陸登將軍鬥智,就成了不變的節目。
當然,聽的時候也不免疑惑,這嶽元帥部下怎麽都是刀槍不入阿?記得嶽飛的手下大小將校,第一個死於戰場的是無名之將王義,也要到金國第二代名將出世,金彈子大戰牛頭山才發生,當時雖然死的是好人吧,竟然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實在不該。及到後來陸續死了高寵(挑滑車),董先兄弟(拐子馬),楊再興(陷馬亂箭),湯懷(送使者去金營),又覺得萬分可惜。現在想想《嶽飛傳》中的金兵真是了不起,殺敵都用技術兵器,反而是宋軍老是一刀一錘,實打實的玩命。
若是讓我回憶,聽劉蘭芳最愜意的時候,是星期天的中午,棗樹上知了叫著,鄰院的街坊收音機聲兒開到極響,隔牆就聽得真切(絕無人去告噪音擾民),伴著不知誰家菜刀剁案板的鐸鐸聲,炒菜蔥花嗆鍋的香味。。。
劉蘭芳的評書,一如重新開放了的北海,舒婷的朦朧詩,她代表的,是一個時代。
從藝術角度,劉蘭芳的評書,獨占一個“威”字,長槍大戟,硬橋硬馬,尤其是我感覺劉蘭芳老師似乎有意無意中把京劇的發聲方法用在了評書藝術中,成為她創造性的絕活。
要是給劉蘭芳老師來一個速寫,那應該是“左掛彎弓右帶箭,座下青鬃獸,手中一口八十四斤合扇板門刀。。。”
您說了,這不是劉蘭芳老師後來說的《楊家將》裏麵那位大刀王懷女麽?
恭喜,您猜對了。
劉蘭芳老師說過《楊家將》,不過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楊家將》,是田連元先生的。
田連元先生據說是第一個在電視上播出評書的,不過我印象中的《楊家將》還是廣播版,裏麵塑造了兩個“老西兒”,一個名相寇準,一個任堂惠,那飽含醋味的 “餓”如何如何令人忍俊不禁,一聽難忘。以至於到大學辦春節晚會,還忍不住逼山西同學用正宗的山西腔來一段《審潘洪》,結果是滿堂彩。看來有“田式寇老西兒情結”的大有人在。等到電視劇裏麵葛優扮演的寇準一出場,薩心裏就忍不住大叫 – 寇丞相翻不了身啦。。。蓋葛優的寇準雖然不再說山西話,但他那張臉註定了寇丞相絕對親民的形象。歷史上真正的寇準脾氣暴躁,絕不是這個樣子,因為田先生的評書給大多數朋友心中的寇大人定了位,估計我這輩子,他是無法翻身了。
友人說方化比日本鬼子更象日本鬼子,大抵如此。
張遼精彩阿,馬上冒出一句 – 我道是誰,原來侄兒關平。
關平一猜,這肯定是父親的朋友,不好意思動手,轉頭奔了許褚,於是許褚磕飛關少爺大刀,惹出了大麻煩 – 您看人家張遼多厲害,不但解決問題,還架子不倒,當了敵將一回叔叔呢!
這些評點當然多為戲說。由於張遼後半生主要在東吳前線,和蜀漢沒有交手,以擁劉為基調的三國演義裏對他還是比較客氣,也沒有怎樣貶低他的功績,否則以曹洪當年曾經一人力敵張飛馬超,如此勇名,書中卻隻字不提,那就冤枉得很了。
[完]
?
2006-11-27 02:07:51
大 中 小
薩爹來日本觀光,自己帶了個u盤,到了就催我轉到mp3裏,還要兩個音箱,限期當晚前作業完畢。何以如此要求?蓋因為裏麵裝的是他自己從網上收的評書,晚上不聽一陣子,薩爹睡不好覺阿。
在傳統的中國人眼裏,世界上少了說書人,真是少了極大的亮色。以我的看法,評書這玩意兒恐怕會和中國人這個族群一樣長命,因為和電子遊戲不同,聽評書的時候,每一分鍾您都是在和一個“人”在打交道。現代生活裏,人情多少有點而淡薄,既然住房子中國人都講究要接個“地氣”,生活中怎麽能不接點“人氣”呢?這大概就是評書的價值了。
薩的爺爺對評書就情有獨鍾,早年經常和家人說起連闊如老先生的風采,老先生當初是“電匣子”裏的明星呢。有一段趣聞是老爺子和幾個商人去拜訪保定警備司令池峰城(台兒莊的抗日英雄),等了很久不見人出來,問衛兵,衛兵說聽連老先生的書呢,關二爺這一刀不砍下去隻怕司令不會出來。。。
薩開始聽評書,當然是文革以後了,歷歷數來,所聽過的評書大家之中,儼然可評一個不標準的五虎上將出來。
五虎上將中第一個出場的,便是劉蘭芳。
劉蘭芳
傳統的說書藝人,讓人很容易想到的長袍的老先生,所以,文革後評書在一員女將手裏率先重光,大概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然而在薩這一代人裏,提到“評書”二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劉蘭芳和她的《嶽飛傳》。
《嶽飛傳》一書,取自《說嶽全傳》,本身就是一部出色的評書作品,再加上劉蘭芳的演出金嗓銅音,實在是魅力十足,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的時候,那效果便是“萬人空巷,聽劉蘭芳”。我記得《嶽飛傳》的播出是中午,小學放學以後飛跑回家聽哈迷蚩和陸登將軍鬥智,就成了不變的節目。
當然,聽的時候也不免疑惑,這嶽元帥部下怎麽都是刀槍不入阿?記得嶽飛的手下大小將校,第一個死於戰場的是無名之將王義,也要到金國第二代名將出世,金彈子大戰牛頭山才發生,當時雖然死的是好人吧,竟然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實在不該。及到後來陸續死了高寵(挑滑車),董先兄弟(拐子馬),楊再興(陷馬亂箭),湯懷(送使者去金營),又覺得萬分可惜。現在想想《嶽飛傳》中的金兵真是了不起,殺敵都用技術兵器,反而是宋軍老是一刀一錘,實打實的玩命。
若是讓我回憶,聽劉蘭芳最愜意的時候,是星期天的中午,棗樹上知了叫著,鄰院的街坊收音機聲兒開到極響,隔牆就聽得真切(絕無人去告噪音擾民),伴著不知誰家菜刀剁案板的鐸鐸聲,炒菜蔥花嗆鍋的香味。。。
劉蘭芳的評書,一如重新開放了的北海,舒婷的朦朧詩,她代表的,是一個時代。
從藝術角度,劉蘭芳的評書,獨占一個“威”字,長槍大戟,硬橋硬馬,尤其是我感覺劉蘭芳老師似乎有意無意中把京劇的發聲方法用在了評書藝術中,成為她創造性的絕活。
要是給劉蘭芳老師來一個速寫,那應該是“左掛彎弓右帶箭,座下青鬃獸,手中一口八十四斤合扇板門刀。。。”
您說了,這不是劉蘭芳老師後來說的《楊家將》裏麵那位大刀王懷女麽?
恭喜,您猜對了。
劉蘭芳老師說過《楊家將》,不過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楊家將》,是田連元先生的。
田連元先生據說是第一個在電視上播出評書的,不過我印象中的《楊家將》還是廣播版,裏麵塑造了兩個“老西兒”,一個名相寇準,一個任堂惠,那飽含醋味的 “餓”如何如何令人忍俊不禁,一聽難忘。以至於到大學辦春節晚會,還忍不住逼山西同學用正宗的山西腔來一段《審潘洪》,結果是滿堂彩。看來有“田式寇老西兒情結”的大有人在。等到電視劇裏麵葛優扮演的寇準一出場,薩心裏就忍不住大叫 – 寇丞相翻不了身啦。。。蓋葛優的寇準雖然不再說山西話,但他那張臉註定了寇丞相絕對親民的形象。歷史上真正的寇準脾氣暴躁,絕不是這個樣子,因為田先生的評書給大多數朋友心中的寇大人定了位,估計我這輩子,他是無法翻身了。
友人說方化比日本鬼子更象日本鬼子,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