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中的妃嬪,如果沒有生下一男半女,就連“母以子貴”的幻想也破滅了。


    對烏拉那拉氏來說,惟一的慰藉就是她同太後特別投緣,也許正是由於太後的好感,她才得到嫻妃的封號。


    幹隆十年(1745年)十月嫻妃烏拉那拉氏同純妃蘇氏一起被晉升為貴妃。


    三年後皇後富察氏在東巡途中仙逝,奉太後懿旨,幹隆在十四年(1749年)晉封貴妃烏拉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


    在冊封烏拉那拉氏為皇貴妃後不久,幹隆就寫下“六宮從此添新慶,翻惹無端意惘然”的詩句,看來皇帝對此很不情願。


    一年後幹隆又在太後的敦促下,刪封33歲的烏拉那拉氏為皇後,實際上皇帝對此更不情願,在他的心目中沒有一個人能取代嫡後富察氏。


    烏拉那拉氏在當上皇後的一年多時間裏,幹隆對她依舊相當冷漠。


    幹隆對富察氏的思念,並未因歲月的流逝而沖淡。


    就像他在悼亡詩中所描繪的:“忍誦關睢什,朱琴已續弦”,“半生成永訣,一見定何時”,“不堪重憶舊,擲筆黯傷神”,誠所謂,“製淚兮,淚沾襟,強歡兮,歡匪心”,“醒看淚雨猶沾巾”。


    幹隆在三十年第四次南巡時,還是要繞過濟南,不忍心再進入讓他抱憾終身的傷心之地,正像他在詩中所描繪的“濟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


    ”這種刻骨銘心的真情,是不會被歲月帶走的,雖然幹隆有一大群如花似月的妃嬪,但任何一個也不可能取代嫡後富察氏。


    在幹隆十六年(1751年)孝賢皇後三周年忌日那一天,幹隆在悼亡的同時,竟然對長期被冷落的第二位皇後流露出些許歉意,所謂“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舊劍久相投”即此之謂。


    正是由於幹隆開始注意到烏拉那拉氏的存在,皇十二子於次年降生(幹隆十七年),緊接著烏拉那拉氏又生下皇五女(幹隆十八年),皇十三子(幹隆二十年)。


    從表麵上看,皇帝同第二位皇後的關係日趨緩和,實際上卻是外鬆內緊。


    幹隆對烏拉那拉氏的長期疏遠,已經傷透她的心;而皇帝對她那種近乎憐憫的情感,也隻持續了五六年,當她接近40歲時,皇帝的注意力就已轉移到一批年輕妃子的身上。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貴妃魏氏


    魏佳氏就是吸引幹隆注意力的一位妃嬪,她比烏拉那拉氏年輕9歲。


    魏佳氏生於雍正五年九月初九(1727年),幹隆初年入宮充貴人,比幹隆小16歲。


    魏佳氏的祖先原是漢人,隸內務府包衣。


    換言之,魏氏的先人在清初是被掠為奴的漢人,編入滿洲正黃旗,賜姓魏佳。


    在幹隆的後妃中像嘉貴妃金氏、皇貴妃高氏都出自內務府包衣,編入滿洲八旗,分別賜姓金佳、高佳。


    後族抬旗賜滿姓(原姓加“佳”),這並非幹隆首創,而始於康熙初年。


    恆慕義主編的《清代名人傳略》,關於魏佳氏的身世有如下記述:“有記載說,隅(即嘉慶)之母孝儀皇後原為蘇州女伶,乃是掌管宮中娛樂的衙門昇平署(該衙門當時還稱之為南府,一直到道光七年才改稱昇平署)自蘇州買來或僱傭者。


    有人斷言,昇平署院內有一座小廟,供奉著一尊女神喜音聖母,聖母腳前一度立有隅及其子(即道光)廟號和諡法的兩座牌位。”幹隆在十年冊封貴人魏佳氏為令嬪,十四年冊封她為令妃,二十四年冊封她令貴妃。


    從這一係列的冊封中,可以看得出魏佳氏愈來愈引起幹隆的重視。


    在皇後富察氏去世後,這位還比較年輕又深諳宮中禮儀的妃嬪正好彌補皇帝心靈上的缺憾,頗受寵幸。而從幹隆二十一年到幹隆三十一年,魏佳氏接連生下四子二女——幹隆二十一年七月生育皇七女,幹隆二十二年七月生育皇十四子,幹隆二十三年七月生育皇九女,幹隆二十五年七月生育皇十五子,幹隆二十六年十一月生育皇十六子,幹隆三十一年五月生下皇十七子。11年的時間生下六個孩子,這本身就反映出魏佳氏同幹隆關係的密切。


    皇九女就是被幹隆許字兆惠之子的和碩公主。


    出於對兆惠的懷念,幹隆把六歲的皇九女許字紮蘭特,並在八年後——幹隆三十七年為皇九女和碩公主與紮蘭特主持了婚禮。


    幹隆四十五年,皇九女病逝,時年22歲,賜諡“和恪”,額駙紮蘭特在幹隆五十三年去世。


    魏佳氏頻繁的生育,反映出從幹隆二十年起,烏拉那拉氏基本被皇帝遺忘了。


    但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皇十七子出生的年份同皇十六子之間相隔了五年,而在此之前魏佳氏幾乎是一年生一個(隻有皇九女同皇十五子之間相隔兩年),何以會出現五年的間隔呢?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伴隨著清軍對新疆的開拓、回部和卓氏的入宮,及其所帶來的西域風情極大地吸引了皇帝,讓幹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別說烏拉那拉氏了,就連魏佳氏也被撂在一邊了。


    也就是說從幹隆二十五年起,皇帝已經又有了新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正說清朝十二後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廣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廣源並收藏正說清朝十二後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