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隆同皇後的感情一直非常融洽,他把富察氏的感情升華到人倫之首來認識的,在悼念皇後富察氏《述悲賦》的開篇,幹隆就提出這個問題:“《易》何以首‘幹坤’?《詩》何以首‘關雎’?人倫之伊始”,在這裏幹隆明確提出夫妻是“人倫之伊始”。
這的確是對儒家綱常觀念的挑戰。
按照儒家的綱常觀念排在第一位的是父子,第二位的才是夫妻,第三位的是兄弟。
但漢族是非常強調血緣親情的,因而在民間所流傳的口頭禪則是“兄弟是手足,老婆是衣服”,手足是斬不斷的而衣服是可以換的,實際上已經把夫妻擠到第三位。
從關外崛起的滿族沒有那麽多的假道學,幹隆的高祖——清太宗皇太極,在攻打錦州時得到宸妃病重的消息。
他日夜兼程馬不停蹄地往瀋陽趕,還未到瀋陽就得到宸妃去世的噩耗,巨大的悲痛竟使得這位馳騁疆場的開國皇帝昏了過去,而且很長一段時間精神恍惚。
皇太極聯想到當年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去世時並未悲傷到這種程度,盡管他為此自責,但仍不能擺脫“不能自持”的狀態。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嫡後去世(2)
他甚至對在宸妃喪期“作樂”的郡王阿達禮、公紮哈納予以奪爵。
至於幹隆的曾祖順治更是因董鄂妃的去世而情緒失控……上述種種都反映出夫妻在人倫中的重要地位,需要人們重新認識。
幹隆在《述悲賦》中雖然以詩的語言發泄著內心的悲痛,諸如“縱糟糠之未歷,實同甘而共辛”,“悲莫悲兮生別離,失內位兮孰與隨”,“春風秋月兮盡於此,夏日冬月兮復何時”等等不一而足。
過分的傷感使得幹隆情欽定《四庫全書》緒反常,在他看來所有的兒子都應該痛不欲生,所有的大臣都應該呼天搶地。
當他感到21歲的皇長子永璜、14歲的皇三子永璋對嫡母去世“並無哀慕之忱”,“於人子之道毫不能盡”時,怒不可遏,斥責他們“不識大體”,對嫡母仙逝“全不在意”。
並在王公大臣麵前嚴正申明:“朕百年之後,皇統則二人斷不能承繼。
……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殺伊等,伊等當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倘仍不知追悔,尚有非分妄想,則是自幹重戾矣……若不自量,各懷異誌,日後必至兄弟弟兄相殺而後止,與其令伊等兄弟相殺,不如朕為父者殺之……。
”如此殺氣騰騰的斥責,自然讓兩個未經過歷練的皇子誠惶誠恐。
與此同時血淋淋的懲罰也在朝廷上接二連三地出現:大學士阿克敦因下屬在把孝賢皇後的冊文翻譯成滿文時有誤,而被判處絞監候;在皇後百日喪期之內剃髮的官員被賜令自盡的就有大學士、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湖廣總督塞楞額;而刑部尚書盛安隻因未將違製剃髮的錦州知府金文淳、山東沂州都司薑興漢判處斬立決也被賜令自盡,刑部官員竟全部被革職。
實際上在大清律例中,對國服內剃髮並未有明確的懲罰標準,在雍正去世時對違製剃髮也未進行治罪,但這一切到了幹隆十三年竟成為可以引來殺身之禍的大問題。
在這種不正常的壓抑與惶恐中,皇長子永璜在幹隆十五年鬱抑而死,時年23歲。
幹隆在皇長子逝後相當悲痛,追贈永璜為定安親王,在幹隆十七年將孝賢皇後富察氏的靈柩入葬裕陵時,永璜生母的靈柩也隨同入葬,幹隆也許是以此來表達對長子亡靈的一種慰藉。
逝者已經獲得永久的擺脫,生者還要忍受不測的天威,這種巨大的精神壓力終於把皇三子永璋的心靈摧毀。
幹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皇三子亦撒手人寰。
永璋死後,被幹隆追贈為循郡王。
在兩個皇子受到嚴厲斥責的同時,已故皇後的弟弟傅恆被授予保和殿大學士的頭銜,十一月初三傅恆從京城出發前往金川,指揮已經進行了一年半的金川之戰。
傅恆在出師前夕,幹隆親自祭祀堂子;而在傅恆離京之時,幹隆又派皇子及大學士到良鄉為其餞行;隨同傅恆出征的還有幹隆派出的三萬五千名將士。
第一次平定金川的勝利奠定了年輕的傅恆的宰輔地位,傅恆擔任宰輔20餘年,直至去世。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翻惹無端
烏拉那拉氏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比幹隆小7歲。
她的父親是滿洲佐領那爾布,烏拉那拉氏在雍正年間入侍幹隆於藩邸,被封為側福晉。
幹隆居藩邸時,由雍正做主納過四位福晉,其中一位是嫡福晉富察氏,其餘三位是側福晉,這三位側福晉一位姓高佳,一位姓富察,第三位就是烏拉那拉氏。
在幹隆即位後,冊封嫡福晉富察氏為皇後,封側福晉高佳氏為貴妃,封烏拉那拉氏為嫻妃。
生育皇長子及皇二女的側福晉富察氏,因死於雍正十三年,未得晉封。
在藩邸的福晉中,幹隆最敬重皇後富察氏,最寵愛貴妃高佳氏,最容易被皇帝忽略、冷落的就是烏拉那拉氏,就連純妃、嘉嬪在幹隆心目中的地位也遠遠超過了烏拉那拉氏,純妃接連生育皇三子、皇六子以及嘉嬪接連生育皇四子、皇八子,就反映出這一點。
這的確是對儒家綱常觀念的挑戰。
按照儒家的綱常觀念排在第一位的是父子,第二位的才是夫妻,第三位的是兄弟。
但漢族是非常強調血緣親情的,因而在民間所流傳的口頭禪則是“兄弟是手足,老婆是衣服”,手足是斬不斷的而衣服是可以換的,實際上已經把夫妻擠到第三位。
從關外崛起的滿族沒有那麽多的假道學,幹隆的高祖——清太宗皇太極,在攻打錦州時得到宸妃病重的消息。
他日夜兼程馬不停蹄地往瀋陽趕,還未到瀋陽就得到宸妃去世的噩耗,巨大的悲痛竟使得這位馳騁疆場的開國皇帝昏了過去,而且很長一段時間精神恍惚。
皇太極聯想到當年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去世時並未悲傷到這種程度,盡管他為此自責,但仍不能擺脫“不能自持”的狀態。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嫡後去世(2)
他甚至對在宸妃喪期“作樂”的郡王阿達禮、公紮哈納予以奪爵。
至於幹隆的曾祖順治更是因董鄂妃的去世而情緒失控……上述種種都反映出夫妻在人倫中的重要地位,需要人們重新認識。
幹隆在《述悲賦》中雖然以詩的語言發泄著內心的悲痛,諸如“縱糟糠之未歷,實同甘而共辛”,“悲莫悲兮生別離,失內位兮孰與隨”,“春風秋月兮盡於此,夏日冬月兮復何時”等等不一而足。
過分的傷感使得幹隆情欽定《四庫全書》緒反常,在他看來所有的兒子都應該痛不欲生,所有的大臣都應該呼天搶地。
當他感到21歲的皇長子永璜、14歲的皇三子永璋對嫡母去世“並無哀慕之忱”,“於人子之道毫不能盡”時,怒不可遏,斥責他們“不識大體”,對嫡母仙逝“全不在意”。
並在王公大臣麵前嚴正申明:“朕百年之後,皇統則二人斷不能承繼。
……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殺伊等,伊等當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倘仍不知追悔,尚有非分妄想,則是自幹重戾矣……若不自量,各懷異誌,日後必至兄弟弟兄相殺而後止,與其令伊等兄弟相殺,不如朕為父者殺之……。
”如此殺氣騰騰的斥責,自然讓兩個未經過歷練的皇子誠惶誠恐。
與此同時血淋淋的懲罰也在朝廷上接二連三地出現:大學士阿克敦因下屬在把孝賢皇後的冊文翻譯成滿文時有誤,而被判處絞監候;在皇後百日喪期之內剃髮的官員被賜令自盡的就有大學士、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湖廣總督塞楞額;而刑部尚書盛安隻因未將違製剃髮的錦州知府金文淳、山東沂州都司薑興漢判處斬立決也被賜令自盡,刑部官員竟全部被革職。
實際上在大清律例中,對國服內剃髮並未有明確的懲罰標準,在雍正去世時對違製剃髮也未進行治罪,但這一切到了幹隆十三年竟成為可以引來殺身之禍的大問題。
在這種不正常的壓抑與惶恐中,皇長子永璜在幹隆十五年鬱抑而死,時年23歲。
幹隆在皇長子逝後相當悲痛,追贈永璜為定安親王,在幹隆十七年將孝賢皇後富察氏的靈柩入葬裕陵時,永璜生母的靈柩也隨同入葬,幹隆也許是以此來表達對長子亡靈的一種慰藉。
逝者已經獲得永久的擺脫,生者還要忍受不測的天威,這種巨大的精神壓力終於把皇三子永璋的心靈摧毀。
幹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皇三子亦撒手人寰。
永璋死後,被幹隆追贈為循郡王。
在兩個皇子受到嚴厲斥責的同時,已故皇後的弟弟傅恆被授予保和殿大學士的頭銜,十一月初三傅恆從京城出發前往金川,指揮已經進行了一年半的金川之戰。
傅恆在出師前夕,幹隆親自祭祀堂子;而在傅恆離京之時,幹隆又派皇子及大學士到良鄉為其餞行;隨同傅恆出征的還有幹隆派出的三萬五千名將士。
第一次平定金川的勝利奠定了年輕的傅恆的宰輔地位,傅恆擔任宰輔20餘年,直至去世。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翻惹無端
烏拉那拉氏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比幹隆小7歲。
她的父親是滿洲佐領那爾布,烏拉那拉氏在雍正年間入侍幹隆於藩邸,被封為側福晉。
幹隆居藩邸時,由雍正做主納過四位福晉,其中一位是嫡福晉富察氏,其餘三位是側福晉,這三位側福晉一位姓高佳,一位姓富察,第三位就是烏拉那拉氏。
在幹隆即位後,冊封嫡福晉富察氏為皇後,封側福晉高佳氏為貴妃,封烏拉那拉氏為嫻妃。
生育皇長子及皇二女的側福晉富察氏,因死於雍正十三年,未得晉封。
在藩邸的福晉中,幹隆最敬重皇後富察氏,最寵愛貴妃高佳氏,最容易被皇帝忽略、冷落的就是烏拉那拉氏,就連純妃、嘉嬪在幹隆心目中的地位也遠遠超過了烏拉那拉氏,純妃接連生育皇三子、皇六子以及嘉嬪接連生育皇四子、皇八子,就反映出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