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利必有一弊,親自經歷過那一段歷史的孝莊,當然從“利”中洞察到“弊”。
三藩在兩廣、四川、福建的長期駐防已經成為了當地的土皇帝,形成國中之國。
而要著手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相機而行。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年已古稀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撤藩的機會就這樣出現了。
此時,孝莊已經放開手讓康熙去處理軍國大政了,她不能讓孫子對自己產生依賴感,經過十幾年的培養如果康熙還不能獨自處理軍國大事,那便是自己教育的失敗。
在一旁冷眼觀察的孝莊看得很透:抓住這個機會就能解決三藩的尾大不掉,但這肯定要冒激變的風險。
放棄這個機會可以暫時太平,卻難免養癰成患……
康熙果然抓住了這個機會,以尚可喜歸養遼東、其子“尚之信仍帶領官兵居住粵東,則是父子分離”,而令平南王率所屬45個佐領從廣東撤藩。
緊接著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耿繼茂之子),也都疏請撤藩,以試探康熙的意向。
廷議中隻有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兵部尚書明珠支持康熙的撤藩決策,大多數官員都認為撤藩將會激變。
對此,康熙斷然言道:“彼蓄謀已久,今若不及早圖之,使其養癰成患,何以善後?況其勢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製之可也。
”吳三桂果然反了,耿精忠、孔四貞之夫孫延齡、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相繼叛應吳三桂,兩廣、雲貴、四川、江西、兩湖、福建等省均被叛軍占領。
剎那間形勢的急轉直下本來就在孝莊的睿鑒之中,但朝中的一些大臣卻亂了陣腳。
當索額圖建議康熙誅殺主張撤藩的大臣作為同叛軍妥協的條件時,康熙則斷然言道:撤藩“出自朕意,他人何罪”,從而避免了“誅晁錯,清君側”悲劇的重演。
實際上,誅晁錯並未能使吳楚七國息兵,最終還是靠西漢軍隊平定叛亂。
在歷史的長河中,漢景帝是創造出文景之治的一代名君,然而已經35歲的漢景帝在遭遇吳楚七國之亂時,還想以諉過晁錯換取退兵。
而孝莊的孫子還如此年輕,就能發出擲地有聲的“出自朕意”的表態,作為祖母她真的很自豪,為自己的孫子自豪。
在平定三藩之亂期間,蒙古察哈爾部首領布爾尼——皇太極第二女馬喀塔與林丹汗子阿布鼐所生之子,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趁亂起兵,發動叛亂。
在當時清朝主要軍隊都開赴兩湖、江西、福建等地作戰,“宿衛盡空”,已經抽不出兵力去對付布爾尼之變。
看得出康熙需要幫助,孝莊於是建議把八旗家的奴僕組織起來,並以凡是在戰場上立功的人就可以獲得人身自由進行鼓勵,並選派圖海率領這支軍隊北上討伐布爾尼……
結局恰如太皇太後所預料,圖海及其所率領的軍隊旗開得勝,馬到成功,來自北方的威脅得以化解。
太皇太後相信康熙有能力最終平定三藩之亂,但她還是希望平叛的戰爭能早一天結束,歷經明清之際戰亂的百姓需要一個國泰民安的環境,休養生息的機會。
她想到一個可以對叛軍釜底抽薪的人——孔四貞。
順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初三,定南王孔有德的孤女——11歲的孔四貞護送父母的靈柩抵達北京。
順治頗有納孔四貞為妃之意,對這門婚姻孝莊並不反對,問題是孔有德在世時已經把女兒許給部將孫龍之子孫延齡。
盡管男有情、女有意,但皇太後不能不考慮廣西將士的情緒。
她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個“情種”,為了情可以鬧得天翻地覆。
於是便賜予孔四貞“格格”稱號,收其為義女,令其住在宮中,成為名副其實的公主。
這樣,既滿足了他們都不願失去對方的意念,又以兄妹的名分加以限製彼此的關係,從而使得順治永遠是孔四貞的水中月,而孔四貞則永遠是順治的鏡中花。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盛世端倪(2)
既撫慰了當事人,又通過對孔四貞的恩寵籠絡住孔有德的部下。
一直到董鄂妃出現並生子之後,孔四貞才同孫延齡完婚,那時她已經十七八歲,在當時已經屬於晚婚的年齡了。
孔四貞在宮中生活了六七年,孝莊待她如若己出,這份母女之情深深保存在彼此的心中。
而在孔四貞出嫁後,孝莊還令在西華門外為他們建造府邸。
沾了妻子光的孫延齡被授以“和碩額駙”的稱號,被賜予世襲侯爵,並成為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成員。
康熙五年,在孔有德逝後一直指揮定南王部下的老將ü安因年老乞求致世,躊躇滿誌的孫延齡便攛掇妻子奏請出鎮廣西,於是孔四貞便隨同剛剛被任命為廣西將軍的丈夫離開了生活了12年的京城,回到廣西。
如果在孔四貞的生活中,沒有同順治有過那樣一段交往,也許她同丈夫還不會有那樣大的鴻溝。
才華橫溢的皇帝是那樣令她心儀,而留下的卻隻能是失之交臂的遺憾。
當胸無點墨又缺少韜略的孫延齡在洞房中出現的時候,孔四貞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三藩在兩廣、四川、福建的長期駐防已經成為了當地的土皇帝,形成國中之國。
而要著手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相機而行。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年已古稀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撤藩的機會就這樣出現了。
此時,孝莊已經放開手讓康熙去處理軍國大政了,她不能讓孫子對自己產生依賴感,經過十幾年的培養如果康熙還不能獨自處理軍國大事,那便是自己教育的失敗。
在一旁冷眼觀察的孝莊看得很透:抓住這個機會就能解決三藩的尾大不掉,但這肯定要冒激變的風險。
放棄這個機會可以暫時太平,卻難免養癰成患……
康熙果然抓住了這個機會,以尚可喜歸養遼東、其子“尚之信仍帶領官兵居住粵東,則是父子分離”,而令平南王率所屬45個佐領從廣東撤藩。
緊接著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耿繼茂之子),也都疏請撤藩,以試探康熙的意向。
廷議中隻有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兵部尚書明珠支持康熙的撤藩決策,大多數官員都認為撤藩將會激變。
對此,康熙斷然言道:“彼蓄謀已久,今若不及早圖之,使其養癰成患,何以善後?況其勢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製之可也。
”吳三桂果然反了,耿精忠、孔四貞之夫孫延齡、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相繼叛應吳三桂,兩廣、雲貴、四川、江西、兩湖、福建等省均被叛軍占領。
剎那間形勢的急轉直下本來就在孝莊的睿鑒之中,但朝中的一些大臣卻亂了陣腳。
當索額圖建議康熙誅殺主張撤藩的大臣作為同叛軍妥協的條件時,康熙則斷然言道:撤藩“出自朕意,他人何罪”,從而避免了“誅晁錯,清君側”悲劇的重演。
實際上,誅晁錯並未能使吳楚七國息兵,最終還是靠西漢軍隊平定叛亂。
在歷史的長河中,漢景帝是創造出文景之治的一代名君,然而已經35歲的漢景帝在遭遇吳楚七國之亂時,還想以諉過晁錯換取退兵。
而孝莊的孫子還如此年輕,就能發出擲地有聲的“出自朕意”的表態,作為祖母她真的很自豪,為自己的孫子自豪。
在平定三藩之亂期間,蒙古察哈爾部首領布爾尼——皇太極第二女馬喀塔與林丹汗子阿布鼐所生之子,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趁亂起兵,發動叛亂。
在當時清朝主要軍隊都開赴兩湖、江西、福建等地作戰,“宿衛盡空”,已經抽不出兵力去對付布爾尼之變。
看得出康熙需要幫助,孝莊於是建議把八旗家的奴僕組織起來,並以凡是在戰場上立功的人就可以獲得人身自由進行鼓勵,並選派圖海率領這支軍隊北上討伐布爾尼……
結局恰如太皇太後所預料,圖海及其所率領的軍隊旗開得勝,馬到成功,來自北方的威脅得以化解。
太皇太後相信康熙有能力最終平定三藩之亂,但她還是希望平叛的戰爭能早一天結束,歷經明清之際戰亂的百姓需要一個國泰民安的環境,休養生息的機會。
她想到一個可以對叛軍釜底抽薪的人——孔四貞。
順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初三,定南王孔有德的孤女——11歲的孔四貞護送父母的靈柩抵達北京。
順治頗有納孔四貞為妃之意,對這門婚姻孝莊並不反對,問題是孔有德在世時已經把女兒許給部將孫龍之子孫延齡。
盡管男有情、女有意,但皇太後不能不考慮廣西將士的情緒。
她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個“情種”,為了情可以鬧得天翻地覆。
於是便賜予孔四貞“格格”稱號,收其為義女,令其住在宮中,成為名副其實的公主。
這樣,既滿足了他們都不願失去對方的意念,又以兄妹的名分加以限製彼此的關係,從而使得順治永遠是孔四貞的水中月,而孔四貞則永遠是順治的鏡中花。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盛世端倪(2)
既撫慰了當事人,又通過對孔四貞的恩寵籠絡住孔有德的部下。
一直到董鄂妃出現並生子之後,孔四貞才同孫延齡完婚,那時她已經十七八歲,在當時已經屬於晚婚的年齡了。
孔四貞在宮中生活了六七年,孝莊待她如若己出,這份母女之情深深保存在彼此的心中。
而在孔四貞出嫁後,孝莊還令在西華門外為他們建造府邸。
沾了妻子光的孫延齡被授以“和碩額駙”的稱號,被賜予世襲侯爵,並成為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成員。
康熙五年,在孔有德逝後一直指揮定南王部下的老將ü安因年老乞求致世,躊躇滿誌的孫延齡便攛掇妻子奏請出鎮廣西,於是孔四貞便隨同剛剛被任命為廣西將軍的丈夫離開了生活了12年的京城,回到廣西。
如果在孔四貞的生活中,沒有同順治有過那樣一段交往,也許她同丈夫還不會有那樣大的鴻溝。
才華橫溢的皇帝是那樣令她心儀,而留下的卻隻能是失之交臂的遺憾。
當胸無點墨又缺少韜略的孫延齡在洞房中出現的時候,孔四貞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接受了命運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