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天花病毒乘虛而入。
順治體質本來就不是很好,親政後的刻苦攻讀竟累得吐血,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得了肺結核,而按照當時的說法就是得了“癆病”,在抗生素尚未發明的情況下癆病不可能痊癒,得了癆病的人也不可能長壽。
在癆病的陰影下,孝莊皇太後實在不敢奢望順治能活到他父親的年紀,說句心裏話能有他叔叔多爾袞的陽壽她就很知足了。
其實就連順治自己也意識到這一點,他曾對木陳和尚說道:“老和尚許朕30歲來為祝壽,庶或可待,報恩和尚來祝40,朕絕候他不得矣,”並指著麵頰說“老和尚相朕麵孔略好看……
此骨已瘦如柴”,當木陳勸順治當“早睡安神”“撥置諸緣”時,順治則說道:“朕若早睡,則終宵反側,愈覺不安,必譙樓四鼓,倦極而眠,始得安枕耳。”20多歲的人,已經虛弱到宛若一盞將盡的殘燈。
如果沒有經受董鄂妃去世的打擊,順治或許還可以活過30歲,但他的紅顏知己董鄂氏在順治十七年八月仙逝(1660年),孝莊已經意識到順治的陽壽也快到頭了。
有其父必有其子,當年皇太極就是因為無法擺脫宸妃去世的巨大悲痛而撒手人寰的,但令孝莊始料不及的是,兒子走得比父親還快……
為了能追封董鄂氏為皇後,順治竟至鬧到尋死覓活的地步,皇太後雖然讓了步,但皇帝仍意猶未盡。
為了彌補心靈上的缺憾,順治以最高的級別主持董鄂妃葬禮,他以藍墨批本(隻有皇帝或太後去世才用藍墨批本),又親自主持49天的景山大道場,從建水陸道場到“起棺”、“舉火”、“收靈骨”、“迎神主”……
一直到“斷七”,順治事必躬親。
按說到十月初八過了“斷七”喪事也就結束了,但餘哀未盡的皇帝在十月十六日及二十七日又在景山兩次建“陟天道場”,十一月初八還在西苑及廣濟寺同時舉辦“仙馭道場”。
過度的悲傷、主持葬禮的疲憊都傷害了順治帝本來就多病的身體。
那極為虛弱的命門火隨時都可能熄滅。
順治十七年九月初十,在火化董鄂妃遺體時,隆安和尚曾低聲問主持火化儀式的行森:“上來,也請師接?”了解內情的人都很清楚:下一個隆重的火化儀式就該輪到順治了。
從正月初三一顯示出痘症,孝莊就意識到順治應該確立繼承人了。
從順治親政後,這是惟一一次母子能想到一起的一件大事。
盡管都想到立繼承人,但究竟立誰,母子之間還是存在尖銳的分歧。
在順治看來,隻有立一位年長的繼承人才可能避免幼主臨朝所產生的種種危機;而當時他的兒子最大的也隻有八九歲,所以他排除了傳子而決定傳賢;但他的兄弟中也沒有一個可以委之重任的人,因此便考慮到一個能幹的堂兄弟——安親王嶽樂。
順治的安排,遭到孝莊皇太後的斷然否決,在孝莊看來,帝係的轉移所引發的問題比幼主臨朝還要錯綜複雜。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母子之間依舊不能溝通。已經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爭論了,孝莊皇太後立即派人把傳教士湯若望請進紫禁城進行磋商。
湯若望雖然來自德國,但自1619年到明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傳教,就對漢族傳統文化、政治體製的了解,比相當多的滿洲權貴還要深,這也是他能成為順治忘年之交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而當“皇帝使人問湯若望的意見”時,湯若望建議:冊立已經生過天花的皇三子為繼承人;而為了避免親王輔政所造成的大權旁落,孝莊皇太後也打算建議順治撇開宗室親王、起用異姓臣子輔政……
在有生之年順治所做的最後一件事也是違心的,他的傳賢不傳子的主張不僅遭到皇太後的反對,也遭到兩黃旗大臣以及漢族官員的反對,就連他一向尊重、信賴的“瑪法”(滿語老爺爺)湯若望也站在太後一邊。
已經沒有體力爭辯的順治,頒布的最後一道命令就是:冊立八歲的皇三子為皇太子,賜名玄燁,同時挑選最為忠誠的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作為輔政四大臣,以明年(1662年)為康熙元年。
正月初六,孝莊已經 “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然而上述一切禁忌的公布,不過反映出隻要有一線希望母親都不會放棄的願望。
初七子時,順治在養心殿去世,這一年孝莊皇太後47歲。
據一位參加過順治喪禮的外國傳教士記載,那是個寒冷的日子,太後一身黑色,手扶著欄杆,悲痛萬分地望著宮裏的人把順治生前使用過的物品拋入燃燒的火堆中,白髮人反送黑髮人……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順治之死(2)
突突躥動的火苗,考幹了她臉上的淚水……
任性的兒子走了,把苦澀留給了母親,她的心血全都付之東流,為了大清王朝的江山社稷她得義不容辭地再承擔起教化幼主、輔佐幼主的重任。
正月初九皇太子玄燁即皇帝位,輔政四大臣在順治的靈位前向皇天上帝宣誓:要“誓協忠誠,共生死,輔佐政務;不私親戚,不計怨仇;不聽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無義之富貴;不私往來諸王貝勒等府,受其饋贈;不結黨羽,不受賄賂;惟以忠心仰報先皇帝大恩;若復為身謀,有違斯誓,上天殛罰,奪算凶誅”。
順治體質本來就不是很好,親政後的刻苦攻讀竟累得吐血,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得了肺結核,而按照當時的說法就是得了“癆病”,在抗生素尚未發明的情況下癆病不可能痊癒,得了癆病的人也不可能長壽。
在癆病的陰影下,孝莊皇太後實在不敢奢望順治能活到他父親的年紀,說句心裏話能有他叔叔多爾袞的陽壽她就很知足了。
其實就連順治自己也意識到這一點,他曾對木陳和尚說道:“老和尚許朕30歲來為祝壽,庶或可待,報恩和尚來祝40,朕絕候他不得矣,”並指著麵頰說“老和尚相朕麵孔略好看……
此骨已瘦如柴”,當木陳勸順治當“早睡安神”“撥置諸緣”時,順治則說道:“朕若早睡,則終宵反側,愈覺不安,必譙樓四鼓,倦極而眠,始得安枕耳。”20多歲的人,已經虛弱到宛若一盞將盡的殘燈。
如果沒有經受董鄂妃去世的打擊,順治或許還可以活過30歲,但他的紅顏知己董鄂氏在順治十七年八月仙逝(1660年),孝莊已經意識到順治的陽壽也快到頭了。
有其父必有其子,當年皇太極就是因為無法擺脫宸妃去世的巨大悲痛而撒手人寰的,但令孝莊始料不及的是,兒子走得比父親還快……
為了能追封董鄂氏為皇後,順治竟至鬧到尋死覓活的地步,皇太後雖然讓了步,但皇帝仍意猶未盡。
為了彌補心靈上的缺憾,順治以最高的級別主持董鄂妃葬禮,他以藍墨批本(隻有皇帝或太後去世才用藍墨批本),又親自主持49天的景山大道場,從建水陸道場到“起棺”、“舉火”、“收靈骨”、“迎神主”……
一直到“斷七”,順治事必躬親。
按說到十月初八過了“斷七”喪事也就結束了,但餘哀未盡的皇帝在十月十六日及二十七日又在景山兩次建“陟天道場”,十一月初八還在西苑及廣濟寺同時舉辦“仙馭道場”。
過度的悲傷、主持葬禮的疲憊都傷害了順治帝本來就多病的身體。
那極為虛弱的命門火隨時都可能熄滅。
順治十七年九月初十,在火化董鄂妃遺體時,隆安和尚曾低聲問主持火化儀式的行森:“上來,也請師接?”了解內情的人都很清楚:下一個隆重的火化儀式就該輪到順治了。
從正月初三一顯示出痘症,孝莊就意識到順治應該確立繼承人了。
從順治親政後,這是惟一一次母子能想到一起的一件大事。
盡管都想到立繼承人,但究竟立誰,母子之間還是存在尖銳的分歧。
在順治看來,隻有立一位年長的繼承人才可能避免幼主臨朝所產生的種種危機;而當時他的兒子最大的也隻有八九歲,所以他排除了傳子而決定傳賢;但他的兄弟中也沒有一個可以委之重任的人,因此便考慮到一個能幹的堂兄弟——安親王嶽樂。
順治的安排,遭到孝莊皇太後的斷然否決,在孝莊看來,帝係的轉移所引發的問題比幼主臨朝還要錯綜複雜。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母子之間依舊不能溝通。已經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爭論了,孝莊皇太後立即派人把傳教士湯若望請進紫禁城進行磋商。
湯若望雖然來自德國,但自1619年到明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傳教,就對漢族傳統文化、政治體製的了解,比相當多的滿洲權貴還要深,這也是他能成為順治忘年之交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而當“皇帝使人問湯若望的意見”時,湯若望建議:冊立已經生過天花的皇三子為繼承人;而為了避免親王輔政所造成的大權旁落,孝莊皇太後也打算建議順治撇開宗室親王、起用異姓臣子輔政……
在有生之年順治所做的最後一件事也是違心的,他的傳賢不傳子的主張不僅遭到皇太後的反對,也遭到兩黃旗大臣以及漢族官員的反對,就連他一向尊重、信賴的“瑪法”(滿語老爺爺)湯若望也站在太後一邊。
已經沒有體力爭辯的順治,頒布的最後一道命令就是:冊立八歲的皇三子為皇太子,賜名玄燁,同時挑選最為忠誠的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作為輔政四大臣,以明年(1662年)為康熙元年。
正月初六,孝莊已經 “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然而上述一切禁忌的公布,不過反映出隻要有一線希望母親都不會放棄的願望。
初七子時,順治在養心殿去世,這一年孝莊皇太後47歲。
據一位參加過順治喪禮的外國傳教士記載,那是個寒冷的日子,太後一身黑色,手扶著欄杆,悲痛萬分地望著宮裏的人把順治生前使用過的物品拋入燃燒的火堆中,白髮人反送黑髮人……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順治之死(2)
突突躥動的火苗,考幹了她臉上的淚水……
任性的兒子走了,把苦澀留給了母親,她的心血全都付之東流,為了大清王朝的江山社稷她得義不容辭地再承擔起教化幼主、輔佐幼主的重任。
正月初九皇太子玄燁即皇帝位,輔政四大臣在順治的靈位前向皇天上帝宣誓:要“誓協忠誠,共生死,輔佐政務;不私親戚,不計怨仇;不聽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無義之富貴;不私往來諸王貝勒等府,受其饋贈;不結黨羽,不受賄賂;惟以忠心仰報先皇帝大恩;若復為身謀,有違斯誓,上天殛罰,奪算凶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