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轉投到睿王麾下的鞏阿岱、錫翰甚至一再要求親了政的順治“破格寵顧多爾博”。
多爾袞的陰魂不散,他所經營的黨羽繼續結黨營私……
孝莊皇太後敏銳地覺察到:清除、分化多爾袞集團必須盡快解決。
順治八年二月初五(1651年2月24日),兩黃旗大臣告發羅什、博爾惠等結黨營私“動搖國是”,於是羅什、博爾惠被處死,吳拜、蘇拜等革職為民,有著皇族血緣的額克親被革去宗室身份廢為庶人。
經此處置,多爾袞集團已經潰不成軍。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母子失和(1)
孝莊憑藉對突變的政治風雲的把握,把兒子福臨推上皇帝的寶座;又憑藉胸中的韜略在隨時都可能出現的逼宮危機中度過了最艱難的七年;而當多爾袞去世後她則以四兩撥千斤的策略,為14歲的順治贏得了親政。
但對孝莊來說,順治親政後的日子過得並不輕鬆。
日理萬機對於孝莊是遊刃有餘,得心應手,而對於剛剛接手的順治就是非常棘手的一個又一個的難題。
且不說在多爾袞為了能長期大權獨攬,在攝政時期根本就不曾讓順治受過從政的訓練,就連讀書識字的機會也不讓小皇帝得到。
盡管朝廷官員特別是漢族官員為此一再籲請,多爾袞就是置之不理。
雖然孝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但她很清楚多爾袞對此相當敏感,對小皇帝進行係統的文化教育就意味著為幼主日後親政做準備,而多爾袞則希望把攝政無限期地延長下去。
因而目不識丁的順治在親政之初,“閱諸臣奏章,茫然不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皇太極的廟號)早已晏駕,皇太後生朕一身,又極嬌養,無人教訓,坐此失學”。
“由是發憤讀書”,早起晚睡,“每辰牌至午理軍國大事外,即讀至晚……
逮五更起讀,天宇空明”便開始背誦,以至累得“嘔血”。
經過幾年時間的苦讀,順治不僅掌握了漢語、寫得一手漂亮的墨寶,而且還係統學習了《左傳》、《史記》、《莊子》、《離騷》、兩漢古文、唐宋八大家的文集以及元明以來的名著;就連明清之際金聖歎批點的《水滸》、《西廂》也在萬機之餘予以瀏覽。
對於順治在上朝之後的苦讀,孝莊在欣慰之餘也有不盡的憂慮。
雖然兒子讀了大量有裨治國安邦的經史類典籍,也恢復了“經筵”進講,並在學習《四書》、《五經》、《資治通鑑》、《十三經》、《二十一史》的過程中,對“諸書中之關於政事者”予以節錄,“貫以大義,聯其文詞,於忠臣孝子、賢人廉吏,略舉事跡;其奸貪不肖悖亂者,亦載其內,使法戒迥然”,編輯了“旨約而易明,文簡而易約”的《資政要覽》三十篇。
但看得出,順治對老莊、對書畫、對詩詞曲賦、明清小說以及禪宗的機鋒相對的興趣更濃。
上述雜書未嚐不可略知一二,但對一個君王來說一旦陷進去,就容易移了性情,甚至丟了江山社稷。
南朝的梁武帝因沉溺佛經落得亡國,南唐的李後主因陶醉於填詞而淪為階下囚、乃至親身品味著“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不盡哀愁,至於字畫都稱得上是第一流的宋徽宗就更慘,不僅國破家亡,還鬧到被掠異邦的地步……
對於順治諸多的個人興趣孝莊不能聽之任之,但要對已經親政的兒子進行引導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
知子莫若母,順治是個感情多於理智的人,而萬乘之尊所形成的自以為是與少年天子在思維上的不成熟又交織在一起。
太後與皇帝的關係絕非單純的母子關係,作為母親她必須理解兒子是天下之主的現實,她的任何規勸、建議都不能引起兒子的牴觸,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如果天下太平也就罷了,可此時的清王朝離海內一統還差得遠著呢——東南有鄭成功的幾千艘戰艦,而西南又有以雲貴為基地的南明永曆政權,這些都是擺在麵前的嚴峻挑戰,孝莊又焉能放得下……
伴隨著順治的親政,皇帝大婚的問題也就產生了。
順治帝的第一位皇後是多爾袞攝政時給包辦的,此女是孝莊太後的內侄女——吳克善之女,顯而易見這門婚姻也體現了太後的意願——通過聯姻來鞏固同蒙古各部的聯盟。
然而,當孝莊皇太後的兄長吳克善在順治八年正月十七(1651年2月8日)送女兒到北京時,盡管宗室親王滿達海等均建議應在二月為皇帝舉行大婚典禮,卻遭到皇帝本人的拒絕。
對於這位“睿王於朕幼沖時因親訂婚,未經選擇”的皇後人選,順治並不想接納,尚未合б研拇娼嫻佟
順治對婚姻的牴觸,同與多爾袞積怨甚深有一定的關係。
這位待嫁新娘,直至該年八月十三在被晾了八個月以後才得到冊封,但肅穆的冊封儀式一結束,皇後就被撂在一邊。
如花似玉的容貌、含苞待放的年華統統被黃瓦紅牆所禁錮。
多爾袞在攝政時曾傷害過小皇帝的自尊,僅僅因為這門婚姻是多爾袞包辦的,就足以令順治如鯁骨在喉,少年天子的一腔積怨都發泄到皇後的身上。
多爾袞的陰魂不散,他所經營的黨羽繼續結黨營私……
孝莊皇太後敏銳地覺察到:清除、分化多爾袞集團必須盡快解決。
順治八年二月初五(1651年2月24日),兩黃旗大臣告發羅什、博爾惠等結黨營私“動搖國是”,於是羅什、博爾惠被處死,吳拜、蘇拜等革職為民,有著皇族血緣的額克親被革去宗室身份廢為庶人。
經此處置,多爾袞集團已經潰不成軍。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母子失和(1)
孝莊憑藉對突變的政治風雲的把握,把兒子福臨推上皇帝的寶座;又憑藉胸中的韜略在隨時都可能出現的逼宮危機中度過了最艱難的七年;而當多爾袞去世後她則以四兩撥千斤的策略,為14歲的順治贏得了親政。
但對孝莊來說,順治親政後的日子過得並不輕鬆。
日理萬機對於孝莊是遊刃有餘,得心應手,而對於剛剛接手的順治就是非常棘手的一個又一個的難題。
且不說在多爾袞為了能長期大權獨攬,在攝政時期根本就不曾讓順治受過從政的訓練,就連讀書識字的機會也不讓小皇帝得到。
盡管朝廷官員特別是漢族官員為此一再籲請,多爾袞就是置之不理。
雖然孝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但她很清楚多爾袞對此相當敏感,對小皇帝進行係統的文化教育就意味著為幼主日後親政做準備,而多爾袞則希望把攝政無限期地延長下去。
因而目不識丁的順治在親政之初,“閱諸臣奏章,茫然不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皇太極的廟號)早已晏駕,皇太後生朕一身,又極嬌養,無人教訓,坐此失學”。
“由是發憤讀書”,早起晚睡,“每辰牌至午理軍國大事外,即讀至晚……
逮五更起讀,天宇空明”便開始背誦,以至累得“嘔血”。
經過幾年時間的苦讀,順治不僅掌握了漢語、寫得一手漂亮的墨寶,而且還係統學習了《左傳》、《史記》、《莊子》、《離騷》、兩漢古文、唐宋八大家的文集以及元明以來的名著;就連明清之際金聖歎批點的《水滸》、《西廂》也在萬機之餘予以瀏覽。
對於順治在上朝之後的苦讀,孝莊在欣慰之餘也有不盡的憂慮。
雖然兒子讀了大量有裨治國安邦的經史類典籍,也恢復了“經筵”進講,並在學習《四書》、《五經》、《資治通鑑》、《十三經》、《二十一史》的過程中,對“諸書中之關於政事者”予以節錄,“貫以大義,聯其文詞,於忠臣孝子、賢人廉吏,略舉事跡;其奸貪不肖悖亂者,亦載其內,使法戒迥然”,編輯了“旨約而易明,文簡而易約”的《資政要覽》三十篇。
但看得出,順治對老莊、對書畫、對詩詞曲賦、明清小說以及禪宗的機鋒相對的興趣更濃。
上述雜書未嚐不可略知一二,但對一個君王來說一旦陷進去,就容易移了性情,甚至丟了江山社稷。
南朝的梁武帝因沉溺佛經落得亡國,南唐的李後主因陶醉於填詞而淪為階下囚、乃至親身品味著“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不盡哀愁,至於字畫都稱得上是第一流的宋徽宗就更慘,不僅國破家亡,還鬧到被掠異邦的地步……
對於順治諸多的個人興趣孝莊不能聽之任之,但要對已經親政的兒子進行引導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
知子莫若母,順治是個感情多於理智的人,而萬乘之尊所形成的自以為是與少年天子在思維上的不成熟又交織在一起。
太後與皇帝的關係絕非單純的母子關係,作為母親她必須理解兒子是天下之主的現實,她的任何規勸、建議都不能引起兒子的牴觸,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如果天下太平也就罷了,可此時的清王朝離海內一統還差得遠著呢——東南有鄭成功的幾千艘戰艦,而西南又有以雲貴為基地的南明永曆政權,這些都是擺在麵前的嚴峻挑戰,孝莊又焉能放得下……
伴隨著順治的親政,皇帝大婚的問題也就產生了。
順治帝的第一位皇後是多爾袞攝政時給包辦的,此女是孝莊太後的內侄女——吳克善之女,顯而易見這門婚姻也體現了太後的意願——通過聯姻來鞏固同蒙古各部的聯盟。
然而,當孝莊皇太後的兄長吳克善在順治八年正月十七(1651年2月8日)送女兒到北京時,盡管宗室親王滿達海等均建議應在二月為皇帝舉行大婚典禮,卻遭到皇帝本人的拒絕。
對於這位“睿王於朕幼沖時因親訂婚,未經選擇”的皇後人選,順治並不想接納,尚未合б研拇娼嫻佟
順治對婚姻的牴觸,同與多爾袞積怨甚深有一定的關係。
這位待嫁新娘,直至該年八月十三在被晾了八個月以後才得到冊封,但肅穆的冊封儀式一結束,皇後就被撂在一邊。
如花似玉的容貌、含苞待放的年華統統被黃瓦紅牆所禁錮。
多爾袞在攝政時曾傷害過小皇帝的自尊,僅僅因為這門婚姻是多爾袞包辦的,就足以令順治如鯁骨在喉,少年天子的一腔積怨都發泄到皇後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