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太後下嫁(2)
以感情懷柔來緩和攝政王同順治的關係,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拖延時間上。
對於多爾袞的體質孝莊皇太後心裏有數,而攝政後的操勞益發加重他的負荷;更何況滿洲貴族對縱慾生活方式的提倡以及他本人對女色的迷戀,已經把他的身子快掏空了,他的陽壽隻能比皇太極短。
誰知他還能活幾年?在孝莊看來,當然是越短越好,就怕夜長夢多,同多爾袞的周旋、較量已經使得她心力交瘁……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以退為進
結束攝政的一天終於在孝莊的焦急期待中來到了——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攝政王多爾袞在喀喇城獵所去世,享年39歲。
孝莊皇太後那顆緊繃著的心,稍稍有所和緩。
但她很清楚:在多爾袞攝政期間已經網絡了一個以兩白旗大臣為骨幹的龐大集團,還有一個處心積慮要謀求攝政地位的英親王阿濟格。
隻有解決上述問題,才可能徹底擺脫危機,此時此刻切不可掉以輕心,而首先需要孝莊對付的就是比她年長10歲的英親王阿濟格。
阿濟格時年47歲,早在努爾哈赤在世時,阿濟格與幼弟多鐸就分別領有正白旗、鑲白旗。
皇太極即位後,竭力瓦解阿濟格同多爾袞、多鐸這三個同母兄弟的關係,以阿濟格為多鐸主婚為藉口,剝奪了阿濟格的正白旗,並讓多爾袞當上了正白旗的旗主,因而多爾袞對阿濟格一直防範有加,即使在當上攝政王後仍然禁止兩白旗大臣同阿濟格來往。
據談遷的《北遊錄》記載:多爾袞在臨終前曾“召英親王語後事,外莫能知”。
孝莊皇太後當然能猜到:多爾袞在大限將到之時與阿濟格捐棄前嫌、甚至託付後事的真正原因就在於對順治親政的憂慮。
多鐸在一年前因生天花去世,多爾袞的過繼兒子——多鐸之子多爾博年僅10歲,能夠託付後事的也隻有阿濟格了。
多爾袞究竟留下了怎樣的錦囊妙計已經是個解不開的謎,但從阿濟格的種種舉措——在兩白旗大臣中遊說、勸他們擁立自己,敦促諸王“速立一攝政之人”,並秘密派人通知自己的兒子勞親“多率兵”來獵所,足以為了解多爾袞的錦囊妙計提供一個切入點。
英親王迫不及待地謀求攝政王的事實,對於紫禁城中的順治是個極大的威脅。
雖然順治虛齡才14歲,但在他的身後還有一位頗具城府、精通韜略、能應付突發事變的母親——孝莊皇太後。
抓住多爾袞去世的機會讓順治實現親政已經刻不容緩,隻有挫敗了阿濟格,兩白旗大臣才能變得群龍無首,也才能談得上分化瓦解以兩白旗大臣為骨幹的多爾袞集團。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以退為進,把追尊多爾袞作為爭取兩白旗大臣、孤立阿濟格的手段。
在孝莊皇太後的安排下多爾袞被推上尊崇的神壇:十二月十三日(1651年1月4日)多爾袞去世的消息剛一抵京,如釋重負的孝莊就讓順治頒布全國臣民易服舉喪的詔令;十二月十七日當多爾袞的靈車回到北京,經孝莊的籌劃順治與諸王大臣身穿縞素到東直門外迎接已故攝政王的靈柩,舉行哭祭;十二月十八日孝莊通過順治下達對多爾袞“合依帝禮”的命令,並充分肯定了多爾袞當“太宗文皇帝(既皇太極)升遐之時,諸王大臣擁戴皇父攝政王,堅持推讓,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統一天下,至德豐功,千古無兩”的豐功偉績;十二月二十五日對多爾袞的追尊達到了極點——追尊已故攝政王為成宗義皇帝、而在次年的正月十九又頒布了義皇帝的牌位“同μ廟”的詔書,再次肯定了多爾袞“辟輿圖為一統,攝大政者七年”的歷史地位。
這位在事實上統治清王朝七年之久的攝政睿親王不僅得到皇帝的稱號,而且得到“同μ廟”的待遇,得到皇帝所享有的所有哀榮。
對多爾袞的尊崇,消除了兩白旗大臣的憂慮,他們不僅拒絕了阿濟格的拉攏,而且明確表態要“依皇上為生”,並把阿濟格的種種陰謀活動及時向朝廷匯報。
而多爾袞集團的骨幹額克親、羅什、博爾惠、吳拜、蘇拜等人還在護送攝政王靈柩回京途中,一舉將心懷叵測的阿濟格父子抓獲。
繼之而發生的就是對阿濟格圖謀攝政一案的審理,順治八年正月初六議政王大臣會議對阿濟格做出終身幽禁、籍沒家產的判處。
對順治親政構成最大威脅的阿濟格被清除,孝莊皇太後的以退為進避免了政局的動盪。
兩白旗大臣的確有“依皇上為生”之意,但多年來形成的結黨營私很難立即清除。
孝莊清醒地觀察著事態的發展,很快她發現禦前大臣羅什、博爾惠在調整旗份時竟讓多爾博繼續統領兩白旗,把多爾袞在世時從豪格手中剝奪的正藍旗分給多鐸之子多尼。
而按照多爾袞幽禁豪格時的承諾,豪格的正藍旗在順治親政後即歸還皇帝。
至於多爾袞領有兩白旗是在多鐸去世後形成的,多爾袞因多鐸之子多尼年幼而代管鑲白旗,在多尼長大成人後理應把鑲白旗還給他,而不是把本應該歸順治的正藍旗撥給多尼。
太後下嫁(2)
以感情懷柔來緩和攝政王同順治的關係,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拖延時間上。
對於多爾袞的體質孝莊皇太後心裏有數,而攝政後的操勞益發加重他的負荷;更何況滿洲貴族對縱慾生活方式的提倡以及他本人對女色的迷戀,已經把他的身子快掏空了,他的陽壽隻能比皇太極短。
誰知他還能活幾年?在孝莊看來,當然是越短越好,就怕夜長夢多,同多爾袞的周旋、較量已經使得她心力交瘁……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以退為進
結束攝政的一天終於在孝莊的焦急期待中來到了——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攝政王多爾袞在喀喇城獵所去世,享年39歲。
孝莊皇太後那顆緊繃著的心,稍稍有所和緩。
但她很清楚:在多爾袞攝政期間已經網絡了一個以兩白旗大臣為骨幹的龐大集團,還有一個處心積慮要謀求攝政地位的英親王阿濟格。
隻有解決上述問題,才可能徹底擺脫危機,此時此刻切不可掉以輕心,而首先需要孝莊對付的就是比她年長10歲的英親王阿濟格。
阿濟格時年47歲,早在努爾哈赤在世時,阿濟格與幼弟多鐸就分別領有正白旗、鑲白旗。
皇太極即位後,竭力瓦解阿濟格同多爾袞、多鐸這三個同母兄弟的關係,以阿濟格為多鐸主婚為藉口,剝奪了阿濟格的正白旗,並讓多爾袞當上了正白旗的旗主,因而多爾袞對阿濟格一直防範有加,即使在當上攝政王後仍然禁止兩白旗大臣同阿濟格來往。
據談遷的《北遊錄》記載:多爾袞在臨終前曾“召英親王語後事,外莫能知”。
孝莊皇太後當然能猜到:多爾袞在大限將到之時與阿濟格捐棄前嫌、甚至託付後事的真正原因就在於對順治親政的憂慮。
多鐸在一年前因生天花去世,多爾袞的過繼兒子——多鐸之子多爾博年僅10歲,能夠託付後事的也隻有阿濟格了。
多爾袞究竟留下了怎樣的錦囊妙計已經是個解不開的謎,但從阿濟格的種種舉措——在兩白旗大臣中遊說、勸他們擁立自己,敦促諸王“速立一攝政之人”,並秘密派人通知自己的兒子勞親“多率兵”來獵所,足以為了解多爾袞的錦囊妙計提供一個切入點。
英親王迫不及待地謀求攝政王的事實,對於紫禁城中的順治是個極大的威脅。
雖然順治虛齡才14歲,但在他的身後還有一位頗具城府、精通韜略、能應付突發事變的母親——孝莊皇太後。
抓住多爾袞去世的機會讓順治實現親政已經刻不容緩,隻有挫敗了阿濟格,兩白旗大臣才能變得群龍無首,也才能談得上分化瓦解以兩白旗大臣為骨幹的多爾袞集團。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以退為進,把追尊多爾袞作為爭取兩白旗大臣、孤立阿濟格的手段。
在孝莊皇太後的安排下多爾袞被推上尊崇的神壇:十二月十三日(1651年1月4日)多爾袞去世的消息剛一抵京,如釋重負的孝莊就讓順治頒布全國臣民易服舉喪的詔令;十二月十七日當多爾袞的靈車回到北京,經孝莊的籌劃順治與諸王大臣身穿縞素到東直門外迎接已故攝政王的靈柩,舉行哭祭;十二月十八日孝莊通過順治下達對多爾袞“合依帝禮”的命令,並充分肯定了多爾袞當“太宗文皇帝(既皇太極)升遐之時,諸王大臣擁戴皇父攝政王,堅持推讓,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統一天下,至德豐功,千古無兩”的豐功偉績;十二月二十五日對多爾袞的追尊達到了極點——追尊已故攝政王為成宗義皇帝、而在次年的正月十九又頒布了義皇帝的牌位“同μ廟”的詔書,再次肯定了多爾袞“辟輿圖為一統,攝大政者七年”的歷史地位。
這位在事實上統治清王朝七年之久的攝政睿親王不僅得到皇帝的稱號,而且得到“同μ廟”的待遇,得到皇帝所享有的所有哀榮。
對多爾袞的尊崇,消除了兩白旗大臣的憂慮,他們不僅拒絕了阿濟格的拉攏,而且明確表態要“依皇上為生”,並把阿濟格的種種陰謀活動及時向朝廷匯報。
而多爾袞集團的骨幹額克親、羅什、博爾惠、吳拜、蘇拜等人還在護送攝政王靈柩回京途中,一舉將心懷叵測的阿濟格父子抓獲。
繼之而發生的就是對阿濟格圖謀攝政一案的審理,順治八年正月初六議政王大臣會議對阿濟格做出終身幽禁、籍沒家產的判處。
對順治親政構成最大威脅的阿濟格被清除,孝莊皇太後的以退為進避免了政局的動盪。
兩白旗大臣的確有“依皇上為生”之意,但多年來形成的結黨營私很難立即清除。
孝莊清醒地觀察著事態的發展,很快她發現禦前大臣羅什、博爾惠在調整旗份時竟讓多爾博繼續統領兩白旗,把多爾袞在世時從豪格手中剝奪的正藍旗分給多鐸之子多尼。
而按照多爾袞幽禁豪格時的承諾,豪格的正藍旗在順治親政後即歸還皇帝。
至於多爾袞領有兩白旗是在多鐸去世後形成的,多爾袞因多鐸之子多尼年幼而代管鑲白旗,在多尼長大成人後理應把鑲白旗還給他,而不是把本應該歸順治的正藍旗撥給多尼。